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④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让乡村成为生态绿色家园。⑤同时,要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A.③②④①⑤ B.③⑤②④① C.②③④⑤① D.②①⑤③④二、基础知识综合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五月的乡村,生机盎然。同学们走在田间地头,感受乡村的变迁:金黄的麦田如波浪起伏,翠绿的竹林似屏障环绕,清澈的溪流像银链wān yán( )。在“乡村文化调研”中,大家惊叹于传统手工艺的精妙:竹编艺人的指尖翻飞,将竹子编织成实用美观的器物;剪纸艺人的剪刀游走,把红纸剪裁成xǔ xǔ rú shēng( )的图案。乡村不仅是文化的宝库,更是生活的家园。(1)根据拼音写汉字。wān yán xǔ xǔ rú shēng(2)加点字“屏”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píng B.bīng C.bīng(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三、名句名篇默写3.古诗文默写。(1)古诗中常蕴含民生关怀。白居易《卖炭翁》“ , ”通过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揭示底层百姓的艰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以屋破漏雨的遭遇,展现诗人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2)古诗中常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 , ”揭示真挚的友情可以超越空间的界限,展现出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借“ , ”,道出即使历经磨难、粉身碎骨,高尚的品格依然不会磨灭的哲理,表达了对理想与操守的执着坚守。四、综合性学习4.综合性学习:探寻乡村文化学校组织“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你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本地传统村落,如古建筑、民俗活动等。(1)【活动设计】请围绕主题设计两个具体的调查活动。①②(2)【采访记录】在采访村委会李主任时,你问:“李主任,您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意义?”李主任说:“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根,但部分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面临损毁风险。”针对李主任的担忧,请你提出一条保护建议。建议:(3)【成果展示】活动结束后,需要在校园宣传栏展示调查成果。请你为宣传栏拟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体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句式工整。宣传语: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戏台春秋》①中原大地的乡间,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戏台。青砖灰瓦的台檐下,“出将”“入相”的门帘已褪成浅红色,台角的铜铃却依然在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戏曲春秋。爷爷说,这铜铃是光绪年间的老物件,曾见证过太爷爷的太爷爷在戏台上唱《铡美案》时,台下万人空巷的盛景。②爷爷是村里最后一位豫东红脸传人,十岁便跟着太爷爷学戏。我见过他年轻时的剧照:一袭红蟒袍,头戴七星额子,单手持刀站在戏台中央,眼神如炬,仿佛能穿透岁月。那时的戏台是十里八乡的文化中心,每逢庙会,方圆二十里的人都打着灯笼来听戏,戏台上的汽灯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梆子声能传出三里地。③“唱红脸得有一股子狠劲,不是狠别人,是狠自己。”爷爷常说。他教我练台步,一块青砖放在脚背上,一踮就是半个时辰;练唱腔,对着山谷喊《收秦明》的选段,直到嗓子冒烟。有次我偷偷拿掉青砖,他发现后抄起竹尺就往我手心打:“台步不稳,唱得再好也是花拳绣腿!”那是他第一次打我,竹尺落下时,手却在发抖。④记得1998年秋收后,剧团排《穆桂英挂帅》。爷爷饰演杨继业,我蹲在后台看他勾脸。他先用油彩涂满面部,再用毛笔勾勒出剑眉、凤眼,最后在眉心点上一枚红色印记——那手法熟练得如同在宣纸上作画。扎靠旗时,他不让任何人帮忙,说是“靠旗不正,军心必乱”。上场前,他独自在幕布后闭目养神,手指轻轻敲着戏靴,像是在和戏台对话。⑤新世纪初,电视和DVD普及,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戏台渐渐冷清。2010年春节,剧团只来了十七个观众,其中十二个是老人。爷爷在台上唱《单刀会》,声音依然洪亮,却显得格外空旷。谢幕时,他望着空荡荡的戏台,久久没有卸妆,油彩混着汗水在脸上划出一道道痕迹,像一幅被雨水打湿的古画。⑥转机出现在2020年。我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试着把爷爷的演出录像剪成短视频。第一条《收秦明》片段发布当晚,点赞量突破十万。评论区里,有人问:“这是哪里的剧种?”有人说:“听着像爷爷唱的戏,泪目了。”爷爷戴着老花镜逐条翻看评论,忽然说:“妮儿,咱试试直播吧。”