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一)字词与语用(6分)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亘古(gèn) 褶皱(zhě) 嶙峋(lín)B. 伶俐(líng) 讪笑(shàn) 哽咽(yè)C. 殷红(yān) 狡黠(xiá) 憧憬(chōng)D. 哽咽(yān) 亘古(gěn) 嶙峋(xún)2.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表现得惊慌失措,手足无措。B. 这部纪录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边疆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C. 他在辩论赛上夸夸其谈,论据充分,赢得了满堂喝彩。D.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要明辨是非,不可人云亦云。(二)名句默写(共6分)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________,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4)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5)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6)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三)语段综合(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题。材料:《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来信曾让一家人满怀希望,仿佛财富唾手可得。然而,当他们真正在船上遇见衣衫褴褛的于勒时,那份幻想瞬间破灭。小说通过这一转折,揭示了人性中虚荣与势利的暗面。4. 用一句话概括“于勒来信”在小说结构中的作用。(不超过20字)(3分)5.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幻想破灭”这一主题的理解。(不超过60字)(5分)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孤独之旅》节选,完成6—9题。【节选】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他把芦苇踩倒,躺了下去。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6.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一句中,“哭”的复杂情感有哪些?(4分)7. 鸭子“寸步不离”这一细节有何象征意义?(4分)8. 结合全文,分析杜小康“孤独之旅”的成长内涵。(6分)9. 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简析本段文字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20分)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3题。【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2分)11. 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4分)1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现桃花源的美好?(4分)13. 结合全文,谈谈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6分)三、写作(共60分)14. 作文(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材料:2025年,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批“太空教师”,他们在失重环境中为孩子们授课。有人说:“这是知识的边界被再一次拓宽。”也有人问:“当科技无限延伸,教育的本质会变吗?”要求:结合自身体验与阅读积累,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1. C(A“亘古”读gèn,B“伶俐”读líng,D“哽咽”读yè)2. C(“夸夸其谈”含贬义,与“论据充分”矛盾)3. (1)海日生残夜 (2)会当凌绝顶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路漫漫其修远兮 (5)吾生也有涯 (6)学然后知不足4. 推动情节发展,制造希望与幻灭的反差。5. 示例:幻想破灭让人看清现实,也促使人反思虚荣与势利。二、阅读理解6. 委屈、释然、成长的痛与欣慰交织(答出两点即可)。7. 象征孤独中的陪伴,暗示杜小康与自然建立的情感纽带。8. 从脆弱到坚强,从逃避到担当,完成自我救赎与精神成长。9. 芦苇、鸭群、气味等细节营造静谧氛围,烘托人物内心转变。10. 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桃花源的神秘与美好。11.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12. 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相闻等细节描绘出和谐宁静的生活图景。13. 寄托了作者对无剥削、无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三、写作【评分标准】一类文(55—60分):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有文采;二类文(48—54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三类文(40—47分):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尚完整;四类文(39分以下):偏离题意,内容空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