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庆国庆,游邕城(13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①国庆期间,为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市民的假期生活,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南宁市民既能参与丰富的民俗活动,又能欣赏自然风光。②南宁园博园的“齐聚金秋葵园·共叙民族情谊”系列活动,展现了壮、汉、瑶、苗等民族的风情。园内大约8万余株向日葵开得正盛。zhàn蓝的天空下,如云雾般的粉黛乱子草绵延盛开。③广西民族博物馆携手壮族织锦、水族马尾绣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开展“赏非遗”“暖重阳”等趣味盎然的民俗活动。④青秀山第一届朱槿花展喜迎游客,现场有火凤凰、伊莉公主等3万多盆不同品种的朱槿花,令人A________。游客李女士由zhōng地说:“翘首以盼的国庆节终于来了,这个假期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色彩斑斓的秋天,真是太棒了!”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zhàn 蓝 由zhōng 2.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盎然 翘首 3.小宁通过查字典得知A处的成语表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的意思,请你结合上下文以及成语意思,在A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成语。4.第②段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④段的“色彩斑斓”属于 短语,材料中的 (四字成语)也属于同类型短语。6.根据上面的材料,拟一个20字以内的新闻标题。二、诵诗文,赠山河(14分)7.(2024八上·南宁期中)根据要求答题。①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空。地点 提示 诗文名句 出处东皋 这两句诗刻画了山野暮归的景象,为整个画面注入生机。 (1) , 。 王绩《野望》塞外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2) , 。 王维《使至塞上》钱塘湖 这两句诗从植物的角度描写西湖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3)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梁甫 家园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狐兔自由出没,进一步抒发感慨。 (4) , 。 曹植《梁甫行》富春江 这两句古文用了对比、(5) 、比喻、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6) , 。 (7) 《与朱元思书》②上面的诗歌中有一首不是律诗,请找出来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18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阅读【甲】【乙】【丙】三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未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余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观月记(节选)[宋]张孝祥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现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8.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B.颈联“天镜”是指映入水中的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10.用“/”给《观月记》(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仍怜故乡水 怜: (2)欣然起行 然: (3)但少闻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虽未尝身至其地 虽: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水如玉盘,沙如金积。13.有人评价【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是咏月的传神妙笔。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名著阅读(7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学校团委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14.活动一:回忆英雄本色选段一是团委找来的原文材料,小邕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项重要信息,请你补全。[选段一]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A。”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A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选段一〕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活动二:追寻那群少年团委要举行“‘红小鬼’事迹与精神”读书交流会,小宁同学梳理出下列内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要求彭德怀出示路条——坚持原则B.参加长征——不怕困难C.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善良真诚D.甩掉白军为前线送信——机智勇敢16.活动三:继承革命精神读书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请你结合选段二、三,说说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哪些精神。[选段二]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选段三]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进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五、文学文本阅读(共12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怀李叔同先生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渠厚底鞋子,头拾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恐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未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手杖、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儒家理学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即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作者:丰子恺,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其散文亦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17.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仿照示例,梳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轨迹。生活 仪表 思想南迁上海 公子衣袍 风度翩翩 传统国学 文采风流① 西洋服饰 活像洋人 ③ 任教杭州 ② 传道授业 为人师表出家虎跑 光头僧衣 清癯端庄 佛学修行 专一慈悲18.我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动作描写中,最能感受到李叔同先生做人的“极度认真”。19.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与他“认真”的秉性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相应内容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相似经历说说理由。20.课本第二单元的导言中说“回忆性散文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这与文中“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的理解。六、综合性学习(6分)21.(2024八上·南宁期中)“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八年级(1)班计划开展“人无信不立”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现请你帮忙完成下面两个环节的内容。【说渊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信”注曰:“诚也。从人从言。会意。”(1)请你根据“信”字的结构,并结合许慎的注解,尝试解读“信”字的意思。【话诚信】“人无立不信,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盛”(2)班长找来了一些中国古代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与“诚信”相关的故事,并向同学们简要概述其内容。①程门立雪;②商鞅立木;③曾子烹彘;④割席分坐;⑥三顾茅庐七、作文(50分)22.