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凌空(líng) 遗嘱(zhǔ) 屏息敛声(niǎn)
B.佃农(diàn) 锃亮(zèng) 诘责(jié) 深恶痛疾(è)
C.镌刻(juān) 杀戮(lù) 仲裁(zhòng) 惨绝人寰(huán)
D.颁发(bān) 悄然(qiāo) 畸形(jī) 锐不可当(dāng)
2.(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篡改 油光可鉴 眼花缭乱
B.不逊 遁形 殚精竭虑 震聋发聩
C.教晦 酒肆 为富不仁 正襟危坐
D.崎岖 不缀 鹤立鸡群 诚皇诚恐
3.(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小明的演讲抑扬顿挫,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获得一片掌声。
B.这篇书评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力,对每个细节都剖析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C.经过老师的一番开导,我仿佛如梦初醒,顿时明白了自己之前的固执与错误。
D.在这个轰动全国的诈骗案件中,李四鹤立鸡群,负责指挥其他人实施作案。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零起步,从领跑到跟跑,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近日发射的“智慧天网一号”宽带通信卫星,将承担为多个应用领域提供更精准数据。
C.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D.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八上·广州期中)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近日,你参加了学校“你好,数字人”主题研究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圆满闭幕,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冰雪记忆。与往届不同,本届冬季运动会启用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蒙古彩娃“安达”和“赛努”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身着特色服装,外形逼真,动作自然,在信息播报、场馆介绍等多个场景中出现,以亲和的形象、有趣的互动、十足的科技感提升了观赛体验,再次引发人们对数字人的关注。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2023年,数字人大量涌现,除了“天好”,还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创新,数字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实体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公众视野。近期,一家在科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公司宣布,他们已成功研发出具有超高仿真度、能够自主学习与进化的智能数字人。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此外,数字人技术还开始在教育、医疗、时尚、娱乐等多个行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视为创新数字化转型、构建元宇宙生态的关键一环。
(选自智库网)
5.请你为材料一拟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6.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数字人”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7.请你根据材料三,补充下联。
要求:符合对联特征;体现“数字人”特征。
上联:数字人形神俱妙
下联:   
8.(2024八上·广州期中)(任选4题作答)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③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④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⑥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2)理解性默写。
品经典古韵,赏文化之美。下面是小附同学归纳的八上古诗文笔记节选,请根据表格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手法赏析 出处 名句 美点寻踪
侧面描写 郦道元《三峡》 ①   ,    夸张想象,衬江水流速之快
融情于景 王维《使至塞上》 ②   ,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苍茫
托物言志 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借松柏之刚劲,抒志向之坚贞
二、阅读鉴赏(共46分)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昼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國,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③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④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②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③苟完:大致完备。④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⑤瀹(yuè):煮。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一狼径去
B.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手熟尔
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对【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B.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C.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D.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2.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材料二: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据南宋大词人周密在杂著《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的行都临安(今杭州)商业非常发达,“小经济”(即小本经营)多达上百种。其中就有专门“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花鸟虫鱼皆能入画,既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现在剪纸主要用于结婚、春节等喜庆日子,贴喜字已是中国人婚庆必备之物。剪纸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报刊、邮票贺卡设计、装潢以及影视舞台背景方面,深受人民欢迎。
但当前形式很严峻,民间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深刻影响。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导致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遗失,甚至现存的国宝级工艺技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链接一: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
链接二:
2016年在省经信委以及市文联等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剪纸迎来了里程牌的事件,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相信南京剪纸的辉煌会在这些青年人的手中更加璀璨夺目。
——南京晚报
链接三:
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 百年芳华——2021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启明小学积极响应,5月14日下午,特别邀请到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聊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剪纸传承人、聊城剪纸学会副主席——绝风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传授剪纸技艺。
——甘肃新闻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B.从2007年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C.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分类统计图来看,传统戏剧的人数最多,可见戏剧的传承做得最好。
D.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既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6.下列关于剪纸发展的过程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艺术上显得很成熟。
B.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有专门“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C.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等原因,是影响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南京剪纸人正在茁壮成长,其主要传承方式是以老传新,不拘泥直系旁系亲属,也包括外姓非亲。
17.根据以上文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可见剪纸技艺使用非常普遍。
B.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表明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
C.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因而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可小觑,难以长久传承。
D.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这为剪纸工艺的职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18.请结合链接材料,概括促进剪纸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年四季
宗璞
①一转眼,在这校园里,住了将近一年了。先是雪如花,再是花如雪。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然后不知不觉,鲜红的、金黄的各样树叶的颜色涂了满园。仍然是不知不觉,叶子一片片落尽了,秋天的艳丽消失了。隆冬带着北风,呼啸着,旋转着,又来到这里。
②时间的流逝,在学校里表现得最鲜明的倒不是景物的变化,而是知识的积累,新人的成长。那些年轻人,是怎样地紧紧抓住时间,怎样地刻苦学习啊!看见他们,总有一种可以十分信任的感觉。一年来,我几乎是每个清晨,都到湖边去散步。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在几个教学楼中间的菜地里,总是有许多站着坐着读书的身影,被朝阳染成一片红色。若想隐蔽些,石边树底,到处都是好地方。有人竟钻在矮矮的蔷薇花架下,口中唧唧念念有词,手里的书那么厚,我真担心他怎么能再带着书钻出来。还曾见一个女学生,蹲在路边,用石头子儿在地上画。我想不出她在干什么,便凑过去看,只见满地都是三角形。她是在思索解不开的数学题!
