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羊肉面是一种深受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使用手工擀制的挂面,搭配炖煮在砂锅中的羊肉汤,汤底浓郁,肉质鲜嫩,具有祛寒暖身的功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面条中的多糖物质可被人体消化道直接吸收利用B.羊肉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可以参与形成复杂化合物C.羊肉中的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容易凝固D.羊肉中的蛋白质在烹饪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会改变2.过氧化氢在多种条件下可以分解,新鲜土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新鲜土豆片与过氧化氢溶液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增加,针筒内收集的气体总量将明显增多B.过氧化氢在高温条件下和酶催化条件下分解都会加快,但相关原因不同C.在最适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因此过氧化氢酶应在最适温度下保存D.将图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替换成等量的FeCl3溶液,气泡产生速率可能不变3.“花开花谢蝶应知,春来春去莺能问。”赋予蝴蝶和黄莺以感知花开花谢、春来春去的能力,增添了一份空灵和神秘的色彩,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的敏感和惆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花开花谢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相关B.花结构的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花谢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D.花的衰老是组成其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4.小鼠的毛皮颜色受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调控,其中某一基因纯合致死。研究小组利用甲(黄色)、乙(黄色)、丙(鼠色)、丁(黑色)四种基因型的小鼠进行多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关于小鼠毛皮颜色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种,且均为杂合子B.由实验③可知,基因型B1B1纯合致死,甲和乙的基因型均为B1B2C.实验①中鼠色个体与实验②中黑色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中有黄色个体D.小鼠乙和基因型为B2B3的小鼠相互交配,后代个体中毛皮颜色有3种5.某种牵牛花花瓣的颜色有紫色与灰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A对基因a为完全显性;该种牵牛花的花瓣大小由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大花瓣的基因型为DD,小花瓣的基因型为Dd,无花瓣的基因型为d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进行自交,后代的表型有6种B.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有4种C.表型为紫色大花瓣的个体进行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无花瓣个体D.表型为灰色小花瓣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灰色花瓣个体占100%6.生物兴趣小组观察某种昆虫精原细胞的细胞分裂,统计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细胞 甲 乙 丙 丁核DNA数 4 8 16 16染色体数 4 8 8 16A.甲细胞中一定含有X染色体B.乙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C.丙细胞中一定出现了联会现象D.丁细胞中一定发生了着丝粒分裂7.从染色体学说的研究到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标志着遗传学的发展进入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B.在高等动物细胞中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C.摩尔根等人发明了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D.萨顿利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8.鹦鹉(ZW型)是一种观赏鸟类,其羽色有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鹦鹉的羽色为绿色;有基因A无基因B时,鹦鹉的羽色为蓝色;有基因B无基因A时,鹦鹉的羽色为黄色;其余基因型的鹦鹉,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用纯合蓝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进行了两个杂交实验:①纯合蓝色雌鹦鹉和纯合黄色雄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黄色雌鹦鹉和绿色雄鹦鹉,且各占一半;②纯合蓝色雄鹦鹉和纯合黄色雌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绿色鹦鹉,且雌雄各占一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B.实验①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C.实验②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D.实验②中F1进行随机交配,子代白色鹦鹉中雌雄各占一半9.眼白化病I型(OA1)是眼白化病最常见的类型,眼白化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指导膜整合性糖蛋白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眼白化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的根本区别是核苷酸序列不同B.眼白化病基因上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方式有多种C.若将眼白化病基因彻底水解,能够得到6种不同的有机物D.眼白化病I型男性患者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眼白化病基因10.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见下图。图中①、②和③为具体过程,核酸酶H降解RNA-DNA杂交分子中的RNA链,使之变成单链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中,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一条与RNA互补的DNA链B.核酸酶H能降解RNA-DNA杂交分子中的RNA链,不能降解DNA链C.③过程中,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另一条互补的DNA链,形成双链DNAD.单链RNA的一段序列是5′-GAUACC-3′,单链DNA上相应序列为5′-CTATGG-3'11.DNA甲基化是在DNA复制后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催化修饰的结果。目前发现的DNMT包括DNMT1、DNMT2、DNMT3a、DNMT3b、DN-MT3L等。根据作用方式和参与反应的酶不同,甲基化反应可分为从头甲基化和维持甲基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MT1能够识别DNA双链中亲代单链上的甲基化位点B.甲基转移酶DNMT可能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DNA甲基化可能影响了DNA聚合酶与RNA分子的结合D.DNA甲基化不会影响基因表达从而不会影响生物性状12.某种观赏花卉的花色有白色、蓝色、红色和紫色四种。该植物花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研究人员用纯种紫花植株与纯种白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紫花:红花:蓝花:白花=9:3:3:1。基于此结果,同学们提出花色形成的几种模式,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A.同学甲和同学乙 B.同学乙和同学丁C.同学丙和同学丁 D.同学甲和同学丙13.研究人员使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野生型大白菜(叶片浅绿色)种子,旨在诱导CLH2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影响叶绿素水解酶的合成。EMS能使CLH2基因中的碱基G发生烷基化,并与碱基T异常配对。实验后,研究人员获得了叶片呈深绿色的突变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最可能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基因突变导致叶绿素水解酶的合成量减少会使突变体植株叶片呈深绿色C.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发生了个别碱基的替换属于可稳定遗传的基因突变D.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后,CLH2基因中的碱基对G—C替换为碱基对G—T14.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与重接的能力。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染色体内或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重接时,就会导致各种结构变异的出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都是不利的B.