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学校开展“古城风华”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邂逅 古城遗韵】下面是小组成员描写西安尽显“古城遗韵”的一段文字,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西安,是镌刻在华夏文明长卷上的鎏金篇章!看,屹立千年的大雁塔巍峨雄浑,玄奘取经的风霜凝于砖石。待暮色四合,大唐不夜城的灯火如星河倾泻人间,不夜城中仿古建筑飞檐挑月,霓裳舞者轻歌谩舞,将盛唐的流光溢彩重新铺展在世人眼前。地下,兵马俑列阵以待,千人千面的威严穿过千年光阴,铠甲上的尘土藏着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塔影、华灯、陶俑,三重时空在此融合,演译着这座城市从盛世到今朝的文明史诗与岁月长歌。
1.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
①屹 (A.yì B.qǐ)立 ②铺 (A.pù B.pū)展
2.校对语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①轻歌谩舞 ②演译
【探寻 古城文脉】下面是小组成员描写西安皆是“风雅”的诗意语段。请根据提示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3.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当诗文与城景相遇,这里便流淌出跨越时空的风雅长歌。从灞河之畔(1)“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的朦胧意境里,感受先民对理想追寻的执着情愫;从长安坊市(2)” , ”(白居易《卖炭翁》)的悲怆喟叹中,窥见卖炭翁生存艰难与无奈期盼交织的矛盾心理;从古城高台(3)“水击三千里, ”(《北冥有鱼》)的壮阔想象里,仰望华夏文明振翅九霄的凌云之志;从寒梅庭院(4)“ , ”(陆游《卜算子 咏梅》)的朵朵寒梅中,触摸文人在逆境中仍然坚守正义的孤傲风骨;从临潼故地(5)“亲人见了亲人面, ”(贺敬之《回延安》)的炽热倾诉间,体会赤子对革命热土魂牵梦萦的深切眷恋。(11分)
【贯通 古城坦途】下面是小组成员摘抄的有关西安高速铁路的报道,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解决。
①2025年5月13日,西康高铁秦岭九天山隧道顺利贯通,这是西康高铁全线最后一个贯通的隧道。②截至目前,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已全部贯通,33座桥梁、10段路基及6座新建站房已进入全面施工状态,西康高铁建设正在“加速度”推进。③西安至安康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包(银)海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该铁路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西安至安康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缩短至大约1小时以内。⑤西康高铁的全线通车将 、 、 。
4.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5.第④句有病句,请在下面写出修改意见。(2分)
6.第⑤句中有三个短语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语段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A.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B.绘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壮美画卷
C.提升沿线运输服务的品质水平
【辉映 古城精神】“敢为人先”是西安重要的城市精神,它既烙印在半坡先民率先点燃文明火种的陶罐上,也流淌在张骞凿空西域踏出丝绸之路的驼铃里;既闪耀于唐代长安接纳万邦使节的城门之上,也迸发在当代西安以“硬科技”突围、打造丝路科创中心的开拓中。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也有相似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46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9分)
材料一:
《哪吒之魔童闹海》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在世界电影史上书写了属于中国的华彩篇章。从主创“五年磨一剑”将细节精致到“毛细血管”的艺术匠心,到“全华班制作”托举起的国产动画电影“量质双飞跃”,让人不禁想起2024年席卷全球的现象级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国文化产品接连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瞩目、获得成功,看似巧合的背后,是对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坚守,也是对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选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2025年2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化拥有无比悠久、丰富、厚重的思想资源。影片中,从三星堆文明获得灵感制作而成的结界兽、硕大无朋的天元鼎、石矶娘娘案上的铜镜纹饰,带观众回到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至于剧情线索的多头绪、造型设计的美丑混杂、角色塑造的亦庄亦谐,看似过多过满有些杂乱,但如果回顾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则会意识到,世俗洪流的浪漫与力量,足以推动叙事汹涌向前。电影接续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这种世俗审美,并将其融汇创新,锤炼又再造。
《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我们注意到,中国新力量电影人的成长,已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发育阶段。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长处,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并最终转化成新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新力量电影人自觉进行艺术跨界、媒体融合、技术升维、文明互鉴的实践,并呈现出系统化趋势。这些实践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体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与技术支撑。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三:
当前,中国动画电影正经历着从技术追随到文化自觉的转型,也承载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化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现代数字科技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文化的活化创新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动画电影将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场景、历史建筑等元素进行高精度还原和创新,让观众得以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瑰丽与壮美;借助数字特效音频技术和数据采样技术,动画电影更加细腻传神地捕捉传统音乐中的各种细节。