(2024八上·南宁期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学习第三单元的优美篇章,我们领略了壮丽的三峡、奇美的富春江之景……旅途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行程,更是旅行者的内心世界。请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你的见闻、感受,以“足迹·心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湛;衷2.àng;qiáo3.眼花缭乱4.园内大约8万株向日葵开得正盛。5.主谓;趣味盎然6.南宁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迎国庆【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新闻标题;主谓短语;重复啰嗦【解析】⑴本题考查字形。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5)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五种基本的短语类型:①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②偏正短语:前面的词来修饰后面的词,后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叫状语,名词代词前的修饰语叫定语)③动宾短语:前面的词表示动作,后面的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宾语)④后补短语:前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词来补充说明前面的词。(即补语)⑤主谓短语: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往往是名词、代词),谓语是陈述的内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6)题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简明扼要:标题应尽量简短,直接传达新闻的核心内容。2. 突出重点:包含关键信息和事件,抓住读者的注意力。3.用词准确:确保用词准确且具有吸引力。4. 时效性:体现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关联的节日等背景。5.避免歧义:确保标题的意思明确,不造成误解。还要注意字数要求。1.本题考查字形。湛蓝(zhàn lán):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所以第一空应填“湛”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内心的情意。所以第二空应填“衷”故答案为:第1空、湛;第2空、衷2.本题考查字音。盎然(àng rán):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盎然”的“盎”。应读“àng ”翘首(qiáo shǒu):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翘首”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第1空、àng;第2空、qiá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根据题目提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再结合语境“青秀山第一届朱槿花展喜迎游客,现场有火凤凰、伊莉公主等3万多盆不同品种的朱槿花,令人A_____”可知,A处所填的词语是形容人们的眼睛因为看见不同品种的朱槿花而感到迷乱,据此可知,可填成语“眼花缭乱”。故答案为: 眼花缭乱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园内大约8万余株向日葵开得正盛”这一句话的语病是词语重复啰嗦,可删去“大约”或“余”其中一个。故答案为: 园内大约8万株向日葵开得正盛。5.本题考查短语类型。“色彩”是名词,是主语,“斑斓”是形容词,描述色彩的状态,是谓语,所以“色彩斑斓”是主谓短语;结合材料可知,同是主谓短语的四字成语有:趣味(名词,主语)盎然(形容词,谓语)。故答案为:第1空、主谓;第2空、趣味盎然。6.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导语第①段“国庆期间,为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市民的假期生活,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南宁市民既能参与丰富的民俗活动,又能欣赏自然风光”可知,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国庆期间,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后面三段分别举出具体的活动例子来描述。据此拟写新闻标题为“国庆南宁各地推出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或“南宁市在国庆期间推出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故答案为: 南宁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迎国庆7.【答案】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梁甫行》不是律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两联上下句不对仗。【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中的“犊、禽、圆、蹄、萧、湍”等字词容易写错。第九空:在《与朱元思书》中,描述江水急速奔涌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其中,“急湍甚箭”一句,将江水的急流与飞箭的速度相比,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因为在实际情况下,江水的流速虽然可能很快,但远远达不到飞箭的速度。“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修辞,上下句是对偶句,作者通过这种夸张、生动地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江水奔涌不息、迅猛异常的景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江水的力量和速度。第十二空:结合文学常识和给出的出处“《与朱元思书》”,可以确定此处应填写“吴均”。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这篇《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第十三空:《梁甫行》是乐府诗,并非律诗。律诗要求:1、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2、押韵要求。偶数句尾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没有对仗,“剧哉”是形容词,“寄身”是动词,“边海民”是偏正短语,“于草野”是介词加名词,颔联不对仗;“象禽兽”是动宾短语,“依林阻”是偏正短语,颈联不对仗;“野”“阻”“宇”韵母不同,不符合押韵要求;故《梁甫行》并非律诗。故答案为:第1空、牧人驱犊返;第2空、猎马带禽归;第3空、大漠孤烟直;第4空、长河落日圆;第5空、乱花渐欲迷人眼;第6空、浅草才能没马蹄;第7空、柴门何萧条;第8空、狐兔翔我宇;第9空、夸张;第10空、急湍甚箭;第11空、猛浪若奔;第12空、吴均;第13空、《梁甫行》不是律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两联上下句不对仗。【点评】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答案】8.C9.D10.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11.喜爱;…的样子;只是;虽然12.(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13.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和原文进行比较,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辨析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参考译文:【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8.本题考查诗歌鉴赏。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还是怜爱那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的小船。尾联写故乡之水为诗人送行,以故乡之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来间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所以不是直接表达;故答案为:C。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植物,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明亮,而不是写水;故答案为: D。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的意思是:大概中秋的圆月,临水观赏,独自前往远离世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为作者观景的三重妙处即,圆月,临水,远离世俗之人,它们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故答案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1)句意是: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怜:喜爱。(2)句意是:高兴地起身出行。然:……的样子。