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赵叔萍小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赵叔萍小说(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赵叔萍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道
赵淑萍
李云峰正在店里看画。这时,走来一群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他的长衫斜襟,当胸一拳。李云峰毫无防备,一时惊愕。
“有话好说,不可打人。”为首的那人斥责道。随即,他转向李云峰,“李老板,你是不是自己想砸自己的招牌?”此人姓尚,是当地有名望的商人。他一个月前曾经来裱一幅字“商道酬信”,这是他向海城著名书法家冯山源求得的。前几日,他拿了装裱好的字,欢欢喜喜地回家。可是,他那喜欢书法的女儿看出了毛病。“爹,我感觉字怎么小了?虽然写得像,功力还是差了点儿。”女儿说。这下,他拿了裱好的字,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
李云峰蒙了。他这定芳斋开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要说是冯山源的字,就是再名贵的字画都装裱过。冯山源的字,他经手过好多。只是,这幅应酬之作,他也没怎么上心,日子到了,就吩咐手下人裱了,也没细看。这下,他反反复复地看这四个字,果然不对劲儿。“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自己把字换了?但是,这装裱的技术,明明出自我定芳斋呀。”
“尚老板,我从老家来到这海城,开店二十多年,信誉良好。我一家老小都在,我何必做这种事呢?字画已经离店,又怎么说得清楚呢?”李云峰说道。
“你的意思是我来讹你?那幅字,如果你原作拿出来,就算了。如果三日内不给我交代,我就去冯老那儿说,看你在海城还怎么立足!”最后,尚老板丢下话,拂袖而去。
李云峰百思不得其解。他细细盘问他手下的人。手下几人均喊冤枉。这字是从内室取出来的。平时,室内是不许其他人进去的。只是,他的侄儿李子健,因为假期,来海城看看。有时,也帮着看看店,长长见识。假期结束,侄儿已经回去了。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
那一头,尚老板气呼呼地把状告到了冯山源这里。冯山源定睛细看,模仿得还真像,几乎能以假乱真。只是,落款处露出了马脚。而且,这章,刻得也还不错。“李老板应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会做出这种事呀。尚老板,也犯不着换了字去讹吧。到底是哪儿出错了呢?看来,这件事弄不好要满城风雨,两败俱伤。”冯山源想。冯山源还想到了启功。虽然,启功的辈分没有他大,但他崇尚启功,不仅是字,还有人品。曾有人假冒启功的字,启功却宽厚一笑,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一是看得起我;二是一定有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想到这儿,冯山源豁然开朗。“这个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了,就到此为止。我再给你写一幅,然后让定芳斋免费给你裱好。大家以和为贵。”
事情就这样了。几天后,李云峰的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卸下行李,就从藤箧里取出一幅字。原来,这李子健酷爱书法,但家里让他搞实业,不想他太投入。他常常自己偷偷地练字、刻章。在叔叔的店里,他看到冯山源的字,爱不释手,偷偷地比划着临了半个月。那天,他暗地里写了几张,挑了最好的一张,盖上了自己刻的图章。最后,把真迹给换走了。李子健回到家,又偷偷临摹,被父亲撞见,严厉责问之下说出实情。父亲想到兄弟的信誉,同时想着纵容儿子的后果,赶紧送来。
“叔叔,我实在是喜欢冯老的字,没有其他的心。”侄子说。
李云峰和兄长犹豫了好久,觉得还是带上孩子,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
五年后,尚老板的生意做得越发大了,他的店里还是挂“商道酬信”四个字,不过,这四个字是青年书法家李子健题写的。这个人,是冯山源的关门弟子,也是他自己看中的乘龙快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欢欢喜喜回家”到“怒气冲冲带了一帮人来讨公道”,这前后的变化和反差说明了尚老板发现了被装裱的字存在问题。
B.尚老板的女儿能够看出装裱好的字并非冯山源的真迹,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她的书法造诣极深。
C.李云峰认为李子健“他一个读书的孩子,不可能牵连此事”,可事实出乎他的意料,正是李子健偷拿了冯山源的字来临摹。
D.李云峰的侄儿李子健刻苦勤奋、酷爱书法,和尚老板的女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被尚老板看中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2.小说以“商道”为题,文中是如何围绕“商道”来构思故事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 ”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 ”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一个长个子嚷嚷着。“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