为了创新性地活化传统文化,首先要对动画电影的制作系统流程进行科技赋能,彻底解决传统动画电影制作过程烦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此外,还要对动画电影的文化符号转换机制进行科技赋能,把虚拟制片技术等最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于动画电影中,将传统文化符号转换成文化数字资产。
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活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如同一座桥梁,成为延续传统文化精神血脉,增强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以当代视角重构其精神内核,进行国际化传播,实现从文化积淀向现代传播的动态跃迁。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日,有删改)
8.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分点概述《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3分)
9.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现代科技在中国动画电影活化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作用。(3分)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瞩目,获得了极大成功。
B.中华文化拥有无比悠久、丰富、厚重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生动的体现。
C.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虽然取得成功,但其在剧情线索、造型设计、角色塑造等方面仍有不少的不足之处。
D.中国动画电影成为增强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将推动传统文化从积淀向现代传播转型。
(二)(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仰华山
王耀敏
①晨曦微露,我们满怀期待走下火车。朦胧的天际线下,华山模糊而深邃,高峻而威严,让人心生敬畏。
②沿溪涧前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A)我们像刚从笼子里放出的飞鸟,满眼新奇,在山坳溪石间盘旋跳跃。走了二十余里后,喘息间,猛一抬头,巉岩壁立,千尺 到了!崖壁上“回心石”三字跳入眼帘。只见铁链子挂在悬崖之上,凿出的石蹬路夹在陡峭的岩缝当中,崖壁两边分别刻着“当思父母”“勇猛前进”。我们明悟其寓意后,继续前行。
③攀上又窄又浅的石阶,我们全神贯注,拉紧铁链,手脚并用,缓慢爬到“太华咽喉”——“天井”。出井口,只见旁边斜放着一铁板,只要“咣当”将其一盖,山上山下则无路可通,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④爬上百尺峡,抬头见两块巨石夹在石道上方,摇摇欲坠,上刻“惊心石”。游人屏气敛神,快步通过。回首再看,视角变了,只见两块巨石稳稳当当,上题“平心石”,我们叹服于大自然的造化。
⑤“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我们时而绕崖攀挂,时而贴壁直立,不停地闪展腾挪,从山口到达北峰,足足爬了四千九百九十九级石阶。正欲小憩,忽见脚下深谷间白云翻滚奔涌而来,我们不禁欢呼,合影拍照,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
⑥大家鼓勇而行,向更高峰挺进。沿擦耳崖上行,左侧护栏下是万丈深渊,需紧贴右侧石崖擦耳而过。崖壁上的刻字参差多姿,或沉雄高古,或朴拙劲拔,无不迸发着摄人心魄的力量。
⑦过了擦耳崖,我们一鼓作气翠上石磴天梯,到达一平台,西峰刀削斧劈般耸峙眼前。抬头仰望,山体上下贯通,壁立万仞,拔地摩天,散发着刚毅、凛然之气,恰似一伟岸健拔的美男子,昂首雄视,彰显着超凡脱俗的崇高与庄严。西峰,就这样以其有形的形象和无形的气场,无言地诠释着“无欲则刚”,启迪着人们保持心灵的清净与信仰的坚定……
⑧霎时间,山风骤起,林木抖颤,峡谷震荡。仰望通往山顶诸峰的苍龙岭,如一线孤绳,似在风中摇摆,游人似蚂蚁般蜷伏在绳索之上。不一会儿,风停林静,游人又开始蠕动起来。我们乘机而上,爬在凸起的龙脊上,两旁皆为不测之渊。虽有护栏,仍不敢有丝毫疏忽,终于到达“韩退之投书处”。边歇息,边聆听着他人讲述当年韩愈在浓雾散去后,视险状大惊失色,写遗书投下悬崖的传说。
⑨过金锁关,达东峰顶,突降细雨。转道南峰途中,鹞子翻身和长空栈道两险要处仍雨雾蒙蒙,我们只得慨叹而去。
⑩南峰为华山之冠。登上峰顶,天公作美,云开雾散。只见长天辽阔,众峰攒聚,云气横流。极目北望,黄河泛着白光,自北向南奔流而来,在华山脚下折而东去。眺望黄河东北岸,中条山下的风陵渡依稀可见。我似乎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在苦难的岁月里,为生计而奔波匆匆留下的身影,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通往西峰的青龙背,游人在牢固铁链的护佑下,上行下移,挤挤挨挨。西峰峰顶有巨石状若莲花瓣,故又称莲花峰,是华山最秀丽之峰。“华”是“花”的古字,华山因此而得名。峰顶胜迹颇多,崖壁题刻遍布。真草隶篆,琳琅满目,虽经历风雨侵蚀,仍闪耀着人文的辉光。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B)有一种说法,“中华”二字就来自中条山和华山。我们站在华山之巅,览山河锦绣,忆今古传奇,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选自《洛阳日报》2024年7月10日,有删改)
11.文章以游览顺序展开,叙写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景象。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4分)
12.文中第⑧段描写山风骤起时“林木抖颤,峡谷震荡”的景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13.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我们像刚从笼子里放出的飞鸟,满眼新奇,在山坳溪石间盘旋跳跃。
②文中提到“‘中华’二字就来自中条山和华山”,这一说法赋予了华山怎样的文化意义?(2分)
14.文章第⑩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定点观察的写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链接材料】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节选自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古诗文阅读】
(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⑤,鞣⑥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⑦,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⑧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⑨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庸之:归功于他。②节目:木竹的关节部分。③说:同“脱”,脱离。④从容:形容钟声舒缓、余韵悠长的状态。⑤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⑥鞣: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⑦槁暴:晒干。⑧砺:磨刀石。⑨知:同“智”,见识。
15.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不填序号)
又从而怨之 成语推断法:怨天尤人 A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课内迁移法:皆出酒食 B