⑦如今,爷爷的“中原老腔”直播间固定在每周六晚八点。他依然穿着那件穿了三十年的蟒袍,只是在腰间多了个麦克风。镜头里,他的台步依然稳健,甩髯时,靠旗上的铜铃与手机提示音交织在一起。有次直播《桃花庵》,一位在纽约的河南游子留言:“听到梆子声,突然想吃老家的烩面了。”爷爷让我回复:“等你回来,戏台给你留着座。”⑧去年,县文旅局拨款修缮了戏台,青砖重新勾缝,门帘换成了苏绣面料,台角的铜铃也镀了金。爷爷摸着焕然一新的台柱说:“戏台还是原来的戏台,可看大戏的人,从扛着锄头的庄稼汉,变成了捧着手机的年轻人。”阳光穿过新安装的LED灯,照在他的蟒袍上,金箔绣的龙纹与直播间的弹幕交相辉映。⑨暮色中,爷爷又开始勾脸。他对着智能化妆镜调整油彩浓度,镜子里的倒影与记忆中的青年重叠。远处的麦田里,无人机在播种,戏台的音响里传出新编的戏曲说唱——传统的梆子腔与电子节拍融合得恰到好处,像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5.阅读全文,补全情节脉络。① :跟随爷爷去戏台后台,感受戏曲魅力→②秋收后: →③ :电视普及,村里人不再扎堆看戏,戏台逐渐冷清→④去年春节至今: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效果。(1)他望着空荡荡的戏台,久久没有卸妆,油彩混着汗水在脸上划出一道道痕迹,像一幅被雨水打湿的古画。(2)远处的麦田里,无人机在播种,戏台的音响里传出新编的戏曲说唱——传统的梆子腔与电子节拍融合得恰到好处,像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7.文中两次描写爷爷“勾脸”的细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语境分析。8.结合全文,探究“铜铃”在文中的多层象征意义。【材料一】中原古戏台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古戏台2000余座,其中河南占比达35%。这些戏台多位于村镇中心,建筑风格融合了木雕、砖雕、彩绘等艺术形式,如社旗山陕会馆戏台的“悬鉴楼”,其木雕《八仙过海》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原第一楼”。【材料二】年份 古戏台数量 已保护数量 年轻观众占比(<35岁) 主要保护措施2010年 2317座 321座 8% 文物修缮、禁止拆除2023年 1865座 897座 27% 数字化存档、戏曲直播(数据来源:《中原古戏台保护发展报告》)【材料三】在洛阳水席楼古戏台,AR技术让观众扫码即可观看古代宴饮礼仪表演,虚拟侍女会为观众“斟酒”并讲解菜品典故;开封七盛角古戏台推出“戏曲剧本杀”,游客扮演戏曲角色参与剧情推理,每场体验吸引超50名年轻玩家。这些创新举措使古戏台的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41%。【材料四】河南省文物局2024年启动“古戏台数字复活计划”,运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全省100座濒危古戏台进行三维建模,生成的数字模型可精准还原戏台的建筑细节。同时,开发“中原古戏台”元宇宙平台,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观看经典戏曲片段,参与戏台修缮模拟,平台上线三个月注册用户突破150万。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古戏台以明清建筑为主,河南现存数量占全国35%。B.2010—2023年,古戏台年轻观众占比提升得益于文物修缮。C.洛阳水席楼的AR技术让观众亲身参与古代宴饮表演。D.元宇宙平台的虚拟修缮模拟吸引了150万用户注册。10.材料二的表格反映了中原古戏台保护面临哪些问题?11.结合材料三、四,概括中原古戏台“活态保护”的创新路径。六、文言文阅读【甲】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钴鉧潭记(节选)柳宗元钴鉧①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②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③势峻,荡击益暴,啮④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⑤之委积,既芟⑥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⑦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⑧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①钴鉧(gǔ mǔ):熨斗。②冉水:即冉溪。③颠委:上游和下游。④啮:侵蚀。⑤私券:私人债务。⑥芟(shān):割草,这里指开荒。⑦潀(cóng)然:形容水急流的声音。⑧居夷:居住在边远地方。1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空游无所依”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文“流沫成轮”则展现水流的湍急。B.甲文描绘潭中鱼的动态,乙文刻画潭水的来源与形态,均体现作者观察之细致。C.甲文“悄怆幽邃”与乙文“天之高,气之迥”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D.两文均为柳宗元贬谪期间所作,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孤寂。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在描写水的手法上的共同点。15.