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四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1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四册

资源简介

9.1.1 正弦定理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1.在△ABC中,若=,则B的值为(  )
A.30° B.45°
C.60° D.90°
2.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30°,B=45°,b=8,则a=(  )
A.4 B.4
C.4 D.4
3.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sin B=,A=120°,且b=2,则△ABC的面积为(  )
A. B.2
C.3 D.4
4.若△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 Asin B+bcos2A=a,则=(  )
A.2 B.2
C. D.
5.已知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A=75°,B=45°,则△ABC的外接圆的面积为(  )
A. B.π
C.2π D.4π
6.(多选)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a=2,c=2,则角C的大小是(  )
A.   B. C.   D.
7.在△ABC中,若A=105°,C=30°,b=1,则c=    .
8.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b=2,A+C=3B,则角A的大小为    .
9.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又知a=1,A=60°,c=,则△ABC的面积为    .
10.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且b=6,a=2,A=30°,求ac的值.
11.(多选)下面关于正弦定理或其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C中,a∶b∶c=sin A∶sin B∶sin C
B.在△ABC中,若sin 2A=sin 2B,则a=b
C.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A>B;若A>B,则sin A>sin B
D.在△ABC中,=
12.已知△ABC中,AB=,BC=1,sin C=cos C,则sin A=    ,△ABC的面积为    .
13.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b=,c=1,cos B=.
(1)求sin C的值;
(2)求△ABC的面积.
14.在△ABC中,若·=2且∠BAC=30°,则△ABC的面积为(  )
A. B.2
C. D.
15.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A=,b2-a2=c2.
(1)求tan C的值;
(2)若△ABC的面积为3,求b的值.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1.B 根据正弦定理知=,结合已知条件可得sin B=cos B,又0°<B<180°,所以B=45°.
2.B 由正弦定理,得=,即=,即a=4,解得a=4,故选B.
3.A ∵sin B=,A=120°,∴B=30°,∴C=30°,又∵b=2,∴c=b=2.∴S△ABC=bcsin A=×2×2×=.
4.D 由正弦定理,得sin2Asin B+sin Bcos2A=sin A,即sin B·(sin2A+cos2A)=sin A,所以sin B=sin A,所以==.
5.B 在△ABC中,A=75°,B=45°,∴C=180°-A-B=60°.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则由正弦定理的推广,可得2R==,解得R=1,∴△ABC的外接圆的面积S=πR2=π,故选B.
6.BD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C==,而a<c,∴A<C,∴<C<,故C=或.故选B、D.
7. 解析:由题意,知B=180°-105°-30°=45°.由正弦定理,得c===.
8.30° 解析:∵A+C=3B且A+C+B=180°,∴B=45°,由正弦定理=,得sin A==.∵0°<A<180°,∴A=30°或150°.当A=150°时,A+B=195°>180°,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舍去,∴A=30°.
9.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即=,
解得sin C=.
又因为c<a,所以C<A,且0°<C<180°,
所以C=30°,故B=90°,
所以S=ac=×1×=.
10.解:由正弦定理=得,
sin B===.
又b=6>a=2,故B>A,
∴B=60°或B=120°.
(1)当B=60°时,
C=180°-A-B=180°-30°-60°=90°.
在Rt△ABC中,C=90°,a=2,b=6,c=4,
∴ac=2×4=24.
(2)当B=120°时,C=180°-A-B=180°-30°-120°=30°,
∴A=C,则有a=c=2.
∴ac=2×2=12.
11.ACD 由正弦定理易知A、C、D正确.对于B,由sin 2A=sin 2B,可得A=B或2A+2B=π,即A=B或A+B=,∴a=b或a2+b2=c2,故B错误.
12.  解析:由sin C=cos C,得tan C=,所以C=.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解得sin A=.
因为AB>BC,所以A<C,所以A=.
所以B=,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S△ABC=××1=.
13.解:(1)∵b=,c=1,cos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C===.
(2)∵c<b,∴C为锐角,
∴由(1)可得cos C==,
∴sin A=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
∴S△ABC=bcsin A=××1×=.
14.C 由·=2得AB·ACcos 30°=2,即AB·AC=,所以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S=AB·ACsin ∠BAC=××=.
15.解:(1)由b2-a2=c2,A=及正弦定理得sin2B-=sin2C,∴-cos 2B=sin2C.
又由A=,得B+C=,2B=π-2C,
∴-cos 2B=sin 2C=2sin Ccos C=sin2C.
又∵sin C≠0,∴tan C=2.
(2)由tan C=2,C∈(0,π),得sin C=,cos C=.
