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春(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3.初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文中的感情;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文字在学生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让我们开启第一单元的学习,去感受到四季的美妙,生活的醇美。展示课件中有关“春”的诗句,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句中的“春”是怎样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通过对诗句中春景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信息,走近朱自清,锻炼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2.写作背景。【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春》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朗润( ) 钻出( ) 嫩嫩( )酝酿( ) 窠巢( ) 喉咙( )宛转( ) 应和( ) 嘹亮( )黄晕( ) 烘托( ) 抖擞( )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窠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活动内容】(1)听范读音频,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2)自主朗读,注意重音和停连,感受语言的声韵之美。(3)分组分段朗读,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重音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如: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停连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如: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②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掌握阅读文章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层次。【设计意图】梳理结构层次,理清文脉,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文层次井然、布局精心的特点,有助于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景象。3.阅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春天的哪几幅图景,分别用“××图”的形式为它们命名。【活动内容】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通过划分层次找到景物描写的相关段落,圈点勾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自主归纳并命名,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选出最佳命名。命名时要注意贴切、生动。教师对学生的命名进行点评。【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四、文本研读1.课文第1段作者对春天的到来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追问:此处为什么要连续用两个“盼望着”?删去一个好不好?【活动内容】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从“盼望着”这个词,得出作者“盼望”的心情。再通过追问的方式,从连用两个“盼望着”,得出作者“喜爱”的心情。【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朗读课文第2~7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对五幅春景图进行具体描绘?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活动内容】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第2~7段,结合前面提炼出的五幅春景图,从文中分别找到相关的描写语句。小组交流,分点概括出每幅春景图所描绘的内容,进而对每幅图所描绘景物的特征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五幅春景图的描写内容及景物特点进行提炼概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课堂小结文章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通过对五幅春景图的重点描绘,写出了作者眼中的春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盼望和喜爱之情。课后任务阅读柯灵的散文《故园春》,感受作者笔下的另一番春景。第1课 春(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学习比喻修辞手法,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给文章带来的美感,逐步学会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所表现的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欣赏了朱自清笔下优美的春景图,感受到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文字带领我们进入这绝美的画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主要描写的景物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所描写景物的共同特点,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作铺垫。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出示课件内容:课文第2段是如何从宏观上勾勒出春天景色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段,标出关键语句,自己概括出答案,同桌之间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上节课概括出五幅春景图的基础上,尝试自行分析文段的结构,感受课文内容安排的巧妙之处。【活动内容】出示课件内容:作者在描绘了前四幅春景图后,为何还写“迎春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描写五幅春景图的段落,小组讨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思路,为后面讲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铺垫。三、品味语言【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课文选段(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师先以课件中的语句为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修辞作为讲解的重点),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相关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四、问题探究【活动内容】结尾三段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思考结尾三段有没有特定的写作顺序。如果有,是按照什么顺序。【设计意图】通过对结尾三段修辞手法的分析,自然引出对课文内容及其顺序的讲解。通过对这三段写作顺序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哲理。【活动内容】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圈点勾画出写景之外的语句,并分析概括。【设计意图】明确写景散文常用的三个层次——“景、情、理”。引出“情景交融”的写法,再次点明“大自然的规律”这一哲理。【活动内容】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文章的语言是由“词”和“句”构成的,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也就是分析文章的“遣词”和“造句”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这两点进行概括分析。【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深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课堂小结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春以感情和生命,同时抓住了春的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之情。这篇散文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课后任务观察并欣赏大自然,选取一处景物进行描写,200字左右。要求:可以从景物的形、色、味以及你的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也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春(第1课时)教案.docx 第1课 春(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