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 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 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 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 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烊呀 ”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孽障,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 你去姚城做什么 ”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个闷呗。”
郑店王脱下草鞋,高举在手中,撵着儿子追着打。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跌倒在地上,半边身子撑在地上,气得胡子直抖起来,用手指着儿子骂道:“畜生呐畜生。”
月光如银,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郑店王对儿子的称呼不断转变,由“败家子”到“孽障”,再到“畜生”,满含着对儿子坐客轿看戏的不满和愤怒。
B.郑店王的儿子醉酒后睡觉“居然又没闩门”,一个“又”字可见这是常态,这与下文他去姚城解闷而坐客轿回家相呼应。
C.郑店王脱下草鞋撵着儿子追着打,老婆护着儿子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
D.小说向读者描述了曾经的乡绅、财主的生活。在最僻远的乡村,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也是人们的一种旺盛的需求。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郑店王的大量心理描写,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呈现出了郑店王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B.小说详细描述了郑店王一路跟着客轿走的得意,这与下文他看到儿子从轿子里下来时的愤怒心情形成了巨大反差。
C.小说处处充满着可以品味的细节,如“旧草鞋”这一物件在文中多次出现,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D.小说语言口语化,作者好像在面对面地向人讲故事,如“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
5.作家侯德云评价《客轿》:“整篇小说布局紧凑,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一种艺术之美。”小说的“紧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月亮”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有这么一棵树
赵淑萍
有这么一棵树,它枝繁叶茂的时候,还没有梦想,因为,它自身就像一个美丽的梦。栖息在它绿叶中的鸟儿,也是梦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没想那么多。
可是,它很不幸。一年春天,绿叶没有在它枝条上舒展开来。别的树都带上了绿色的美丽的树冠,它却枝干分明。它枯了,小鸟也不飞到它身上来,好像害怕它。是什么吓得小鸟不敢接近它?因为,它再也不能抵挡喧嚣。风吹来,枝条发出的是干燥、生硬的摩擦声,它望着邻近同伴们那丰腴的绿色,听着悦耳的鸟叫,它疑惑自己怎么会这样,这可是它从来没有琢磨过的事儿。
它时不时听见自己身上折断的声音,风呀,雨呀,都可以轻易地扳掉它的枝条。当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时,它做了第一个梦,梦见失却的枝条绽出了绿芽,然后绿芽舒展,一片片绿叶在阳光中闪烁。后来,它又做了一个梦,它听到身体里有鸟的歌唱,那么多鸟,像在举行歌咏比赛。
它轰然倒地,压在绿色的草丛中,它的根部留着锯屑。一个人放下闪着寒光的锯子,又操起斧头,砍掉它的梢头。它躺在草丛中,阳光吸走了它的水分。它已是截取出的一段圆木。它不知道还要躺多久。
有一天,它听见了一种音乐。曾经有一个男子,到它的绿荫下拉过小提琴,每年都来,像是举行一种仪式。现在听那哀伤的乐曲,仿佛是在悼念它。不过,四下没有人影。渐渐地,它听出旋律发自它的身体。听着优美的旋律,它想到小提琴,仿佛那把小提琴藏在它的身体里面。
终于来了两个人。它认出,一个是锯倒它的汉子,一个是拉小提琴的男子。汉子像是在说服男子进行一笔交易。它感到,所指的对象是它——一段圆木。
“死沉死沉。”这是两个人扛它上一辆车时汉子的话。不过,男子说:“我听见木头里边发出了声音,很好听。”
一间屋子的门口,它被卸下,屋里迎出一个老头子,拍拍它,摸摸它,说:“我发现里边藏着一把小提琴。”
小提琴手说:“大师,我听见木头里边的琴声,伐木的人还不相信呢。”
老人说:“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
小提琴手说:“我失踪的那把小提琴,似乎就藏在这棵树里。”
汉子纠正:“不是树,是木头,死了就叫木头。”
小提琴手说:“它没有死。死了的木头不会发出那么悦耳的琴声。”
圆木想:“过去,我怎么没察觉自己里边还藏着一把小提琴?”
