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体会父亲肩头的深沉责任——《散步》精读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本,赏析本文的写景句。2.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自拟标题,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4.通过情境诵读感受文章韵味,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如“对称句”“回环句”。教学难点1.品味景物描写,感受所蕴的作者情感。2.情景朗诵,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3.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注意过一家人在一起散步或有其他活动的场景吗?有时候是一家三口的快乐温馨,有时候是祖孙三代的欢声笑语。你注意过家人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吗?那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一起开展第二场“纸短情长——亲情故事中的点滴深意”情境朗读会,走进课文《散步》,看看莫怀戚笔下一家人在散步时遇到意见不一致时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情感意味。基础热身1.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出生于重庆,当代作家,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厚,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举重若轻,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语言的晓畅素雅。2.重点字词分歧(qí) 蹲下(dūn) 煎熬(áo) 嫩芽(nèn)咕咕(ɡū) 一霎(shà) 粼粼(lín)信服:相信并佩服。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霎时:短时间。三、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课文,感受所绘之境家人相处,会有特定的场景。餐桌边漫谈、院子里乘凉说笑、野外郊游……不同的场景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作为情境朗读,我们首先要体会文章内容所呈现出的场景特点,看看场景中的人、事、物等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即充分领会课文所绘之“境”。这篇课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活动1:朗读课文,梳理记叙要素,把握“散步”之事本文记叙了一家四口在散步中发生的一件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将记叙的要素梳理出来。《散步》内容梳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概括:点拨:《散步》内容梳理时间 初春地点 南方、田野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起因 在选择走哪条路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经过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结果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内容概述:通过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活动2:品读景物描写,体会“散步”环境本文以叙事为主,但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找到这些句子,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朗读语气。提示:感受景物的特点,体会其中渗透的情感。(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感慨,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朗读时应该以欣喜、欢快的语气读出。(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点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和目标,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和愉快的心情。朗读时重读修饰语,读出喜悦的口吻。活动3:为课文配图,选定朗诵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挑选一张合适的图片作为诗歌朗诵的背景图。点拨:图片应该清新、明朗,符合本文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任务二:品味语言,感受人物性格家人相处,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行事风格,特别是遇到意见不一致时,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心理。本文描绘的场景和事件虽不复杂,但人物形象鲜明。请你从原文中勾画下面的句子,仔细揣摩,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特点,再朗读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味。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说:“走大路。”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6.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点拨:句子 分析 人物性格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要母亲出来散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成功说服母亲,体现“我”的孝顺。 我:孝顺、善良、沉稳、有责任感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说:“走大路。” 当母亲与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决定委屈儿子,顺从老人家的想法,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当作者面对生活中看似不大的分歧时,因涉及到长辈和晚辈,作者没有盲目做出决定,而是经过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活动权衡后做出决定,体现出作者的沉稳、善良、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责任感。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细节描写。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 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子孙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表明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妻子:温柔、贤惠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表现出孩子的天真、聪颖。 也能表现出“我”因儿子的聪颖而感到开心。 儿子:天真、聪颖 乖巧、活泼6.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分析: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儿蛮横无理的态度,非常乖巧。任务三: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自拟朗读标题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提示: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作者标题的妙处;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的理解课文。点拨:文章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体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2.结合全文,品读文章结尾句,你觉得这篇课文在借家人散步这件事传达怎样的主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参考:“亲情与关爱”“谦让与和谐”“孝道与伦理”“责任与生命”3.如果换个角度,为课文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说明你的理由。提示: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等)拟出抽象的题目。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这一理念。示例:①一家人。因为本文叙述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这个题目可以交代主要人物;同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想象一家人发生了什么故事。②三代。本文的人物是祖孙三代,这个题目可以给人时间的纵深感,有一种生命代代相传的深刻意味;同时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③儿子和母亲。这个题目既巧妙地点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四个人,两对母子;与文中儿子的话形成照应;体现出生命的延续。④初春的田野。既交代了一家人外出散步交代的时间和地点,又是一家人外出所见;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吸引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想象。⑤和谐/孝道/责任/生命以上题目点明文章主旨(对主旨可以有不同理解)。和谐。本文通过叙述一家三口外出散步的故事,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产生了分歧。“我”关心母亲,母亲心疼孙子,妻子在外面一向也听“我”的。分歧很快得到了解决,展现了一家人的和谐融洽,互相关爱、体量。孝道。一家人外出散步,当“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产生分歧时,“我”经过思索,决定顺从母亲。这样的决定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责任。在一家人出现分歧时,“我”的母亲、妻子、“我”的儿子全都听从“我”的,“我”的决定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身上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是中年人所特有的心境,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养育子女,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重担在“我”身上。生命。课文写到,“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人类是特殊的,强壮的人不可独享生命,他们要对弱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对弱小负责是动物也能做到的,而对老人负责,是一种文化。(改编自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任务四:品味语言特色,读出文章韵味活动1:品味语言特色本文内涵丰富,用词用句却显得简约平实,但又词约义丰,具有别样的美感。仔细品读语言,体会语言之美。提示:有的地方用了对称句、回环句,有的句子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有的句子中大词小用……学生讨论。