不复挺者 语境分析法:联系“槁暴”“鞣使之然”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查阅字典法:①知道;②顾惜;③察看;④探望:⑤检查,反省;⑥醒悟;⑦记忆。(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D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师逸而功倍 濯清涟而不妖
B.然后尽其声 其真无马邪
C.而青于蓝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D.鞣使之然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善问者如攻坚木。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甲、乙两文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述。(2分)
(四)(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你认为朗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2分)
20.有人评价杜甫诗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诗人苦身以利人的。(2分)
三、作文(50分)
21.(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班级召开“创新就在身边”主题班会,同学们畅谈亲身经历。小秦同学说:“我用新颖的参观方式——云游博物馆,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小陕同学说:“我用气球等材料制作气球火箭,坚持实验了十几次才成功!”小西同学说:“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视频会议的形式,高效合作并排练了《卖炭翁》改编的课本剧。”老师说:“同学们的发言很有代表性,这些也是大家创新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创新呢?创新精神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你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创新带来改变的故事;可以发表议论,阐述对创新价值的理解;可以给同学写一封信,分享你对创新的感悟;也可以发表一次主题演讲,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号召大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创新精神。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①A;②B;
2.①曼;②绎;
3.(1)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注意“晞”的书写)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贱”的书写)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注意“抟”的书写)
(4)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5)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4.西安至安康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包(银)海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该铁路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西安至安康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缩短至大约1小时
6.CBA
7.在革命活动中,他积极投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当朱赫来被白匪军抓住,保尔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把朱赫来救走。这一行为在当时危险重重的环境下,展现出他敢于率先行动、不畏强敌的勇气。
在建设工作中,保尔参与了艰苦的筑路工程。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如寒冷、饥饿、疾病以及匪帮的袭扰等困难,他始终冲在最前面,率先垂范,激励着身边的同志。他的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让他成为筑路队伍中的榜样,推动着工作的进行。
在身体遭受严重创伤后,保尔仍然敢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文学创作作为新的战场,开始了艰难的写作生涯。他率先打破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束缚,重新找到了为理想奋斗的途径,这种精神正是“敢为人先”的生动体现。
8.①主创团队坚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②影片从中华文化悠久、丰富、厚重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接续百姓喜闻乐见的世俗审美并融汇创新;③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对中国现实、社会和人生有深刻体验和理解,并转化为新的艺术语言,同时自觉进行艺术跨界、媒体融合、技术升维、文明互鉴的实践。
9.①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高精度还原和创新传统文化元素,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瑰丽与壮美;②借助数字特效音频技术和数据采样技术,细腻传神地捕捉传统音乐中的各种细节;③对动画电影的制作系统流程进行科技赋能,解决传统动画电影制作过程烦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④对动画电影的文化符号转换机制进行科技赋能,将传统文化符号转换成文化数字资产。
10.C
11.①百尺峡;②山体上下贯通,壁立万仞,拔地摩天,散发刚毅、凛然之气;③如一线孤绳,有“韩退之投书处”及相关传说;④南峰(峰顶)。
12.渲染华山苍龙岭险峻、恶劣的氛围,衬托游人攀登时的紧张、惊险心情,突出华山奇险,增强文章感染力。
13.①运用比喻修辞,把“我们”比作飞鸟,生动地写出初入华山时的新奇、兴奋与欢快,体现华山景色吸引力。
②赋予华山深厚文化根源意义,象征中华民族根源与传承,体现其文化重要地位,加深对华山的景仰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14.文章第⑩段定点在南峰峰顶,描写长天、众峰等;链接材料定点在砾石堆上,描写冰峰、冰河等。二者均用定点观察,层次清晰展现景物,让读者身临其境。
15.A.埋怨 B.全,都 C.挺直 D.检查,反省
16.A
17.①善于提问的人就像雕刻坚硬的木材。
②就会智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失。
18.【甲】文启示:学习要讲究方法,善学者能事半功倍,需注重提问与答问的技巧,师生互动应循序渐进、从容引导。
【乙】文启示:学习需持之以恒,通过积累和反思提升自我,外界磨砺能促进成长,最终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
19.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因为这儿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2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自己秋雨寒夜屋漏难眠,于是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他为了能有这样的屋宇,甚至愿意自己独居草庐受冻而死,抒发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这是“苦身以利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