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地位: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大李杜”称号:“谪仙人”“诗仙”“青莲居士”诗歌风格:豪迈奔放、飘逸自然杜甫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代三绝:张旭草书、裴旻剑舞、李白诗歌作品:《李太白集》李白简介称号:“七绝圣手”“诗家夫子”“诗家天子”“王江宁”“王龙标”诗歌特色:简洁洗练,韵味深长诗歌内容:边塞诗多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王昌龄简介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创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①王昌龄左迁②龙标③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④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①闻:听说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④杨花:柳絮。闻①王昌龄左迁②龙标③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⑦西。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景抒情,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它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惟有明月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诗歌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制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的真挚感人,寄托慰藉,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送别”诗1.《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赠汪伦》唐朝·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送元二使安西》唐朝·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7.《别董大》唐朝·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朝·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9.《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0.《送友人》唐朝·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1.《金陵酒肆留别》唐朝·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2.《送别》唐朝·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兼写时令。借“杨花”寓漂泊不定;借“子规”鸣叫渲染悲凉感伤的气氛。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情。C.“过五溪”说明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这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描绘的是暮春季节的景物C.“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是“道听途说”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D.后两句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左迁”一词意思是“升职、升官”。古人尊左卑右,右迁:即贬谪、降职。因此把升职称为左迁。把降职称为右迁。B.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因此在朗诵这首诗时要用轻缓低沉—轻缓低沉—高亢激扬—轻缓低沉的基调来朗读。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独取漂泊无依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情融入景物之中。营造悲凉氛围。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比拟的手法,以物拟物,以把抽象的“愁心”当具体的物来写,它竟会随风逐月与友人伴行。同时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千里共照的明月当成怀揣诗人愁心的使者来写,让它去探访和陪护友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一直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迁谪者。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C.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月亮看成传递情谊的使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关切之情。D.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