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教案+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教案+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
1.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美,深入体会本单元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2.品读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提升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3.在朗读实践活动中感受汉语的美,表达汉语的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
教学重点
)
1.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美,深入体会本单元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2.品读语言,品味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提升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
教学难点
)
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美,深入体会本单元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朱自清《朗读与诗》
语言的美,既是反映在口头上的节奏的快慢、语气的抑扬、语调的高低、重音和停连的把握等,也是反映在书面上的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搭配、修辞的运用等。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朗读活动去品味语言的美。
新知探究
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济南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描写了大自然四季中多姿多彩的雨;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寄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对自然景物描写的相关片断,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并参考教材中的链接材料,标示重音和停连,两人一组,轮流朗读给对方听,深入体会汉语的美。
【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本技巧,并出示朗诵脚本的一些常用符号。
1.怎样来确定重音?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表意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我们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加强音量”的方法,把要强调的内容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2.怎样来确定停连?
有时朗读者为调节气息而需要停连,有时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时也是为了让收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而停连。我们可以通过准确理解语句、正确分析语句结构等方式确定停连的位置。
标点符号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更长。朗读的作品是复杂的,有声语言的停连,有时不能机械地按照书面上的标点符号来确定,也要合理处置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并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三、品读语句,感受汉语美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在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品味和赏析。
汉语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下面的语句,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来仔细品味,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揣摩、句子的品味、修辞效果的理解等,感受汉语的美。
四、做最美朗读者
【活动内容】全班开展课文朗诵活动,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汉语的美。
1.每个小组推选朗诵效果好的同学进行朗读展示,一人或多人均可。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读音、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情感表达等方面指出朗读者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根据各组代表的表现推荐班级最美朗读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活动深入感受汉语的美,表达汉语的美。
课堂小结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节课中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了自然的美妙,在朗读中体会了汉语的美。
课后任务
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进行摘抄积累,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共19张PPT)
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朱自清《朗读与诗》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同品读了精彩的课文。那些生动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仿佛还在眼前。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篇章,去挖掘更多的知识宝藏,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济南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描写了大自然四季中多姿多彩的雨;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寄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找出课文中对自然景物描写的相关片断,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并参考教材中的链接材料,标示重音和停连,两人一组,轮流朗读给对方听,深入体会汉语的美。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怎样来确定重音?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表意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我们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加强音量”的方法,把要强调的内容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2.怎样来确定停连?
有时朗读者为调节气息需要停连,有时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时是为了让收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通过准确理解语句、正确分析语句结构等方式确定停连的位置。
标点符号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更长。朗读的作品是复杂的,有声语言的停连,有时不能机械地按照书面上的标点符号来确定,也要合理处置标点符号。
节奏“/”,停顿“︱”或“∧”(前者可用于句中的短停顿),连接“ ”,重音“ ”,升调“↗”,降调“↘”,语气“()”等。
.
朗诵脚本的一些常用符号。
分析下面的语句,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来仔细品味,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品读语句,感受汉语美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原指造酒的发酵过程,带有孕育、熏陶的意味。作者借用这个词来连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这些代表着春天信息的事物,给读者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泥土、青草本来是没有太多气味的,但当作者将它们与花香汇合在一起,再通过“酝酿”一词连接,则美酒一样的甘甜似乎顺风而来,浸润心肺,足以令人陶醉。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这句话并列写了两件事,整体看由多个小短句组成,很口语化,是个松散的句子,闲适中带着亲切。但同时也用了相对整齐的小句,“小路上,石桥边”,“披着蓑,戴着笠”,对得整齐,读起来上口,在口语化当中又带有一定的韵律。
“这件花衣”比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草色和雪色黄白相间的美景,写出了山的颜色;“好像被风儿吹动”写山的情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更美的山的肌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引人遐想。
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两个小句使用拟人手法,先把树写得像人一样,“明亮的眼睛”暗示着春天的阳光照到了树上,春雨滋润着大树;把树枝写成“手臂”,“柔软”则显示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活力。接着又将“萌发的叶子”比喻成“绿茵茵的波浪”,“绿茵茵”呈现色彩,“波浪”则显示出树叶的层层叠叠。满树春光,满树绿色,春雨在滋润,生命在复苏。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开展课文朗诵活动,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汉语的美。
做最美朗读者
1.每个小组推选朗诵效果好的同学进行朗读展示,一人或多人均可。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读音、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情感表达等方面指出朗读者的优点或不足之处。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根据各组代表表现推荐班级最美朗读者。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节课中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了自然的美妙,在朗读中体会了汉语的美。
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进行摘抄积累,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