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讲义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讲义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讲义
课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
时间 45 分钟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目标 确立 依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关于地球宇宙环境内容的重要部分。教材先从宇宙的宏观角度,介绍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层级,让学生构建对宇宙的整体认知。接着聚焦太阳系,详细讲解其组成及地球在其中的位置,为探讨地球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做铺垫。最后引入人类太空探索内容,涵盖探索历程、成果及意义。教材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且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中国太空探索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和日常生活中,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基础认知,如知道地球是球形、太阳东升西落等。他们对宇宙充满好奇,有强烈探索欲望。但对于宇宙深层次结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精确位置及存在生命的复杂原因,尚未形成系统科学认知。在学习能力上,部分学生倾向直观学习,通过图片、视频能更好理解知识;部分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对文字阐述的知识接受度较高。
学习 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天体的主要类型,清晰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借助太阳系示意图,精准阐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明确地球与其他行星的位置关系及运行规律。 详细说明地球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认识到地球的特殊性。 结合资料,全面描述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突出成果。
教学重难点 宇宙的组成及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太阳系的组成。 地球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 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成就及意义,中国太空探索的成果。
知识导入(衔接与引入) 回顾上节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内容,提问学生:“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模样和大小,那地球在广阔的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学习。 提问学生:“视频里看到的这些都是宇宙中的天体,大家能说出它们可能是什么类型的天体吗?” 由此引入天体类型的讲解。
核心知识点讲解 宇宙的奥秘 天体类型:展示恒星(如太阳)、星云(如猎户座星云)、行星(如地球、木星)、卫星(如月球)、彗星(如哈雷彗星)等天体的高清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像太阳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密度虽小但体积巨大;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转、自身不发光的天体,如地球等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卫星围绕行星运转,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彗星则有长长的彗尾,由冰物质组成,哈雷彗星每隔 76 年左右回归一次。 天体系统层级结构:利用动画演示天体系统层级。从地月系开始,地球和月球相互吸引、绕转形成地月系,地月系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 万千米。接着扩展到太阳系,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及星际物质等,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约 99.86%,吸引着其他天体绕其公转。再到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普通的恒星系,银河系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包含数千亿颗恒星,直径约 10 万光年。最后是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只是可观测宇宙的一小部分,可观测宇宙半径约为 465 亿光年。举例说明:“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宇宙大厦中的小房间里,地月系是这个小房间,太阳系是楼层,银河系是大厦,可观测宇宙则是大厦所在的城市。” 太阳系大家庭 太阳系组成:展示太阳系示意图,详细介绍。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炽热的气体星球。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布满环形山,由于距离太阳太近,温度极高;金星表面有浓厚的大气层,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导致其表面温度很高,且金星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火星与地球较为相似,有四季变化,被认为可能存在生命迹象;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行星,有许多卫星,其表面有著名的大红斑,是一个巨大的风暴气旋;土星以美丽的光环而闻名,光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土星的卫星数量众多;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很低,海王星上有太阳系中最强的风暴。此外,太阳系还有众多卫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彗星(如哈雷彗星)及星际物质。 八大行星运动规律:运用动画演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情景。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近似圆形,且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种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使得太阳系相对稳定。 地球与其他行星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八大行星的特点,如体积、质量、距日距离、表面温度等。通过对比发现,地球在体积和质量上处于中等水平,与金星、火星等相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宜,具备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初步认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 —— 生命的摇篮 宇宙环境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宇宙环境方面,强调太阳光照稳定,太阳已经稳定地燃烧了约 50 亿年,为地球生命的演化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能量来源。太阳系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一定的规律和间隔,减少了天体碰撞的可能性,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这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大部分地区温度在 0℃ - 100℃之间,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吸引和保留适宜的大气,地球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适合生物呼吸。地球内部结晶水汽,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内部的水汽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释放到大气中,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逐渐形成了海洋,日地距离适中使液态水得以在地球表面稳定存在。 人类的太空探索 探索历程与进展:结合图片、影视资料,介绍人类太空探索历程。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新纪元。1961 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 “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 “阿波罗 11 号” 飞船,成功登陆月球,迈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之后,人类进行了多次行星际探测,如对火星的探测,发射了众多火星探测器,不断探索火星的奥秘。在太空观测方面,建设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大型观测设备,对宇宙深处进行观测研究。 中国太空探索成就: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进行介绍。1970 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探索领域。2003 年,“神舟五号” 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7 年,中国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开启了探月工程。2020 年,“嫦娥五号” 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在火星探测方面,2021 年,“天问一号” 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 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中国空间站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到组装建造阶段,已逐步建成,为中国开展更多太空实验和研究提供了平台。 太空探索意义:组织学生讨论太空探索的意义,总结得出: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材料、能源等众多领域技术提升;促进新资源的开发,月球上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月壤中含有地球上罕见的氦 - 3,未来可能成为重要能源;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同时,太空探索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人类不断进步。
互动与练习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 天空中的白云 B. 待发射的人造卫星 C. 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D. 地球上的陨石 答案解析:C。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属于天体。天空中的白云在地球大气层内,是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待发射的人造卫星还在地球上,不属于天体;地球上的陨石已落到地球表面,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也不是天体。 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A. 金星 B. 火星 C. 水星 D. 地球 答案解析:C。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所以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地球有一颗卫星 B.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C.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D. 太阳系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答案解析:A。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温度;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吸引和保留大气;太阳系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宇宙环境,这些都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原因。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不是地球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时间是( ) A. 1961 年 B. 1969 年 C. 1970 年 D. 2003 年 答案解析:B。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 “阿波罗 11 号” 飞船,成功登陆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1961 年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1970 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2003 年中国 “神舟五号” 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中国发射的首颗月球探测器是( ) A. 天问一号 B. 嫦娥一号 C. 神舟五号 D. 东方红一号 答案解析:B。2007 年,中国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天问一号是火星探测器;神舟五号是载人飞船;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收集中国太空探索的最新资料,选择一项成就,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展示交流,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思考并写一篇短文,阐述如果未来人类要在其他星球建立基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不少于 2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