老工匠把它摆在一个工作台上,似乎不知道怎样下手,他在绕着工作台,一圈一圈地走,时不时地抚一抚它,听一听它。他向小提琴手保证:“我将制作最后一把小提琴,你不要来催。”
它一连躺了两天。它多么希望自己真的能发出自己能听见的小提琴的旋律。难道它发出的声音只有小提琴手能够听见?它看到室内的锯子、凿子、斧子、锉子,它想象自己即将被倒腾得面目全非。
那个夜晚,很静很静,月光如水,流到了工作台。它有点不甘心,或者说,有点怀念——怎么没有守护住绿叶?它用仅剩的一点点湿润,做一个梦:它米粒般的苞芽,一串一串,像音符,在树枝上摇曳,音乐就从苞芽里发出。
这是小提琴手曾经奏过的一个旋律,那旋律使它想到森林里它无数的伙伴。它仿佛又回到森林,那也是小提琴手童年生活的地方。第二天,小提琴手可能等不及了,他尾随着老工匠进门。老工匠念叨:“不急,这个活儿急不得。”
小提琴手说:“昨晚,我又听见你这里的树发出了声音,像有人在独奏。”
老工匠愣住了,说:“啊?”
小提琴手说:“出了什么事儿?”
老工匠说:“怎么会这样?简直是奇迹。”
它粗糙的表皮生出了嫩绿的芽!
小提琴手扶一扶近视眼镜,几乎贴近木头。
老工匠说:“我想等它死透了再动手,它还有点潮,可是,它又活了。”
小提琴手吸一吸鼻子,闻了闻绿芽,说:“它要重返森林。”
有这么一棵树,它在枯死了后,还有个梦想,却为难了看中它的两个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一棵树从枝繁叶茂到轰然倒地,然后被截取成一段圆木,最后长出嫩芽的故事,表达了梦想可以成真这一唯一主题。
B.文章写到大树的两个“梦”,既指它真实的梦境,也指它的理想,表现了大树不甘心自己的枯萎,想获得重生,实现新价值。
C.小提琴手和大树对圆木的认识不谋而合,他们都听到了圆木里面的音乐,确信圆木的体内藏了把小提琴,老工匠证实了他们的想法。
D.文章结尾说“却为难了看中它的两个人”,指的是对圆木的处理犯了难,是让圆木回到森林,还是制成一把小提琴,左右为难。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后半部分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叙述了大树的命运,圆木粗糙的表皮长出了嫩芽是小说的高潮。
B.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摆”“绕着”“一圈一圈地走”“抚一抚”“听一听”等动词充分表现了老工匠对圆木的爱惜。
C.故事按照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大树的命运,另一条线索是小提琴手慧眼识材,双线并进,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D.小说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童话体叙事,立足于人们对自然界大树的一般认知,启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9.请简要分析画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10.“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如何理解文中老人说的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喊:“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子,你快讲点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人很多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 ”她问。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 ”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晩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 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晩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大树下,一边谈天,边摇着蒲扇。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 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 而且,傍晩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 ”我问。妈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 ”“老姐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
[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夏天热浪阵阵,旨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营造特定环境。
B.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的原因是,她想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渴望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C.大部分村民们生活单调乏味,对新鲜事物的极力抵触,这些都表现了当时农村的闭塞落后、封建与保守。
D.小说中多用口语与方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与城里生活不同的乡村世界。
12.请简要分析陈金莲这一人物形象。
13.“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蚂蚁
赵淑萍
货卸完了,拉着空车明显轻松不少。他又经过那个小屋,但是,小屋门已上锁。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他感到惆怅。同时,暗暗怨恨起自己的父亲,明知道那么远,却要他去受那份罪,还不如一个外人。
学校危房改造,要重新装修。废弃的木板,由造房子的工程队收购,送货的钱则另算。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想不想赚钱买书?”父亲问他。他当然愿意。12岁时,奶奶中风躺在了床上。父母都是老师,晚上经常要在学校办公。于是,父亲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奶奶,让他放学以后少出去玩,尽量陪在奶奶身边。“爷爷在爸爸8岁时就没了。长辈中,奶奶是爸爸唯一的亲人了。你能不能替我们尽一点儿孝心,做一点儿事?”于是,他听父亲的话,经常给奶奶翻身,还帮奶奶洗衣服。但是,酷爱看书的他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星期六可以进学校图书室去看书。秉公无私的父亲唯一一次破了例,每个星期六都拿来图书室的钥匙。