(3)句意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4)句意是:虽然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虽:虽然。故答案为: 第1空、喜爱;第2空、……的样子;第3空、只是;第4空、虽然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庭下:庭院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如:像。玉盘:美玉做成的盘子。金积:堆积的黄金。故答案为: (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树的影子比作水草,通过描写“积水”的澄澈正面写月光的皎洁明亮,通过描写树影摇曳来侧面描写月光的皎洁澄澈。因此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月光的澄净,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水如玉盘,沙如金积”的意思是:水像玉盘,沙像金积。这句话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比作玉盘,将沙像金积。正因为有了皎洁明亮、澄净的月光的照耀,才能看到像玉盘一般明净的水和像金子一样的沙,因此此句以比喻的修辞从侧面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澄澈、美好。可据此作答。故答案为: 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答案】14.徐海东15.C16.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徐海东的形象: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2,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 5、大胆无畏: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勇于反抗: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要点要全面,分条表述。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根据[选段一]中“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可知,“A”是徐海东。徐海东的外貌形象: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故答案为: 徐海东15.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C.“有误,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事迹,不是红小鬼的事迹。所以“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善良真诚”的表述有误。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根据[选段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红军克服住地条件的艰难,不怕吃苦;根据[选段三]“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可知,这是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节,材料讲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撤掉铁索上的木板、用机枪狙击的艰难境况。他们不怕牺牲,勇敢无畏,攀爬铁索,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信念坚定。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故答案为: 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答案】17.留学日本;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西洋艺术18.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19.不矛盾。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正是他“认真”秉性的体现。他每一次转变都是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在上海做公子、在日本留学,还是回国后做教师、出家为僧,他都以极致的认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也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真思考和深沉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和追求。20.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认真”精神的崇高评价。虽然师徒尘缘已尽,但李叔同先生的遗训“认真”将永远激励着作者。这种精神财富不仅对作者个人,对所有读者都是一种宝贵的启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保持极致的态度。【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准确。(2)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 要理解题干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正确的句子来回答。(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要注意结合文章相应内容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相似经历说明理由。理由要充分。(4)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①空,根据“西洋服饰,活像洋人”的提示可进行第③段内容概括。依据③段“后来他到日本”可知,这是写他到日本留学期间。所以,本空应填写“留学日本”。②空,根据“ 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渠厚底鞋子,头拾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可概括出: 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③ 空,根据③段内容“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可知,“全面进攻”指的是一种不留余地、全方位探索的行为,显示出李叔同对西洋艺术的热情和执着。他不局限于某一门类的研究,而是对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体现了他在追求艺术过程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于艺术的全面把握与追求。据此,可以概括为:追求西洋艺术。故答案为:第1空、留学日本;第2空、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第3空、西洋艺术。18.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根据⑤段“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可知这两句描写是动作描写。李叔同在坐藤椅时,特意摇动椅子后,才缓缓坐下,以免压到椅子中的小虫。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生活中细节的无比细致和态度认真。所以,从文中“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这一句动作描写中,最能感受到李叔同先生做人的“极度认真”。故答案为: 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不矛盾。根据③段“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未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可知,李叔同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展现了不同形象,但每次转变均为深思熟虑后对生活的重新定位。他在日本追寻西洋文明,全心钻研西洋艺术,表现出他的认真态度;依据④段“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可知,成为教师后,他抛弃留学时的装扮,以质朴的形象示人,展示出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认真;依据⑤段“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可知,出家为僧,他将佛学深入践行,在细微处对待生命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的专注与慈悲。根据《藤野先生》内容可知,起初,鲁迅学医是为了挽救中国人健康的身体,但在他留学日本期间,一次观看幻灯片时,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看日本人杀死一名中国人的场景,深感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意识到精神的觉醒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认为唤醒国民比治病救人更迫切,于是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国民的精神意识。所以,这体现出鲁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挚爱和深沉思考。鲁迅弃医从文也是在认真思考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救国理想,展现了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可见,二人都怀着对民族的热爱而改变人生轨迹,做事极其认真。