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有几分傻气的小伙子。还是年初时,一个下着小雪的清晨,天色阴沉沉的,我沿着碎石子的甬道,往湖边去。在山坡下的湖岸上,有一个学生,他像所有的年轻小伙那样额前滋着一撮短发,正在大声念着《石壕吏》。雪花落满了一身,他却毫不觉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只管一遍又一遍地念。他那浓重的北方乡村的口音,仿佛给老杜的诗更添了几分深厚。因为站得久了,他的一身和雪地变成了一片,嘴里的热气和着诗句有节奏地往结冰的小池上飘去。
④雪消了,冰化了,杨柳又发了新芽,从嫩黄变成新绿,长成长长的柳线,垂在湖面上了,这小伙子仍是每天站着读诗。杜甫的主要作品读完了,又读李白。他曾把《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成“天老”可是第二天就更正,大声又读了好几遍。荷花开了又谢了,水面上还留着几株残荷。他已经背会了盛唐的那些大家,读起“碧城十二曲阑干”了。
⑤我自己从没下功夫背过书,常对人说,凡是读一遍而记不得的,就不是好文章。可是这小伙子学习的毅力是这样感人,我好像懂了,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学到点什么吧,哪怕最容易学的。
⑥立冬过了,天气还很暖和。有一天下午,我骑车经过体育场。正是锻炼的时间,学生们正在打球。忽然,一个球从车轮前滚过,紧接着一个人直跑过来向球扑去。车子差一点儿撞上他,我连忙从车上跳了下来。这时,我眼前晃过那一撮滋着的头发,原来这就是那个念唐诗的小伙子!看他那专心的神气,我明白了,他打起球来,也是这样全力以赴的。
⑦“你这人真是!打个球也拼命!”一个同学说他,“别打了,明天还测验呢!”
⑧他抱着球,瞄准,投篮,命中,然后说:“你老是光顾得考试!”还是那浓重的质朴的北方乡村的口音,音调是亲切的、友善的。我知道,他的刻苦学习,是有着比考试更大许多的东西在指引着他,支持着他。
⑨后来机缘凑巧,参加了一次学生的班会,我才更懂得其中的道理。年尽岁除,他们准备考试了,所以要讨论一下迎接考试的态度,也就是学习的态度。那有几分傻气的小伙子恰在这一班。大家嚷嚷时间不够用,他只闷着头不开口。有人就说:“关黑子基础本来差,一年的工夫,真得刮目相看了。他做团的工作尤其热心。”
⑩关黑子的头发似乎更滋起来了。他讷讷地说:“咱们不能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只为自己的前途,那和图谋升官发财不是一样吗!我是为我的家乡,为我们的……”他用手指着窗外,窗外林立的科学大楼,仿佛就是祖国的丰沃无边的土地。他说话远不如读诗清楚,其实这话说着比做着容易得多。也许因为有陌生人在吧,黑脸直发红,话也没说完就停住了。不过大家都明白了,也并不觉得他答非所问。我到现在还不明白的是,“关黑子”这三个字是他的名字呢,还是绰号。
从学生宿舍出来,见四面高楼,灯火辉煌。新的一年四季即将到来,有的班在准备新年联欢的节目。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那伏地做数学题的女孩子,又联想起古希腊一位大数学家阿基米德。这位大数学家因为专心做学问,敌人打进城来都不知道,还呵斥入侵的敌兵不要践踏他在地上画的图形,竟因之被一个小兵一刀断送了性命。
我们的祖国给青年们安排了多好的学习生活啊!只管思索吧,只管钻研吧,让你的一年四季都燃烧着,发着光亮,回顾时感到收获的欢喜吧。只是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不会被践踏的国家,而你的每一个一年四季,也都应该是为了祖国的将来啊。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B.在一年时间中,作者看到了学生们不同的学习场景,感受到他们的刻苦和投入。
C.由第②段“我几乎是每个清晨,都到湖边去散步”一句可知,本文主要写清晨见闻。
D.作者先略写学生学习场景,再详写不同季节看到关黑子背诗、运动、班会发言等事件。
20.我们常说“行如其人”,选文叙述了很多关于关黑子的事,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关黑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21.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①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22.关于本文作者的写作用意,同学们众说纷纭。请你参与其中,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甲同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乙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丙同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三、写作(共50分)五、(50分)
23.(2024八上·广州期中)请以《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④不能照抄试卷中的文段。
四、附加题(共8分)
(2024八上·广州期中)【名著阅读】
请你围绕《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人物 细节描述 作者总结
A.____(填人名) B. ____(填序号) 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同时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C. ____(填人名) D. ____(填序号) 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①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②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
③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
24.根据名著内容,补充表格。
25.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他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有误,“屏息敛声” 的 “敛” 应读 “liǎn”;
B. 有误,“深恶痛疾” 的 “恶” 应读 “wù”;
C. 正确;
D. 有误,“悄然” 的 “悄” 应读 “qiǎo”。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正确;
B. 有误,“震聋发聩” 的 “震” 应为 “振”;
C. 有误,“教晦” 的 “晦” 应为 “诲”;
D. 有误,“不缀” 的 “缀” 应为 “辍”,“诚皇诚恐” 的 “皇” 应为 “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 .“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用于描述小明的演讲,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入木三分” 比喻分析问题深刻透彻,用来形容书评对细节的剖析,恰当合理,使用正确。
C.“如梦初醒” 意思是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形容刚刚明白过来。句中 “仿佛” 与 “如” 意思重复,属于语义重复,使用错误。
D.“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这里用来形容李四在诈骗团伙中起主导作用,突出其特殊性,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 有误,语序不当,把 “领跑” 和 “跟跑” 位置互换;
B. 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 “的任务”;
C. 正确;
D. 有误,成分残缺,删去 “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5.十四届冬运会启用数字人技术
6.数字人的定义;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
7.前沿技融合创新
【知识点】对联;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材料三能体现数字人特征的句子是: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下联的拟写要抓住 “智能交互”“多元化”“个性化智能服务” 等关键词。还要注意词性相对,“上仄下平” 的特点。
5.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解答时要在全面掌握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可拟写为: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闭幕,数字人技术留下美好记忆。
故答案为: 十四届冬运会启用数字人技术
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所谓数字人…… 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 介绍了什么是数字人。“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 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 介绍了 2023 年出现了哪些数字人。“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 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介绍了这些数字人承担的任务。
故答案为: 数字人的定义;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
7.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材料三能体现数字人特征的句子是: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下联的拟写要抓住 “智能交互”“多元化”“个性化智能服务” 等关键词。还要注意词性相对,“上仄下平” 的特点。
故答案为: 前沿技融合创新
8.【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芳草萋萋鹦鹉洲;牧人驱犊返;窥谷忘反;沉鳞竞跃;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啄,萋,犊,反,鳞,曦。
(2)① 郦道元《三峡》中,用侧面描写、夸张想象衬托江水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乘奔御风” 以飞奔的马和疾风作比,侧面突出水流湍急,“疾” 字要写对。
② 王维《使至塞上》中,融情于景、画面开阔且意境雄浑苍茫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勒出壮阔景象,融入诗人的孤寂与感慨,“孤”“圆” 需准确书写。
故答案为:(1)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牧人驱犊返 ④窥谷忘反 ⑤沉鳞竞跃 ⑥不见曦月
(2)①虽乘奔御风 ②不以疾也 ③大漠孤烟直 ④长河落日圆
【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9.C
10.D
11.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甲文中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夜晚,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一同赏月,在中庭漫步,欣赏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美景,虽身处逆境却能欣赏自然之美,印证了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我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很安稳;这台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却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到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为“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9.A. 不同,“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 中的 “去” 是 “舍弃” 的意思;“一狼径去” 中的 “去” 是 “离开” 的意思。
