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连词成句地读”经验分享会子任务二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困困困不醒大王 原创课件将相廉颇蔺相如速读游戏1:下面将会出示两组词语,每组词语闪现时间大概2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召集大臣商议解决完好无缺完璧归赵同心协力速读游戏2:下面出示的句子仅显示4秒钟,看谁记住的关键词语多。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速读游戏2:你记住了哪些关键词语?赵王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十五座城换璧快速筛选关键词语,把词语连起来,一下子看一句话,这就是连词成句地读。连词成句地读速读游戏3:用较快速度默读,记下所用时间计时开始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0001020304050607080910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你的阅读时间是多少?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一眼扫过去就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增加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扩大视域地读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活动一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扩大视域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确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共写了几个小故事?我会读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蔺相如 完好无缺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bìlìnnuòchénqiǎnɡhuà我会读抄写 得罪 渑池 胆怯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dǐ yùliánqīnɡshàncírǔpáozuìxuē多音字xuē ( )削xiāo( )削弱削苹果jiàng( )强qiǎng( )倔强勉强huà ( )划huá ( )计划划船qiáng( )坚强我会写zhào chén yì quē ɡōnɡ xiàn nuòdiǎn chāo zuì qiè jù jīnɡ召臣议缺宫献诺荆拒怯罪抄典(1)本文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______分______秒。( 2 )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①完璧归赵(1-9段)②渑池会面(10-14段)③负荆请罪(15-17段)活动二1.试着找出3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蔺相如与廉颇因何“不和”?又因何“和”?完璧归赵起 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 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 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赵王为什么不敢直接拒绝秦王的要求?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故事背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渑池会面起 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经 过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结 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负荆请罪起 因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经 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 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蔺相如与廉颇因何“不和”?又因何“和”?士(舍人)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下卿中卿上卿(右尊左卑)廉颇(左)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蔺相如与廉颇因何“不和”?又因何“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活动三1.分别找出描写蔺相如、廉颇的语句,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析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聚焦蔺相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可能一对策一可能二对策二蔺相如分析了两种可能与对策,目的是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保护和氏璧,让赵国化被动为主动。挺身而出深谋远虑聚焦蔺相如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神态+语言:揭开亲王的险恶用心,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秦王理屈但不敢动怒。智勇双全聚焦蔺相如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足智多谋机智果敢聚焦蔺相如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神态+语言:先礼后兵,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维护国家尊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大义凛然聚焦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忍辱谦让聚焦廉颇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英勇爱国聚焦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战功赫赫善妒傲慢无礼聚焦廉颇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知错就改挺身而出深谋远虑智勇双全足智多谋机智果敢大义凛然顾全大局忍辱谦让英勇爱国战功赫赫善妒傲慢无礼知错就改思考: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经过:机智勇敢斗秦王智勇双全起因:秦王欲骗和氏璧结果:完璧归赵封大夫起因:秦王让赵王鼓瑟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经过:相如逼秦王击缶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维护国威顾全大局文谦武勇将相和困困制作/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统编教材将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练习提高阅读速度策略的第二单元,非常符合课文的特点。其一,课文很长,需要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较多的信息;其二,课文由《史记》中的故事改写,包含了三个经典小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快速、大略地阅读,就能把握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改编自《史记》,且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学生阅读起来难免会遇到障碍;而《史记》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记录历史的,故事里常常会折射出历史人物的熠熠光彩,这也是需要学生用心领悟的。基于此,课后练习题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这两方面做了具体引导。本设计就围绕“练习快速默读”和“把握人物特点”这两大学习内容展开。尤其是“把握人物特点”这一板块的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研究《史记》人物”的具体任务,带动学生个体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交流相似情节,深入到具体事例,感悟人物鲜明的形象和特点,可谓融语言实践、思维碰撞、情感体验为一体。单元任务二:“连词成句地读”经验分享会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将”——廉颇 “相”——蔺相如一、玩游戏,看谁记得多1.速读游戏1:下面将会出示两组词语,每组词语闪现时间大概2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2.速读游戏2: 下面出示的句子仅显示4秒钟,看谁记住的关键词语多。——你记住了哪些关键词语?3.速读游戏3:用较快速度默读,记下所用时间4.你的阅读时间是多少?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扩大视域地读—— 一眼扫过去就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增加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 二、子任务一(一)布置任务: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扩大视域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确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共写了几个小故事?(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1.我会读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蔺相如 完好无缺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抄写 得罪 渑池 胆怯 廉颇 抵御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多音字我会写(三)速读分享。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能将课文划分为几个画面?小组交流、讨论。1.本文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______分______秒。2.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①完璧归赵(1-9段)②渑池会面(10-14段)③负荆请罪(15-17段)三、子任务二(一)布置任务1.试着找出3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蔺相如与廉颇因何“不和”?又因何“和”?(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①起 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 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 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②赵王为什么不敢直接拒绝秦王的要求?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③故事背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2)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起 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经 过: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结 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3)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起 因: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经 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 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思考:蔺相如与廉颇因何“不和”?又因何“和(1) 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2) 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四、子任务三(一)布置任务1.分别找出描写蔺相如、廉颇的语句,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析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1.聚焦蔺相如(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①这表现出了蔺相如挺身而出、深谋远虑②蔺相如分析了两种可能与对策,目的是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保护和氏璧,让赵国化被动为主动。(2)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①这表现出了蔺相如智勇双全②神态+语言:揭开亲王的险恶用心,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秦王理屈但不敢动怒。(3)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①这表现出了蔺相如足智多谋、机智果敢(4)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①这表现出了蔺相如大义凛然②神态+语言:先礼后兵,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维护国家尊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5)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①这表现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谦让2.聚焦廉颇(1)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①这表现出了廉颇英勇爱国(2)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①这表现出了廉颇战功赫赫、善妒、傲慢无礼(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①这表现出了廉颇知错就改【深入思考】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五、课文小结1.主题: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2.出示课文框架结束语: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将相和》 教学设计.docx 6.《将相和》.pptx 趣味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