故答案为:不矛盾。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正是他“认真”秉性的体现。他每一次转变都是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在上海做公子、在日本留学,还是回国后做教师、出家为僧,他都以极致的认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也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真思考和深沉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和追求。20.本题考查理解句意。根据⑥段中“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可知,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持久崇敬。根据“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可知,李叔同去世后,作者与他之间的师徒缘分已尽,但“认真”这一精神却深深铭刻在作者心中,变成永恒的激励,成为其人生的一部分。故答案为: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认真”精神的崇高评价。虽然师徒尘缘已尽,但李叔同先生的遗训“认真”将永远激励着作者。这种精神财富不仅对作者个人,对所有读者都是一种宝贵的启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保持极致的态度。21.【答案】(1)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表示人说的话要诚实可信,即诚信。(2) 商鞅立木:商鞅为了在变法前取信于民,立了一根木头,并承诺谁能将其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金。起初无人相信,后来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商鞅果然赏赐了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为后续变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主题活动【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信”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合在一起,最初表示“一个人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言语真实不虚诈,不欺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实”“诚信”。故答案为:“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表示人说的话要诚实可信,即诚信。(2)本题考查积累。程门立雪: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曾子烹彘: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儿子,承诺回家后杀猪给他吃。然而,当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真的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只是与儿子开玩笑。曾子认为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最终还是杀了猪,履行了对儿子的承诺。割席分坐: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管宁勤俭稳重,不贪图富贵,而华歆则相反。一次在锄地时,管宁对金子无动于衷,而华歆却欣喜万分;另一次在读书时,管宁专心读书,而华歆因官员经过而分心。管宁因此割断席子,与华歆绝交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刘备的诚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和“诚信”相关的故事是商鞅立木故答案为: 商鞅立木:商鞅为了在变法前取信于民,立了一根木头,并承诺谁能将其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金。起初无人相信,后来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商鞅果然赏赐了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为后续变法奠定了基础。【点评】 (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汉字字义探究要注意结合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的结构等方面去分析。(2)本题考查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故事,并理解故事的意义,对其进行分类整理。22.【答案】例文:足迹·心迹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而每一个足迹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独特的心迹。记得那次,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小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木质的门窗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脚步轻盈而又坚定。我的足迹留在了这古朴的小镇上,每一步都仿佛与历史对话。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行人,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和宁静。我的心被这一幕触动了,仿佛看到了时光的流转,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走进一家小店,里面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刺绣,每一件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微笑着向我介绍着这些作品的来历和制作过程。我的目光被一件木雕吸引住了,那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渴望像这只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离开小店,我来到了小镇的河边。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着。河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舞动着生命的旋律。我坐在河边的长椅上,静静地看着河水,思绪也随之飘荡。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想起了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日子。我的心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希望。这次小镇之旅,我的足迹留在了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而我的心迹则在这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明白了,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不仅要留下足迹,更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让心迹与足迹一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踏上新的旅程,留下更多的足迹,书写更精彩的心迹。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足迹都是生命的见证,每一段心迹都是成长的印记。【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足迹”代表着我们走过的地方、经历的旅程,“心迹”则强调在这些旅程中内心的感悟、成长和变化。立意可以围绕成长、感悟自然、体会人生等方面展开,通过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足迹·心迹”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在记叙文中既展现外在的行程经历,又深入挖掘旅行者的内心世界。构思选材:我们可以选择一次特别的旅行经历,如攀登高山,在攀登的过程中,“足迹”是一步步向上的艰难步伐,而“心迹”则可以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以及登顶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感悟。还可以选择一次乡村之旅,“足迹”是走过的田野、村庄,“心迹”可以是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写法指导:写作记叙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旅途中的风景、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情等,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足迹”和“心迹”的变化。同时,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在回忆旅行经历的过程中,插入一段对过去生活的思考,或者在结尾处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深化文章的主题。【点评】 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成功地将旅行经历与内心感悟相结合,有一定深度。