引导点拨:1.本文多使用对称句和回环句,体现结构美。从语义表达和结构(语音美感)两个角度品味以下句子,并找出文中其他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点拨:语义表达上,将母亲和儿子并列、对举提出,增加了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写出母亲的慈爱、儿子的乖巧、妻子的贤惠。突显了“我”在家里的决策地位,因此感觉到责任重大。结构上(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富有情趣。其他对称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小贴士:对称句、回环句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上一句话收尾与下一句话的开头相同,下一句话的收尾与上一句的开头也相同,则构成了回环句。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和上面第一句话。2.本文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赏析以下句子,感受这一特点。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点拨:本文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可以结合任务二,理解语言特点。点拨:内容朴素亲切,运用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顺,跃然纸上。3.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特别的表达效果。找出这样的词句并分析。①“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点拨: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②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点拨:似乎也有点儿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③从全文看,作者赋予 “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活动2:读出文章韵味情境朗读比赛正式开始,各小组挑选一个片段参加比赛,也可以将课文片段改编成一段小诗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当评委(根据朗读评价量规)。最后选出最能呈现当时情境、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朗读者。小组合作选择语段,设计朗读,用朗读感受文章的独特韵味。在文本中标注出语气、节奏、重音、停连,并写上感情基调关键词。小组个人或集体选择片段进行朗诵,其他小组评价。示例一: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感情基调:舒缓、从容。语气:平和的,带入作者情感,读出对母亲熬过严冬的庆幸。评价量表:选手序号 朗读正确 (20分) 熟练流畅 (20分) 形象表现 (20分) 情感表达 (30分) 舞台表现 (10分) 总分 (100分)四、梳理总结五、布置作业(二选一)1.根据文章内容,尝试创作一首诗歌。2.散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相信你也有类似的经历。选取生活中和家人相处的一幕,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文段,字数400字以内。参考答案1.①示例一:初春田野铺新绿/四人散步生分歧/大路平顺母亲喜/小路弯折适儿趣/重任在肩凭我意②示例二: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点拨:示例一根据文章大意写成。“重任”二字体现了“我”身上的责任,在母亲与儿子的分歧面前,我是决策者,也是肩膀上扛起重任的人。示例二巧妙融入初春的景色,承载了整个世界化用文章最后一句话,自然巧妙。主题理解——责任,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2.略。学习任务单体会父亲肩头的深沉责任——《散步》精读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本,赏析本文的写景句。2.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自拟标题,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4.通过情境诵读感受文章韵味,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如“对称句”“回环句”。前言同学们,生活中你注意过一家人在一起散步或有其他活动的场景吗?有时候是一家三口的快乐温馨,有时候是祖孙三代的欢声笑语。你注意过家人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吗?那是怎样的场景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散步》,看看莫怀戚笔下一家人在散步时遇到意见不一致时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情感意味,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知识积累1.了解作者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出生于重庆,当代作家,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散文《 》和《 》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厚,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举重若轻,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语言的晓畅素雅。2.字词预习分歧( ) 蹲下( ) 煎熬( ) 嫩芽( )咕咕( ) 一霎( ) 粼粼( )3.重要词语信服:各得其所:委屈:随意:粼粼:熬:霎时:学习过程任务一:朗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家人相处,会有特定的场景。餐桌边漫谈、院子里乘凉说笑、野外郊游……不同的场景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作为情境朗读,我们首先要体会文章内容所呈现出的场景特点,看看场景中的人、事、物等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即充分领会课文所绘之“境”。这篇课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活动1:朗读课文,梳理记叙要素,把握“散步”之事。本文记叙了一家四口在散步中发生的一件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将记叙的要素梳理出来。《散步》内容梳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概括:活动2:品读景物描写,体会“散步”环境。本文以叙事为主,但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找到这些句子,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朗读语气。提示:感受景物的特点,体会其中渗透的情感。示例:原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分析: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感慨,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朗读时应该以欣喜、欢快的语气读出。原句:分析:活动3:为课文配图,选定朗诵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挑选一张合适的图片作为诗歌朗诵的背景图。任务二:品味语言,感受人物性格家人相处,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行事风格,特别是遇到意见不一致时,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心理。本文描绘的场景和事件虽不复杂,但人物形象鲜明。请你从原文中勾画下面的句子,仔细揣摩,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特点,再朗读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味。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说:“走大路。”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6.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子 分析 人物性格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说:“走大路。”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6.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任务三: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自拟朗读标题。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2.结合全文,品读文章结尾句,你觉得这篇课文在借家人散步这件事传达怎样的主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如果换个角度,为课文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说明你的理由。示例:一家人。因为本文叙述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这个题目可以交代主要人物;同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想象一家人发生了什么故事。任务四:品味语言特色,读出文章韵味活动1:品味语言特色本文内涵丰富,用词用句却显得简约平实,但又词约义丰,具有别样的美感。仔细品读语言,体会语言之美。提示:有的地方用了对称句、回环句,有的句子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有的句子中大词小用……小贴士:对称句、回环句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上一句话收尾与下一句话的开头相同,下一句话的收尾与上一句的开头也相同,则构成了回环句。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和上面第一句话。活动2:读出文章韵味情境朗读比赛正式开始,各小组挑选一个片段参加比赛,也可以将课文片段改编成一段小诗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当评委(根据朗读评价量规)。最后选出最能呈现当时情境、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朗读者。小组合作选择语段,设计朗读,用朗读感受文章的独特韵味。在文本中标注出语气、节奏、重音、停连,并写上感情基调关键词。小组个人或集体选择片段进行朗诵,其他小组评价。示例: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感情基调:舒缓、从容。语气:平和的,带入作者情感,读出对母亲熬过严冬的庆幸。评价量表:选手序号 朗读正确 (20分) 熟练流畅 (20分) 形象表现 (20分) 情感表达 (30分) 舞台表现 (10分) 总分 (100分)学习小结布置作业(二选一)1.根据文章内容,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示例:初春田野铺新绿/四人散步生分歧/大路平顺母亲喜/小路弯折适儿趣/重任在肩凭我意2.散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相信你也有类似的经历。选取生活中和家人相处的一幕,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文段,字数400字以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散步》学习任务单.docx 6《散步》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