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2 电流和电路1.物理观念: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和方向的规定;了解导体与绝缘体;认识电源和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电路的组成。2.科学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规律的方法;学习画电路图,了解电路图是一种电学模型,并学会建构模型。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认识通路、断路和短路,知道短路的危害,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电路的连接激发学生对身边有关电的问题探索的兴趣,树立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1.教学重点: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2.教学难点:对电流概念的理解;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对短路和短接的理解和识别。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彩灯,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让它们亮起来,美化美化教室。[提问]怎样使彩灯亮起来呢 任务一 电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强调]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两点: (1)不允许将导线直接连在电池的两端! (2)开关在连接电路时要断开! [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彩灯亮起,而有些组的彩灯没亮 其中的原因在哪里 [课件展示]播放电流形成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电流形成的原因。 [分组操作]学生自主连接电路,使彩灯亮起来,彩灯要受开关控制。 [回答]彩灯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不发光说明没有电流通过。 [归纳总结]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任务二 导体与绝缘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演示实验1]拿出两个验电器A、B,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过渡提问]如果把金属棒换成橡胶棒,还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吗 [演示实验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不变,而B仍然闭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 (2)常见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 [提问]我们现在了解了电流和导体,是不是只要有电源和导线就能形成电流呢 [回答]说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 [回答]电荷无法通过橡胶棒移动。任务三 电路的构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展示电路]刚才同学们连接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那么,你认为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必须要有哪几个要素呢 [引导提问]根据桌面上的器材,再连接一个基本的电路,自己验证一下各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过渡提问]根据我们所连接的实物图,如何画出它的电路图呢 [讨论回答]一个基本的电路包括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 [归纳总结] 电源的作用:提供电能; 用电器的作用:消耗电能; 导线的作用:提供电流流经的路径;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流的有无。任务四 电路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导提问]画电路图,需要我们熟悉这些器材的元件符号,阅读课本P4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它们的元件符号: 元件元件 符号(2)什么是电路图 (3)根据实物图来画出电路图。 [引导分析]在投影仪上展示部分同学画的电路图,让其他同学分析他们的不足和优点,进而总结出画电路图的一般方法。 [回答] (1) (2)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作电路图。 (3) [归纳总结]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的一般方法: (1)识别实物图,确定有几条电流路径。 (2)按照一定的顺序画电路图,一般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按电流经过的路径顺序逐个将电路元件用相应的电路符号画到草稿纸上,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 (3)最后整理草图,注意电路图最好是长方形,横平竖直,符号规范,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任务五 通路、断路和短路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演示实验]将灯泡、干电池、开关组成电路。 展示各组同学连接电路的情况,分析其电路的完整情况。从同学们所连接的实物图展开分析,总结得出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1)通路:灯泡发光。 (2)断路:灯泡不发光。 (3)短路: ①左边的小灯泡发光,右边被短路的小灯泡不发光; ②电源被短路(电源可能烧坏)。 [分组实验]连接电路。 [归纳总结] (1)通路:用电器能够正常工作的电路。 (2)断路:电路中某处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3)短路: ①用电器被短接:当电路中有多个用电器时,把其中部分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导致被短接的用电器不能工作。 ②电源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任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内容。 [总结]电流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要记住常用电路元件符号并会规范看、画简单电路图,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状态包括通路、断路和短路。 [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第2节 电流和电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