1 / 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庆国庆,游邕城(13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①国庆期间,为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市民的假期生活,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南宁市民既能参与丰富的民俗活动,又能欣赏自然风光。②南宁园博园的“齐聚金秋葵园·共叙民族情谊”系列活动,展现了壮、汉、瑶、苗等民族的风情。园内大约8万余株向日葵开得正盛。zhàn蓝的天空下,如云雾般的粉黛乱子草绵延盛开。③广西民族博物馆携手壮族织锦、水族马尾绣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开展“赏非遗”“暖重阳”等趣味盎然的民俗活动。④青秀山第一届朱槿花展喜迎游客,现场有火凤凰、伊莉公主等3万多盆不同品种的朱槿花,令人A________。游客李女士由zhōng地说:“翘首以盼的国庆节终于来了,这个假期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色彩斑斓的秋天,真是太棒了!”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zhàn 蓝 由zhōng 2.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盎然 翘首 3.小宁通过查字典得知A处的成语表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的意思,请你结合上下文以及成语意思,在A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成语。4.第②段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④段的“色彩斑斓”属于 短语,材料中的 (四字成语)也属于同类型短语。6.根据上面的材料,拟一个20字以内的新闻标题。【答案】1.湛;衷2.àng;qiáo3.眼花缭乱4.园内大约8万株向日葵开得正盛。5.主谓;趣味盎然6.南宁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迎国庆【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新闻标题;主谓短语;重复啰嗦【解析】⑴本题考查字形。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5)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五种基本的短语类型:①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②偏正短语:前面的词来修饰后面的词,后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叫状语,名词代词前的修饰语叫定语)③动宾短语:前面的词表示动作,后面的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宾语)④后补短语:前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词来补充说明前面的词。(即补语)⑤主谓短语: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往往是名词、代词),谓语是陈述的内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6)题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简明扼要:标题应尽量简短,直接传达新闻的核心内容。2. 突出重点:包含关键信息和事件,抓住读者的注意力。3.用词准确:确保用词准确且具有吸引力。4. 时效性:体现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关联的节日等背景。5.避免歧义:确保标题的意思明确,不造成误解。还要注意字数要求。1.本题考查字形。湛蓝(zhàn lán):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所以第一空应填“湛”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内心的情意。所以第二空应填“衷”故答案为:第1空、湛;第2空、衷2.本题考查字音。盎然(àng rán):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盎然”的“盎”。应读“àng ”翘首(qiáo shǒu):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翘首”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第1空、àng;第2空、qiá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根据题目提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再结合语境“青秀山第一届朱槿花展喜迎游客,现场有火凤凰、伊莉公主等3万多盆不同品种的朱槿花,令人A_____”可知,A处所填的词语是形容人们的眼睛因为看见不同品种的朱槿花而感到迷乱,据此可知,可填成语“眼花缭乱”。故答案为: 眼花缭乱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园内大约8万余株向日葵开得正盛”这一句话的语病是词语重复啰嗦,可删去“大约”或“余”其中一个。故答案为: 园内大约8万株向日葵开得正盛。5.本题考查短语类型。“色彩”是名词,是主语,“斑斓”是形容词,描述色彩的状态,是谓语,所以“色彩斑斓”是主谓短语;结合材料可知,同是主谓短语的四字成语有:趣味(名词,主语)盎然(形容词,谓语)。故答案为:第1空、主谓;第2空、趣味盎然。6.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导语第①段“国庆期间,为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市民的假期生活,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南宁市民既能参与丰富的民俗活动,又能欣赏自然风光”可知,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国庆期间,南宁市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后面三段分别举出具体的活动例子来描述。据此拟写新闻标题为“国庆南宁各地推出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或“南宁市在国庆期间推出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故答案为: 南宁推出多项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迎国庆二、诵诗文,赠山河(14分)7.(2024八上·南宁期中)根据要求答题。①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空。地点 提示 诗文名句 出处东皋 这两句诗刻画了山野暮归的景象,为整个画面注入生机。 (1) , 。 王绩《野望》塞外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2) , 。 王维《使至塞上》钱塘湖 这两句诗从植物的角度描写西湖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3)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梁甫 家园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狐兔自由出没,进一步抒发感慨。 (4) , 。 曹植《梁甫行》富春江 这两句古文用了对比、(5) 、比喻、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6) , 。 (7) 《与朱元思书》②上面的诗歌中有一首不是律诗,请找出来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梁甫行》不是律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两联上下句不对仗。【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中的“犊、禽、圆、蹄、萧、湍”等字词容易写错。第九空:在《与朱元思书》中,描述江水急速奔涌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其中,“急湍甚箭”一句,将江水的急流与飞箭的速度相比,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因为在实际情况下,江水的流速虽然可能很快,但远远达不到飞箭的速度。“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修辞,上下句是对偶句,作者通过这种夸张、生动地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江水奔涌不息、迅猛异常的景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江水的力量和速度。第十二空:结合文学常识和给出的出处“《与朱元思书》”,可以确定此处应填写“吴均”。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这篇《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第十三空:《梁甫行》是乐府诗,并非律诗。律诗要求:1、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2、押韵要求。偶数句尾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没有对仗,“剧哉”是形容词,“寄身”是动词,“边海民”是偏正短语,“于草野”是介词加名词,颔联不对仗;“象禽兽”是动宾短语,“依林阻”是偏正短语,颈联不对仗;“野”“阻”“宇”韵母不同,不符合押韵要求;故《梁甫行》并非律诗。故答案为:第1空、牧人驱犊返;第2空、猎马带禽归;第3空、大漠孤烟直;第4空、长河落日圆;第5空、乱花渐欲迷人眼;第6空、浅草才能没马蹄;第7空、柴门何萧条;第8空、狐兔翔我宇;第9空、夸张;第10空、急湍甚箭;第11空、猛浪若奔;第12空、吴均;第13空、《梁甫行》不是律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两联上下句不对仗。