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自主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自主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达标自主训练(A)
基础巩固与综合运用
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分评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5分)
一、字词练兵场。(10分)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7分)
在植物观察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户外。同学们看到一株 pá shān hǔ( ),它的叶 bǐng( )上的“脚”紧紧巴住墙壁,细长的 jīng( )向四周伸展,叶片分布jūn yún( )。从 cè miàn( )看,它沿着墙壁蜿蜒而上,好似要朝着远处的山 fēng( )生长。然而,环境的变化总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植物的命运。随着气温降低,它的叶片会开始 kū wěi( ),与旁边生长旺盛的植物相比,状态jiào( )差,就像在生长的“比赛”中 shū( )了一样。
2. 选字填空。(3分)
暮 幕 慕
(1)夜( )降临,远处的灯火星星点点,依稀可见。
(2)我真羡( )鸟儿有一双会飞的翅膀。
(3)( )色苍茫,一片烟云蔓延过天边,渐渐消失在黑夜里。
二、选择万花筒。(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僵硬 苍蝇 吟诵 营地
B.驻扎 石柱 注目 主持
C.小区 曲线 弯曲 扭曲
D.霜降 劝降 归降 投降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址 瞧不起 豪不可惜
B.体想 一顺儿 相当牢固
C.专家 抛出来 漾起泼纹
D.疲劳 强有力 随遇而安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江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
C.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D.梅须逊雪三分白(谦让)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揭示的道理与( )所蕴含的道理相同。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B.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小明还没到。王强断定他可能不来了。
C.金秋时节的红叶谷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D.蟋蟀的住宅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6.把“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插入下面的语段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①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②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便猜测它们可能会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③可奇怪的是,阴天不见太阳它们也会很准时回家。④据科学家推测,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⑤据说家鹅等禽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松果体里,松果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激素,能调节鸟类规律性的活动。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语文要素
A.观察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就行。
B.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C.观察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想。
D.观察不但要细致,还要连续观察,这样才能更全面。
8.“十月中旬,天气温暖如春,翠绿的蔬菜泛着光泽。农民望着菜园里生机勃勃的蔬菜,笑盈盈地说:‘农谚说得对, ’”填在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二八月,乱穿衣。 B.夏雨少,秋霜早。
C.立了秋,把扇丢。 D.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三、句子荟萃馆。(7分)
1.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完成仿写练习。(3分)
例: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1)校园里的鸡冠花红得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2)花园里的茉莉花香得 ,闻着 。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4分)
(1)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2)仿写:

四、“积累小达人”活动课本链接吧。(8分)
处处留心皆学问。四年级(1)班正在举行“积累小达人”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谁背诵、积累的知识多吧!
1.古诗情境填一填。(4分)
(1)秋天的夜晚,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夜空,叶尖的露珠晶莹透亮,让人不禁想起了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 , 。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正如苏轼说:
, 。
2.根据句子情境,填写和天气有关的谚语。(4分)
(1)已经八月了,北方的天气逐渐转凉。看着天空中排成“人”字南飞的大雁,老张不禁感慨:“ , ”。
(2)小明记得爷爷常说,“ , ”。今年立秋过后,天气果然渐渐凉爽,他赶紧把扇子收了起来。
五、生活实践题。(4分)
小明最近眼睛布满血丝、干涩发痒,甚至还有刺痛感。原来他一直不注意保护眼睛,还有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他想早日恢复眼睛健康,该怎么办呢 请你帮他选择正确的护眼方法。
1.读书写字时,眼睛和书本的适宜距离是( )。
A.1~5厘米 B. 5~10厘米 C. 35~40厘米 D. 70~100厘米
2.预防眼睛近视的措施包括( )。(多选)
A.不挑食,营养均衡 B.改善照明环境
C.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D.保证睡眠充足
第二部分 阅读与探究(30分)
六、阅读体验厅。(30分)
(一)爬山虎的脚(节选)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根据语境,将动词“巴、贴、拉”填入文中的括号内。(3分)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2分)
(1)选段内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还介绍了它的形状和颜色。( )
(2)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非常坚硬。( )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变成 ,细丝由直变 ;颜色由 逐渐变成 ,这些变化需要经过 、 的观察才能发现。(6分)
