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春》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liáo 亮地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酝酿( ) 窠( ) 应和( ) liáo( )亮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
(3)文中“朗润”的“润”意思是______ 。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2. 请用文中的词语替换括号中的内容。
(1)青蛙从水中探出头来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整个山乡淹没在一片热闹的蛙声虫鸣中。
(2)舞台上的小姑娘们 (比喻姿态优美),笑语盈盈。
3.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4. 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春景的。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角度)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 ②踏花归来马蹄香( )
(2)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 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3)下面这则材料是王敏嘉同学在周末踏青之后描写的一段关于春天景象的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花香浓郁滚滚而来,站在窗下,就能闻到从田野深处飘来的缕缕花香……【A】“吹面不寒杨柳风,”湖面倒映着的蓝天白云和堤岸盛开的娇艳桃花相得益彰,倒垂的柳丝密密麻麻……【B】我沉醉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慢慢地在踏青之路上乐此不疲。湖的那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绿油油的麦苗儿长势正旺,像连天接地的绿毛毯;盛开的油菜花,飘来醉人的馨香,看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沉迷在尘世的繁华中。
①【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______ 。
②【B】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 ______”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 赏析第①段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字的表达效果。
2. 第②段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里的“闹”字有怎样的妙处?
3.第③段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春风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4.第④段描写春雨时,用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外阅读
秋韵
①十月,秋天悄然铺开它的画卷,从容静美。那些秋日里的生灵都已做好准备,开始接纳它温和又不失厚重的滋养。
②清晨,朝阳升起时格外明丽,金辉铺满整个辽阔的原野,在秋日悠长的白昼里,这是最动人的时刻。天空在十月宛如一位沉静的画师,它收起了夏日的炽热,不再肆意挥洒强光,天地一时和谐交融,不再对那些渐趋凋零的草木肆意催促。活跃的田鼠在匆忙地搬运完最后一批粮食之后,悄然地躲进了洞穴,秋天把众多的热闹悄然收束。现在,是天和地低语的静谧时刻,那高远的蓝天,以从未有过的安谧之态俯瞰大地,阳光以更醇厚的色调洒向山林,草木、鸟雀不再抗拒它的温度,我的心仿佛也被带入到那澄澈的天空中聆听秋虫的喃喃细语。
③寒霜在十月悄然而至,整个大地犹如被施了魔法一般。风开始轻吟,舒缓地拂过,登上任何一个高处,远处沉闷的“簌簌”声一阵接一阵从泛黄的树林间传来,又向远方飘去。
④秋天的风是温柔的。行走在这儿,身体任何裸露的部分都能感受到它的轻抚,让人身心舒畅,仿佛只需漫步在这秋意里便可获得温暖。不论什么树木,在这个时节,几乎都染上了金黄,不走近观察,无法辨别。这不是一个凋零的日子,是寒风执掌大自然画笔的时期,那激起生命沉淀的暖阳还在身后。寒风对树木来年萌发新芽的日子了如指掌,树上的枯叶时不时被清理而飘落下来,厚厚的堆积成一层,它要为春天的新芽铺垫出松软的温床。无论山谷,还是溪畔,都会被温暖的阳光从早到晚一一眷顾,不会有哪一块被忽略。凉爽的风和柔和的阳光是构成秋日的主要内容,前者像智慧的长者,轻拂、引导我们回顾收获、展望希望,后者则像一位亲切的伙伴,自始至终用温暖陪伴着我们。
⑤在十月,大自然会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洒下来,从南到北,都盈满了透亮的金辉。先前被暑气笼罩的寰宇,在十月,开始热烈地欢迎新世界的到来。清晰、透亮的自然界都在为步入下一个轮回而容光焕发。目及这辽远的大地风光,一座座连绵的山峦延展无际,清晰可辨,就连山坡上的光影都折射出分明的韵味,这些山体的巨大轮廓要尽情展现它自己沉稳的气魄了。现在是它们展示其底蕴和力量的时刻。
⑥只要站得够高,就可以望得更远,胸怀也一下子无比豁达起来,浑身暖烘烘,阳光中仿佛蕴含着启迪的力量。站在这阳光满溢的世界,无形中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情怀,再不必执着于夏日的热烈和喧嚣了,此刻,我和大地都被镀上了这灿烂的光泽。
⑦十月是自然在一年中迈向深沉的一趟旅程,它沉淀了浮躁,不会有任何美好被遗忘,所有精彩都会被以最诗意的方式留存,如同归乡者珍藏旅途的故事。置身于十月的原野,那些琐碎烦恼被秋日的清风一并吹走,一种更纯粹、更永恒的思绪浸透我的身心。
文中描写风的文字细腻,秋天的风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开头说:“那些秋日里的生灵都已做好准备,开始接纳它温和又不失厚重的滋养。”那些秋日里的生灵是怎样接纳这份“滋养”的?
