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J县地处武陵山脉,位于长江某二级支流沿岸,当地出产的杉木外观通直、纹理优美、蕴含香气。明朝初期,J县杉木开始供应京城修筑皇家宫殿,成为“皇木”。此后J县吸引了大量外部林农涌入,发展杉木产业。经过500多年的探索,因地制宜形成了“人工营林”、“杉粮间作”(幼杉空隙套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明朝初期当地杉木能够成为“皇木”,主要是因为当地杉木( )
①产量少 ②品质优 ③知名度高 ④水运便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当地杉农发展“林粮间作”最初的目的主要是( )
A.满足粮食需求 B.拓展收入来源 C.减少杉木病害 D.增加土壤肥力
3.J县的杉木产业虽历经500多年,却依然“青山似锦、清水如屏”,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功能强 B.调节服务功能强
C.支撑服务功能强 D.文化服务功能强
沼泽区域有大量泥炭存在,泥炭碳汇能力强,我国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陆地碳储库。在被水覆盖的沼泽区域,植物碳在缺氧条件下被储存。但泥炭沼泽干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下图示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4.建国前的三江平原碳汇功能强的主要原因有( )
①树木生长茂盛,可从大气吸收更多的碳②地势低洼,积水严重,水域覆盖度大
③纬度高,气温低,枯死的植被在水下难以分解④降水较均匀,湿地水体水位季节变化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建国以来,三江平原湿地碳汇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水能资源开发 C.人类产业活动 D.退耕还湿政策
湟水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上游到下游河谷和盆地交替分布。下图中,图1示意湟水河位置,图2示意2000~2020年湟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损失度(由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优势度和景观脆弱度综合计算得出),数值越大,表明景观生态风险越高。相关研究显示,湟水河流域耕地景观生态风险水平将持续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00~2020年,湟水河流域草地景观生态风险较低的成因最可能是( )
流域人口密度大 B.城镇化水平高
C.草地覆盖面积广 D.水土流失严重
7.湟水河流域耕地景观生态风险水平将持续稳定,最可能是因为( )
A.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B.耕地面积显著扩张
C.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D.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全球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锆砂矿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某些月份在高潮线以上也有沉积。如下图示意矿区所在区域及其地质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采矿区的锆最主要来自(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一年中含锆重砂矿物在该海岸带高潮线以上堆积最多的月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0.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运输方式单一 ②开采难度较大 ③国内供应能力低 ④对外依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由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等引起的空气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图示意2017—2021年西安市PM10和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白天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快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大气层结不稳定 B.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扩散能力提高
C.降水频率增加,颗粒物沉降显著 D.人类活动减少,颗粒物排放量降低
12.控制西安市大气污染源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规划城市通风廊道
C.淘汰燃油车辆 D.推广清洁能源供暖
内蒙古地区光照资源充足,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呈现日照时数减少趋势。读1971~2022年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及全区节气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造成内蒙古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降水 D.人类活动
14.内蒙古全区日照时数随节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受控于( )
A.昼夜长短变化 B.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C.天气变化 D.风沙活动
15.推测导致1971~2022年内蒙古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云量增加②气温升高③工业发展④沙尘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南疆地区某农村推广“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式太阳房,以自然热交换方式(辐射、对流、传导)来获得太阳能。做法是在建筑南墙上钻取4个通风口,在室外距离南墙100mm一侧安装玻璃盖板。玻璃盖板与南墙之间的空间形成空气间层,该墙体即为集热蓄热墙。下图为集热蓄热墙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据集热蓄热墙构造示意图,推测冬季午后,蓄热墙内气流运动方向应为( )
A.上端通风口进风,下端通风口出风 B.上端通风口出风,下端通风口进风
C.上端通风口、下端通风口同时出风 D.上端通风口、下端通风口同时进风
17.南疆部分农村推广被动式太阳房后,对当地的影响是( )
①热岛效应有所缓解 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青藏高原某村落建设被动式太阳房时,南墙外常增设卵石堆,主要作用是( )
A.白天蓄热夜间释放热量 B.阻挡冬季冷空气侵袭
C.减少紫外线对墙体的破坏 D.增大昼夜温差利于作物生长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及其毗邻浅海区,分布有众多全新世埋藏的牡蛎礁体,构成了该区域典型而独特的地质现象。此处最老的礁体发育于约8000年前,最年轻的礁体仍存活于渤海湾现代浅海区,它们是渤海湾沿海平原海退成陆过程中形成的珍贵海洋遗迹。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地区按时空分布位置所做的礁剖面群编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地区最老礁体最可能分布的位置是( )
