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案 学习任务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案 学习任务单

资源简介

看二圣斗法,精妙绝伦
——《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故事的经过。
2.品味文中精彩的变化过程,感受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3.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形象、地点等变化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4.借助资料链接,学习如何改编剧本。
5.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故事的经过。
2.品味文中精彩的变化过程,感受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3.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形象、地点等变化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形象、地点等变化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众所周知,有不少优秀的小说被改编为剧本搬上了荧幕,或者制作成剧情游戏,比如《西游记》既被改编为电视剧,也被制作成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改编使原作的精彩人物和情节深入人心,也在人们的参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形态。为了给即将举行的情景剧大赛挑选到精彩剧本,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经典选段《小圣施威降大圣》,感受精彩故事的魅力。
二、预习回顾
1.正音释义
掣(chè) 淬(cuì) 规模(guī mó) 寻觅(xún mì)
吆喝(yāo he) 踪迹(zōng jì) 庙宇(miào yǔ) 神通(shén tōng)
提防(dī fáng)
法象:指神妖作法时变成的形象。
木木樗樗:形容痴呆或孤单的样子。
蓼汀:长满蓼草的小洲。
躘踵:形容踉跄欲跌倒的样子。
弄喧:弄玄虚,耍花招。
2.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直至1550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自此踏上仕途。由于宦途困顿,他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代表作《西游记》。
3.作品简介
你能说说对《西游记》这本书的了解吗?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这部小说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4.前情提要
二圣为何斗法?你知道课文节选片段的前情吗?
孙悟空自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成归来后,称霸一方。后因其到龙宫取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下地府销毁生死簿,龙王阎君奏请玉帝捉拿他。玉帝命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孙悟空,封其为“弼马温”。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低微,愤然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出李天王、哪吒等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但都被孙悟空打败,只得再次招安。孙悟空奉命看守蟠桃园,却得知蟠桃盛会没有邀请他,他便偷入蟠桃宴偷吃了仙果仙酒,还盗取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恐玉帝怪罪再次逃回花果山。事发后,玉帝命众神捉拿孙悟空,众神均不是他的对手,观音菩萨便举荐二郎显圣真君(二郎神)相助捉拿妖猴。本课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理波澜曲折的情节,一物降一物
选文曲折的故事情节,孙悟空与二郎神“一物降一物”的斗法过程,展现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选文故事情节及二人的斗法过程,借助思维导图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学听。
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时,应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2.可以边读边画出大圣与小圣“赌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象。
活动1:梳理故事情节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完成下列思维导图,并思考:二人的斗法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呢?
点拨:
①妖猴惊散,大圣撤退;②二圣斗法,变化多端;③冒充真君,最终被围;④变
活动2:梳理变化过程
梳理大圣和小圣的斗法过程,看看大圣分别变成了什么?小圣相应变成了什么?梳理完成后,深入思考:这几个回合的变化是随便安排的吗?他们的变化争斗经历了几次转折?依据这些转折,你认为他们的斗争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点拨:
大 圣:
小 圣:
活动3:讲故事
请你借助思维导图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桌听。
要求:内容符合原文、语言生动幽默,可以适当增加肢体语言,让讲述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示例:孙悟空与二郎神激战正酣,不分胜负。孙悟空突然“见本营中妖猴惊散”,于是他准备撤退。二人的打斗从此开启了赌斗变化的“智斗”模式。孙悟空先后变作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二郎神就采取一物降一物的对策,变成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专门降服孙悟空所变之物。最后孙悟空变作花鸨,二郎神则现了原身改用弹弓打他。孙悟空见变活物不能逃脱,就转而变作无生命的土地庙,以为这样可以蒙混过关,不想又被二郎神识破。最后他又跑到灌江口,扮起了二郎神的模样。结果不等二郎神说破,他自己先现了原形。二人又缠斗起来。
任务二:析形象,二圣各不同
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是天生地长的石猴,一个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一个是神通广大的猴王,一个是受人尊敬的神祇,他们的形象各具特色。通过课文你分别看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位?