B. 不同,“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中的 “乐” 是 “快乐” 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的 “乐” 是 “以…… 为乐” 的意思。
C. 相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和 “但手熟尔” 中的 “但” 都是 “只是” 的意思。
D. 不同,“相与步于中庭” 中的 “与” 是 “和,跟” 的意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 “与” 是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盗贼满野” 是说盗贼遍布野外,是一个完整表意,应断开;“狱讼充斥” 是说诉讼案件很多,应断开;“而斋厨索然” 是说厨房空荡的情况,应断开;“日食杞菊” 是说每天吃枸杞、菊花等野菜,所以正确的断句是:盗贼满野 / 狱讼充斥 / 而斋厨索然 / 日食杞菊。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②重点词:“因”,靠着;“以为”,把…… 作为;“葺”,修理;“新”,使…… 新。
故答案为: 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在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体现了 “凡物皆有可观”。夜晚的庭院月光,本是平常之物,但是苏轼却能将其比作积水,把竹柏影子看作水中的藻、荇,发现了月光下庭院景色的美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平常的景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体现了 “吾安往而不乐”。苏轼虽然被贬谪,但他能在寻常的月夜,与朋友一起漫步中庭,欣赏月色,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他认为只要有一颗闲适的心,能超脱于世俗的烦恼之外,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景物,都能感受到快乐,这种心态与乙文中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的观点相呼应。
故答案为:甲文中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夜晚,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一同赏月,在中庭漫步,欣赏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美景,虽身处逆境却能欣赏自然之美,印证了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答案】13.描绘了一幅山势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的画面。
14.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渡荆门送别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颔联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要注意把握两句诗歌的基本内涵,前句写船出三峡,渡过荆江山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阔的原野,显得天空辽阔,境界高远。
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山势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的画面。
14.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我们可知,这首诗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答案】15.D
16.B
17.C
18.条件:①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②剪纸艺术大家的博大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③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④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技术高超。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5.A. 有误,从材料一第①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 “最重要”;
B. 有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统计图可知,2012 年较 2009 年有所回落;
C. 有误,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分类统计图可以看出,传统戏剧的传承总人数最多,这并不能说明 “戏剧的传承做得最好”;
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 有误,从材料二第①段中 “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 可知,并非 “世界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
B. 有误,从材料二第②段 “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宇’,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可知,这些杭州的 “小经济” 应该是出现在 “南宋时期”,而非 “明、清时期”;
C. 有误,从材料三第⑤段 “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导致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遗失,甚至现存的国宝级工艺技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可知,“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可知,并非 “根本原因”;
D.正确。
故答案为:D
17.ABD.正确;
C. 有误,从材料二第①段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 可知,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但 “难以长久传承” 于原文无据,是强加因果。
故答案为:C
18.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链接一中 “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 19 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 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剪纸艺术,尊重剪纸艺人,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从链接二第①段 “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第②段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 可知,剪纸艺术家具有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技艺无私传授给年轻人,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从链接材料三中 “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 百年芳华 ——2021 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 可知,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另外,从材料二中第④段 “剪纸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报刊、邮票贺卡设计、装溃以及影视舞台背景方面,深受人民欢迎” 可知,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这也是促进剪纸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条件。
故答案为:条件:①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②剪纸艺术大家的博大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③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④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技术高超。
【答案】19.C
20.从选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关黑子。他坚持每天读书,不怕困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
21.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清凉舒适的感觉。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专注神态和动作,突出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22.我选择支持乙同学的观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文章通过描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赞扬和期望,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和利益,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的未来。这与乙同学的观点相契合,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9.ABD. 正确。
C. 有误,虽然文章中有提到作者在清晨散步时观察到的学生学习场景,但这并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场景下的学生学习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结为 “主要写清晨见闻”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从选文中关于关黑子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青年形象。首先,关黑子勤奋刻苦,专注认真。他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每天站着读诗,从杜甫读到李白,再读到晚唐的诗歌,背得滚瓜烂熟。即使在打球时,他也是全力以赴,这种专注和认真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其次,关黑子有毅力,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怕困难,不畏寒冷,坚持每天读书,即使读错了也能及时更正,这种毅力和坚持让人敬佩。再次,关黑子有热情,有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热爱学习,还热爱运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关黑子有目标,有责任感。他在班会上的发言表明,他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感动。
故答案为:从选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关黑子。他坚持每天读书,不怕困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