4.文中画“ ”句子中的“逐渐”一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4分)
(二)蝉的 地 穴(节选)
法布尔
①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将近夏至。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与地面相平的小圆孔,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干燥、阳光多的地方。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泥土与沙石。
②这小圆孔直径约两厘米五,周围一点儿浮土都没有。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③蝉的洞约深四分米,洞是圆柱形,因地势的关系而有点弯曲,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其实,蝉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则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④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天气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到了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候的情况。
⑤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时,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1.跨学科动物习性 下面对蝉身体里汁液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用来做灰泥 B.可以抵御恶劣气候 C.可以抵御穴里的尘土
2.第③自然段中“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其实,蝉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3.跨学科蝉的地穴构造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图片中最符合蝉的地穴建筑结构的一项是( )。(2分)
4.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蝉是如何利用体内的汁液处理泥土来加固隧道的 请根据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步骤。(3分)
5.在昆虫中,你认为还有谁能称为“建筑师” 理由是什么 (4分)
第三部分 表达与交流(25 分)
七、妙笔生花苑。(25分)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连续细致地观察过某种动植物 观察的过程是怎样的 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如何 请你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自备作文纸)
参考答案:
一、1.爬山虎 柄 茎 均匀 侧面峰 枯萎 较 输 2.(1)幕 (2)慕 (3)暮
二、1. C[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僵硬(yìng),苍蝇(ying),吟诵(yín),营地(yíng)。B. 驻扎(zhù),石柱(zhù),注目(zhù),主持(zhǔ)。C. 加点字读音相同,都读 qū。D. 霜降(jiàng),劝降(xiáng),归降(xiáng),投降(xiáng)。
2. D[解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A.“豪不可惜”应写作“毫不可惜”;B.“体想”应写作“休想”;C.“漾起泼纹”应写作“漾起波纹”。
3. D[解析]本题考查字义辨析。D.逊:不及,比不上。
思路点津 文言字词解释方法小锦囊
(1)温故知新法。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的文言字词的含义进行推断。(2)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句以及诗文整体语境推断。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中“逊”和“输”表义相近,由此推测出“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
4.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和词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卢钺的《雪梅》,此句指出梅花和雪花各有优点和缺点。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和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需继续努力。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结合题干可知,只有A项与之相符。
5. C 6. C 7. A 8. D
三、1.(1)示例:那么夺目
(2)示例:那么沁人心脾 令人心旷神怡
2.(1)比喻 爬山虎的脚 蛟龙的爪子
(2)示例:如果你仔细看那夜空中的弯月,你会想起一只弯弯的小船。
四、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1)八月里来雁门开 雁儿脚上带霜来
(2)立了秋 把扇丢
五、1. C[解析]本题考查生活常识。读书写字时,眼睛和书本的适宜距离是35~40厘米。
2. ABCD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四个选项都是预防眼睛近视的措施。
六、(一)1.巴拉 贴
2.(1) (2)×
3.小圆片 弯曲 嫩红 灰色 细致 连续
4.不能删去。“逐渐”表明细丝和小圆片是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变成灰色的,删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可以删去。
答题模板 品读语言
方法指导: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能否去掉,二是分析原因。
答题模板:词语能(不能)去掉。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了……。如果去掉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严谨。
(二)1. 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可得出答案。
2.设问 通过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突出蝉用黏液加固隧道墙壁的特点,使说明更具逻辑性和吸引力
3.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由“蝉的洞约深四分米,洞是圆柱形,因地势的关系而有点弯曲,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候的情况”可得出答案。
4.蝉加固隧道的步骤:①掘土时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②使泥土成为泥浆,让墙壁更柔软;③用肥重的身体压泥浆,使其挤进干土缝隙。
5.示例:蜜蜂能称为“建筑师”。蜜蜂会建造蜂巢,蜂巢由许多排列整齐的小蜂房组成,结构精巧,节省材料且坚固耐用,展现了其高超的建筑技艺。
七、作文答案不唯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