提示:
1.可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开分析。
2.可透过形象之变、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1;二圣形象之细节描写
请你在文中画出描写大圣和小圣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点。可仿照提示,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讨论。
提示:(文中关键语句), 运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写出了 ,表现了 (形象特点)。
大圣形象:
1.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明确:“心慌”“收”“掣”“抽”“走”运用了心理、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时惊慌的心理与动作,表现悟空顾念同类、有情有义、机智的形象特点。
2.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明确:“捏”“藏”“变”“飞”“钉”等字运用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孙悟空被前后围困时急中生智变成麻雀儿的事,表现了他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的形象特点。
3.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明确:“变”“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等词句运用心理、动作描写写出了孙悟空见情势不妙立刻逃走的情形,表现了大圣善于动脑、机敏的形象特点。
4.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做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明确:“径入”“坐”“点查”等词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孙悟空变成二郎神时假装一本正经的姿态,表现了大圣机智、顽皮的形象特点。
5.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明确:“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孙悟空被拆穿后的反应,表现了孙悟空调皮、可爱的形象特点。
小圣形象:
1.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明确:“观看”“收”“撇”“卸”“变”“抖”“飞”“扑打”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二郎神动作的灵活,表现了二郎神反应敏捷、从容淡定、敏锐、冷静的形象特点。
2.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
明确: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他对孙悟空的准确判断,表现了二郎神敏锐、机智、善于动脑的形象特点。
3.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明确:一个“笑”字、以及后面的语言,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他对大圣的轻蔑、嘲笑,对大圣的准确判断,表现了二郎神善于观察、细心机警、果敢决断的形象特点。
活动2:二圣斗法之四个变化
请你结合以下问题提示,尝试从形象之变、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四个角度对比分析二圣的人物形象。
提示:
1.前五个回合的变化斗争之中,两人所变形象各具什么特点?孙悟空变成花鸨后,二郎神为何变回原身了?
2.七个变化回合的斗争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安排最后跑到二郎神的府邸去了?
3.整个斗法过程中,大圣、小圣二人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点拨:
形象之变
前五个回合的变化斗争之中,两人所变形象各具什么特点?孙悟空变成花鸨后,二郎神为何变回原身了?
分析:二郎神变化的形象(饿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相对来说更大、更端庄,孙悟空变化的形象(麻雀、大鹚老、鱼、水蛇、花鸨)更小、更灵活;二郎神变化的形象更具威严气派,孙悟空变化的形象更朴实;二郎神变化的形象更具攻击性,孙悟空变化的形象则多为自保和逃生。
花鸨通常被认为是低贱的鸟类,二郎神不愿与之斗法,遂现了原身。通过这一变化,突出了孙悟空无所顾忌、毫无成见的性格特点,而二郎神则是囿于世俗偏见,不肯纡尊降贵。
通过形象之变,可以看出二郎神作为一位受众人敬仰的神祇的神勇与高傲,孙悟空作为猴子和草莽英雄的凡俗调皮与机智灵动。
地点之变
七个变化回合的斗争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安排最后跑到二郎神的府邸去了?
分析:天空—天空—水里—水里—蓼汀之上—地面—灌江口
从天上到水里,又到地面,最后到了二郎神的府邸所在灌江口。孙悟空本来是一心逃走,但是在一次次的变化之中,激发了他身为猴子贪玩的心性,还到灌江口去扮演了一回二郎爷爷。通过地点之变,一则体现了大圣的“猴性”:虽然心系花果山,但玩心很重;二则也表明大圣实力不在二郎神之下,更像玩闹,不像战斗;三则反映了孙悟空的机智灵敏,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之理。
心理之变
整个斗法过程中,大圣、小圣二人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斗法之初: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分析:“慌”透露了大圣心里的慌张和被动。大圣的“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圣看到“本营中妖猴惊散”,作为花果山首领,担心猴子猴孙们受伤,“关心则乱”,所以他才收了法象,抽身就走。二是大圣逃跑时,后有二郎神一路追赶,前被梅山六兄弟挡住了去路,可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因而斗法之初,大圣是被迫应战,所以“慌”。
二郎神之所以如此自信、淡定,一则因为二郎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二则他认为自己是由观音菩萨推荐、玉帝下旨前来捉拿妖猴的,临危受命的他理所当然视自己为正义的化身,这种正义感让他自信满满。
斗法之中:
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做一个鱼儿,淬入水内。
……
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做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
……
分析:两人一来一回,见招拆招,应对从容,可见二人同样机智、勇敢、灵敏。
斗法之末:
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
分析:大圣孙悟空先气定神闲地办公,被撞破后并不慌张,还耍嘴皮子“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占据心理优势;二郎神二话不说,劈脸就砍,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心态已呈劣势。
小结:通过心理之变可以看出,小圣是临危受命,降服大圣,越战越慌;大圣是被迫迎战,戏耍小圣,越战越勇。二人在斗法过程中,同样逻辑清晰、小心谨慎、反应灵敏,此时二圣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难分上下,旗鼓相当。
称呼之变
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分析:
二郎神:猢狲-畜生-那猴-猴王-齐天大圣
梅山六兄弟:泼猴-猴精-大圣
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起初对孙悟空的称呼都是蔑称,在他们看来,他只是一只扰乱天宫秩序的妖猴,是他们要捉拿的要犯。经过数次斗法后,孙悟空跟二郎神竟然难分胜负,势均力敌,这让他们对孙悟空刮目相看。这些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孙悟空的态度从轻视到欣赏、佩服的转变。
从形象之变、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中,一个桀骜不驯、顽皮机智的大圣孙悟空形象呼之欲出,而一个武艺高强、自恃身份的二郎神形象也跃然纸上,足见本文情节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
活动3:二圣形象之我爱
二郎神正统庄重,悟空滑稽诙谐,二人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刚才的阅读交流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人物。
示例1:我更喜欢二郎神。因为他拥有超凡的武艺和神通,能够与孙悟空这样的强大对手进行长时间的战斗而不落下风。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无论孙悟空是变成哪种动物还是其他物体,二郎神都能迅速作出反应,与孙悟空斗智斗勇。
示例2:我更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不仅勇猛,而且机智过人。在与二郎神的战斗中,孙悟空多次尝试通过变化来迷惑和逃脱,显示出他的智慧和策略。且他还十分调皮可爱,最后变成二郎神,一本正经的查点,被戳破也不慌不忙,令人忍俊不禁。
任务三:感情趣,欣赏奇思妙想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许多名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鲁迅先生和林庚先生是这么评价的:
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
——林庚《〈西游记〉漫话》
鲁迅先生的评价突出了“西游”人物的人情人性,林庚先生则是强调了“西游”故事的童心童趣,以及“西游”作者的幽默态度。请你再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形式从以上几个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将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赏析。
示例1:
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批注:神通广大的孙大圣也会害怕,他虽是猴子,但具备人的各种情绪情感。
示例2: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
批注:孙悟空把自己的口、牙、舌、眼都装饰了小庙,“只有尾巴不好收拾”,情急之下,“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在紧张的战斗描述中,加入一笔,写孙悟空尾巴变作旗杆,既是生动的细节,又增添了几分幽默,缓和了故事的节奏。
任务四:改剧本,预演故事
为了给最后的情景剧大赛做足准备,我们准备开展预演活动。请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演出。
活动1:改编剧本
一个好剧本是一出好戏剧的基本条件,请你结合以下资料链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将选文改编成剧本,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片段,改编成剧本。
资料链接:
撰写课本剧剧本,首先要选定适合改编的课文或片段。选取的标准包括:有比较集中的矛盾冲突和生动有趣的情节,人物的形象比较鲜明,适合在课堂上展演,等等。还要考虑小组成员的兴趣特长。改编时,要明确原文内容哪些值得保留,哪些应该突出,哪些可以舍去。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剧本中应该保留。集中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思想主题的内容,在剧本中应该突出,还可以基于原文再扩充设计一些对话和动作。次要人物和不重要的情节,在剧本中则可以舍去,或通过旁白等方式来处理。
点拨:
1.选定适合改编的课文或片段
选取的标准包括:
有比较集中的矛盾冲突和生动有趣的情节。
人物的形象比较鲜明。
适合在课堂上展演。
考虑小组成员的兴趣特长。
2.改编要点:
保留: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故事的主要人物,忠实原著主旨。
突出:集中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思想主题的内容。
增加:还可以基于原文再扩充设计一些对话和动作。
删除:次要人物和不重要的情节,在剧本中则可以舍去,或通过旁白等方式来处理。
示例:
选取片段: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做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什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什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