缺失和重复可同时出现在同一细胞中C.缺失和易位可同时出现在同一细胞中D.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1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种群1和种群2),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B和b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新种群;在新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58%。根据以上信息,种群2中B的基因频率为( )A.62% B.57% C.68% D.65%二、实验题16.液泡是由一层单位膜包围的细胞器,这层膜叫液泡膜,它使液泡的内含物(细胞液)与细胞质基质分隔开。液泡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对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起到关键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盐胁迫是指植物在生长环境中因盐分浓度过高而受到的不良影响。图1表示某生活在沿海滩涂植物的根部细胞受到盐胁迫时离子转运示意图(图中A、B、C为转运蛋白)。比较细胞液、细胞质基质和外界溶液的Na+浓度:细胞质基质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细胞质基质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液。细胞质基质中运输Na+的囊泡与液泡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 的特点。(2)白天光合作用合成的蔗糖可富集在液泡中,夜间这些蔗糖运到细胞质基质。植物液泡中部分离子与蔗糖的转运机制如图2所示。蔗糖通过转运蛋白进入液泡所需的能量由 提供。白天液泡富集蔗糖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原因是 。(3)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3所示。为测定更精确的该植物花冠细胞液浓度范围,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三、解答题17.科学家对酸橙夏季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酸橙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图1所示为大棚内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日变化,图2所示为酸橙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酸橙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的分子位于 (具体位置)上。水在光下被分解时,丢失的电子经传递,可用于H+和 结合形成NADPH,NADPH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 。(2)酸橙在图1所示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在08:00~~20:00内 (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理由是 。(3)由图2可知, 时,酸橙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酸橙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 (填“正”或“负”)相关,原因可能是 。1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果蝇的刚毛有直刚毛和焦刚毛,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如图是一只焦刚毛雄果蝇和一只直刚毛雌果蝇进行杂交的系谱图,其中I1不含有直刚毛基因,Ⅱ2不含有焦刚毛基因。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焦刚毛和直刚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2)Ⅱ4个体的基因型与I2个体相同的概率为 。Ⅱ2个体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Ⅱ的过程中,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 。(3)已知果蝇的翅型中,正常翅对残翅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欲探究直刚毛(焦刚毛)基因和正常翅(残翅)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3种纯合品系的果蝇:正常翅直刚毛雌果蝇、残翅直刚毛雄果蝇和残翅焦刚毛雄果蝇。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①实验思路:第一步:选择直刚毛正常翅雌果蝇和 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F2。第二步:观察记录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I.若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正常翅直刚毛:正常翅焦刚毛:残翅直刚毛:残翅焦刚毛= ,则直刚毛(焦刚毛)基因和正常翅(残翅)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Ⅱ.若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正常翅直刚毛:正常翅焦刚毛:残翅直刚毛:残翅焦刚毛= ,则直刚毛(焦刚毛)基因和正常翅(残翅)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19.在基因本质的探索历程中,同位素标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请将图1中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标号进行排序a→ →a。(2)图2所示离心前需要进行②步骤,②代表 ,其目的是 。若该组实验结果是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基本没有放射性,则该组实验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填“会”或“不会”)随着保温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若该组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也出现了放射性,上清液中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保温时间 (填“过长”或“过短”).有未侵染进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其中的DNA随着外壳离心进入上清液;也可能是保温时间 (填“过长”或“过短”),导致大肠杆菌裂解,使得子代噬菌体得以释放,经离心后到达上清液。(3)将某种噬菌体的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用 P进行标记,并使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 。20.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株,非甜对甜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能作为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请说出两点理由: 。(2)现将纯种非甜玉米(M)和纯种甜玉米(N)进行间行种植。M和N上所得到的子代表型分别是 、 。(3)现有一批非甜玉米籽粒,种植后进行测交,发现后代中甜玉米占1/8,则该批非甜玉米中纯合子占 。(4)某生物兴趣小组欲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培育,见下图。过程①的理论基础是 。过程②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C D C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C A B16.(1) 小于 小于 (一定的)流动性(2) H+的电化学梯度势能 白天蔗糖进入液泡,减少光合作用产物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过度积累,有利于光合作用持续进行(3)将蔗糖浓度在0.4~0.5mol·L-1之间缩小浓度梯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观察质壁分离程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细胞液浓度范围17.(1) 类囊体薄膜 NADP+(或氧化型辅酶Ⅱ) 作为还原剂和提供能量(2) 能 08:00~20:00内,大棚内CO2浓度降低,说明酸橙植株吸收的CO2量大于释放的CO2量,存在有机物积累(3) 10:00 正 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度越高,叶肉细胞吸收的CO2越多,暗反应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大,而呼吸速率几乎不变18.(1) X Ⅰ1不含有直刚毛基因,只含有焦刚毛基因;而Ⅱ2不含有焦刚毛基因,说明I1没有将焦刚毛基因遗传给Ⅱ2,可知控制焦刚毛和直刚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 1(或100%) X或XX或Y或YY(3) 残翅焦刚毛雄果蝇 9:3:3:1 3:0:0:119.(1)b→d→e→f→c(2) 搅拌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不会 过短 过长(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20.(1)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产生的后代数量多(2) 非甜玉米 非甜玉米和甜玉米(3)3/4(4)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