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说起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故事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事实上,自古以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但为何“三顾茅庐”就能成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其中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一探其中的究竟。新课导入三顾茅庐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能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文学常识《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超凡智慧和忠贞的诸葛亮、忠义刚勇的关羽、阴险凶残又颇具雄才的曹操等。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拜谒失礼傲慢疏懒愧赧思贤如渴鄙贱如雷贯耳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叱半晌侍立纶巾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民殷国富存恤yèlǎnnǎnbǐɡuàndānsèchìshǎnɡshìɡuānchǎnɡzhòuzhuōmiùtuíxiéyīnxù读shí。任务一检查预习kuì词语积累胄:愧赧:三顾茅庐:如雷贯耳:经世奇才:思贤如渴:箪食壶浆:顿开茅塞: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因羞惭而脸红。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形容求才心切。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张二人劝阻,刘备用典故开导他们。第二部分(2~3):刘备三顾茅庐见到并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隆中献策。第三部分(4):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感知一折 孔明昼寝未醒二折 张飞怒欲烧房三折 孔明翻身又睡见面前一拒 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二拒 亮乃一耕夫,安敢谈天下事?三拒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事,不能奉命。见面后一波三折再读课文,说一说刘备在见到孔明之前经历了哪些波折?见面后,欲请孔明出山之事又是否顺利?整体感知疏通文意2.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有什么作用?起伏听说诸葛亮在家诸葛亮①______翻身将起又睡去②_____刘备请教③_________又去更衣推说“年幼才疏”隆中对策,刘备请其出山不能奉命愿效犬马之劳小结:作者设计的刘备求贤之路悬念迭起,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突出了刘备求贤之诚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昼寝醒来救国之道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文中第三段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具体提出了怎样的策略?深入探究诸葛亮向刘备分析荆州的用意是什么?,荆州有哪些优点?——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刘表无能。意在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诸葛亮为什么在分析荆州的基础上又要分析益州?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所以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思良主。因此有机可乘,可将益州作为可靠的根据地。深入探究具体提出了怎样的策略?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可以分为几步?策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深入探究第3自然段中,从诸葛亮回答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以“人和”取胜的策略。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以及他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析读课文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深入探究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云长再三劝住。关公:稳重、顾全大局析读课文“……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张飞:暴躁、直爽、鲁莽,对刘备忠心析读课文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玄德下拜玄德闻言,顿首拜谢。“既如此,且休通报。”“且勿惊动。”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谦虚诚恳有政治抱负心怀天下刘备形象张飞的话表现了他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刘备的忠心,反衬出刘备的诚恳、耐心与大度。【侧面衬托】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品析人物——刘备【人物形象】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谦虚诚恳、耐心宽厚、抱负远大【手法】①细节描写:动作、语言②侧面衬托:用关张二人的反对反衬刘备的求贤若渴,用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刘备的耐心宽厚。品析人物——刘备3.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请赏析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气宇轩昂、不凡的超脱气质。(1)“自董卓造逆以来……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2)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运用语言描写,“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性格特点。(3)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生活。(4)写作特色人物的出场的艺术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写作特色——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草庐拜访诸葛亮,并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