也就是那时,他染上了“书瘾”。一星期一次,总觉得看不够,他好想拥有自己的书。可那个年代,大家的家境都不怎么样。经常有乡亲来向父亲借钱。父亲或多或少,从不让他们空手回去。一个月的工资,没到月底就被借光了,常常捉襟见肘。
天刚蒙蒙亮,他拉着一车的木板去送货。他读初二,个子已经很高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父亲说目的地是一个叫“红联”的地方,并告诉他,走了大路,看到山时,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出了山又是大路,在大路上问一下路人,就能到达目的地。路就这么一条,不会迷路的。他拉着手拉车,没走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他咬着牙一直往前拉。可是,这条山路好像无穷无尽,肚子咕咕作响,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时,来了一个看山人,帮他推了上去。一问,知道他要去“红联”,说:“小阿弟,还有很远的路,你一定饿了吧?不如先在我这里吃点饭,吃饱后有了力气再上路。”于是,他跟着看山人来到一间小茅屋。屋子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自己做的椅子。看山人又是打水让他洗脸,又是忙着做饭,并拿出咸菜、咸肉和咸笋。这咸肉,看山人自己一块不吃,都夹给了他。他连吃了三碗。那顿饭真香啊,他从来没吃得这么香过。后来,看山人又帮他推车,翻过三个起伏的小山坡才回去。晚上7点,他终于到了目的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16元。天黑的时候,他不敢进山,就在附近的野地里,搬了些稻草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路过看山人的小屋,门已上了锁。
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
后来,一天夜晚,有个老师来叫父亲。原来,有个学生是孤儿,是父亲捐助了学费让他读书。这学生得了中耳炎,耳朵流脓,突发高烧,很危险。父亲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赶。父亲背着这学生,走了七八里路到镇里。镇里医生说医治不了,得送县城。当时没有公交车,父亲就租了一条船,和船老大一起,连夜摇船摇到县城……学生转危为安。父亲回来了,眼睛布满血丝,一挨床就睡着了。看着父亲消瘦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看着看着,父亲和那个看山人的脸竟重叠在一起了。他原谅了父亲。
那顿饭,香得他终生难忘。那位看山人,也一直印在他心里。他记得看山人放柴刀的套子上有个“何”字,成年后的他也曾去大山附近的何家村打听,但都没打听到。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很可能是最穷的人,但是,那天看山人却拿出了他的所有来招待一个陌生人。
现在,他是江城最大的一家书店的老总,而父亲也退休了,住在江城。父亲退休后的待遇很好,劳碌惯了的父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太闲适。一个周末,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他想,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如果大家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在社区里成立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互访互帮,情感互动。
后来,加入互访团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青年志愿者。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想组建起一个志愿者团队。取什么名字呢?
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叫红蚂蚁吧。”他说。
(有删改)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意在与“他”的惆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父亲让“他”拉木板挣钱一事。
B.文中类似“小屋门已上锁”这样的描述前后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旨在强调“他”想再次见到看山人,而又不得见的遗憾之情。
C.文章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正直严格、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特点。
D.前文写“他”喜欢读书以及为买书而拉木板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书店老总埋下伏笔,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
15.“看山人”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小说中为什么以“红蚂蚁”作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赵淑萍
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当然,谋财害命者除外。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因为,他是给死人穿衣的。村里的老人们,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一套寿衣,专为以后赴阴曹地府时穿。入殓或者火化前这行头就得全副换上。那寿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还绣着繁密的花,和戏文里的一样。为了留在阳间的最后印象,这衣服当然要穿得光鲜、体面,不能皱巴巴的。可是,死者的身体僵硬了,不好穿,而且亲人们穿,又怕眼泪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泪烦忧。于是,就有了专门给死人穿衣的人。这钱好赚,以前两三百现在七八百了。而且,主家还得给穿衣人好酒好烟伺候着,伺候他也等于在给死者尽孝。
这村里能够给死人穿衣服的也就两人。有一人已经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现在,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