【点评】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三、古诗文阅读(18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阅读【甲】【乙】【丙】三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未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余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观月记(节选)[宋]张孝祥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现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8.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B.颈联“天镜”是指映入水中的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10.用“/”给《观月记》(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仍怜故乡水 怜: (2)欣然起行 然: (3)但少闻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虽未尝身至其地 虽: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水如玉盘,沙如金积。13.有人评价【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是咏月的传神妙笔。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8.C9.D10.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11.喜爱;…的样子;只是;虽然12.(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13.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和原文进行比较,找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辨析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参考译文:【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8.本题考查诗歌鉴赏。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还是怜爱那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的小船。尾联写故乡之水为诗人送行,以故乡之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来间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所以不是直接表达;故答案为:C。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植物,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明亮,而不是写水;故答案为: D。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的意思是:大概中秋的圆月,临水观赏,独自前往远离世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为作者观景的三重妙处即,圆月,临水,远离世俗之人,它们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故答案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1)句意是: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怜:喜爱。(2)句意是:高兴地起身出行。然:……的样子。(3)句意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4)句意是:虽然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虽:虽然。故答案为: 第1空、喜爱;第2空、……的样子;第3空、只是;第4空、虽然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庭下:庭院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如:像。玉盘:美玉做成的盘子。金积:堆积的黄金。故答案为: (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树的影子比作水草,通过描写“积水”的澄澈正面写月光的皎洁明亮,通过描写树影摇曳来侧面描写月光的皎洁澄澈。因此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月光的澄净,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水如玉盘,沙如金积”的意思是:水像玉盘,沙像金积。这句话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比作玉盘,将沙像金积。正因为有了皎洁明亮、澄净的月光的照耀,才能看到像玉盘一般明净的水和像金子一样的沙,因此此句以比喻的修辞从侧面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澄澈、美好。可据此作答。故答案为: 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四、名著阅读(7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学校团委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14.活动一:回忆英雄本色选段一是团委找来的原文材料,小邕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项重要信息,请你补全。[选段一]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A。”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A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选段一〕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活动二:追寻那群少年团委要举行“‘红小鬼’事迹与精神”读书交流会,小宁同学梳理出下列内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要求彭德怀出示路条——坚持原则B.参加长征——不怕困难C.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善良真诚D.甩掉白军为前线送信——机智勇敢16.活动三:继承革命精神读书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请你结合选段二、三,说说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哪些精神。[选段二]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选段三]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进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答案】14.徐海东15.C16.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徐海东的形象: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2,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 5、大胆无畏: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勇于反抗: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要点要全面,分条表述。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根据[选段一]中“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可知,“A”是徐海东。徐海东的外貌形象: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故答案为: 徐海东15.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C.“有误,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事迹,不是红小鬼的事迹。所以“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善良真诚”的表述有误。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根据[选段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红军克服住地条件的艰难,不怕吃苦;根据[选段三]“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可知,这是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节,材料讲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撤掉铁索上的木板、用机枪狙击的艰难境况。他们不怕牺牲,勇敢无畏,攀爬铁索,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信念坚定。