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及应用 若p q,且q /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p q,则p是q的充要条件,同时q是p的充要条件.【例1】 (1)(2024·徐州期中)设a∈R,则“a=-2”是“关于x的方程x2+x+a=0有实数根”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设p:实数x满足A={x|x≤3a或x≥a(a<0)}.q:实数x满足B={x|-4≤x<-2},且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反思感悟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方法(1)定义法:根据p q,q p进行判断,适用于定义、定理判断性问题;(2)集合法:根据p,q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多适用于命题中涉及字母范围的推断问题.提醒 判断条件p,q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条件之间关系的方向,要注意“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与“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q”的区别,同时,还要正确理解“p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q”的含义.二、充要条件的探求或证明 在理解充分、必要与充要条件定义的基础上,能寻求一个命题成立的充分、必要或充要条件;掌握充要条件的证明方法.【例2】 (1)(多选)不等式1≤|x|≤4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为( )A.[-4,-1]B.[1,4]C.[-4,-1]∪[1,4]D.[-4,4](2)已知m,n∈R,证明:m4-n4=2n2+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m2-n2=1.反思感悟充要条件证明的两个思路(1)直接法: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p是条件,q是结论;其次推证p q是证明充分性,推证q p是证明必要性;(2)集合思想:记p:A={x|p(x)},q:B={x|q(x)},若A=B,则p与q互为充要条件.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含有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时,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否定时条件不能改变,只对结论进行否定,还要注意更改量词.2.判断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可利用特值(例)法进行研判,也可利用原命题与其命题的否定真假性相反进行判断.【例3】 (1)(多选)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x∈Z,x2-2x-3=0B.任意x∈Z,x能同时被2和3整除C. x∈R,|x|≥0D.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正数(2)命题“ m∈R,方程x2+x-m=0没有实数根”的否定为 ;(3)已知命题p: x>0,x+a-1=0.若p为假命题,则a的取值范围是 .反思感悟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问题的关注点(1)对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进行否定,一要改变量词,二要否定结论;(2)根据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把问题转化为函数、不等式或集合问题解决.章末复习与总结【例1】 (1)A (2){a|a≤-4或-≤a<0} 解析:(1)因为关于x的方程x2+x+a=0有实数根,所以该方程的判别式Δ=1-4a≥0 a≤,显然由a=-2能推出a≤,但是由a≤不能推出a=-2,所以“a=-2”是“关于x的方程x2+x+a=0有实数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因为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得B A,所以有或解得a≤-4或-≤a<0.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4或-≤a<0}.【例2】 (1)解析:AB 由不等式1≤|x|≤4,解得-4≤x≤-1,或1≤x≤4.∴不等式1≤|x|≤4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为A、B.故选A、B.(2)证明:①充分性:因为m2-n2=1,所以m2=n2+1,所以m4-n4=(m2+n2)(m2-n2)=m2+n2=n2+1+n2=2n2+1,所以m4-n4=2n2+1成立.②必要性:因为m4-n4=2n2+1,所以m4=n4+2n2+1=(n2+1)2,所以m2=n2+1,即m2-n2=1,所以m2-n2=1成立.综上,m4-n4=2n2+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m2-n2=1.【例3】 (1)AC (2) m∈R,方程x2+x-m=0有实数根 (3)[1,+∞)解析:(1)A中,x=-1时,满足x2-2x-3=0,所以A是真命题;B中,5不能同时被2和3整除,所以B是假命题;C中,因为所有实数的绝对值非负,所以C是真命题;D中,0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数,所以D是假命题.故选A、C.(2)易知原命题的否定是“ m∈R,方程x2+x-m=0有实数根”.(3)∵p为假命题,∴ p为真命题,即 x>0,x+a-1≠0,∴x≠1-a,∴1-a≤0,则a≥1.故a的取值范围是[1,+∞).2 / 2(共16张PPT)章末复习与总结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及应用 若 p q ,且 q / p ,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同时 q 是 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 p q ,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同时 q 是 p的充要条件.