“梨花白”眉清目秀,长得不赖。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以前大家都穷,这两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难过。平时,就种点庄稼,还给人家干点杂活。“梨花白”的弟弟,绰号叫“猫头鹰”,经常小偷小摸。比如别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绝对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匀开偷,偷瓜挑熟的,决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偷桃子常偷那种歪劣干瘪的,但不偷饱满丰润的。除了吃的,其他东西都不偷。日子长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骂几声,也不怎么理论。因为昼伏夜出,就有了“猫头鹰”的绰号。起初,人们怀疑“梨花白”也参与了。但一天,有人经过他们破败的屋,漏风的墙里传出了“梨花白”的厉声呵斥:“你我管不了了,但偷来的东西,我饿死也不吃!吃了,脏了手,怎么给死去的人穿衣?”有一次,人高马大的“猫头鹰”,在一个外乡人这里讹钱(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碰瓷”)。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
“梨花白”面庞白皙,空闲的日子,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因为爱听说书,那三国、水浒、隋唐英雄传之类的,他熟了,乘凉时就讲给别人听。他讲得最生动的是“三请樊梨花”。凡此种种,就是他被叫“梨花白”的由来。要说他那双手,不仅白,而且巧。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人们对他客气,也跟他聊天,但终究不会长谈,更不会深交,可能多少有点忌讳。
村里死人,对这家来说是噩耗,对“梨花白”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有一年夏天大热,村里的老人被生生热死的就有七八个。“这下可好,‘梨花白’发财了。”村人说。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猫头鹰”就带着这笔钱和一位寡妇住在了一起,不久,四十多岁的寡妇,居然添了一个漂亮的女娃。
村西的一位孤老婆子,年岁高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每晚都穿着寿衣睡。她怕自己有一天睡着睡着就醒不来了。她孤身一人,又没钱,没人给她穿寿衣的。你想,大热天捂着寿衣睡,不病也得捂出病来。后来,“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老婆婆顿时神清气爽,身体硬朗了不少。
但是,人们还是判断,“梨花白”一定每天盼着这村子死人,死了人他才有生意。特别是富户李三,就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梨花白”铁定盼着有人归天。李三因为自己好多种病在身,当面对“梨花白”时,客气地说:“我说‘梨花白’,我高血压、心脏又不好,什么时候两眼一闭就去了,到时,你给我穿衣,我备了上十一下九件,你一件件都要给我穿得齐整、舒服,我儿子一定给你双倍价。”
那天,李三从外面回来,天色已晚,抄近路走小道,走得急了点,突然感到晕眩、气闷,跌倒在路边。而这时,路边只有“梨花白”一人经过。“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就这样,李三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人们再没说过他盼村里死人的话了。
年复一年,“梨花白”也老了,头发雪白了,但身子很硬朗,他孑然一身,仍然在给逝者穿衣。
那天,“猫头鹰”亭亭玉立的女儿,在梨花地里举着手机拍照。“梨花白”和“猫头鹰”打路边走过。“我说侄女,你别拍梨花了,拍我们吧。我们两个,头发也跟梨花一样白。”夕阳中,“梨花白”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可是不久,不知怎么,“梨花白”的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地对弟弟说:“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现在村里没人喜欢做这件事了,我死了以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07期)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大部分的良善之人”和“谋财害命者”在“咒别人死”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了主人公“梨花白”,也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作者描写人物立体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即使写其缺点,也写出了可爱之处,如“猫头鹰”偷瓜和桃子,似乎有“惜农”“爱农”的一面。
C.小说以顺叙为主,中间插叙“给死人穿衣”的风俗和弟弟绰号的由来,前者点明了社会环境,后者引出下文“梨花白”教育弟弟等情节。
D.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如正面描写“梨花白”为死者穿衣服;另外,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意韵深厚,耐人寻味。
1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梨花白”的形象特征。
19.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
1.B 2.①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引出故事。尚老板误以为李云峰违背“商道”调换书法作品,怒气冲冲来讨公道。②书法家冯山源受启功启发,为尚老板再写一幅字让定芳斋裱好,来维护“商道”。③李云峰在其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送来被调换的书法真迹后,登门道歉、道谢,以遵循“商道”。④尚老板遵循“商道”生意越做越大,李子健受“商道”启发,专心书法,成为了青年书法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她深得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的真传”于文无据。小说中并没有提到尚老板的女儿曾经拜海城著名书画家冯山源为老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从“李云峰正在店里看画。这时,走来一群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他的长衫斜襟,当胸一拳。李云峰毫无防备,一时惊愕。‘有话好说,不可打人。’为首的那人斥责道。随即,他转向李云峰,李老板,你是不是自己想砸自己的招牌?”可知,小说开头,写李云峰莫名其妙被打,还被人说想砸自己的招牌,违背了“商道”,这样写引发读者好奇,设置了悬念,引出故事。