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故答案为: 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五、文学文本阅读(共12分)(2024八上·南宁期中)怀李叔同先生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渠厚底鞋子,头拾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恐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未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手杖、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儒家理学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即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作者:丰子恺,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其散文亦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17.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仿照示例,梳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轨迹。生活 仪表 思想南迁上海 公子衣袍 风度翩翩 传统国学 文采风流① 西洋服饰 活像洋人 ③ 任教杭州 ② 传道授业 为人师表出家虎跑 光头僧衣 清癯端庄 佛学修行 专一慈悲18.我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动作描写中,最能感受到李叔同先生做人的“极度认真”。19.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与他“认真”的秉性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相应内容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相似经历说说理由。20.课本第二单元的导言中说“回忆性散文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这与文中“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的理解。【答案】17.留学日本;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西洋艺术18.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19.不矛盾。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正是他“认真”秉性的体现。他每一次转变都是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在上海做公子、在日本留学,还是回国后做教师、出家为僧,他都以极致的认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也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真思考和深沉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和追求。20.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认真”精神的崇高评价。虽然师徒尘缘已尽,但李叔同先生的遗训“认真”将永远激励着作者。这种精神财富不仅对作者个人,对所有读者都是一种宝贵的启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保持极致的态度。【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准确。(2)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 要理解题干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正确的句子来回答。(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要注意结合文章相应内容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相似经历说明理由。理由要充分。(4)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①空,根据“西洋服饰,活像洋人”的提示可进行第③段内容概括。依据③段“后来他到日本”可知,这是写他到日本留学期间。所以,本空应填写“留学日本”。②空,根据“ 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渠厚底鞋子,头拾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可概括出: 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③ 空,根据③段内容“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可知,“全面进攻”指的是一种不留余地、全方位探索的行为,显示出李叔同对西洋艺术的热情和执着。他不局限于某一门类的研究,而是对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体现了他在追求艺术过程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于艺术的全面把握与追求。据此,可以概括为:追求西洋艺术。故答案为:第1空、留学日本;第2空、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第3空、西洋艺术。18.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根据⑤段“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可知这两句描写是动作描写。李叔同在坐藤椅时,特意摇动椅子后,才缓缓坐下,以免压到椅子中的小虫。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生活中细节的无比细致和态度认真。所以,从文中“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这一句动作描写中,最能感受到李叔同先生做人的“极度认真”。故答案为: 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不矛盾。根据③段“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未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可知,李叔同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展现了不同形象,但每次转变均为深思熟虑后对生活的重新定位。他在日本追寻西洋文明,全心钻研西洋艺术,表现出他的认真态度;依据④段“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可知,成为教师后,他抛弃留学时的装扮,以质朴的形象示人,展示出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认真;依据⑤段“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可知,出家为僧,他将佛学深入践行,在细微处对待生命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的专注与慈悲。根据《藤野先生》内容可知,起初,鲁迅学医是为了挽救中国人健康的身体,但在他留学日本期间,一次观看幻灯片时,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看日本人杀死一名中国人的场景,深感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意识到精神的觉醒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认为唤醒国民比治病救人更迫切,于是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国民的精神意识。所以,这体现出鲁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挚爱和深沉思考。鲁迅弃医从文也是在认真思考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救国理想,展现了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可见,二人都怀着对民族的热爱而改变人生轨迹,做事极其认真。故答案为:不矛盾。李叔同先生多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行为,正是他“认真”秉性的体现。他每一次转变都是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在上海做公子、在日本留学,还是回国后做教师、出家为僧,他都以极致的认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也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真思考和深沉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和追求。20.本题考查理解句意。根据⑥段中“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可知,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持久崇敬。根据“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可知,李叔同去世后,作者与他之间的师徒缘分已尽,但“认真”这一精神却深深铭刻在作者心中,变成永恒的激励,成为其人生的一部分。故答案为: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李叔同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认真”精神的崇高评价。虽然师徒尘缘已尽,但李叔同先生的遗训“认真”将永远激励着作者。这种精神财富不仅对作者个人,对所有读者都是一种宝贵的启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保持极致的态度。