∵sin B=sin(A+C)=sin,
∴sin B=.
由正弦定理,得c=.
又A=,bcsin A=3,
∴bc=6,∴b=3.
1 / 29.1.1 正弦定理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逻辑推理
2.掌握用两边及其夹角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数学运算
3.能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直观想象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关于正弦定理的发现历史,一般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阿布瓦法(940~998)提出并证明了球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而平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证明最先是纳绥尔丁-图西(1201~1274)给出的.我国清代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在他的著作《平三角举要》中也给出了证明,而且还给出了正弦定理的完整形式.
【问题】 三角形中的边与其所对的角的正弦值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知识点一 三角形面积公式
1.S△ABC=      =      =      ,即任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两边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的    .
2.S△ABC=ah,其中a为△ABC的一边长,而h为该边上的高的长.
1.在△ABC中,A=45°,AB=1,AC=2,则S△ABC=(  )
A.   B.  
C.   D.2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1,B=45°,S△ABC=2,则c=(  )
A.4 B.5
C. D.5
知识点二 正弦定理
文字语言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
符号语言 ==
定理 变形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它们所对的内角分别为A,B,C: (1)a∶b∶c=      ∶     ∶     ; (2)===
提醒 △ABC的三边及三内角与它的外接圆半径R之间的关系:①===2R;②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③sin A=,sin B=,sin C=.
【想一想】
1.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
2.三角形的边角中有哪些不等关系?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 C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  )
(2)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  )
2.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asin A=bsin B B.acos A=bcos B
C.asin B=bsin A D.acos B=bcos A
3.在△ABC中,已知BC=,sin C=2sin A,则AB=    .
4.在△ABC中,a=,b=,B=,则A=    .
题型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A,b,c.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跟踪训练】
在△ABC中,已知B=45°,C=60°,c=1,求最短边的边长.
题型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已知c=,A=45°,a=2,解三角形.
尝试解答
【母题探究】
(变条件,变设问)若把本例中的条件“A=45°”变为“C=45°”,则角A有几个值?
通性通法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步骤
【跟踪训练】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b=4,c=8,B=30°;
(2)a=6,b=6,A=30°.
题型三 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例3】 在△ABC中,A=60°,AC=4,BC=2,求△ABC的面积.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三角形面积的两种求法
(1)若已知△ABC的两边及其夹角,则S△ABC=absin C=acsin B=bcsin A;
(2)若已知两角及一边,首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角,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再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
【跟踪训练】
1.已知△ABC的面积为,且b=2,c=,则A的大小为(  )
A.60°或120°      B.60°
C.120° D.30°或150°
2.在△ABC中,点D在BC边上,且BD=2,DC=1,B=60°,∠ADC=150°,求△ABC的面积.
1.已知△ABC的三个内角之比为A∶B∶C=3∶2∶1,则a∶b∶c=(  )
A.3∶2∶1 B.∶2∶1
C.∶∶1 D.2∶∶1
2.在△ABC中,AB=,AC=1,△ABC的面积为,则A=    .
3.在△ABC中,a=1,b=,A=30°,求边c的长.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一
1.bcsin A acsin B absin C 一半
自我诊断
1.B S△ABC=AB·ACsin A=×1×2sin 45°=.
2.A ∵a=1,B=45°,S△ABC=2,
∴×1×csin 45°=2,
解得c=4.
知识点二
正弦 sin A sin B sin C
想一想
1.提示:需要两角和一边或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2.提示:(1)大角对大边:若A>B>C,可得a>b>c,则sin A>sin B>sin C.
(2)大边对大角:若sin A>sin B>sin C,可得a>b>c,则A>B>C.
(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a+b>c,b+c>a,c+a>b.
(4)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a-b<c,b-c<a,c-a<b.
自我诊断
1.(1)√ (2)×
2.C 由正弦定理=,得asin B=bsin A,故选C.
3.2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B=·BC=2BC=2.
4.或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A===,又A∈(0,π),a>b,∴A>B,∴A=或.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A=180°-(B+C)=180°-(60°+75°)=45°.
由=,
得b===4,
由=,
得c====4(+1).
所以A=45°,b=4,c=4(+1).
跟踪训练
解:因为B=45°,C=60°,所以A=75°,
故角B最小,所以b为最短边,
由正弦定理=,
得b===,
故所求的最短边长为.
【例2】 解:因为=,
所以sin C===,
因为C∈,且c>a,所以C>A,
所以C=60°或C=120°.
当C=60°时,B=75°,b===+1;
当C=120°时,B=15°,b===-1.