分析:这一片段中,孙悟空冒充二郎神回到灌江口,其他鬼判不能相认,把他当二郎神磕头迎接。而后二郎神回来了,大圣才现真身。情节生动有趣,且有创作的空间。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凸显人物形象特点,适合选作改编选段。
改编后片段:
【场景一:灌江口庙宇外景】
旁白:(声音庄重而神秘)话说那大圣孙悟空,一路腾云驾雾,已至灌江口。
孙悟空:嘿嘿,这二郎追得甚紧,既然如此,就让我来戏他一戏。
旁白:说着,大圣摇身一变,化作二郎神的模样,轻轻按下云头,径入庙宇之中。
【场景二:庙宇大殿内景】
旁白:鬼判们正在忙碌,忽感一阵异样,纷纷抬头,只见“二郎神”步入大殿,连忙磕头迎接。
鬼判甲:(惶恐)爷爷驾到,小的们有失远迎,请爷爷恕罪。
鬼判乙:(附和)是啊,爷爷突然驾临,真是让小的们措手不及。
孙悟空:罢了罢了,今日来家查查香火,你们都在一旁侍候着。
(孙悟空坐于大殿中央,开始点查香火。)
孙悟空:(暗自思量)嗯?这倒是有趣,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还有钱丙告病的良愿……
(孙悟空一边看,一边站起来走来走去,在椅子上跳上跳下)
鬼判甲:(疑惑)今日二郎爷爷是怎么了,怎么像个猴似的跳上跳下。
鬼判乙:(揣测)想必是看到了什么好事,心情愈佳。
(正当孙悟空查看时,忽有人急匆匆跑来禀报。)
鬼判丙:(慌张跑上来)报!又有一个爷爷来了!
(众鬼判闻言大惊,纷纷向外张望。)
鬼判甲:(惊恐)什么?又一个爷爷?这……这可如何是好?
鬼判乙:(颤抖)难道是哪位大神驾临?我们快去迎接!
(真君二郎神大步流星地走进庙宇,撞开门扉,众鬼判连忙让道。)
二郎神:何人胆敢在此造次!
孙悟空:(现出本相,笑道)郎君不消嚷,这庙宇已姓孙了。
旁白:真君二郎神闻言大怒,举起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孙悟空身形一闪,轻松躲过,随即掣出绣花针儿,幌一幌,变得碗来粗细,迎面而上。
孙悟空:(挑衅)郎君莫急,今日的香火俺老孙已帮你看过了,你不谢我,反倒打我,是何道理?
二郎神:休要耍嘴!看招!
旁白:两人就此展开一场激烈的对决,神锋与金箍棒在空中交织出耀眼的火花。
分析:
增加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在剧本中,增加“二郎神”在椅子上跳上跳下的细节描写,动作更符合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强化情节冲突:剧本中通过鬼判对“二郎神”的怀疑,强化了情节的冲突和戏剧性,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活动2:预演活动
各小组根据本组所改剧本,开展预演活动,一组演出时,其他小组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打分。
预演活动评价量表
是否忠实原文(20分) 加工是否合理(20分) 表演是否生动、有感染力(30分) 道具、服装、配乐等是否适当(20分) 时间把控是否合适(10分)
小组一
小组二
小组三
……
四、梳理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过程,塑造了一个桀骜不驯、顽皮机智的大圣孙悟空,和一个武艺高强、自恃身份的二郎神。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人情人性、
故事的童心童趣和作者的幽默笔法。活泼顽皮的孙悟空让我们喜爱不已,妙趣横生的斗法过程让我们忍俊不禁,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挥动着奇妙想象的翅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西游记》第六回完整故事内容,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2.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你喜欢的原因。
3.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请试着将本篇课文改编成剧本,提交到所属编剧组。学习任务单
看二圣斗法,精妙绝伦——《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故事的经过。
2.品味文中精彩的变化过程,感受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3.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形象、地点等变化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4.借助资料链接,学习如何改编剧本。
5.激发阅读《西游记》整本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能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故事的经过。
2.品味文中精彩的变化过程,感受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3.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形象、地点等变化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前言
众所周知,有不少优秀的小说被改编为剧本搬上了荧幕,或者制作成剧情游戏,比如《西游记》既被改编为电视剧,也被制作成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改编使原作的精彩人物和情节深入人心,也在人们的参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形态。为了给即将举行的情景剧大赛挑选到精彩剧本,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经典选段《小圣施威降大圣》,感受精彩故事的魅力。
知识积累
1.正音释义
掣( ) 淬( ) 规模( ) 寻觅( )
吆喝( ) 踪迹( ) 庙宇( ) 神通( )
提防( )
法象:
木木樗樗:
蓼汀:
躘踵:
弄喧:
2.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 ,号 ,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代小说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直至1550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自此踏上仕途。由于宦途困顿,他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代表作《 》。
3.作品简介
你能说说对《西游记》这本书的了解吗?
