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回顾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沐风栉雨、砥砺前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史,《共产党宣言》确立的价值理念、提出的任务使命、阐发的理论原理、强调的方法原则始终具有坐标原点的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
①《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引
③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遵循《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基本理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年,美联储连续加息,中小银行中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心脏地带三州银行、萨克城公民银行等先后倒闭。2024年以来,纽约社区银行股价暴跌,商业地产坏账持续增加,共和第一银行倒闭,中小银行风险再次引发关注。下列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银行倒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银行倒闭会破坏社会信用关系,重创美国经济
③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弱,不利于社会稳定
④银行业金融服务供过于求引发倒闭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几个节点:
时间 会议 地位 关键词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时期 改革
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党的这三次三中全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②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
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2年至2023年,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内生产总值从51.9万亿元增至126.0582万亿元;科技自立自强成果持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底,我国各类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84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24亿户,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由此可见( )
①改革是我国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②改革完善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实践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④改革是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在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据此可推断( )
①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③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④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
①表明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
②彰显了生产力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④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着力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这表明( )
①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②中国梦深厚的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在于人民
③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④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十个明确”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概括,是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规律总结;是时代的召唤;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下列对“十个明确”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法论
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③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两个结合”的必然结果
④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贡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某国在国际上“双标”严重,无理打压和滋扰他国入境公司、人员以及他国境内的科技院校等。某国在他国抗议的回复中宣称:反对他国的政策,是针对政府和制度之间的,而不是针对两国人民的。可见,该国的“双标”行为( )
A.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C.运用的判断的主谓项都是周延的 D.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10.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要知道这个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从外延来看,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A.“劳动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交叉关系
B.“黑”与“白”——属种关系
C.“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矛盾关系
D.“《西游记》的作者”与“吴承恩”——全同关系
11.所有猫都爱吃鱼;猫是哺乳动物;所以,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爱吃鱼。在这一三段论推理中( )
A.犯了“中项未周延”的错误 B.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C.犯了“四概念”的错误 D.两个肯定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
12.这个周末小明会去下列三个地方中的一个地方,可能去公园,可能去博物馆,也可能去购物中心;小明周末没有去公园和博物馆;所以,小明周末去了购物中心。这一推理( )
①大前提是不相容选言判断
②肯定了前提中的部分选言支,结论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选言支
③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④前提判断是真的,由此推出的结论中的联言支必然是真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人类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许多的灵感,这些灵感在工业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受飞蛾的复眼能充分地吸收太阳光的启发,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尝试用飞蛾复眼上发现的凸起形状来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平常看到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十分光滑),发现其吸收率变高了。由此可见( )
①在实践中要坚持求同存异并用法认识事物
②模拟方法是常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③类比是通过对比两类事物异同来认识事物
④仿生研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某位哲学家曾说过,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可见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限度,真理就会成为谬误。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A.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B.正确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C.发现真理就不能改变其条件
D.要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待真理,把握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15.某大学生见打吊针的护士天天都在皮肤上找静脉,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把针头留在静脉里,就不用天天找、天天扎了,从而发明了留置针。现在人们用高分子塑料制成的“封闭型静脉输液软针”便可插入人体血管内并保持数周,每次输液只要将软管接上即可,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思维方法中的想象( )
①主要体现在逻辑制约中
②引导人们思维的迁移,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
③是对事物间一切普遍联系的反映
④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要有预判的,在战略思考上要有超前眼光,在落实上要有超前行动,一旦思考成熟,便迅速动手。从创新思维角度看,企业家的预判( )
①承认了客观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具有预测性,其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③对未来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对企业影响有限
④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进行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对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科学擘画与战略部署。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勇于攻难关、聚共识、解难题,善于啃硬骨头,驾驭复杂局面,蹄疾步稳持续攻坚。要坚定深化改革信念不动摇,让人民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激发活力、抢抓机遇、挖掘潜力、放大合力,创造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等。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比2010年增加720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2022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年,我国0至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为16.9%,预计到2035年将降至10.5%左右;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将升至30%左右,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新的人口发展形势,党中央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概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规划好人口高质量发展,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规划是指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人口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超前思维的特征的知识,简要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制定未来人口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世界安全,中国才安全;中国安全,世界更安全。对于突发的全球公共安全问题,中国感同身受,主动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运用辩证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始终把自身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发展大格局中,与世界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紧密联系世界中发展自身,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繁荣稳定。伴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中国将更加紧密联系世界,携手各国共同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医疗队为了了解地方病甲状腺肿的病因,先到这种病流行的几个地区巡回调查。经调查,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医疗队又到一些不流行该病的地区去调查。经调查,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也是相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后,认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的病因。该医疗队后来对患有甲状腺肿的病人进行补碘治疗,果然疗效甚佳。