所以b=+1,B=75°,C=60°或b=-1,B=15°,C=120°.
母题探究
解:因为=,所以sin A===.
因为c=>2=a,所以C>A,
所以A为小于45°的锐角,且正弦值为,这样的角A只有一个.
跟踪训练
解:(1)由=,得sin C===1.
∵c>b,∴C>30°,∴30°<C<150°,∴C=90°.
∴A=180°-(B+C)=60°,a==4.
∴C=90°,A=60°,a=4.
(2)由=,得sin B===,
∵b>a,∴B>30°,∴30°<B<150°,∴B=60°或B=120°.
当B=60°时,C=180°-(A+B)=180°-(30°+60°)=90°,
又∵=,∴c====12.
当B=120°时,C=180°-(A+B)=180°-(30°+120°)=30°,∴c=a=6.
∴B=60°,C=90°,c=12或B=120°,C=30°,c=6.
【例3】 解:法一 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即=,解得sin B=1.因为0°<B<120°,所以B=90°,所以C=30°,所以△ABC的面积S△ABC=·AC·BC·sin C=2.
法二 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所以=,解得sin B=1.因为0°<B<120°,所以B=90°,所以AB==2,所以△ABC的面积S△ABC=·AB·BC=2.
跟踪训练
1.A 由S△ABC=bcsin A,得=×2××sin A,解得sin A=.因为A∈(0°,180°),所以A=60°或120°.故选A.
2.解:在△ABD中,∠BAD=150°-60°=90°,
∴AB=BD×cos 60°=2cos 60°=1,BC=BD+DC=3,
∴S△ABC=AB×BC×sin B=×1×3×sin 60°=.
随堂检测
1.D ∵A∶B∶C=3∶2∶1,A+B+C=180°,∴A=90°,B=60°,C=30°,∴a∶b∶c=sin A∶sin B∶sin C=1∶∶=2∶∶1.
2.90° 解析:因为S△ABC=·AB·AC·sin A=,即××1×sin A=,所以sin A=1,由于A∈(0°,180°),所以A=90°.
3.解:由=,得sin B==.
∵a<b,∴B>A=30°,∴B=60°或B=120°.
①当B=60°时,C=180°-60°-30°=90°.
此时,c= ==2.
②当B=120°时,C=180°-120°-30°=30°.
此时,c=a=1.综上,c=1或c=2.
3 / 3(共53张PPT)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
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逻辑推理
2.掌握用两边及其夹角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数学运算
3.能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
解三角形问题 直观想象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关于正弦定理的发现历史,一般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
家、天文学家阿布瓦法(940~998)提出并证明了球面三角形的
正弦定理,而平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证明最先是纳绥尔丁-图西
(1201~1274)给出的.我国清代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
在他的著作《平三角举要》中也给出了证明,而且还给出了正弦
定理的完整形式.
【问题】 三角形中的边与其所对的角的正弦值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知识点一 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ABC=   bc sin A =   ac sin B =   ab sin C ,即任意三角
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两边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的 .
2. S△ABC= ah,其中a为△ABC的一边长,而h为该边上的高的长.
bc sin A 
ac sin B 
ab sin C 
一半 
1. 在△ABC中,A=45°,AB=1,AC=2,则S△ABC=(  )
解析: S△ABC= AB·AC sin A= ×1×2 sin 45°= .
2.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1,B=
45°,S△ABC=2,则c=(  )
B. 5
解析: ∵a=1,B=45°,S△ABC=2,∴ ×1×c sin 45°=
2,解得c=4 .
知识点二 正弦定理
文字
语言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
符号
语言
定理
变形
正弦 
sin A 
sin B 
sin C 
提醒 △ABC的三边及三内角与它的外接圆半径R之间的关系:①
= = =2R;②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
③ sin A= , sin B= , sin C= .
【想一想】
1.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需要两角和一边或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2. 三角形的边角中有哪些不等关系?
提示:(1)大角对大边:若A>B>C,可得a>b>c,则 sin A
> sin B> sin C.
(2)大边对大角:若 sin A> sin B> sin C,可得a>b>c,则A
>B>C.
(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a+b>c,b+c>a,c+a>b.
(4)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a-b<c,b-c<a,c-a<b.
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三角形面积公式S= ab sin C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
( √ )
(2)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 ( × )

×
2. 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a sin A=b sin B B. a cos A=b cos B
C. a sin B=b sin A D. a cos B=b cos A
解析: 由正弦定理 = ,得a sin B=b sin A,故选C.
3. 在△ABC中,已知BC= , sin C=2 sin A,则AB=  2  .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B= ·BC=2BC=2 .