从“冯山源还想到了启功。虽然,启功的辈分没有他大,但他崇尚启功,不仅是字,还有人品。曾有人假冒启功的字,启功却宽厚一笑,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一是看得起我;二是一定有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想到这儿,冯山源豁然开朗。这个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了,就到此为止。我再给你写一幅,然后让定芳斋免费给你裱好大家以和为贵。”可知,书法家冯山源受启功启发,为尚老板再写一幅字让定芳斋裱好,来维护“商道”。
从“李云峰和兄长犹豫了好久,觉得还是带上孩子,登门向尚老板道歉,再向冯山源道谢”可知,李云峰在其兄长带着儿子李子健送来被调换的书法真迹后,登门道歉、道谢,这样做是遵循“商道”。
从“五年后,尚老板的生意做得越发大了,他的店里还是挂‘商道酬信’四个字,不过,这四个字是青年书法家李子健题写的。这个人,是冯山源的关门弟子,也是他自己看中的乘龙快婿”可知,尚老板遵循“商道”生意越做越大,李子健受“商道”启发,专攻书法,成为了青年书法家。
3.C 4.C 5.①时间紧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浓缩在月亮落下到月亮高悬天空的短短一天时间,使内容更集中。②场景(空间)紧凑。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路途当中,将情节高潮汇聚在郑店王的家里,使场景(空间)集中。③情节紧凑。小说以郑店王起早进城看戏,再到夜里借着客轿的灯光回村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郑店王的心理活动来呈现,安排精巧,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 6.①舒缓叙事节奏。在讲述郑店王去姚城看戏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月亮、月光的描写,有利于舒缓叙述节奏,使叙述更灵动。②推动情节发展。由于月亮躲进云层,迫使郑店王借着客轿的灯光顺利回家;借着明亮的月光,郑店王发现乘客轿的人是儿子。③烘托人物形象。随着月亮由落下到隐藏再到高悬,展现了人物由愉快到得意再到愤怒的过程,塑造了郑店王吝啬的形象。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不合文意,文中只说“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老婆并非故意撞倒郑店王,也并非厌恶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分析不当,本文刻画的是郑店王“爱财吝啬”的形象,并无从表现其“勤”。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根据原文“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可知,郑店王出门看戏时,是当天的清晨,月亮刚落下。而结合原文“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可知,故事结束时,正是月亮高悬天空。从当天早晨到当天夜晚,整个故事发生于短短一天时间。由此可知故事时间紧凑,使内容更集中。
原文中,从“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到“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可知,故事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路途当中。而到最后,“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谜底揭晓,故事也由此转入了高潮。由此可知,文章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路途当中,将情节高潮汇聚在郑店王的家里,使场景(空间)集中紧凑。
原文中,故事描写的主要内容均在于郑店王往返看戏的途中,如轿夫们对他的评价,以及他晚上回村时一路上借着客轿的灯光回村。这部分为故事的情节主线。而原文中“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等,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郑店王的心理活动来呈现。这一情节安排精巧,也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原文“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到“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再到“月光如银”。作者对整个故事的描写,不仅仅只有人物的言行举止,也有对于月光的景物描写。而这里对月亮、月光的额外描写,也有利于舒缓叙述节奏,使叙述更灵动。
根据原文“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可知,由于月亮躲进云层,迫使郑店王借着客轿的灯光顺利回家。而“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中,借着明亮的月光,郑店王发现乘客轿的人是儿子。由此可知,文中对月亮的描写还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
文中,当清晨郑店王出发去看戏时,“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在郑店王去姚城看戏的过程中,明月相伴,衬托了郑店王可以看上好戏的心情。而“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则体现了他得以借光行路的得意。最后,“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时,“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却因为发现儿子坐轿挥霍而愤怒。月亮一直伴随着郑店王的心路历程。由此可见,随着月亮由落下到隐藏再到高悬,展现了人物由愉快到得意再到愤怒的过程,烘托并塑造了郑店王吝啬的形象。
7.D 8.C 9.①结构上,与文章前面所写的大树的“梦”相照应,并为下文圆木真的长出嫩绿的芽做铺垫。②内容上,已经倒下成了圆木的树还在做梦,比起前面的梦境,更有诗意,凸显了老树祈愿新生,一息尚存,逐梦的意志弥坚,可更好地表现主题。 10.①从表层看,老人的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对同一个事物,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从深层看,汉子认为树死了就是一块死了的木头,男子却发现圆木中能发出乐音,对比中显示了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更彰显了有些事物的价值有待慧眼发现的主题。③汉子眼中的圆木只是一块死了的木头而已,男子眼中的圆木却蕴藏乐音,符合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有些事物看似无用,实有大用,有些事物无什么实用价值,却有很大的精神价值,有些事物眼下没有什么价值,但从长远看,大有价值。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达了梦想可以成真这一唯一主题”错误,文章的主题并不单一,比如本文还通过人们对自然界大树的一般认知来启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B.“想获得重生,实现新价值”错误,老树发新芽是大自然本有的现象,老树的“梦”固然体现了“新生”愿景,但不能说“实现新价值”,它体内有“音乐的声音”是它本有的价值。