A.Ⅰ剖面附近 B.Ⅱ剖面附近 C.Ⅲ剖面附近 D.Ⅳ剖面附近
20.推测牡蛎礁体上覆盖层的特点是( )
A.覆盖层薄,以砾石为主 B.覆盖层厚,以砾石为主
C.覆盖层薄,以粉砂为主 D.覆盖层厚,以粉砂为主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滨海城市夏季海陆风日与无海陆风日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城市热岛强度夜晚大于白天,主要原因是( )
A.城区气温夜晚高于白天 B.郊区气温夜晚高于白天
C.城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D.郊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22.海陆风能够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昼夜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海风凉爽,降低白天城市热岛强度 B.陆风干燥,降低夜晚城市热岛强度
C.海风温暖,升高城郊气温 D.陆风寒冷,降低城郊气温
阿尔卑斯山脉的勒奇山谷曾经历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图示意10日勒奇山谷气流路径。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气团源地 气团性质 天气状况
10月8~9日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温度低 持续性降雪
10月10日 大西洋 水汽充足 暴雨
23.8~9日,勒奇山谷出现持续低温,主要原因是( )
A.坡面积雪反射率高 B.云量大云层厚
C.谷底积雪消融吸热 D.强冷空气影响
24.10日,勒奇山谷中甲、乙、丙三处的降水量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大型滑坡、崩塌等外动力作用易发生堰塞堵江,形成河谷堰塞湖。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的河谷横断面,该段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山谷风强劲。通过分析矿物和元素发现,后期平缓谷坡上的黄土状土成分与河谷中的古堰塞湖及河漫滩沉积物相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河段山谷风最强劲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6.黄土状土的厚度T6明显大于T2,主要原因是( )
A.T6海拔高,离沙源地更近 B.T6海拔高,沉积时间更长
C.T2靠近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强 D.T2海拔低,沉积物来源匮乏
科学家发现,冰川融化会放大温室效应。下图为某地地形略图,P点位于山岳冰川附近的半山腰,受气流影响,多云雨。完成下面小题。
27.冰川融化会放大温室效应的原因是( )
A.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增强 B.地面吸收长波辐射增多
C.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增多 D.大气获得短波辐射增多
28.P点多云雨,这是因为( )
A.上行气流被冰川抬升 B.上行气流被下行气流抬升
C.下行气流变暖被蒸发 D.下行气流带来湿润的空气
大理(位置见下图1)西临苍山、北临洱海,降水受小尺度热力差异影响较大,下图2示意2011—2020年苍山东坡山腰站(a)、坝区(山麓洱海西岸)站(b)不同持续时间降水事件白天和夜间降水量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坝区站白天和夜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对流强度 B.环流方向 C.地形地势 D.水汽供应
30.与云南多数地区相比,大理冬季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 )
A.洱海提供水汽补充多 B.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
C.受东北季风影响较小 D.太阳辐射强度较强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盆地内,入湖河流主要有40多条,其中最大的是布哈河。湖里藻类丰富,湖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高达到1.22%~1.73%。东部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的风沙堆积地貌—沙岛,2008年以来,沙地引进大量人工固沙植物,樟子松是该地率先引进的固沙乔木。调查发现,樟子松引进后,白天从湖面吹向沙岛的风速也有变化。
材料二:下图为青海湖流域局部示意图。
(1)分析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原因。
(2)固沙植物引进后,推断白天沙岛风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未来面积将产生变化。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考察,下左图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材料二:同学们在考查过程中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当地人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种植西瓜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材料三: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左下图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如下(右下图)“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怎样改善了种植西瓜的水热条件。
(3)结合材料和上图信息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C
6.C 7.A
8.D 9.A 10.C
11.A 12.D
13.C 14.A 15.B
16.B 17.B 18.A
19.A 20.D
21.D 22.A
23.D 24.A
25.D 26.B
27.C 28.B
29.B 30.A
31.(1)入湖河流数量多(径流量较大),携带的陆地动植物残体多;湖中的菌藻类较丰富,生物残体较多;水淹环境缺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
(2)变化:减小。白天,固沙植物遮挡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沙岛地面升温;湖泊和沙岛近地面气温差减小,气压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湖风风速减小;植被覆盖率提高,摩擦力增大,削减风速。
(3)变化:面积增大。理由: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大,湖泊水源补给量大;降水量异常偏多,增加了湖泊的补给量。
或面积减少。理由:气候变暖,青海湖蒸发量增加;冰川退缩,冰川可融化量减少,青海湖水源补给量减少。
32.(1)深居内陆(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2)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3)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凌晨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凌晨气温低,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