【甲】【乙】两文同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七、诗歌鉴赏1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请结合诗句分析“望”的层次及诗人情感的变化。八、名著阅读17.题目一:人物精神探究在“保尔的钢铁意志”主题班会上,有同学认为保尔的“钢铁意志”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勇。请结合书中具体情节,反驳这一观点,并阐述你对“钢铁意志”的理解。18.题目二:阅读方案设计为帮助新读者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革命理想主义”主题,你打算推荐哪些阅读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作答要求:①观点明确,结合名著内容;②条理清晰,语言流畅;③字数150字左右。九、作文19.在“乡村振兴·文化寻根”活动中,你跟随学校调研小组走进乡村:触摸过老井斑驳的石壁,听过竹编坊里竹条翻飞的沙沙声,见过古村落在夕阳下舒展的瓦当纹路,也记录过手艺人面对镜头时眼中闪烁的光。这些瞬间让你发现:乡村不是记忆中的旧模样,而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命体。题目一:半命题作文《______里的乡村》提示:横线上可填具体意象,如“石磨转动”“槐花飘香”“短视频镜头”“祠堂余韵”等;题目二: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自拟标题要求:①若选题目一,请先补全题目;若选题目二,请自拟标题,标题中需包含“传统”与“现代”相关元素;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要求结合具体情境;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参考答案1.A2.(1)蜿蜒 栩栩如生(2)A(3)乡村不仅是生活的家园,更是文化的宝库。3.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4.(1) 实地走访传统村落,拍摄记录古建筑现状 采访当地老人,整理口述民俗故事(2)成立修缮队或申请专项资金。(3)守护古村风貌,传承千年文脉。5. 童年时期 爷爷剧团排演《穆桂英挂帅》,戏台热闹非凡 电视普及后 制作短视频发布,成立直播剧团,戏台列为保护点 6.(1)运用对比与比喻,将戏台的“空荡”与记忆中的“热闹”对比,把爷爷的妆容比作“湿画”,烘托出传统戏曲衰落的苍凉感,凸显爷爷的坚守与失落。(2)运用对比与比喻,将无人机播种与梆子腔说唱并置,比作“百年对话”,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深化文化传承的主题。 7.第一次(第④段):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爷爷对戏曲的敬畏与技艺精湛,为戏台的热闹场景埋下伏笔。第二次(第⑨段):传统勾脸与智能化妆镜对比,暗示戏曲传承在科技时代的创新转型。 8.①象征戏曲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如铜铃见证戏台百年变迁;②象征艺人精神的延续,铜铃声如爷爷对戏曲的执着,贯穿岁月;③象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铜铃声与电子音交织,寓意戏曲在新时代的新生。9.A 10.①古戏台数量锐减;②年轻观众占比低;③保护措施从单一修缮转向科技赋能。 11.①科技赋能体验:AR导览、元宇宙平台等增强互动性;②业态创新:戏曲剧本杀、数字直播拓展受众;③数字存档: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实现永久性保护。12.C 13.(1)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14.①均运用侧面描写:甲文以游鱼“空游”侧面写潭水清澈,乙文以“流沫成轮”侧面写水流湍急;②均通过动静结合手法:甲文“佁然不动”与“俶尔远逝”结合,乙文“荡击益暴”与“徐行”对比,展现水的不同形态。 15.相同点:都蕴含被贬后的孤寂之感。【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体现环境带来的悲凉;【乙】文通过“乐居夷而忘故土”的反问,暗含对故土的思念。不同点:【甲】文以“其境过清”表达难以排遣的忧伤;【乙】文通过改造钴鉧潭、享受自然之乐,表现出试图借山水排解愁绪的旷达。16.望的层次:①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总写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展现广阔远景;②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聚焦湖水蒸腾、波涛撼动岳阳城的近景,突出气势雄浑。情感变化: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对洞庭湖壮美景色的赞美;后四句以“欲济无舟楫”隐喻仕途受阻,“羡鱼情”委婉表达渴望入仕、希望得到引荐的急切心情,情感从自然赞叹转为政治诉求。17.反驳:保尔的钢铁意志更体现在困境中的持续奋斗。修铁路时的坚韧:他忍受饥饿、严寒和伤寒,即使昏迷也坚持重返岗位,展现“钢铁”的韧性。失明后的突破:双目失明后,他以口述方式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用文字继续战斗,诠释“钢铁”的内涵不仅是身体的顽强,更是精神的不屈。“钢铁意志”是面对生理剧痛、理想挫折时仍不放弃信念的持久力量,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标杆,也是当代青年的成长启示。18.