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24.《寓言四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24.《寓言四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寓言四则
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伊索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寓言,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教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预习检查
赫尔墨斯 宙斯
庇护 溉汲
中伤
躇步跐蹈
舍然
杞人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hè)
(zhòu sī)
(bì hù)
(gài jí)
(zhòng shāng)
(chú bù cǐ dǎo)
(shì rán)
(qǐ rén yōu tiān)
赫耳墨斯

雕像者
宙斯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他的妻子赫拉主管婚姻和家庭;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寓言故事,并概括寓言内容。
赫尔墨斯到人间询问关于雕像的价格。
深层探究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人间?
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心态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问是试探性的询问;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自大。
4、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人。
盲目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
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蚊子

狮子
看图复述课文
蚊子挑战并战胜了狮子,又因为骄傲自大落败于蜘蛛的故事。
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妄。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叹息什么?作者写蚊子的结局意图是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叹息:“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
意图:尖锐地讽刺了像蚊子一样胜利后的骄傲自满和得意忘形的这一类人。
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哪些道理?
一: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有弱点。
二: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
三:从蚊子出发,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穿井得一人
作者作品介绍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年)集合门客编纂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鉴、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 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打水浇田
浇灌
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国都中的人
传播
讲述
使听到
派人
问明,询问
应答;回答
使唤,指劳动力
不如;比不上
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需要一个人的劳动力。”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诉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挖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需要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三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①②句):叙述宋国丁姓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告诉别人说 “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③④句):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⑤⑥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话的真正意思。
宋君为什么派人询问这件事?说明宋君是怎样的一个人?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丁家挖井得到一个人这个传闻。说明宋君不轻信谣言,具有求实的精神。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道听途说的传言,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对待传闻都应该认真思考,进行实际考察,要有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杞人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作者作品介绍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本名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无,没有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纵使,即使
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通“释”,解除,消除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容身的地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在空气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转换角度,杞人的忧天行为真的一无是处么?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杞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他的担忧反映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5、课文有怎样的寓意?
一、不要毫无根据的担忧;
二、要树立正确的忧患意识;
三、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