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素养目标】2022课标: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多种史料,了解七七事变的史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历史解释:通过观察图片及解读史料,简述中国军队抗日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家国情怀: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培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知识构建】基础 主干落实一、七七事变1.概况: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3.英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易错易混 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部队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三、淞沪会战1.爆发: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2.抵抗: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3.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4.意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5.迁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2.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时空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史料实证【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历史价值】记录了日军侵略者屠杀南京人民的罪行,是印证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易错字卢沟桥事变、赵登禹、佟麟阁、淞沪会战归纳提升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原因。(2)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3)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强烈。2.【名词解释】国家公祭日:2014年起,中国政府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哪些启示(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反人类、反社会的种族灭绝政策,严重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4)中、日两国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5)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素养 分层评价A层基础必会1.[时空观念]以下材料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是(D)蒋委员长钧鉴: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1937年7月8日)A.一二·九运动 B.遵义会议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2.(2025·武威期末)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D)A.华北野战军B.红一方面军C.红二方面军D.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3.(2023·广西中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C)A.“实业救国”道路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和平建国方针4.(2025·桂林期末)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A)A.国共拉开合作序幕B.进入全面抗战阶段C.打破日本侵华战略D.开始敌后战场抗战5.[跨学科·音乐]红歌鼓舞斗志。《救亡进行曲》《国共合作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东北抗联的建立C.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合法性6.电影《八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阵地,阻击日军的故事。该影片取材于(A)A.淞沪会战 B.南昌起义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史学方法——如何从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获取信息①任何影视剧都是文学创作,它不等同于历史著作。②要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重要程度等。③观察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场景、服饰、台词、动作等,感受时代氛围和历史风貌。7.[家国情怀]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这说明淞沪会战(C)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8.(2025·梧州期末)“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发生于1937年的悲惨历史,我们应该去(B)A.瓦窑堡革命旧址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C.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D.一二·九运动纪念亭B层能力进阶9.(2025·淮安期末)1937年10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内迁,后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校建立的背景是(D)A.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需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C.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D.七七事变之后的形势所迫10.(2024·柳州二模改编)漫画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如图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C)A.抒发对消极抗战的不满B.体现对日寇侵华的谴责C.表达对团结抗战的支持D.蕴含对西安事变的期待11.[时空观念](2025·南宁月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A.蒋介石个人态度与立场的转变B.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C.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12.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D)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说出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1分)写出这一事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意义。(1分)答:事件:七七事变(或答卢沟桥事变)。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材料二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摘编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介石发表这一谈话的意义。(2分)答: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三 淞沪会战时中日两国军队的比较示意表项目 中国 日本部队 全国兵力200余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 现役部队50万,300万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文化 程度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 初中以上文化,可操纵望远镜、迫击炮,看懂地图海军 11万多吨军舰 世界第三,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各种舰艇不计空军 305架战斗机 2700多架战斗机(3)根据材料三概括,淞沪会战中国失败的原因。(2分)答:军队文化水平不高,许多都是拉壮丁组成的;部队装备落后,抵御不了日军的先进装备。材料四 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丑恶罪行(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反映的日本犯下的侵华暴行。(1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认识。(1分)史学方法——认识类问答题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一般可从性质(是什么)、结果(失败或成功)、影响(意义、作用、历史地位) 、做法等角度作答。答:暴行:南京大屠杀。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战争带来痛苦回忆。要记住我们中国人曾经被欺凌的那段历史,勇敢拼搏,为祖国富强献出一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C层创新挑战14.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近代曾上演了血肉筑长城的壮丽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长城的两幅宣传画。材料二 1987年,长城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宣传画是一种历史语言,请结合史实,对两幅宣传画进行解读。(4分)答: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由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两幅宣传画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变化。图一: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意识到只有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筑起“血肉长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图二: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筑起“中国新长城”,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古至今“长城”寓意的发展变化。(4分)答:古代长城,既是中原汉族政权抵御北方民族政权入侵的军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长城”,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现代,长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也成为守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实力的象征。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素养目标】2022课标: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多种史料,了解七七事变的史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历史解释:通过观察图片及解读史料,简述中国军队抗日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家国情怀: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培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知识构建】基础 主干落实一、七七事变1.概况: 年 月 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我军防地。驻 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 ”。2.影响:标志着中国 的开始。3.英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 、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易错易混 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部队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 ,叶挺任军长。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 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 的局面形成。三、淞沪会战1.爆发: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爆发。2.抵抗: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3.结果:1937年11月, 失陷,淞沪会战结束。4.意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 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5.迁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 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2.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时空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史料实证【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历史价值】记录了日军侵略者屠杀南京人民的罪行,是印证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易错字沟桥事变、赵登 、佟 阁、 沪会战归纳提升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原因。(2)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3)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强烈。2.【名词解释】国家公祭日:2014年起,中国政府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哪些启示(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反人类、反社会的种族灭绝政策,严重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4)中、日两国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5)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素养 分层评价A层基础必会1.[时空观念]以下材料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蒋委员长钧鉴: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1937年7月8日)A.一二·九运动 B.遵义会议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2.(2025·武威期末)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 )A.华北野战军B.红一方面军C.红二方面军D.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3.(2023·广西中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实业救国”道路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和平建国方针4.(2025·桂林期末)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A.国共拉开合作序幕B.进入全面抗战阶段C.打破日本侵华战略D.开始敌后战场抗战5.[跨学科·音乐]红歌鼓舞斗志。《救亡进行曲》《国共合作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东北抗联的建立C.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合法性6.电影《八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阵地,阻击日军的故事。该影片取材于( )A.淞沪会战 B.南昌起义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史学方法——如何从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获取信息①任何影视剧都是文学创作,它不等同于历史著作。②要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重要程度等。③观察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场景、服饰、台词、动作等,感受时代氛围和历史风貌。7.[家国情怀]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这说明淞沪会战( )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8.(2025·梧州期末)“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发生于1937年的悲惨历史,我们应该去( )A.瓦窑堡革命旧址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C.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D.一二·九运动纪念亭B层能力进阶9.(2025·淮安期末)1937年10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内迁,后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校建立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需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C.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D.七七事变之后的形势所迫10.(2024·柳州二模改编)漫画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如图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抒发对消极抗战的不满B.体现对日寇侵华的谴责C.表达对团结抗战的支持D.蕴含对西安事变的期待11.[时空观念](2025·南宁月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蒋介石个人态度与立场的转变B.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C.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12.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说出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1分)写出这一事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意义。(1分)材料二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摘编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介石发表这一谈话的意义。(2分)材料三 淞沪会战时中日两国军队的比较示意表项目 中国 日本部队 全国兵力200余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 现役部队50万,300万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文化 程度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 初中以上文化,可操纵望远镜、迫击炮,看懂地图海军 11万多吨军舰 世界第三,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各种舰艇不计空军 305架战斗机 2700多架战斗机(3)根据材料三概括,淞沪会战中国失败的原因。(2分)材料四 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丑恶罪行(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反映的日本犯下的侵华暴行。(1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认识。(1分)史学方法——认识类问答题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一般可从性质(是什么)、结果(失败或成功)、影响(意义、作用、历史地位) 、做法等角度作答。C层创新挑战14.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近代曾上演了血肉筑长城的壮丽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长城的两幅宣传画。材料二 1987年,长城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宣传画是一种历史语言,请结合史实,对两幅宣传画进行解读。(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古至今“长城”寓意的发展变化。(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