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铺垫出松软的温床”指的是什么?
有人说“阳光”是本文的文眼,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1)酝酿(yùn niàng) 窠(kē) 应和(hè) liáo(嘹)亮 。
(2)轻脆 清脆
(3)“润”意思是滋润、润泽 。
(4)比喻、排比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结构相似句子构成排比,且分别把花比作火、霞、雪 )
2. (1)呼朋引伴 。
(2)花枝招展 。
3. (1)反复、拟人 。(“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春天的脚步”把春天拟人化 )
(2)排比、拟人 。(三个“……起来了”排比;“太阳的脸红”拟人 )
(3)引用、比喻、拟人 。(引用诗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比喻;“抚摸”拟人 )
4. (1)①听觉角度 (“鸣”是听到的声音 ) ②嗅觉角度 (“香”是闻到的气味 )
(2)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莺歌燕舞的景象让人陶醉。万紫千红的花儿竞相开放,像繁星点缀大地,叫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用了“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点缀、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把花儿比作繁星,用比喻修辞 )
(3)①“吹面不寒杨柳风”, (逗号应在引号外 ) 。 ②“乐此不疲”改为“流连忘返” (“乐此不疲”侧重做某事不觉得累,这里说沉醉在美景中,用“流连忘返”更合适 )
二、(一)课内阅读《春》答案
1. “钻”字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到来时的生机与活力 。
2. “闹”字不仅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响,还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春花的繁多、香甜,充满生机与活力 。
3.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春风的轻柔、温暖;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出春风的芬芳、清新;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写出春风中声音的悦耳 。
4. 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春雨的形态美 。
(二)课外阅读
1. 秋天的风特点:
①温柔,如“行走在这儿,身体任何裸露的部分都能感受到它的轻抚,让人身心舒畅” ;
②会带来“簌簌”声,从树林间传来,如“远处沉闷的‘簌簌’声一阵接一阵从泛黄的树林间传来,又向远方飘去” ;
③能清理枯叶,为来年新芽做准备,如“树上的枯叶时不时被清理而飘落下来,厚厚的堆积成一层,它要为春天的新芽铺垫出松软的温床” 。
2. 示例:田鼠匆忙搬运粮食后躲进洞穴;树木让枯叶飘落,为来年新芽做准备;大自然中的草木、鸟雀等以各自的方式顺应秋天,如接受阳光、风的滋养等 。(结合文中“活跃的田鼠在匆忙地搬运完最后一批粮食之后,悄然地躲进了洞穴”“树上的枯叶时不时被清理而飘落下来……为春天的新芽铺垫出松软的温床”等内容概括,意思对即可 )
3. 运用比喻(把天空比作沉静的画师 )、拟人(“收起”“肆意催促”等,把天空拟人化 )修辞。
比喻使天空的形象更具体可感,拟人赋予天空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天空的沉静、安谧,以及天地间和谐的氛围,表现出秋天的独特韵味,让读者更易体会秋日的特点 。
4. 指秋天的风让树上的枯叶飘落堆积,形成松软的一层,为来年春天树木萌发新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树上的枯叶时不时被清理而飘落下来,厚厚的堆积成一层,它要为春天的新芽铺垫出松软的温床”可理解,即枯叶堆积的环境利于新芽生长 ) 。
5. 示例:“阳光”可以作为本文文眼。文中多处描写阳光,如“朝阳升起时格外明丽,金辉铺满整个辽阔的原野”“阳光以更醇厚的色调洒向山林”“凉爽的风和柔和的阳光是构成秋日的主要内容”“阳光中仿佛蕴含着启迪的力量”等,阳光贯穿全文,展现秋天的明丽、温暖、醇厚等特点,也传递出作者在阳光照耀下的感悟,如豁达、对生命情怀的体会等,所以“阳光”能体现文章核心,可作为文眼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