21.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了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仿佛连炎热的天气都被遮挡在外,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这种修辞手法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②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看,“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 “满脸专注的神色” 和 “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 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情景。这种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清凉舒适的感觉。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专注神态和动作,突出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述校园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关黑子等学生的刻苦学习、全力以赴和有着更高学习目标的形象,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赞扬和期望。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利益,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和责任感,即为了家乡和祖国的未来。乙同学的观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文章中的主题思想相契合。这一观点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这与文章中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是一致的。从现实意义来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乙同学的观点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和呼吁。
故答案为:
23.【答案】例文:
                         遗憾也是一种美
  那年深秋的画展,我抱着精心装裱的水彩画站在展厅角落,看着金奖被隔壁班的林晓拿走时,指节攥得发白。画纸上那片被我不慎溅上墨点的芦苇荡,终究没能逃过评委的眼睛。
  那幅画耗费了我三个月的周末。每个清晨我都去湖边写生,看芦花从浅白变成苍黄,听风穿过苇秆的呜咽。出事那天是提交作品的前一晚,调色时手肘打翻了墨水瓶,漆黑的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像一块丑陋的伤疤。我连夜修改,把墨点改成栖息的水鸟,可那僵硬的轮廓终究藏不住仓促的痕迹。
  颁奖结束后,林晓拿着她的《晨曦》过来,画中朝阳穿透薄雾的景象确实无懈可击。“你的芦苇荡很特别,”她忽然指着我画中的水鸟,“尤其是这只,有种仓皇逃窜的生动。”我愣住了,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只因补救而生的水鸟,翅膀扬起的弧度里竟藏着一丝挣扎的倔强,与风中摇曳的芦苇形成奇妙的呼应。
  后来这幅画被美术老师挂在画室的角落。有新生来参观时,总会有人指着那只水鸟问:“这是不是故意画的?像在和命运较劲。”我渐渐明白,若没有那场意外,画中只会有一片平淡的芦苇,正是那抹突兀的墨点,让画面有了故事性。
  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缺失的双臂反而让人们对完美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生活里的遗憾何尝不是如此?那次没能赴约的登山,让我记住了朋友在电话里描述的云海;那篇被退回的稿子,让我学会在字里行间埋下更细腻的伏笔。遗憾从不是终点,而是让生命多了褶皱的纹路,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恰恰藏着最真实的生命力。
  如今那幅画还挂在我的书房,水鸟的墨色已有些黯淡。但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在月光下修改画作的夜晚 —— 原来美从来不止一种模样,那些未能如愿的瞬间,会在时光里发酵成独特的韵味,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核心关键词是“美”,中心话题围绕“某种事物或现象也具有美的特质”展开,需要补充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明确具体所指,体裁为除诗歌外的自选文体。
【题干分析】①“也是一种美”强调的是一种不被普遍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情况,其实蕴含着美。这里的“也”表明所写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打破常规对美的认知,比如残缺、平凡、遗憾等,它们看似不完美,却有着独特的美感。②写作思路:可先明确 “也是一种美”中的具体对象,如“残缺也是一种美”“平凡也是一种美”等;然后阐述为什么它是一种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美的内涵,比如残缺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平凡中蕴含着真实与温暖;最后总结这种美的意义,升华主题。学生易出现的误区:补充的词语与“美”的关联不紧密,难以体现“也”的特殊性;事例叙述过于平淡,未能深入挖掘所写对象的美之所在;详略不当,对“为什么是美”的分析部分简略,导致文章说服力不足。开头可通过对比常规的美与所写对象的“美”引出观点(如 “人们总赞叹繁花的绚烂,却不知残荷在寒风中挺立的姿态,也是一种美”);事例素材可选取自然现象(如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出的残缺美)、生活场景(如平凡的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平凡美)、历史故事(如荆轲刺秦失败所体现的遗憾美)等;结尾可呼应开头,强调这种特殊美的价值(如“正是这些不被留意的‘也’,构成了世间多样的美,让我们学会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立意提取】
1.残缺也是一种美
2.平凡也是一种美
【点评】这篇例文以 “遗憾也是一种美”为立意,通过画展失利的亲身经历展开叙述,细节描写生动,如对墨点的处理、水鸟形态的刻画等,让“遗憾之美”有了具体载体。文章由事及理,从个人经历延伸到对遗憾的普遍思考,引用维纳斯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再补充一个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遗憾事例,会让“遗憾也是一种美”的观点更具普遍性。
【答案】24.毛泽东;①;周恩来;②
25.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还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学习书中人物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4.A 由“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相当深邃的人,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可知,他是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C 由“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可知,他是周恩来。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③联系 “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 可知,指的是朱德 —— 貌不惊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沉默谦虚,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崇尚现代科学,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
故答案为:毛泽东;①;周恩来;②
25.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是按照探寻 “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如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再次,阅读纪实作品,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③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故答案为: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还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学习书中人物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1 / 1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凌空(líng) 遗嘱(zhǔ) 屏息敛声(niǎn)
B.佃农(diàn) 锃亮(zèng) 诘责(jié) 深恶痛疾(è)
C.镌刻(juān) 杀戮(lù) 仲裁(zhòng) 惨绝人寰(huán)
D.颁发(bān) 悄然(qiāo) 畸形(jī) 锐不可当(dā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有误,“屏息敛声” 的 “敛” 应读 “liǎn”;
B. 有误,“深恶痛疾” 的 “恶” 应读 “wù”;
C. 正确;
D. 有误,“悄然” 的 “悄” 应读 “qiǎo”。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篡改 油光可鉴 眼花缭乱
B.不逊 遁形 殚精竭虑 震聋发聩
C.教晦 酒肆 为富不仁 正襟危坐
D.崎岖 不缀 鹤立鸡群 诚皇诚恐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正确;
B. 有误,“震聋发聩” 的 “震” 应为 “振”;
C. 有误,“教晦” 的 “晦” 应为 “诲”;
D. 有误,“不缀” 的 “缀” 应为 “辍”,“诚皇诚恐” 的 “皇” 应为 “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小明的演讲抑扬顿挫,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获得一片掌声。
B.这篇书评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力,对每个细节都剖析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C.经过老师的一番开导,我仿佛如梦初醒,顿时明白了自己之前的固执与错误。
D.在这个轰动全国的诈骗案件中,李四鹤立鸡群,负责指挥其他人实施作案。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 .“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用于描述小明的演讲,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入木三分” 比喻分析问题深刻透彻,用来形容书评对细节的剖析,恰当合理,使用正确。
C.“如梦初醒” 意思是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形容刚刚明白过来。句中 “仿佛” 与 “如” 意思重复,属于语义重复,使用错误。
D.“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这里用来形容李四在诈骗团伙中起主导作用,突出其特殊性,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零起步,从领跑到跟跑,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近日发射的“智慧天网一号”宽带通信卫星,将承担为多个应用领域提供更精准数据。
C.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D.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 有误,语序不当,把 “领跑” 和 “跟跑” 位置互换;
B. 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 “的任务”;
C. 正确;