4.前情提要
二圣为何斗法?你知道课文节选片段的前情吗?
学习过程
任务一:理波澜曲折的情节,一物降一物
选文曲折的故事情节,孙悟空与二郎神“一物降一物”的斗法过程,展现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选文故事情节及二人的斗法过程,借助思维导图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学听。
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时,应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2.可以边读边画出大圣与小圣“赌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象。
活动1:梳理故事情节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完成下列思维导图,并思考:二人的斗法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呢?
活动2:梳理变化过程
梳理大圣和小圣的斗法过程,看看大圣分别变成了什么?小圣相应变成了什么?梳理完成后,深入思考:这几个回合的变化是随便安排的吗?他们的变化争斗经历了几次转折?依据这些转折,你认为他们的斗争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大 圣:
小 圣:
活动3:讲故事
请你借助思维导图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桌听。
要求:内容符合原文、语言生动幽默,可以适当增加肢体语言,让讲述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任务二:析形象,二圣各不同
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是天生地长的石猴,一个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一个是神通广大的猴王,一个是受人尊敬的神祇,他们的形象各具特色。通过课文你分别看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位?
提示:
1.可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开分析。
2.可透过形象之变、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1;二圣形象之细节描写
请你在文中画出描写大圣和小圣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点。可仿照提示,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讨论。
提示:(文中关键语句), 运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写出了 ,表现了 (形象特点)。
大圣形象:
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明确:“心慌”“收”“掣”“抽”“走”运用了心理、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时惊慌的心理与动作,表现悟空顾念同类、有情有义、机智的形象特点。
活动2:二圣斗法之四个变化
请你结合以下问题提示,尝试从形象之变、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四个角度对比分析二圣的人物形象。
形象之变
前五个回合的变化斗争之中,两人所变形象各具什么特点?孙悟空变成花鸨后,二郎神为何变回原身了?
地点之变
七个变化回合的斗争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安排最后跑到二郎神的府邸去了?
心理之变
整个斗法过程中,大圣、小圣二人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斗法之初: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斗法之中:
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做一个鱼儿,淬入水内。
……
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做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
……
斗法之末:
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
称呼之变
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总结:
活动3:二圣形象之我爱
二郎神正统庄重,悟空滑稽诙谐,二人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刚才的阅读交流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人物。
任务三:感情趣,欣赏奇思妙想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许多名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鲁迅先生和林庚先生是这么评价的:
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
——林庚《〈西游记〉漫话》
鲁迅先生的评价突出了“西游”人物的人情人性,林庚先生则是强调了“西游”故事的童心童趣,以及“西游”作者的幽默态度。请你再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形式从以上几个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将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赏析。
示例:
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批注:神通广大的孙大圣也会害怕,他虽是猴子,但具备人的各种情绪情感。
任务四:改剧本,预演故事
为了给最后的情景剧大赛做足准备,我们准备开展预演活动。请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演出。
活动1:改编剧本
一个好剧本是一出好戏剧的基本条件,请你结合以下资料链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将选文改编成剧本,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片段,改编成剧本。
资料链接:
撰写课本剧剧本,首先要选定适合改编的课文或片段。选取的标准包括:有比较集中的矛盾冲突和生动有趣的情节,人物的形象比较鲜明,适合在课堂上展演,等等。还要考虑小组成员的兴趣特长。改编时,要明确原文内容哪些值得保留,哪些应该突出,哪些可以舍去。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剧本中应该保留。集中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思想主题的内容,在剧本中应该突出,还可以基于原文再扩充设计一些对话和动作。次要人物和不重要的情节,在剧本中则可以舍去,或通过旁白等方式来处理。
活动2:预演活动
各小组根据本组所改剧本,开展预演活动,一组演出时,其他小组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打分。
预演活动评价量表
是否忠实原文(20分) 加工是否合理(20分) 表演是否生动、有感染力(30分) 道具、服装、配乐等是否适当(20分) 时间把控是否合适(10分)
小组一
小组二
小组三
……
学习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西游记》第六回完整故事内容,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2.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你喜欢的原因。
3.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请试着将本篇课文改编成剧本,提交到所属编剧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