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素养目标】
2022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唯物史观:结合相关评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事迹,感悟他们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精神。
【知识构建】
基础 主干落实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主要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2.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三、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标志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易错易混 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刘光弟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3.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遭到掌有实权的顽固派的阻扰和破坏;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5.意义: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思维导引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史料实证
  维新派创办报刊,向民众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对宣传维新思想和推动变法起了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领导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既学习西方技术,又学习西方制度
结果 失败 失败
性质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地位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易错字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谭嗣同
归纳提升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相对弱小,没有实权。
②客观上: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国际环境对变法不利。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2)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重点 任务驱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寻求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任务一|回顾历史危机
材料一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表(1896-1898年)
国家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两广和云南
日本 — 福建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英国 九龙租借地和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1)根据材料一,描述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3分)
答:局面: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因素: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需要。
任务二|探究事件联系
材料二 1898年1月底,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光绪帝厉行变法,取法日本,全面维新。他把变法希望全部寄托在皇帝身上,对原来的开议院、兴民权等避而不谈,提出开制度局于宫中“以参酌新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举措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并概括改革措施的特点。(2分)
答:联系:列强瓜分中国加剧了民族危机,引发戊戌变法。
特点: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减少了实质性的措施,改革不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素养 分层评价
A层基础必会
1.(2025·玉林期中)《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据议和,叩求督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C)
A.金田起义 B.中法战争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2.[史料实证](2025·淄博期末)关于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B.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2025·北京期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戊戌变法中,最能体现这点的措施是(A)
A.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B.发展农、工、商业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编制国家预算
4.[家国情怀]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从他的角度,他就是要迎着死亡,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改变中国。梁启超称道的是(B)
A.林则徐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洪秀全
5.维新变法时期,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寻求思想的新方向。这说明戊戌变法(B)
A.发展了工商业
B.推动了思想观念转变
C.开启了近代化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层能力进阶
6.[历史解释](2025·佛山期末)1897年,梁启超联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设立大同译书局。该书局强调:“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这表明,维新派注重(B)
A.创办新式学堂 B.汲取改革经验
C.鼓励兴办企业 D.争取舆论支持
7.(2025·南宁期中)1895年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上千名举人上书,要求变法;巡抚陶模提出了数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A)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8.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1分)
答:关键:改变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把其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摘编自《简明中华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2分)
答: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上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布诏书的形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维新阵营其实还是先前的士大夫群体,他们虽然有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但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找到变法、变革的真正力量。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分)
答:主要原因: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过分依赖无实权的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材料四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贾维《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意义。(2分)
答:意义: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C层创新挑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时期的主要报刊(部分)
名称 地点 概况
《万国公报》 上海 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
《时务报》 上海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域外报译等
《国闻报》 天津 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
《湘学报》 长沙 内容有时事、算学、商学、交涉、舆地等,多议论时政
《广仁报》 桂林 主要内容有各地奏折及批复,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算学、商学等
《菁华报》 萍乡 主要栏目有谕旨、奏疏、中外近事、东西洋情、实学汇要、经济文萃、课士新艺、劝学篇等
(1)根据材料,归纳戊戌时期的办报特点。(3分)
答:特点:数量多;主张介绍西学;涉及内容广泛,突出时政;多创办于通商口岸;社会影响力较大。
(2)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历史作用。(2分)
答:宣传了维新思想,推动戊戌变法开展;推动了大众报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第6课 戊戌变法
【素养目标】
2022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唯物史观:结合相关评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事迹,感悟他们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精神。
【知识构建】
基础 主干落实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 。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主要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 》和天津《 》)。
2.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三、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标志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易错易混 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刘光弟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3.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 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遭到掌有实权的顽固派的阻扰和破坏;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5.意义:促进了 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思维导引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史料实证
  维新派创办报刊,向民众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对宣传维新思想和推动变法起了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领导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既学习西方技术,又学习西方制度
结果 失败 失败
性质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地位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易错字
车上书、 变法、明定国 、谭 同
归纳提升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相对弱小,没有实权。
②客观上: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国际环境对变法不利。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2)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重点 任务驱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寻求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任务一|回顾历史危机
材料一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表(1896-1898年)
国家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两广和云南
日本 — 福建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英国 九龙租借地和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1)根据材料一,描述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3分)
因素: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需要。
任务二|探究事件联系
材料二 1898年1月底,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光绪帝厉行变法,取法日本,全面维新。他把变法希望全部寄托在皇帝身上,对原来的开议院、兴民权等避而不谈,提出开制度局于宫中“以参酌新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举措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并概括改革措施的特点。(2分)
素养 分层评价
A层基础必会
1.(2025·玉林期中)《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据议和,叩求督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 )
A.金田起义 B.中法战争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2.[史料实证](2025·淄博期末)关于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B.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2025·北京期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戊戌变法中,最能体现这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B.发展农、工、商业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编制国家预算
4.[家国情怀]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从他的角度,他就是要迎着死亡,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改变中国。梁启超称道的是( )
A.林则徐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洪秀全
5.维新变法时期,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寻求思想的新方向。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发展了工商业
B.推动了思想观念转变
C.开启了近代化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层能力进阶
6.[历史解释](2025·佛山期末)1897年,梁启超联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设立大同译书局。该书局强调:“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这表明,维新派注重( )
A.创办新式学堂 B.汲取改革经验
C.鼓励兴办企业 D.争取舆论支持
7.(2025·南宁期中)1895年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上千名举人上书,要求变法;巡抚陶模提出了数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8.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1分)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把其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摘编自《简明中华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2分)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上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布诏书的形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维新阵营其实还是先前的士大夫群体,他们虽然有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但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找到变法、变革的真正力量。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四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贾维《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意义。(2分)
C层创新挑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时期的主要报刊(部分)
名称 地点 概况
《万国公报》 上海 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
《时务报》 上海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域外报译等
《国闻报》 天津 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
《湘学报》 长沙 内容有时事、算学、商学、交涉、舆地等,多议论时政
《广仁报》 桂林 主要内容有各地奏折及批复,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算学、商学等
《菁华报》 萍乡 主要栏目有谕旨、奏疏、中外近事、东西洋情、实学汇要、经济文萃、课士新艺、劝学篇等
(1)根据材料,归纳戊戌时期的办报特点。(3分)
(2)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历史作用。(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