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17.《猫》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17.《猫》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匿名信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爱猫协会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作家郑振铎先生自诩“爱猫家庭”,家中几次养猫,结局却总是失踪或死亡,甚至曾冤枉、打过他养的第三只猫,这真的是爱猫人士的行为吗?并恳请爱猫协会彻查此事。作为爱猫协会的一员,你决定通过郑振铎先生写的《猫》一文,从中寻找蛛丝马迹。
任 务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01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02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03
01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要验证郑振铎先生是否为爱猫人士,我们需要先了解他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圈画并揣摩细节,完成三只猫档案卡。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来历
外形
在家中的地位
称呼
性情行为
结局
我的情感变化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小侣
很活泼,在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很受喜爱
病死
一缕辛酸,向别处要一只
第一只猫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来历
外形
在家中的地位
称呼
性情行为
结局
我的情感变化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亲爱的同伴
更有趣,更活泼,在园中乱跑,会爬树,会扑蝶,不怕生,爱晒太阳,捉老鼠
很受家人宠爱
被过路人捉去(亡失)
怅然地、愤然地,在诅骂;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只猫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来历
外形
在家中的地位
称呼
性情行为
结局
我的情感变化
捡来的流浪猫
毛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几块,更难看。
若有若无的动物、可厌的猫
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不捉鼠,常常凝望鸟笼
大家都不喜欢它,对它不加注意
被冤枉、误打,流浪而死
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第三只猫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通过比较三只猫的外形、性情、行为、在家的地位、亡失后家人们的伤痛程度等,得出第______猫最不受宠爱。请你思考,郑振铎一家自诩“爱猫家庭”,为何会对猫区别对待?

美与丑,活泼与忧郁,能干与懒惰,家养与流浪,猫与猫相对立的矛盾属性引发了郑振铎一家对猫宠爱与贱视两种不同的情感。
宠爱
贱视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初步判断:你觉得郑振铎真的是爱猫人士吗?
02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匿名信中对郑振铎的控诉直指他对第三只猫的伤害,接下来我们聚焦第三只猫,探索它的命运。
造成第三只猫命运悲剧的直接原因是“芙蓉鸟被害案”,第三只猫是不是真凶?小组合作,替猫探案,完成以下案情调查表。
案发现场情况
嫌疑人
嫌疑人作案可能性
证人证词
案件真凶及罪证
案件定性
“芙蓉鸟被害案”案情调查表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嫌疑人
第三只猫
嫌疑人作案可能性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证人证词(读出语气)
1.我:“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语气愤怒、厌恶、笃定)
2.妻:“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语气难过、生气、责怪)
3.三妹:“猫在这里了。”(语气抓住凶手的庆幸)
案件真凶 及罪证
黑猫
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定性
冤案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从这一桩冤案中,你觉得郑振铎先生是爱猫人士吗?找出相关语句作证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从作者态度情感变化角度分析)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由于对第三只猫的偏见,文中的“我”未经调查便定下结论,随意冤枉、肆意殴打,甚至认为惩戒不够快意。“我”对生命心存偏见,不辨是非。
不是爱猫人士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的行为,让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我”的暴行,夺走了第三只猫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
不是爱猫人士
探索第三只猫命运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针”字写出了“我”的自责、痛苦;“更”字,表现猫的含冤而亡,令“我”后悔;“永”字表达了小猫冤死、无可弥补的忏悔。能正视错误,善于反思,可见他心地善良,心里还是爱猫的。
猫的死是首无声挽歌,它无法辩诉,只能孤独离去;“我”的情感也随之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喜欢、若有若无,到愤怒、厌恶到悔恨、沉痛,一波三折,发人深思。
小 结
03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通过分析,郑振铎是否真的是爱猫人士,观点依旧不一。欣慰的是作者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痛改前非。此次调查,我们借助第三只猫,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人与社会。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文中是否存在与第三只猫一样命运的人物?请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张妈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张妈和妻子是主雇关系,身份地位有高低;
面对“我”妻子的诘问,默默无言,不能辩护。
张妈和猫像是同一个群体,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也就成了冤案的牺牲品。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作者如果再养猫,你觉得还会出现第三只猫这种情况吗?请结合作者简介和助读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简介
郑振锋,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1921年到上海,主编《文学旬刊》;1923年1月,他接编《小说日报》。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是“为人生而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猫》是其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灭亡之际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比作一出戏剧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猫》就是这出戏的序幕。
助读资料
郑振铎当时在上海,受五四运动“科学、民主、博爱”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在此期间他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作者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对弱小、无辜者的同情,对专制霸道者的谴责,弘扬了公正、民主、博爱的思想。《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作者是一个善良正义的、勇于自我剖析、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知识分子。他借《猫》这篇作品,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不会再出现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借“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这篇作品中,“我”的职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都很贴近作者。作者是以“我”为替身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借“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
弱小者。文章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你是否观察过,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猫(人)吗?请举例,并谈谈你的启示。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从猫眼看人与社会
要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要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善待弱小的生命。
01
02
03
郑振铎写猫,亦是对人的写照,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那只无言、孤独的猫,也有可能成为第三只猫,愿我们能够始终保持那份善良与正义,学会理解、倾听、包容,莫让心灵的天平失衡!
课堂总结
如果让你代不能申诉的第三只猫说话,你会选择和谁对话?你会说些什么?
作业布置
代入角色,反思故事
对“我”和妻说:
你们并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忧郁,你们曾经那么喜欢猫,为什么就不能给我投来一丝怜爱的目光呢 我跳到桌上凝望鸟笼,是因为我羡慕这对黄色的芙蓉鸟啊,它们那么美丽,那么可爱,你们给予了它们那么多的关爱。
代入角色,反思故事
对张妈说:
冬日里,菩萨心肠的你把我从霜雪里轻轻抱起,我还清楚地记得你粗糙掌心的温热;你我都是寄居在主人家里,你是每天走近我,给我端来饭的那个人。周遭寒凉,你的恩情,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代入角色,反思故事
对第一只猫、第二只猫说:
我也在反思我自己,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你们那样活泼一点 至少不要总是忧郁。我也可以像你们那样玩游,和三妹逗乐,我也要学点特长和本领,比如捉老鼠...说不定还能减肥呢。有时候,“爱”不是靠蜷伏着去乞求,而是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值得被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