【例1】 (1)(2024·徐州期中)设 a ∈R,则“ a =-2”是“关于x 的方程 x2+ x + a =0有实数根”的( A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析:因为关于 x 的方程 x2+ x + a =0有实数根,所以该方程的判别式Δ=1-4 a ≥0 a ≤ ,显然由 a =-2能推出 a ≤ ,但是由 a ≤ 不能推出 a =-2,所以“ a =-2”是“关于 x 的方程 x2+ x + a =0有实数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A(2)设 p :实数 x 满足 A ={ x | x ≤3 a 或 x ≥ a ( a <0)}. q :实数 x满足 B ={ x |-4≤ x <-2},且 q 是 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解析:因为 q 是 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得 B A ,所以有或解得 a ≤-4或- ≤ a <0.所以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 a | a ≤-4或- ≤ a <0}.{ a | a ≤-4或- ≤ a <0} 反思感悟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方法(1)定义法:根据 p q , q p 进行判断,适用于定义、定理判断性问题;(2)集合法:根据 p , q 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多适用于命题中涉及字母范围的推断问题.提醒 判断条件 p , q 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条件之间关系的方向,要注意“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与“ 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q ”的区别,同时,还要正确理解“ p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q ”的含义.二、充要条件的探求或证明 在理解充分、必要与充要条件定义的基础上,能寻求一个命题成立的充分、必要或充要条件;掌握充要条件的证明方法.【例2】 (1)(多选)不等式1≤| x |≤4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为( )A. [-4,-1] B. [1,4]C. [-4,-1]∪[1,4] D. [-4,4]解析: 由不等式1≤| x |≤4,解得-4≤ x ≤-1,或1≤ x≤4.∴不等式1≤| x |≤4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为A、B. 故选A、B.(2)已知 m , n ∈R,证明: m4- n4=2 n2+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m2-n2=1.证明:①充分性:因为 m2- n2=1,所以 m2= n2+1,所以 m4- n4=( m2+ n2)( m2- n2)= m2+ n2= n2+1+ n2=2 n2+1,所以 m4- n4=2 n2+1成立.②必要性:因为 m4- n4=2 n2+1,所以 m4= n4+2 n2+1=( n2+1)2,所以 m2= n2+1,即 m2- n2=1,所以 m2- n2=1成立.综上, m4- n4=2 n2+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m2- n2=1.反思感悟充要条件证明的两个思路(1)直接法:证明 p 是 q 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 p 是条件, q 是结论;其次推证 p q 是证明充分性,推证 q p 是证明必要性;(2)集合思想:记 p : A ={ x | p ( x )}, q : B ={ x | q ( x )},若 A = B ,则 p 与 q 互为充要条件.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 含有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时,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否定时条件不能改变,只对结论进行否定,还要注意更改量词.2. 判断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可利用特值(例)法进行研判,也可利用原命题与其命题的否定真假性相反进行判断.【例3】 (1)(多选)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C )A. x ∈Z, x2-2 x -3=0B. 任意 x ∈Z, x 能同时被2和3整除C. x ∈R,| x |≥0D.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正数解析:A中, x =-1时,满足 x2-2 x -3=0,所以A是真命题;B中,5不能同时被2和3整除,所以B是假命题;C中,因为所有实数的绝对值非负,所以C是真命题;D中,0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数,所以D是假命题.故选A、C.AC(2)命题“ m ∈R,方程 x2+ x - m =0没有实数根”的否定为 ;解析:易知原命题的否定是“ m ∈R,方程 x2+ x - m =0有实数根”.(3)已知命题 p : x >0, x + a -1=0.若 p 为假命题,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 p 为假命题,∴ p 为真命题,即 x >0, x + a -1≠0,∴ x ≠1- a ,∴1- a ≤0,则 a ≥1.故 a 的取值范围是[1,+∞). m ∈R,方程 x2+ x - m =0有实数根 [1,+∞) 反思感悟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问题的关注点(1)对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进行否定,一要改变量词,二要否定结论;(2)根据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把问题转化为函数、不等式或集合问题解决.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复习与总结.docx 章末复习与总结.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