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 审题人:八年级备课组)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一)根据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8分)
1.下面是小文的探究成果,请你帮他完成。
“和”是古人自处时的宁静平和:“山光悦鸟性,① ”,常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题破山寺后禅院》);“②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漫步定慧院,孤高自许。“和”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大道之行,“③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④ ,并怡然自乐”,人们生活悠闲愉快(《桃花源记》)。“和”还是古人面对自然时的天人合一:陆游在断桥边与梅花相遇,坚守节操的品格与高洁的梅花物我合一:“⑤ ,⑥ ”(《卜算子·咏梅》);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寥廓秀丽的环境融为一体,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⑦ ,⑧ ”(《送友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6分)
“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我攒了一年万千思念,今天原是平常一天,因为遇见你而不平凡……”通过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使一曲《上春山》火遍祖国大地。歌曲悠扬宛转的曲调,歌手昂扬向上的风貌,扫去冬日的闭塞与枯①(zào),拉开了盎然春日的帷幕。
花红柳绿,天蓝云激,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销声③匿迹的虫儿悄悄集会,那是春的呢喃。
农历三月初三登高赏春,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俗。春山④缄默,但“春山”意象在中国诗词中却具有丰富的寓意:它代表着新生,萌发蓬勃的生机:它彰显着希望,带来磅②(bó)的力量; 。
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2.① 3.② 4.③ 5.④
6.上文中的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3分)
7.扬帆小组的同学看了上文后发表了如下评论,其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歌曲真是好听,让人叹为观止。
B.春节联欢晚会上,歌与舞、动与静、舞台虚拟环境与演员真实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
C.春山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既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寓意着人类的朝气蓬勃和稳重威严,同时还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春天的到来。
D.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连在一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8.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密不可分。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分别推荐《经典常谈》中相关的阅读章节。(3分)
《经典常谈》目录(节选)
1《说文解字》第一 2辞赋第十一 3《周易》第二 4诗第十二
5文第十三 6《诗经》第四 7“三礼”第五 8诸子第十
阅读原因 建议阅读章节名称
小语想要了解古代的五行八卦之说,正在搜集资料。 ①
小江对古代的祭祖和婚丧嫁娶仪式比较感兴趣。 ②
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希望可以知道更多。 ③
9.《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3分)
我选择 ,理由: 。
二、阅读(6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6分)
蓟①北旅思
唐 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注释:①蓟(jì):州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前两联的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自身,侧重过去;颔联重点写身外,侧重现在。
B.“独语”似是诗人在自说自话,将诗人失意的情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尾联描述了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杨柳枝被折没的画面,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D.这首诗歌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通篇用词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1.诗的颈联中写到“多愁只自知”,请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愁绪”?(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①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②,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③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①会:伯兄韩会。②讦牾(jié wǔ):冒犯。③乖剌(là):性情别扭,不讲理。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B.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C.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D.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1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填写文字)
嫂郑鞠之 查阅字典法 鞠:①古代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球;②养育,抚养;③弯曲;④通“鞫”。审讯,审问。 (1)鞠:
愈闻恶之 成语推断法 深恶痛绝 (2)恶:
天子咸夭促 课内迁移法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3)咸:
1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2)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15.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韩愈是一个具有怎样品格的人?(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23分)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交代“我”与莫高窟的结缘时间和到访数,旨在表现对莫高窟相见恨晚之情。
B.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对敦煌的炽热情怀,反映出艺术的伟大神奇。
C.作者和朋友对这次创作的构思,表现了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突出了莫高窟的雄伟壮丽。
D.本文与梁衡的《壶口瀑布》均以具有文化地位的景物来展现它们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
17.结合作者的游踪与见闻,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立足点 视角 所见
① 俯瞰 群山
鸣沙山和莫高窟
宕泉河畔 ② 鸣沙山主峰

崖壁、洞窟

18.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6分)
①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赏析加点词)
②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从修辞角度赏句子)
19.文章第②段能否删去?请阐述理由。(6分)
20.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12分)
咬定目标积小胜为大胜
亓玉昆
①不久前,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正式开启了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过去几十年,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中国工业和中国科技由弱到强,逐一突破各道难关,终于迈入世界前列。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②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每一块奥运奖牌都是训练汗水凝结成的,每一个鲜活人物角色都是由一个个细节塑造出来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反复试验酝酿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是从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从一条系路建起来的,从一件件产品造出来的。创造业绩,就必须打好地基、做好积累。
③精益求精才能更进一步。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有中国航天人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对质量的“锚铢必较”,才有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发射的成果。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8年近1亿人脱贫,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凭借的也是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铢积寸累、精益求精。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把每一件事情做细做好,把重复的事情做专做精,在守正创新中追求卓越,在精雕细琢中实现跨越。
④久久为功才能行稳致远。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靠着锲而不舍的拼搏奋进、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党和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历史成就。“万事从来贵有恒。”在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不断激发病情、超越自我,才能日有所进,最终取得一番成就。“不求近功,不安小就。”方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⑤立志当高远,立志还需躬行,扎扎实实干,点点滴滴做,才能干有所成。新时代是实干家、奋斗者的时代,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行而不辍、不弃微末,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制造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抵达向往的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8日,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训练要求,她身上体现了“冠军品质”。
B.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都超过99.9999999%。
C.④段语言比较精炼,通过引用富有启发性的名言警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D.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列举的事例很丰富,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
2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4分)
(五)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9分)
材料一:《课标》(2022年版)明确规定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某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阅读情况调查:
材料二:①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②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
③快速阅读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开始训练,做到以下几点: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以默读为主,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读的时候视域要宽,不回视,扫视范围要随训练逐渐扩大;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有删改)
材料三: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4.对以上内容材料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标》规定初中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
B.我们用精读的方法品读那些细腻的名著作品,以获得更广泛联想和透彻理解。
C.快速阅读要训练学生专心默读,扫视范围逐渐扩大,及时抓住书中关键线索。
D.初中有很多课程,所以学生绝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名著这一类的课外书籍。
25.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初中生在阅读名著中存在的问题。(3分)
26.你的同桌小文不能完成名著阅读任务,他说:“学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哪有时间看名著?”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劝说他阅读名著。(3分)
三、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给予我们自信,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个伯乐,也许是家中的长辈,是身边的朋友,是学校的老师,是偶遇的陌生人……
请以“做自己的伯乐”为题目,写一篇面向全校学生的演讲稿。
写作提示:
(1)内容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观众”。
(2)明确表达观点,紧密围绕“做自己的伯乐”。
(3)精心选用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要求:①600字左右。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