C.“确信圆木的体内藏了把小提琴”错误,原文有“仿佛”一词,只能说“感觉藏了把小提琴”,另外,“藏了把小提琴”的意思并不是圆木体内真的有一把小提琴,而是指圆木适合做一把小提琴。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按照两条线索展开”错误,本文并没有两条线索,只有一条线索,即大树的命运,从干枯到被砍伐,到遇到小提琴家、老工匠,到最后的发芽,围绕大树的命运展开。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作用。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从文中来看,划线句中的“它”是倒下变成圆木的树,“它用仅剩的一点点湿润,做一个梦”,写它做了一个梦,梦中,它“米粒般的苞芽,一串一串,像音符,在树枝上摇曳,音乐就从苞芽里发出”,这梦境充满诗意,梦即所想,梦中的发芽也就意味着老树希望能够新生,即使仅存一息,也要逐梦,意志极为坚定,凸显了主题。
然后分析这一段内容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即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是写老树倒下之后做的梦,而上文第三段写老树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时做的两个梦,此处的梦与上文的两个梦境形成呼应;文章最后说老树“粗糙的表皮生出了嫩绿的芽”,所以此处为后文的生芽做了铺垫。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一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表层和深层理解句子含义。
文中老人说“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句中的关键词是“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不同”,这是说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因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是表层的意思。
结合语境来看,面对这同一段枯死的树木,小提琴手“听见木头里边的琴声”,认为“我失踪的那把小提琴,似乎就藏在这棵树里”,而伐木的男子看到的仅仅是死了的木头,这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价值观,伐木男子是根据树的外形来判断其是枯死的,而小提琴手看到了树木真正的价值,这说明慧眼对有价值事物的意义。这是深层的意义。
结合全文来看,这一段木头在现实中失去了生命,所以在伐木者的眼中“不是树,是木头,死了就叫木头”,而在小提琴手的眼中“它没有死。死了的木头不会发出那么悦耳的琴声”,而最终这段枯死的木头却“表皮生出了嫩绿的芽”“它要重返森林”,原本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了大用,这与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相合的。
11.B 12.示例:①热爱生活,追求时髦。她漂亮丰满,也爱美,渴望像城里姑娘一样穿裙子。②挑战世俗,引领时尚。虽然村里许多姑娘都做了裙子,但她是村里第一个勇敢地穿裙子的姑娘。③勤劳朴实,思想开通。她纺纱种瓜,农活家务样样勤快;她见年轻姑娘穿短裙说“由她们去吧”。 13.示例:①穿针引线,线索作用。小说前后叙述了两个时期的故事,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乡村见闻,都是通过“我”的讲述串连起来的。②见证生活,更加真实。“我”是陈金莲及其他村民生活的见证人,又是故事的讲述者,由于我的见证,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更为动人。③衬托人物。当年,“我”是小姑娘,又是城里人,可以正大光明地穿裙子,而陈金莲是乡村大姑娘,却要鼓足勇气、与封建保守思想作坚决斗争,才敢穿上裙子。④表现主题。这有力地表现出当时农村人的落后与保守愚昧与无知,同时更可显出陈金莲她们追求生活之美的勇毅与可贵。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渴望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的表述错误。陈金莲之所以打听城里的事,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这表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故选B。
1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陈金莲这一人物形象。从“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 ”她问。“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等语句可看出她比较新潮,热爱生活。“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这些语句看出她漂亮、丰满,质朴中透着性感。“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等语句,可看出她敢于挑战陋俗,敢于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说“不”。从“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等语句看出她思想开明,能与时俱进。总之,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我”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把握清楚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具体从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以及读者层面的效果等角度去分析即可。比如,用第一人称,便于叙述,给读者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能很快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强烈兴趣。在人物方面,我是陪衬人物,能够凸显主人公陈金莲在追求时尚方面的大胆、有眼光和远见的,敢于追求美的特点。从主题方面来看,揭示了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部分年轻人人的眼界开阔了,有新的追求和思想观念,敢于对陈规陋习挑战的精神。预示着保守的观念只能故步自封,没有发展的前景,只有大胆向前看,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主题。