(1)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该医疗队找到甲状腺肿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运用的推理方法。
(2)如果某类现象中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记录如下表: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据此,人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为提高结论的科学性提一点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 D
解析:题干强调《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意义。①中“国际主义精神”在材料未体现,排除;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题干中《共产党宣言》的作用无关,排除。②体现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引,④说明中国共产党遵循其基本理论,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 C
解析:银行倒闭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但并非“必然结果”,①错误;银行是信用中介,其倒闭会破坏社会信用关系,冲击经济,②正确;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弱,其倒闭易引发社会不稳定,③正确;材料未体现银行业服务供过于求,④错误。故答案为C。
3. B
解析:三次三中全会均聚焦改革,体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①正确;题干强调改革的持续性,未体现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面貌的改变,②排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③错误;从1978年到2024年持续深化改革,说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④正确。故答案为B。
4. B
解析: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科技等发展,说明改革是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①正确;材料未具体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②排除;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并取得成就,体现实践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③正确;经济建设是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④错误。故答案为B。
5. C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①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说明制度是根本性、全局性问题,②正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故要推动其更加成熟,③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并非个人开创,④错误。故答案为C。
6. D
解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丰富发展,③正确;这一论断指明了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④正确;①强调接续奋斗,与题干无关;②中“生产力的地位”未体现。故答案为D。
7. C
解析:题干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体现中国梦的源泉和归宿在人民,人民是主体、创造者和享有者,②③正确;①强调国家梦与个人的关系,④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答案为C。
8. D
解析:“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②正确;其集中反映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④正确;矛盾分析法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法论,①错误;材料未体现“两个结合”,③排除。故答案为D。
9. B
解析:该国宣称“反对他国政策是针对政府和制度,不是针对人民”,但打压他国公司、人员等实际涉及人民,言行不一,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B正确;A(确定性要求)、D(排中律)均不符合;题干判断的主谓项并非都周延,C错误。
10. D
解析:“《西游记》的作者”与“吴承恩”所指相同,是全同关系,D正确;“劳动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是全异关系,A错误;“黑”与“白”是反对关系,B错误;“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的种概念,二者是属种关系,C错误。
11. B
解析:三段论中“哺乳动物”是小项,前提中“猫是哺乳动物”里“哺乳动物”不周延,结论中“所有哺乳动物都爱吃鱼”里“哺乳动物”周延,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B正确;中项“猫”在前提中周延,A错误;未出现四概念,C错误;两个肯定前提可得出结论,D错误。
12. B
解析:小明只能去三个地方中的一个,大前提是不相容选言判断,①正确;该推理否定部分选言支(没去公园和博物馆),肯定剩下的(去了购物中心),符合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③正确,②错误;结论是直言判断,不是联言支,④错误。故答案为B。
13. D
解析:受飞蛾复眼启发制造太阳能电池板,运用了模拟方法(类比推理),②正确;仿生研究提出了解决太阳能吸收问题的设想,④正确;材料未体现求同存异并用法,①排除;类比是根据事物相似性推理,并非对比异同,③错误。故答案为D。
14. A
解析:真理超出范围和限度会变成谬误,体现要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A正确;B(连续性与间断性)、D(辩证否定)均不符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改变真理可能变为谬误,C错误。
15. C
解析:留置针的发明体现想象的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④正确;想象引导思维迁移,为创新开拓思路,②正确;想象不主要体现在逻辑制约中,①错误;想象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但并非“一切普遍联系”,③错误。故答案为C。
16. D
解析:企业家的预判具有预测性,能“事先得知”趋势,②正确;预判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进行的,④正确;①(矛盾是发展动力)与题干无关;预判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③错误。故答案为D。
17.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推动体制改革。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顺应新时代实践的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推动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调动各方积极性,挖掘潜力,放大活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18.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党和政府在制定未来人口政策时应根据人口普查结果作出正确预测,做到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从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要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党和政府在制定未来人口政策时应把握事物的趋势,及时调整人口高质量发展思路,进行正确决策。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要运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做好我国人口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党和政府应根据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制定未来人口政策,实现经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蓝图。
19.(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强调部分的作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安全,中国才更安全,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助于推动全球发展。
(2)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平台。
20.(1)①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该医疗队通过对不同地区是否有甲状腺肿的原因进行调研归纳,得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的结论。
②该医疗队通过求同求异并用法寻找患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现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的情况在多个流行该病的地区出现。只要人缺碘,就会得甲状腺肿,由此找到甲状腺肿的病因。通过补碘治疗这种地方病,疗效甚佳。
(2)答案示例一:结论:所有的S是P,S与P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建议: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一种或然联系。要提高或然联系的科学性,应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并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
答案示例二:结论:所有的S不是P,S与非P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建议:收集更多的考察数据,从更多的前提中探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方法,提高结论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