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命题与证明7.1 认识证明第1课时 为什么要证明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从而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2.理解并掌握检验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试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等,理解数学的严谨性。【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的过程,发展探索意识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证明,理解并掌握应用实验进行证明、举反例验证、利用推理论证来验证某些结论是否正确的方法。【难点】体会数学推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了很多正确的结论,那么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1.探究一: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吗?(1)图①中两条线段a,b的长度相等吗?图②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请先观察,再设法体验你观察到的结论;(2)如图③,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拳头吗?先凭感觉想象一下,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图①中的两条线段相等;图②是正方形;图③中假设地球半径是R,则赤道长2πR,铁丝长(2πR+1)m,那么这个铁丝围成的半径是m,所以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为 m≈16 cm,能放进一个拳头。2.探究二:归纳得到的结论正确吗?(1)听故事“公鸡归纳法”:某主妇养小鸡十只,公母各半。她预备将母鸡养大留着生蛋,公鸡则养到一百天就陆续杀以佐餐。天天早晨她拿米喂鸡。到第一百天的早晨,其中的一只公鸡正在想:“第一天早晨有米吃,第二天早晨有米吃,……第九十九天早晨有米吃,所以今天,第一百天的早晨,一定有米吃。”这时,该主妇来了,正好把这只公鸡抓去杀了。第1天有食吃,第2天有食吃……第99天有食吃,一定能推出第100天有食吃吗?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算一算验证“归纳法”:①出示代数式n2-n+11,分别计算当n=1,2,3,4,5时,代数式的值是多少,提问它们的值都是质数吗?②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当n为任意自然数时,n2-n+11的值一定是质数呢?③再多取几个数代入代数式中,验证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比如当n=11时,n2-n+11=121,结果是合数。④思考:由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3)再次验证“归纳法”: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都成立吗?DE与BC平行,且等于BC长度的一半;猜想:连接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所得的线段平行第三条边,且是第三条边长度的一半;这样的结论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小结:归纳得到的结论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3.交流与发现。通过上述几类问题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吗?(1)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是否都正确?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呢?(2)总结: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二、例题学习【例1】 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a与b,你认为哪条线段长些?分析:观察往往会产生错觉,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想要判断两条线段是否一样长,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是量一量,动手操作量一量。解:两条线段一样长。【例2】 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请先观察,再用三角尺验证一下。解:线段b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第2课时 定义与命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在简单情况下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定义、命题的概念。【难点】正确认识定义、命题(真命题)之间的区别。学习过程一、学习新课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同一平面中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 )(2)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直角小于钝角。( )(4)4是偶数吗?(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2.思考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地面是潮湿的,那么下雨了;(2)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上述命题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3.什么叫作真命题,什么叫作假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二、例题学习【例1】 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画线段CDB.内错角相等吗C.用量角器画∠AOC=90°D.对顶角相等解:D【例2】 能说明命题“若x>y,则x2>y2”是假命题的反例可以是( )A.x=-2,y=1 B.x=2,y=1C.x=1,y=-2 D.x=1,y=2解:C【例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1)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相等;(2)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解:(1)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是假命题,例如:|2|=|-2|,但2≠-2。(2)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是假命题;例如:设∠1=60°,∠2=120°,∠1是∠2的补角,但∠1不是钝角。第3课时 定理与证明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2.会进行推理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证明的过程,强化逻辑表达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公理、定理的概念。【难点】证明过程的书写。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概念,也知道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但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该怎么办呢?二、学习新课1.什么叫公理?公理的意义是什么?2.定理的概念是什么?它和公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我们学过哪些公理?哪些定理?4.小结:(1)公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这样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作公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定理和公理都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5.判断。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 )6.请用学过的公理或定理说明下面这些命题的正确性。(1)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3)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几何证明如下:(1)已知∠1=∠2,∠3是∠1的补角,∠4是∠2的补角,求证:∠3=∠4。证明:∵∠3是∠1的补角,∠4是∠2的补角。∴∠3=180°-∠1,∠4=180°-∠2。∵∠1=∠2。∴∠3=∠4。同理可证同角的补角相等。(2)证明过程与(1)类似。(3)任取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根据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命题正确。三、例题学习【例】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B和∠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AOC和∠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小结:得到定理:对顶角相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