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项脊轩志》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散文家____________,字熙甫,号____________,世称“震川先生”,为“____________”代表人物之一。
(2)本文以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为线索,通过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代亲人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家族衰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2. 字词梳理
(1)拼音填写
① 渗漉( ) ② 修葺( ) ③ 垣墙( ) ④ 异爨( ) ⑤ 象笏( )
(2)通假字
① 而母立于兹(“而”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
②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珊珊”通“______”,形容____________)
③ 以手阖门(“阖”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
(3)字词翻译
① 室仅方丈(方丈:__________________)
② 雨泽下注(下注:__________________)
③ 冥然兀坐(冥然: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迨诸父异爨(迨: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 往往而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5)段落翻译(每句挖空2-3处)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垣墙:____________)周庭(周:____________),(洞然:______________)。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全文以“项脊轩”为线索,按____________顺序展开叙述,情感脉络为:(填情感关键词)→ 家族变故引发的悲 → 对亲人的怀念之悲 → 以(填自然意象)寄托对亡妻的思念,最终归于平静。
(2)选择题:下列哪一项最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 )
A. 总分总 B. 双线交织 C. 借景抒情 D. 以小见大
2. 文章的主旨
(1)作者通过____________(填核心意象)的变迁,表达了对____________的深切眷恋和对____________的无奈感慨,展现了对生命传承的思考。
(2)填空题:文章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运用____________手法,将对亡妻的思念融入景物描写中。
三、课内阅读
选段一(第1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1. 填空题:“垣墙周庭”中“垣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洞然”意为____________。
2.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修葺项脊轩的原因?( )
A. 尘泥渗漉 B. 雨泽下注 C. 北向不能得日 D. 借书满架
3. 翻译题:将“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译为现代汉语。
选段二(第2段):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题型设计:
“而母立于兹”中“而”通“_____”,“兹”意为______________。
2. 这段文字通过哪些细节表现母亲的慈爱?
3. 翻译题:将“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译为现代汉语。
选段三(第3段):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 填空题:“大类女郎也”中“大类”意为____________,“比去”的“比”意为____________。
2.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不是祖母对作者的期望?( )
A. 考取功名 B. 继承祖业 C. 保持宁静 D. 光耀门楣
3. 论述题:分析祖母“持象笏至”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
四、学业测试
1.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词的用法与“前辟四窗”中“前”相同的是( )
A. 乳二世 B. 东犬西吠 C. 垣墙周庭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 翻译题:
翻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 阅读理解题:
选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问题:
(1)填空题:“亭亭如盖”在文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作者为何以枇杷树收束全文?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明代;归有光;震川;唐宋派
(2)母亲;祖母;妻子
二、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shèn lù ② qì ③ yuán ④ cuàn ⑤ hù
(2)通假字
① 尔;你的 ② 姗姗;影子晃动轻柔舒缓的样子 ③ 合;关闭
(3)单字词翻译
① 一丈见方 ② 向下流淌 ③ 沉默的样子 ④ 等到
(4)古今异义
① 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② 古义:古代男孩十五岁束发为髻,指少年时代;今义:把头发扎起来
(5)段落翻译
垣墙:砌上围墙;周:环绕;洞然:明亮的样子
三、文本探究
(1)时间;乐;枇杷树
(2)B
(1)项脊轩;亲人(或家族亲人);家族衰落
(2)借景抒情(或象征)
四、课内阅读
选段一
填空题:砌围墙;明亮的样子
选择题:D
翻译题: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选段二
填空题:尔;这里
简答题:通过母亲“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细节化地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切,体现其慈爱。
翻译题: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选段三
填空题:很像;等到
选择题:C
论述题:① 象笏是古代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持的礼器,象征家族的功名与荣耀;② 祖母“持象笏至”的动作,传递了对作者考取功名、继承家族事业、光耀门楣的殷切期望;③ 体现了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将个人前途与家族命运相连。
五、学业测试
选择题:B(解析:“前辟四窗”中“前”为名词作状语,“向前”;B项“西吠”中“西”为名词作状语,“向西”,用法一致。A、C为名词作动词,D“手”虽为名词作状语,但侧重“亲手”,与方位状语略有差异)
翻译题: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有时俯身有时仰身,大声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
阅读理解题
(1)枇杷树高大茂盛的样子
(2)① 枇杷树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与亡妻直接相关,是情感的载体;② 树“今已亭亭如盖”,既暗示时光流逝,又以树木的生长象征对亡妻的思念从未断绝;③ 以景结情,将浓烈的思念融入景物,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