资源简介 第3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一.选择题1.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 C.唐末农民起义???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3.北宋初年禁军布防的原则是( )A.先北后南???B.内外相制 C.强干弱枝??????D.兵将分离4.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防止武将专权??B.强干弱枝 C.加强禁军????D.使其互相牵制5.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6.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B.兵越多,战斗力越强C.官越多,行政效率越低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7.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9.“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10.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 )A.寇准 B.宋真宗 C.李纲 D.宋铁宗11.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12.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中国被称为“瓷之国”,到宋朝陶瓷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下列对宋朝瓷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类雪似银的青瓷.如冰如玉的白瓷B.唐三彩代表了最高的成就C.瓷器制作精美D.青花瓷名扬海外14.南宋时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是( )A.丝绸 B.茶叶 C.铁器 D.瓷器15.两宋政府设立的市舶司的只能是( )A.管理城市商业贸易 B.管理船舶的生产C.管理港口 D.管理海外贸易16.我国经济重心已完成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经济明显超过了北方是在(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17.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全国经济中心 D.苏湖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仓18.苏轼笔下称赞的“头尾轩昂.日行千畦.不喂草料.饥不啼”是( )A.曲辕犁 B.筒车 C.秧马 D.耧车19.请你谈谈宋朝粮食产量跃居首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占城稻 C.粟 D.玉米20.优良品种占城稻原产于( )A.越南 B.日本 C.朝鲜 D.印度21.棉花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二.材料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纸币的名称是什么?2.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三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甲学生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乙学生说:不一定是好事。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人们砍伐山林,破坏了江南的植被,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回答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 BADAAAADAA 11-21 BBCDDDDCBAD二. 材料题1.交子2. 纸币轻便,便于携带;金属货币重量大,不轻便,不便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携带纸币更安全;纸的原料更容易得到。三. 问答题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全面。甲同学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乙同学看到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课件28张PPT。西州回鹘大理 契丹源于宇文鲜卑别部,389年已见于史载。 契丹的服饰特点是“髡发左衽”。 契丹一词的原义可能是“镔铁”或“刀剑”。1、辽朝统治概况南宋与金的和战耶律阿保机 (872—926)十世纪初统一契丹八部,916年称帝,控制邻近女真、室韦等族。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制作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推进了契丹族封建化的过程。较早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契丹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可以用为数较少的“原字”拼出无数的新字、词。契丹小字《宣懿皇后哀册》辽的崛起:943年的形势女 真鞑 靼辽疆域辽阔,但统治重心主要在东南部的辽河流域。对距离较远的鞑靼、女真诸部,控制并不十分牢固。 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辽汉官像 秋冬避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 ——《辽史·地理志》 头下(投下)军州:具有二重性的贵族领地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发现时未经盗掘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萧两大姓氏,形成两大通婚集团,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所仅见。 金面具银丝护身网络六月丁卯六月己巳七月癸未七月甲申宋辽高梁河之役2、北宋与辽的关系雍熙三年(986年)北征五月败七月败杨家将世系表雁 门 关代县杨业祠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澶渊之盟 辽、金有史,夏鲜专书。……国亡之后,文义莫辨,遂至掌故失传,宋、辽、金三史有附传而弗详。 吴广成《西夏书事凡例》清 吴广成 著3、西夏建国及其与北宋的和战 党项源于古羌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不属阿尔泰语系。 党项部落中有拓跋氏,可能原系鲜卑拓跋氏,居羌中既久而为同化。党项人原披发蓬首。元昊颁布“秃发令”,此后党项人“秃发穿耳戴环”。彩绘党项男侍木版画西夏文《华严经》敦煌西夏壁画西夏琉璃瓦当陈炳应 著西夏王陵石雕人头像位于银川西部、贺兰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葬墓二百零八座。4、金的崛起和靖康之耻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金史·世纪》其人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其性贵壮贱老。善骑,上下崖壁如飞。精射猎,每见野兽之踪,能蹑而追之。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好白衣,短而左衽。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 《三朝北盟会编》完颜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金史.太祖纪》辽人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辽夷传》女真满万,势不可制。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原有的社会组织,金朝建立后将其制度化,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战则以之统军(或称百夫长、千夫长),平时则按其进行行政管理。中央:勃极烈辅政制勃极烈是指女真各部落酋长,参加辅政会议,皆以宗室贵族担任,人数不定。地方:猛安谋克制1116年,金军占领辽阳。1120年,金军攻占上京临湟府。1122年初,金军攻克大同和大定府。 五月、十月,宋军北伐两次大败。 十二月,金军占领燕京。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靖康元年(1126)八月 金军南下闰十一月 东京失陷 赵构于相州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靖康二年(建炎元年 1127)四月 金军俘徽宗、钦宗北撤五月 赵构于应天府即位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统一蒙古,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是(A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2.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曾经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B)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最早始于(B)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4.率军取得郾城大捷的南宋抗金将领是谁(A)A.岳飞 B.寇准 C.戚继光 D.秦桧课件25张PPT。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自主学习 请自学教材第101页的第一小节和第102页的第三小节,了解其他两个民族政权的建立情况,并按政权建立的先后时间把表格补充完整。辽10世纪初契丹游牧生活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游牧生活元 昊兴庆辽在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上了民族交融的印记,同时,北宋也烙上民族交融的印记。请阅读书本第101页,分类别用事例说明辽、宋并立时期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印记北宋与辽政治:经济:文化:辽设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制定成文法……辽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手工业高度发展;双方边境贸易发展……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广建佛塔;契丹的服饰、乳酪等饮食文化传入中原;两族之间相互通婚……北宋与西夏又有哪些交融的印记呢?民族交融的印记北宋 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民族交融的印记北宋与西夏的民族交融印记民族的碰撞:北宋与辽的和战北宋与辽为什么“战”?“战”况如何?北宋与辽为什么“和”?怎样“和”?你如何评价这个“和”?北宋与辽为什么“战”?“战况”如何?辽建国后,它的势力不断南侵,造成宋辽之间战争不断。北宋在初期北伐,但均告失败,转而消极防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城决战,以宋军胜利而告终。北宋与辽为什么“和”?怎样“和”?你如何评价这个“和”?宋胜辽败,辽军提出议和,宋军在有利的形势下接受了议和,双方签订了“澶州之盟”,平息了战争。“澶州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个屈辱的盟约;但是,在当时辽的实力仍然与北宋相当,盟约的签订结束了战争,并保持了以后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 为兄。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三.宋每年向辽纳“助军旅之费”,“银一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市场,开展互市贸易。知识扩展:澶渊之盟民族的碰撞: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说一说北宋与辽的和战简况。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战争状态。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庆历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战战和和民 族 交 融契丹族、党项族消融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辽瓦当西夏瓦当 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设立的国家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 西夏剑契丹矛西夏冶铁图辽 瓷 器 西夏瓷器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宋史·夏国传》 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 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北宋官吏服饰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西夏贵族像契丹文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辽)王鼎编纂的汉文诗集 西夏文字母姨兄、弟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 《番汉合时掌中珠》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西夏文《论语》残卷西夏文《孝经》残卷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宋仁宗曾下令禁止效仿契丹人穿衣。宋徽宗再次下诏: “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宋史》卷153)契丹服饰汴京有“乳酪张家”临安有“贺家酪面”四大发明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习题.doc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件3.ppt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随堂测试.doc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课件2.ppt 四大发明的影响.doc 契丹传奇.rmvb 活字印刷演示.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