4. 在△ABC中,a= ,b= ,B= ,则A=   或  .
2  
或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 sin A= = = ,又A∈(0,
π),a>b,∴A>B,∴A= 或 .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A,
b,c.
解:A=180°-(B+C)=180°-(60°+75°)=45°.
由 = ,
得b= = =4 ,
由 = ,
得c= = = =4( +1).
所以A=45°,b=4 ,c=4( +1).
通性通法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跟踪训练】
在△ABC中,已知B=45°,C=60°,c=1,求最短边的边长.
解:因为B=45°,C=60°,所以A=75°,
故角B最小,所以b为最短边,
由正弦定理 = ,
得b= = = ,
故所求的最短边长为 .
题型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已知c= ,A=45°,a=2,解三角形.
解:因为 = ,
所以 sin C= = = ,
因为C∈ ,且c>a,所以C>A,所以C=60°或C=
120°.
当C=60°时,B=75°,b= = = +1;
当C=120°时,B=15°,b= = = -1.
所以b= +1,B=75°,C=60°或b= -1,B=15°,C=
120°.
【母题探究】
(变条件,变设问)若把本例中的条件“A=45°”变为“C=
45°”,则角A有几个值?
解:因为 = ,所以 sin A= = = .
因为c= >2=a,所以C>A,所以A为小于45°的锐角,且正弦
值为 ,这样的角A只有一个.
通性通法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步骤
【跟踪训练】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b=4,c=8,B=30°;
解:由 = ,得 sin C= = =1.
∵c>b,∴C>30°,∴30°<C<150°,∴C=90°.
∴A=180°-(B+C)=60°,a= =4 .
∴C=90°,A=60°,a=4 .
(2)a=6,b=6 ,A=30°.
解:由 = ,得 sin B= = = ,
∵b>a,∴B>30°,∴30°<B<150°,
∴B=60°或B=120°.
当B=60°时,C=180°-(A+B)=180°-(30°+
60°)=90°,
又∵ = ,∴c= = = =12.
当B=120°时,C=180°-(A+B)=180°-(30°+
120°)=30°,∴c=a=6.
∴B=60°,C=90°,c=12或B=120°,C=30°,c=6.
题型三 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例3】 在△ABC中,A=60°,AC=4,BC=2 ,求△ABC的
面积.
解:法一 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 = ,即 =
,解得 sin B=1.
因为0°<B<120°,所以B=90°,所以C=30°,所以△ABC的
面积S△ABC= ·AC·BC· sin C=2 .
法二 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 = ,所以 =
,解得 sin B=1.
因为0°<B<120°,所以B=90°,所以AB= =2,
所以△ABC的面积S△ABC= ·AB·BC=2 .
通性通法
三角形面积的两种求法
(1)若已知△ABC的两边及其夹角,则S△ABC= ab sin C= ac sin B
= bc sin A;
(2)若已知两角及一边,首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角,
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再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
【跟踪训练】
1. 已知△ABC的面积为 ,且b=2,c= ,则A的大小为(  )
A. 60°或120° B. 60°
C. 120° D. 30°或150°
解析: 由S△ABC= bc sin A,得 = ×2× × sin A,解得
sin A= .因为A∈(0°,180°),所以A=60°或120°.故
选A.
2. 在△ABC中,点D在BC边上,且BD=2,DC=1,B=60°,
∠ADC=150°,求△ABC的面积.
解:在△ABD中,∠BAD=150°-60°=90°,
∴AB=BD× cos 60°=2 cos 60°=1,BC=BD+DC=3,
∴S△ABC= AB×BC× sin B= ×1×3× sin 60°= .
1.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之比为A∶B∶C=3∶2∶1,则a∶b∶c
=(  )
A. 3∶2∶1
解析: ∵A∶B∶C=3∶2∶1,A+B+C=180°,∴A=
90°,B=60°,C=30°,∴a∶b∶c= sin A∶ sin B∶ sin C=
1∶ ∶ =2∶ ∶1.
2. 在△ABC中,AB= ,AC=1,△ABC的面积为 ,则A
= .
解析:因为S△ABC= ·AB·AC· sin A= ,即 × ×1× sin A=
,所以 sin A=1,由于A∈(0°,180°),所以A=90°.
90° 
3. 在△ABC中,a=1,b= ,A=30°,求边c的长.
解:由 = ,得 sin B= = .
∵a<b,∴B>A=30°,∴B=60°或B=120°.
①当B=60°时,C=180°-60°-30°=90°.
此时,c= = =2.
②当B=120°时,C=180°-120°-30°=30°.
