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认识一次函数第1课时 均匀变化 第2课时 一次函数的有关概念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均匀变化”。2.了解“均匀变化”与一次函数的联系。3.了解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过程与方法】运用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重点】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关系。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是5 ℃,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 km时,他们所在位置的气温是y ℃,试用表达式表示y与x间的关系。解: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那么升高x km,气温下降6x ℃,因此所在位置的气温为5-6x,即y=-6x+5。在上述问题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在“均匀”地减少。所谓“均匀”变化是指:海拔升高1 km(固定的高度),气温下降6 ℃(相同的温度变化)。二、学习新课1.思考: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哪些共同点?(1)在20℃~25℃时蟋蟀每分钟鸣叫的次数C与t(℃)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这个函数的关系式怎么写?C=7t-35。(2)一种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G(kg)的方法是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身高h,再减去常数105,所得差是G的值,即G=h-105。(3)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y(元),包括:月租费22元,拨打电话按0.1元/min收取,写出y与每月打电话x(min)的函数关系式。y=0.1x+22。(4)把一个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的长减少x cm,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y(cm2)随x(cm)的变化的关系式是什么?y=5(10-x)=-5x+50。结论:上述这些函数右边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像这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2.下面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哪些函数是“均匀”变化的?(1)y=x-6;(2)y=;(3)y=;(4)y=7-x。解:(1)y=x-6是一次函数,其中k=1,b=-6,是“均匀”变化的。(2)y=不是一次函数。(3)y=是一次函数,其中k=,b=0,是“均匀”变化的。(4)y=7-x是一次函数,其中k=-1,b=7,是“均匀”变化的。值得注意的是y=也是一次函数,它是当b=0时的特殊情况,所以也是正比例函数。“均匀”变化的函数都是一次函数。三、例题学习【例1】 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1)某农场种植玉米,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2)之间的关系;(2)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3)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 1 000 元本金后,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解:(1)y=6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2)y=,y不是x的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3)y=1 000+1.6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例2】 (1)已知函数y=(k-2)x+2k+1,当k为何值时它是正比例函数?当k为何值时它是一次函数?(2)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是什么函数。解:(1)当2k+1=0,即k=-时,为正比例函数。当k-2≠0,即k≠2时,为一次函数。(2)因为y与x-3成正比例,所以设y=k(x-3),代入得k=3。所以y=3(x-3),即y=3x-9,y是x的一次函数。【例3】 某地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 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 500元但低于5 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某人月收入3 860元,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3 860-3 500)×3%=10.8(元)。(1)当月收入大于3 500元而又小于5 000元时,写出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2)某人月收入为4 160元,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多少元?(3)如果某人本月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多少元?解:(1)当月收入大于3 500元而小于5 000元时,y=(x-3 500)×3%,即y=0.03x-105(3 500<x<5 000)。(2)当x=4 160时,y=0.03×4 160-105=19.8(元)。(3)因为(5 000-3 500)×3%=45(元),19.2<45元,所以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低于5 000元。设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x元,则19.2=0.03x-105,x=4 140。即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 4 140元。四、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哪些是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1)面积为10 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2)长为8 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 b(cm);(3)食堂原有煤120 t,每天要用去5 t,x天后还剩下煤y t;(4)汽车每小时行40 km,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5)汽车以6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y(km)与行驶时间x(h)之间的关系式;(6)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半径x(cm)之间的关系;(7)一棵树现在高50 cm,每个月长高2 cm,x个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cm)。解:(1)~(7)答案略。第3课时 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不同情况了解分段函数的含义。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运用分段函数解决函数值的问题。3.能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例题的探究,培养勤于动脑、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2.经过训练与学习,加深对分段函数的概念、图象的认识、应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1.分段函数与一般函数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作分段函数的图象。3.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难点】1.理解分段函数的含义及会作分段函数的图象。2.利用分段函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作出函数y=2x+1(x>0)的图象,命名为图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1(x>1)的图象,命名为图②。两者有怎样的联系?解:图略。两者是同一个函数。二、学习新课现在为了保护环境,鼓励节约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不超过160 kW·h,则按0.6元/(kW·h)收费;若超过160 kW·h,则超出部分每1 kW·h加收 0.1元。(1)写出某户居民某月应缴纳的电费y(元)与用电量x(kW·h)之间的函数表达式;解:当0≤x≤160 时,y=0.6x;当x>160 时,y=160×0.6+(0.6+0.1)×(x-160)=0.7x-16。所以y=(2)小王家3月份,4月份分别用电150 kW·h和200 kW·h,应缴纳电费各多少元?解:当x=150 时,y=0.6×150=90,即3月份的电费为90元;当x=200时,y=0.7×200-16=124,即4月份的电费为124元。小结: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表达式的函数叫作分段函数,写分段函数的表达式时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例题学习【例】 小芳以200 m/min的速度起跑后,先加速跑5 min,每分钟速度提高20 m,又匀速跑10 min。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m/min)随跑步时间x(单位:min)变化的关系式。分析:本题y随x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段:前5 min与后10 min。写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时要分成两段来写,且要注意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解:跑步速度y与跑步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为y=四、巩固练习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 m3时,水费按0.6元/m3收费,超过6 m3时,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按1元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 m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 m3和超过6 m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某户5月份用水量为8 m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解:(1) y=(2)当x=8时,y=5.6,故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为5.6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