推荐方法及理由:①精读法:细读保尔在烈士墓前的内心独白,理解“生命的意义”与革命理想的关联。②对比阅读:将保尔与冬妮娅的价值观对比,体会革命理想对人生选择的影响。③专题探究:梳理“伤病→奋斗→再伤病→再奋斗”的情节链,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隐喻意义。效果:通过多层次阅读,读者可深入理解“革命理想”如何支撑人物超越肉体极限,成为贯穿全书的精神内核。19.例文1:槐花飘香里的乡村五月的风掠过山梁,将一树树槐花的清香送到村庄的每个角落。那甜而不腻的香气,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掀开乡村记忆的扉页。站在老槐树下,我看见的不仅是一树繁花,更是一个正在苏醒的乡村灵魂。槐花是乡村最忠实的记录者。树干上皲裂的树皮里,藏着几代人的故事。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爱坐在槐树下纳凉,孩子们围着树干追逐嬉戏。如今,这棵老槐树依然挺立,树下的场景却悄然改变:老人们用智能手机和远方的子女视频,孩子们在树下写生,将槐花画进美术作业里。传统的生活场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就像槐花蜜,既保留着自然的清甜,又融入了时代的滋味。在槐花香气最浓的时节,村里的手艺人开始忙碌起来。李阿婆用祖传的手法蒸制槐花饼,但她的摊位前多了一个二维码;张大叔依然用竹竿打下槐花,但他的照片登上了乡村旅游的宣传册。最令人惊喜的是,村口的旧祠堂改造成了文创空间,槐花元素被设计成精美的书签、明信片。这些变化让我明白,乡村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不断生长的生命,在保持本真的同时,自然地吐纳着新时代的气息。夕阳西下时,我站在田埂上远眺。暮色中的村庄被槐花香气温柔包裹,既有老屋炊烟的亲切,又有太阳能路灯的明亮。几个年轻人正在直播卖槐花蜜,他们的笑声和手机提示音交织在一起。这一刻,我忽然懂得:乡村的蜕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让传统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就像年年盛开的槐花,既守着季节的约定,又年年绽放不同的风景。离村时,我带走了一包槐花茶。热水冲开的瞬间,仿佛整个村庄的春天都在杯中舒展。这香气告诉我,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持槐花般纯净的底色,让每一缕香气都能找到懂得欣赏的人。例文2:传统为根,现代为翼——论乡村文明的涅槃重生老井的石壁斑驳如史书,竹编坊的沙沙声似时光絮语,古村落的瓦当纹路舒展着岁月的肌理。当我们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乡村并非记忆中的陈旧模样,而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鲜活生命体。在这场文明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最动人的风景——传统为乡村铸就灵魂,现代为乡村插上翅膀,二者交融共生,演绎着乡村文明的涅槃重生。 传统是乡村的基因密码,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在竹编坊里,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让竹条翻飞如蝶,那沙沙声响里藏着千年的智慧;在古村落中,瓦当上的纹路不仅是装饰,更是先民对天地的理解与对话。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传统不是保存灰烬,而是传递火焰。”这些看似古老的手艺与建筑,实则是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独特标识。触摸老井石壁的那一刻,我们触摸的是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 现代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让传统重焕生机的催化剂。在调研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年轻的手艺人用直播展示竹编技艺,古民居被改造成民宿后反而得到了更好保护,传统美食通过电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传统需要不断被重新解释,才能保持其生命力。”现代科技与思维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帮助传统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新语言。当手艺人面对镜头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希望火花。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正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曾提出“用之美”的理念,认为传统工艺要在使用中传承。我们看到,那些发展得最好的乡村,恰恰是找到了传统与现代黄金分割点的地方——既保持文化根脉的纯粹性,又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就像老井依然涌出甘泉,但取水方式已从木桶变成了水泵;竹编技艺依旧遵循古法,但作品已走进现代家居。这种交融不是妥协,而是升华。 传统为根,赋予我们文化自信;现代为翼,带领我们飞向未来——这或许就是乡村文明涅槃重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