D. 有误,成分残缺,删去 “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024八上·广州期中)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近日,你参加了学校“你好,数字人”主题研究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圆满闭幕,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冰雪记忆。与往届不同,本届冬季运动会启用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蒙古彩娃“安达”和“赛努”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身着特色服装,外形逼真,动作自然,在信息播报、场馆介绍等多个场景中出现,以亲和的形象、有趣的互动、十足的科技感提升了观赛体验,再次引发人们对数字人的关注。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2023年,数字人大量涌现,除了“天好”,还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创新,数字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实体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公众视野。近期,一家在科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公司宣布,他们已成功研发出具有超高仿真度、能够自主学习与进化的智能数字人。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此外,数字人技术还开始在教育、医疗、时尚、娱乐等多个行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视为创新数字化转型、构建元宇宙生态的关键一环。
(选自智库网)
5.请你为材料一拟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6.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数字人”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7.请你根据材料三,补充下联。
要求:符合对联特征;体现“数字人”特征。
上联:数字人形神俱妙
下联:   
【答案】5.十四届冬运会启用数字人技术
6.数字人的定义;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
7.前沿技融合创新
【知识点】对联;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材料三能体现数字人特征的句子是: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下联的拟写要抓住 “智能交互”“多元化”“个性化智能服务” 等关键词。还要注意词性相对,“上仄下平” 的特点。
5.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解答时要在全面掌握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可拟写为: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闭幕,数字人技术留下美好记忆。
故答案为: 十四届冬运会启用数字人技术
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所谓数字人…… 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 介绍了什么是数字人。“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 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 介绍了 2023 年出现了哪些数字人。“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 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介绍了这些数字人承担的任务。
故答案为: 数字人的定义;2023 年数字人大量涌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
7.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材料三能体现数字人特征的句子是:这些数字人不仅在外貌、声音乃至微表情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逼真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交互,提供从娱乐陪伴到教育辅导,再到健康管理等多元化的个性化智能服务。下联的拟写要抓住 “智能交互”“多元化”“个性化智能服务” 等关键词。还要注意词性相对,“上仄下平” 的特点。
故答案为: 前沿技融合创新
8.(2024八上·广州期中)(任选4题作答)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③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④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⑥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2)理解性默写。
品经典古韵,赏文化之美。下面是小附同学归纳的八上古诗文笔记节选,请根据表格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手法赏析 出处 名句 美点寻踪
侧面描写 郦道元《三峡》 ①   ,    夸张想象,衬江水流速之快
融情于景 王维《使至塞上》 ②   ,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苍茫
托物言志 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借松柏之刚劲,抒志向之坚贞
【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芳草萋萋鹦鹉洲;牧人驱犊返;窥谷忘反;沉鳞竞跃;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啄,萋,犊,反,鳞,曦。
(2)① 郦道元《三峡》中,用侧面描写、夸张想象衬托江水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乘奔御风” 以飞奔的马和疾风作比,侧面突出水流湍急,“疾” 字要写对。
② 王维《使至塞上》中,融情于景、画面开阔且意境雄浑苍茫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勒出壮阔景象,融入诗人的孤寂与感慨,“孤”“圆” 需准确书写。
故答案为:(1)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牧人驱犊返 ④窥谷忘反 ⑤沉鳞竞跃 ⑥不见曦月
(2)①虽乘奔御风 ②不以疾也 ③大漠孤烟直 ④长河落日圆
【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鉴赏(共46分)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昼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國,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③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④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②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③苟完:大致完备。④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⑤瀹(yuè):煮。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一狼径去
B.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手熟尔
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对【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B.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C.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D.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2.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答案】9.C
10.D
11.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甲文中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夜晚,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一同赏月,在中庭漫步,欣赏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美景,虽身处逆境却能欣赏自然之美,印证了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我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很安稳;这台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却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到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为“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9.A. 不同,“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 中的 “去” 是 “舍弃” 的意思;“一狼径去” 中的 “去” 是 “离开” 的意思。
B. 不同,“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中的 “乐” 是 “快乐” 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的 “乐” 是 “以…… 为乐” 的意思。
C. 相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和 “但手熟尔” 中的 “但” 都是 “只是” 的意思。
D. 不同,“相与步于中庭” 中的 “与” 是 “和,跟” 的意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 “与” 是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盗贼满野” 是说盗贼遍布野外,是一个完整表意,应断开;“狱讼充斥” 是说诉讼案件很多,应断开;“而斋厨索然” 是说厨房空荡的情况,应断开;“日食杞菊” 是说每天吃枸杞、菊花等野菜,所以正确的断句是:盗贼满野 / 狱讼充斥 / 而斋厨索然 / 日食杞菊。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②重点词:“因”,靠着;“以为”,把…… 作为;“葺”,修理;“新”,使…… 新。
故答案为: 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2.在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体现了 “凡物皆有可观”。夜晚的庭院月光,本是平常之物,但是苏轼却能将其比作积水,把竹柏影子看作水中的藻、荇,发现了月光下庭院景色的美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平常的景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体现了 “吾安往而不乐”。苏轼虽然被贬谪,但他能在寻常的月夜,与朋友一起漫步中庭,欣赏月色,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他认为只要有一颗闲适的心,能超脱于世俗的烦恼之外,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景物,都能感受到快乐,这种心态与乙文中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的观点相呼应。