【点睛】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4.D 15.①推动情节发展。在“他”又饿又累时,看山人的出现将“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然后帮助“他”顺利完成了送货工作。②起桥梁作用。正是看山人对“他”的无私帮助,才使“他”原谅了同样无私的父亲。③深化主旨。通过描写看山人对“他”的帮助,赞扬了看山人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而多年后念念不忘这一恩情的“他”继承发扬了这一精神品质。 16.①“红蚂蚁”寓意志愿者团队的团结、热心,表达对志愿者团队的希冀和祝愿。②“红蚂蚁”寄托“他”对自己当年去“红联”那段成长经历以及对“看山人”的怀念之情。③作者借“红蚂蚁”表达了对乐于助人精神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理解有误。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文章旨在通过写父亲和看山人助人的故事,表达对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精神的歌颂。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综合全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看山人的出现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二是看山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三是描写看山人的形象与小说主旨的关系。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看山人出现在“他”“肚子咕咕作响”“实在拉不动了”的情况下,看山人给“他”饭菜并帮“他”推车,使送货工作顺利完成,因此看山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文中“看着父亲消瘦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他原谅了父亲”来看,看山人对“他”的无私帮助使“他”理解了同样无私的父亲,因此,看山人是“他”理解父亲的桥梁;
故事结尾处又一次提到看山人,“红蚂蚁”志愿队的成立,正是对看山人精神品质的继承和发扬,所以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16.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红蚂蚁”作为一个志愿者团队的名称的寓意,如蚂蚁的团结性、“红”象征着热心助人等,这是对志愿者团队的希冀和祝愿。
然后通读文章可知,“红蚂蚁”的名字出现在文章结尾处,是“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之后得出的,因而“红蚂蚁”寄托了“他”对过去那段经历以及看山人的怀念之情。
最后,要联系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在于通过父亲和看山人的助人故事,表达对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精神的歌颂,所以本文主题积极向上,所歌颂的无私助人精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7.D 18.①看重亲情,关爱弟弟。对走邪路的弟弟严加管教;将自己挣来的钱给弟弟娶媳妇,成家立业。②工作严肃认真,无怨无悔。他给死者穿衣服非常严谨,穿得也平整妥帖,连外村人也慕名来请他。③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答应给孤老婆子穿寿衣,解除了她的心病;路遇李三病倒时,及时将他送到诊所治疗。 19.①与文章第一段形成对照。②表现了“梨花白”无怨无悔,几十年将“穿寿衣”作为一种严肃的职业,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旨。③同时,也表现了“梨花白”对无人从事“穿寿衣”这一职业的担忧。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小说语言清新自然”错误。依据“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等语句可知,作者刻画“梨花白”运用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没有心理描写;且全文语言也不是“清新自然”,而是质朴自然。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首先,依据人高马大的‘猫头鹰’讹一个外乡人的钱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可知“梨花白”重视亲情,且对弟弟严加管教。依据“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可知“梨花白”对弟弟的关爱和无私给予。
其次,依据“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知“梨花白”对工作严肃认真,专业而无悔。
再次,依据“‘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可知“梨花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内容、所述对象的特点、环境氛围、情感态度。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照应、铺垫、对比、总结等作用。对画线句,考生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句,“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写出了“梨花白”由赏梨花的乐,到想到自己而情悲;“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总结“梨花白”的一生,体现了他无怨无悔的服务他人的精神,与文章第一段形成对照,突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无悔。而从“我死了以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则可看出“梨花白”对村里没人喜欢做“穿寿衣”这一工作的担忧,表现了他对这一职业能否传承下去的忧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