此时,c=a=1.综上,c=1或c=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在△ABC中,若 = ,则B的值为(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知 = ,结合已知条件可得 sin B=
cos B,又0°<B<180°,所以B=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
30°,B=45°,b=8,则a=(  )
A. 4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 ,即 = ,即
a=4,解得a=4 ,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sin B=
,A=120°,且b=2,则△ABC的面积为(  )
C. 3
解析: ∵ sin B= ,A=120°,∴B=30°,∴C=30°,又
∵b=2,∴c=b=2.∴S△ABC= bc sin A= ×2×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若△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 sin A
sin B+b cos 2A= a,则 =(  )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sin 2A sin B+ sin B cos 2A= sin A,
即 sin B·( sin 2A+ cos 2A)= sin A,所以 sin B= sin A,所
以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已知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
,A=75°,B=45°,则△ABC的外接圆的面积为(  )
B. π
C. 2π D. 4π
解析: 在△ABC中,A=75°,B=45°,∴C=180°-A-
B=60°.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则由正弦定理的推广,可
得2R= = ,解得R=1,∴△ABC的外接圆的面积S=
πR2=π,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多选)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A= ,a=2,c=2 ,则角C的大小是(  )
解析: 由正弦定理可得 = ,∴ sin C= = ,而
a<c,∴A<C,∴ <C< ,故C= 或 .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在△ABC中,若A=105°,C=30°,b=1,则c= .
解析:由题意,知B=180°-105°-30°=45°.由正弦定理,
得c=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
,b=2,A+C=3B,则角A的大小为 .
解析:∵A+C=3B且A+C+B=180°,∴B=45°,由正弦
定理 = ,得 sin A= = .∵0°<A<180°,∴A=
30°或150°.当A=150°时,A+B=195°>180°,与三角形
内角和为180°矛盾,舍去,∴A=30°.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又知a=
1,A=60°,c= ,则△ABC的面积为    .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 = ,即 = ,解得 sin C= .又因
为c<a,所以C<A,且0°<C<180°,所以C=30°,故B=
90°,所以S= ac= ×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且b=6,
a=2 ,A=30°,求ac的值.
解:由正弦定理 = 得,
sin B= = = .
又b=6>a=2 ,故B>A,
∴B=60°或B=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当B=60°时,
C=180°-A-B=180°-30°-60°=90°.
在Rt△ABC中,C=90°,a=2 ,b=6,c=4 ,
∴ac=2 ×4 =24.
(2)当B=120°时,
C=180°-A-B=180°-30°-120°=30°,
∴A=C,则有a=c=2 .
∴ac=2 ×2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多选)下面关于正弦定理或其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BC中,a∶b∶c= sin A∶ sin B∶ sin C
B. 在△ABC中,若 sin 2A= sin 2B,则a=b
C. 在△ABC中,若 sin A> sin B,则A>B;若A>B,则 sin A> sin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正弦定理易知A、C、D正确.对于B,由 sin 2A=
sin 2B,可得A=B或2A+2B=π,即A=B或A+B= ,∴a
=b或a2+b2=c2,故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已知△ABC中,AB= ,BC=1, sin C= cos C,则 sin A
=    ,△ABC的面积为    .
解析:由 sin C= cos C,得tan C= ,所以C= .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 ,解得 sin A= .
因为AB>BC,所以A<C,所以A= .
所以B=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S△ABC= ×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b=
,c=1, cos B= .
(1)求 sin C的值;
解:∵b= ,c=1, cos B= .∴ sin B=
= .
∴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C=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求△ABC的面积.
解:∵c<b,∴C为锐角,
∴由(1)可得 cos C= = ,
∴ sin A= sin (B+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 + × = ,
∴S△ABC= bc sin A= × ×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在△ABC中,若 · =2且∠BAC=30°,则△ABC的面积为
(  )
解析:由 · =2得AB·AC cos 30°=2,即AB·AC= ,所以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S= AB·AC sin ∠BAC=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A
= ,b2-a2= c2.
(1)求tan C的值;
解:由b2-a2= c2,A= 及正弦定理得 sin 2B-
= sin 2C,∴- cos 2B= sin 2C.
又由A= ,得B+C= ,2B= π-2C,
∴- cos 2B= sin 2C=2 sin C cos C= sin 2C.
又∵ sin C≠0,∴tan C=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若△ABC的面积为3,求b的值.
解:由tan C=2,C∈(0,π),得 sin C= , cos C= .
∵ sin B= sin (A+C)= sin ,∴ sin B= .
由正弦定理,得c= .
又A= , bc sin A=3,∴bc=6 ,∴b=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