故答案为:甲文中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夜晚,看到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一同赏月,在中庭漫步,欣赏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美景,虽身处逆境却能欣赏自然之美,印证了 “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3.描绘了一幅山势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的画面。
14.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渡荆门送别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颔联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要注意把握两句诗歌的基本内涵,前句写船出三峡,渡过荆江山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阔的原野,显得天空辽阔,境界高远。
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山势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的画面。
14.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我们可知,这首诗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材料二: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据南宋大词人周密在杂著《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的行都临安(今杭州)商业非常发达,“小经济”(即小本经营)多达上百种。其中就有专门“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花鸟虫鱼皆能入画,既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现在剪纸主要用于结婚、春节等喜庆日子,贴喜字已是中国人婚庆必备之物。剪纸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报刊、邮票贺卡设计、装潢以及影视舞台背景方面,深受人民欢迎。
但当前形式很严峻,民间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深刻影响。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导致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遗失,甚至现存的国宝级工艺技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链接一: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
链接二:
2016年在省经信委以及市文联等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剪纸迎来了里程牌的事件,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相信南京剪纸的辉煌会在这些青年人的手中更加璀璨夺目。
——南京晚报
链接三:
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 百年芳华——2021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启明小学积极响应,5月14日下午,特别邀请到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聊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剪纸传承人、聊城剪纸学会副主席——绝风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传授剪纸技艺。
——甘肃新闻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B.从2007年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C.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分类统计图来看,传统戏剧的人数最多,可见戏剧的传承做得最好。
D.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既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6.下列关于剪纸发展的过程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艺术上显得很成熟。
B.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有专门“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C.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等原因,是影响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南京剪纸人正在茁壮成长,其主要传承方式是以老传新,不拘泥直系旁系亲属,也包括外姓非亲。
17.根据以上文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可见剪纸技艺使用非常普遍。
B.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表明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
C.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因而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可小觑,难以长久传承。
D.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这为剪纸工艺的职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18.请结合链接材料,概括促进剪纸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15.D
16.B
17.C
18.条件:①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②剪纸艺术大家的博大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③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④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技术高超。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5.A. 有误,从材料一第①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 “最重要”;
B. 有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统计图可知,2012 年较 2009 年有所回落;
C. 有误,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分类统计图可以看出,传统戏剧的传承总人数最多,这并不能说明 “戏剧的传承做得最好”;
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 有误,从材料二第①段中 “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 可知,并非 “世界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
B. 有误,从材料二第②段 “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宇’,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可知,这些杭州的 “小经济” 应该是出现在 “南宋时期”,而非 “明、清时期”;
C. 有误,从材料三第⑤段 “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导致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遗失,甚至现存的国宝级工艺技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可知,“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可知,并非 “根本原因”;
D.正确。
故答案为:D
17.ABD.正确;
C. 有误,从材料二第①段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 可知,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但 “难以长久传承” 于原文无据,是强加因果。
故答案为:C
18.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链接一中 “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 19 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 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剪纸艺术,尊重剪纸艺人,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从链接二第①段 “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第②段 “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 可知,剪纸艺术家具有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技艺无私传授给年轻人,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从链接材料三中 “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 百年芳华 ——2021 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 可知,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另外,从材料二中第④段 “剪纸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报刊、邮票贺卡设计、装溃以及影视舞台背景方面,深受人民欢迎” 可知,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这也是促进剪纸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条件。
故答案为:条件:①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②剪纸艺术大家的博大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③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④民间剪纸艺术适用范围广泛、题材内容丰富、技术高超。
(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年四季
宗璞
①一转眼,在这校园里,住了将近一年了。先是雪如花,再是花如雪。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然后不知不觉,鲜红的、金黄的各样树叶的颜色涂了满园。仍然是不知不觉,叶子一片片落尽了,秋天的艳丽消失了。隆冬带着北风,呼啸着,旋转着,又来到这里。
②时间的流逝,在学校里表现得最鲜明的倒不是景物的变化,而是知识的积累,新人的成长。那些年轻人,是怎样地紧紧抓住时间,怎样地刻苦学习啊!看见他们,总有一种可以十分信任的感觉。一年来,我几乎是每个清晨,都到湖边去散步。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在几个教学楼中间的菜地里,总是有许多站着坐着读书的身影,被朝阳染成一片红色。若想隐蔽些,石边树底,到处都是好地方。有人竟钻在矮矮的蔷薇花架下,口中唧唧念念有词,手里的书那么厚,我真担心他怎么能再带着书钻出来。还曾见一个女学生,蹲在路边,用石头子儿在地上画。我想不出她在干什么,便凑过去看,只见满地都是三角形。她是在思索解不开的数学题!