六、综合性学习(6分)21.(2024八上·南宁期中)“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八年级(1)班计划开展“人无信不立”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现请你帮忙完成下面两个环节的内容。【说渊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信”注曰:“诚也。从人从言。会意。”(1)请你根据“信”字的结构,并结合许慎的注解,尝试解读“信”字的意思。【话诚信】“人无立不信,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盛”(2)班长找来了一些中国古代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与“诚信”相关的故事,并向同学们简要概述其内容。①程门立雪;②商鞅立木;③曾子烹彘;④割席分坐;⑥三顾茅庐【答案】(1)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表示人说的话要诚实可信,即诚信。(2) 商鞅立木:商鞅为了在变法前取信于民,立了一根木头,并承诺谁能将其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金。起初无人相信,后来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商鞅果然赏赐了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为后续变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主题活动【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信”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合在一起,最初表示“一个人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言语真实不虚诈,不欺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实”“诚信”。故答案为:“信”字由“人”和“言”组成,表示人说的话要诚实可信,即诚信。(2)本题考查积累。程门立雪: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曾子烹彘: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儿子,承诺回家后杀猪给他吃。然而,当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真的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只是与儿子开玩笑。曾子认为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最终还是杀了猪,履行了对儿子的承诺。割席分坐: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管宁勤俭稳重,不贪图富贵,而华歆则相反。一次在锄地时,管宁对金子无动于衷,而华歆却欣喜万分;另一次在读书时,管宁专心读书,而华歆因官员经过而分心。管宁因此割断席子,与华歆绝交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刘备的诚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和“诚信”相关的故事是商鞅立木故答案为: 商鞅立木:商鞅为了在变法前取信于民,立了一根木头,并承诺谁能将其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金。起初无人相信,后来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商鞅果然赏赐了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为后续变法奠定了基础。【点评】 (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汉字字义探究要注意结合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的结构等方面去分析。(2)本题考查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故事,并理解故事的意义,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七、作文(50分)22.(2024八上·南宁期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学习第三单元的优美篇章,我们领略了壮丽的三峡、奇美的富春江之景……旅途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行程,更是旅行者的内心世界。请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你的见闻、感受,以“足迹·心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答案】例文:足迹·心迹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而每一个足迹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独特的心迹。记得那次,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小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木质的门窗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脚步轻盈而又坚定。我的足迹留在了这古朴的小镇上,每一步都仿佛与历史对话。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行人,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和宁静。我的心被这一幕触动了,仿佛看到了时光的流转,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走进一家小店,里面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刺绣,每一件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微笑着向我介绍着这些作品的来历和制作过程。我的目光被一件木雕吸引住了,那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渴望像这只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离开小店,我来到了小镇的河边。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着。河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舞动着生命的旋律。我坐在河边的长椅上,静静地看着河水,思绪也随之飘荡。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想起了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日子。我的心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希望。这次小镇之旅,我的足迹留在了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而我的心迹则在这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明白了,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不仅要留下足迹,更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让心迹与足迹一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踏上新的旅程,留下更多的足迹,书写更精彩的心迹。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足迹都是生命的见证,每一段心迹都是成长的印记。【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足迹”代表着我们走过的地方、经历的旅程,“心迹”则强调在这些旅程中内心的感悟、成长和变化。立意可以围绕成长、感悟自然、体会人生等方面展开,通过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足迹·心迹”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在记叙文中既展现外在的行程经历,又深入挖掘旅行者的内心世界。构思选材:我们可以选择一次特别的旅行经历,如攀登高山,在攀登的过程中,“足迹”是一步步向上的艰难步伐,而“心迹”则可以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以及登顶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感悟。还可以选择一次乡村之旅,“足迹”是走过的田野、村庄,“心迹”可以是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写法指导:写作记叙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旅途中的风景、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情等,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足迹”和“心迹”的变化。同时,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在回忆旅行经历的过程中,插入一段对过去生活的思考,或者在结尾处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深化文章的主题。【点评】 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成功地将旅行经历与内心感悟相结合,有一定深度。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