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答题是无效的;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繁荣的隋唐”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A.含嘉仓遗址 B.小说《隋唐演义》C.纪录片《中国通史》 D.歌舞剧《梦回大唐》2.古人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认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下江南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3.下列三幅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唐朝的( )敦煌榆林窟第25窟《耕稼图》(局部) 唐三彩骑驼乐俑图 开元通宝A.陶器生产技术 B.海外贸易发达C.农业产量极高 D.社会经济繁荣4.为研究唐朝时期中国和某一国家交往的历史,制作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这一国家是()A.新罗 B.天竺 C.日本 D.大食5.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对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中所述的这一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经济格局变化 D.政权频繁更迭政权名称 开四君主 称帝前职务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南唐 李昇 宁国节度使吴越 钱镠 镇东节度使6.五代十国开国君主称帝前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下表呈现了部分开国君主情况。由此可见五代十国时期()A.国势由盛转衰B.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C.统一因素增长D.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7.下列关于元朝和清朝共同之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 B.都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设立行政机构管辖、治理、开发边疆 D.都有抗击外来殖民侵略的表现8.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 ”应填写()A.元朝 B.南宋 C.清朝 D.明朝9.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了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这一情景的发生说明了( )A.元朝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元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元朝对外交流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 D.元朝时中国人最远到达欧洲10.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行省长官也拥有地方行政、军事、监察及官员任命等职权。由此可见,行省制度的特点是()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相抗衡C.导致了地方机构效率低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11.下图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 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原名圣保禄“鸳鸯镇”示意图 中的教堂。1635年由葡萄牙人建成A.元朝的民族关系 B.明朝的集权体制C.明朝的对外交往 D.清朝的科技文化12.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A.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 B.抵御沙俄入侵C.尽快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D.收复台湾地区13.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A.结束了中原分裂割据局面 B.建立全国性统一王朝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14.清代以前,大部分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这一认识的转变( )A.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B.加深了长城以外的民族隔阂C.加强了我国对北方地区的有效管辖 D.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15.历朝历代的世俗文化生活、时代思潮的流变、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视野给小说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清朝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二、辨正改错(8分)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会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改正:(2)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和筒车,分别实现了深耕和自动灌溉,其中筒车主要依靠风力转动提水。【 】(3)元朝汤显祖的《窦娥冤》,通过浪漫手法描写了含冤窦娥,鞭挞了黑暗势力。【 】改正:(4)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改正: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小题16分,第23小题14分,共30分)17.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明对话与经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大交流。——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是最彰显海洋文明的朝代。泉州在南宋晚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封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宋代造船业的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摘编自朱汉国《中国历史》(1)根据所学例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4分)(3)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 (2分)18.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注:“制义”指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中国考试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4分)(2)材料二中的“制义”指的是哪一种文体 结合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分)(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3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某班同学以“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领先世界】图一 图二(1)依据图一及所学知识,毕昇在印刷技术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这项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 (3分)(2)图二中的指南工具的名称是什么 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3分)【科技著作】(3)明朝初年,统治者实施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对外交流前所未有,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列举明朝的一部科技著作及其作者。(2分)【中外对比】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时间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 纪—400年 400年 1000年 1000年—1500年 明清时期 19世纪中国占比 50% 62% 71% 58% 30%以下 0.4%(4)从表格来看,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试述其原因。(4分)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D D A B D D B B D C B C A D二、辨正改错(8分)16.(1)【×】 改正:将“会子”改为“交子”。(2)【×】 将“风力转动”改为“水力转动”(3)×,将“汤显祖”改为“关汉卿”。(4)√三、材料解析(每题10分,共20分)17.(1)实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往来频繁;开放包容。(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中心已向南方转移;科技发达;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手工业发达。(3)启示:开放使国家繁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经济,提高国力。18.(1)合理性: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提供持续流动的可能;具有“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个人奋斗精神。(2)八股文。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但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3)既要看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如促进社会流动、推动教育发展等;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如后期束缚思想等;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人才选拔制度提供借鉴。四、活动与探究(14分)19.(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进步。(2)名称:司南。发明:火药。(3)《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或《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4)变化:比重降低。原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土”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