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有几分傻气的小伙子。还是年初时,一个下着小雪的清晨,天色阴沉沉的,我沿着碎石子的甬道,往湖边去。在山坡下的湖岸上,有一个学生,他像所有的年轻小伙那样额前滋着一撮短发,正在大声念着《石壕吏》。雪花落满了一身,他却毫不觉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只管一遍又一遍地念。他那浓重的北方乡村的口音,仿佛给老杜的诗更添了几分深厚。因为站得久了,他的一身和雪地变成了一片,嘴里的热气和着诗句有节奏地往结冰的小池上飘去。
④雪消了,冰化了,杨柳又发了新芽,从嫩黄变成新绿,长成长长的柳线,垂在湖面上了,这小伙子仍是每天站着读诗。杜甫的主要作品读完了,又读李白。他曾把《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成“天老”可是第二天就更正,大声又读了好几遍。荷花开了又谢了,水面上还留着几株残荷。他已经背会了盛唐的那些大家,读起“碧城十二曲阑干”了。
⑤我自己从没下功夫背过书,常对人说,凡是读一遍而记不得的,就不是好文章。可是这小伙子学习的毅力是这样感人,我好像懂了,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学到点什么吧,哪怕最容易学的。
⑥立冬过了,天气还很暖和。有一天下午,我骑车经过体育场。正是锻炼的时间,学生们正在打球。忽然,一个球从车轮前滚过,紧接着一个人直跑过来向球扑去。车子差一点儿撞上他,我连忙从车上跳了下来。这时,我眼前晃过那一撮滋着的头发,原来这就是那个念唐诗的小伙子!看他那专心的神气,我明白了,他打起球来,也是这样全力以赴的。
⑦“你这人真是!打个球也拼命!”一个同学说他,“别打了,明天还测验呢!”
⑧他抱着球,瞄准,投篮,命中,然后说:“你老是光顾得考试!”还是那浓重的质朴的北方乡村的口音,音调是亲切的、友善的。我知道,他的刻苦学习,是有着比考试更大许多的东西在指引着他,支持着他。
⑨后来机缘凑巧,参加了一次学生的班会,我才更懂得其中的道理。年尽岁除,他们准备考试了,所以要讨论一下迎接考试的态度,也就是学习的态度。那有几分傻气的小伙子恰在这一班。大家嚷嚷时间不够用,他只闷着头不开口。有人就说:“关黑子基础本来差,一年的工夫,真得刮目相看了。他做团的工作尤其热心。”
⑩关黑子的头发似乎更滋起来了。他讷讷地说:“咱们不能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只为自己的前途,那和图谋升官发财不是一样吗!我是为我的家乡,为我们的……”他用手指着窗外,窗外林立的科学大楼,仿佛就是祖国的丰沃无边的土地。他说话远不如读诗清楚,其实这话说着比做着容易得多。也许因为有陌生人在吧,黑脸直发红,话也没说完就停住了。不过大家都明白了,也并不觉得他答非所问。我到现在还不明白的是,“关黑子”这三个字是他的名字呢,还是绰号。
从学生宿舍出来,见四面高楼,灯火辉煌。新的一年四季即将到来,有的班在准备新年联欢的节目。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那伏地做数学题的女孩子,又联想起古希腊一位大数学家阿基米德。这位大数学家因为专心做学问,敌人打进城来都不知道,还呵斥入侵的敌兵不要践踏他在地上画的图形,竟因之被一个小兵一刀断送了性命。
我们的祖国给青年们安排了多好的学习生活啊!只管思索吧,只管钻研吧,让你的一年四季都燃烧着,发着光亮,回顾时感到收获的欢喜吧。只是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不会被践踏的国家,而你的每一个一年四季,也都应该是为了祖国的将来啊。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B.在一年时间中,作者看到了学生们不同的学习场景,感受到他们的刻苦和投入。
C.由第②段“我几乎是每个清晨,都到湖边去散步”一句可知,本文主要写清晨见闻。
D.作者先略写学生学习场景,再详写不同季节看到关黑子背诗、运动、班会发言等事件。
20.我们常说“行如其人”,选文叙述了很多关于关黑子的事,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关黑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21.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①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22.关于本文作者的写作用意,同学们众说纷纭。请你参与其中,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甲同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乙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丙同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答案】19.C
20.从选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关黑子。他坚持每天读书,不怕困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
21.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清凉舒适的感觉。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专注神态和动作,突出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22.我选择支持乙同学的观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文章通过描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赞扬和期望,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和利益,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的未来。这与乙同学的观点相契合,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9.ABD. 正确。
C. 有误,虽然文章中有提到作者在清晨散步时观察到的学生学习场景,但这并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场景下的学生学习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结为 “主要写清晨见闻”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从选文中关于关黑子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青年形象。首先,关黑子勤奋刻苦,专注认真。他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每天站着读诗,从杜甫读到李白,再读到晚唐的诗歌,背得滚瓜烂熟。即使在打球时,他也是全力以赴,这种专注和认真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其次,关黑子有毅力,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怕困难,不畏寒冷,坚持每天读书,即使读错了也能及时更正,这种毅力和坚持让人敬佩。再次,关黑子有热情,有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热爱学习,还热爱运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关黑子有目标,有责任感。他在班会上的发言表明,他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感动。
故答案为:从选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刻苦、专注认真、有毅力、有热情、有目标、有责任感的关黑子。他坚持每天读书,不怕困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家乡和祖国。
21.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紧接着绿荫遮住了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猛然一阵凉意,因为树多,火热仿佛挤不进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了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仿佛连炎热的天气都被遮挡在外,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这种修辞手法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②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看,“在路上,常常看见许多学生,背着大书包,捧着一本书,大声念着外文,满脸专注的神色,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 “满脸专注的神色” 和 “大张着嘴,好像要把书一口吞下去似的” 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情景。这种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火热” 赋予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校园中绿荫浓密、清凉舒适的感觉。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在路上大声朗读外文的专注神态和动作,突出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述校园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关黑子等学生的刻苦学习、全力以赴和有着更高学习目标的形象,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赞扬和期望。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利益,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和责任感,即为了家乡和祖国的未来。乙同学的观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文章中的主题思想相契合。这一观点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这与文章中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是一致的。从现实意义来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乙同学的观点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和呼吁。
故答案为:
三、写作(共50分)五、(50分)
23.(2024八上·广州期中)请以《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④不能照抄试卷中的文段。
【答案】例文:
                         遗憾也是一种美
  那年深秋的画展,我抱着精心装裱的水彩画站在展厅角落,看着金奖被隔壁班的林晓拿走时,指节攥得发白。画纸上那片被我不慎溅上墨点的芦苇荡,终究没能逃过评委的眼睛。
  那幅画耗费了我三个月的周末。每个清晨我都去湖边写生,看芦花从浅白变成苍黄,听风穿过苇秆的呜咽。出事那天是提交作品的前一晚,调色时手肘打翻了墨水瓶,漆黑的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像一块丑陋的伤疤。我连夜修改,把墨点改成栖息的水鸟,可那僵硬的轮廓终究藏不住仓促的痕迹。
  颁奖结束后,林晓拿着她的《晨曦》过来,画中朝阳穿透薄雾的景象确实无懈可击。“你的芦苇荡很特别,”她忽然指着我画中的水鸟,“尤其是这只,有种仓皇逃窜的生动。”我愣住了,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只因补救而生的水鸟,翅膀扬起的弧度里竟藏着一丝挣扎的倔强,与风中摇曳的芦苇形成奇妙的呼应。
  后来这幅画被美术老师挂在画室的角落。有新生来参观时,总会有人指着那只水鸟问:“这是不是故意画的?像在和命运较劲。”我渐渐明白,若没有那场意外,画中只会有一片平淡的芦苇,正是那抹突兀的墨点,让画面有了故事性。
  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缺失的双臂反而让人们对完美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生活里的遗憾何尝不是如此?那次没能赴约的登山,让我记住了朋友在电话里描述的云海;那篇被退回的稿子,让我学会在字里行间埋下更细腻的伏笔。遗憾从不是终点,而是让生命多了褶皱的纹路,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恰恰藏着最真实的生命力。
  如今那幅画还挂在我的书房,水鸟的墨色已有些黯淡。但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在月光下修改画作的夜晚 —— 原来美从来不止一种模样,那些未能如愿的瞬间,会在时光里发酵成独特的韵味,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核心关键词是“美”,中心话题围绕“某种事物或现象也具有美的特质”展开,需要补充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明确具体所指,体裁为除诗歌外的自选文体。
【题干分析】①“也是一种美”强调的是一种不被普遍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情况,其实蕴含着美。这里的“也”表明所写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打破常规对美的认知,比如残缺、平凡、遗憾等,它们看似不完美,却有着独特的美感。②写作思路:可先明确 “也是一种美”中的具体对象,如“残缺也是一种美”“平凡也是一种美”等;然后阐述为什么它是一种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美的内涵,比如残缺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平凡中蕴含着真实与温暖;最后总结这种美的意义,升华主题。学生易出现的误区:补充的词语与“美”的关联不紧密,难以体现“也”的特殊性;事例叙述过于平淡,未能深入挖掘所写对象的美之所在;详略不当,对“为什么是美”的分析部分简略,导致文章说服力不足。开头可通过对比常规的美与所写对象的“美”引出观点(如 “人们总赞叹繁花的绚烂,却不知残荷在寒风中挺立的姿态,也是一种美”);事例素材可选取自然现象(如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出的残缺美)、生活场景(如平凡的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平凡美)、历史故事(如荆轲刺秦失败所体现的遗憾美)等;结尾可呼应开头,强调这种特殊美的价值(如“正是这些不被留意的‘也’,构成了世间多样的美,让我们学会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立意提取】
1.残缺也是一种美
2.平凡也是一种美
【点评】这篇例文以 “遗憾也是一种美”为立意,通过画展失利的亲身经历展开叙述,细节描写生动,如对墨点的处理、水鸟形态的刻画等,让“遗憾之美”有了具体载体。文章由事及理,从个人经历延伸到对遗憾的普遍思考,引用维纳斯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美中不足的是,若能再补充一个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遗憾事例,会让“遗憾也是一种美”的观点更具普遍性。
四、附加题(共8分)
(2024八上·广州期中)【名著阅读】
请你围绕《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人物 细节描述 作者总结
A.____(填人名) B. ____(填序号) 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同时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C. ____(填人名) D. ____(填序号) 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①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②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
③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
24.根据名著内容,补充表格。
25.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他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答案】24.毛泽东;①;周恩来;②
25.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还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学习书中人物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4.A 由“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相当深邃的人,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可知,他是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C 由“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可知,他是周恩来。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③联系 “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 可知,指的是朱德 —— 貌不惊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沉默谦虚,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崇尚现代科学,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
故答案为:毛泽东;①;周恩来;②
25.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是按照探寻 “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如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再次,阅读纪实作品,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①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③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故答案为: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还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学习书中人物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