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函数的零点 函数的零点主要考查零点个数及零点所在区间,主要利用转化思想把零点问题转化成函数与x轴的交点以及两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例1】 (1)已知函数f(x)=函数g(x)=3-f(2-x),则函数y=f(x)-g(x)的零点个数为( )A.2 B.3 C.4 D.5(2)已知函数f(x)=-log2x,在下列区间中,包含f(x)零点的区间是( )A.(0,1) B.(1,2)C.(2,4) D.(4,+∞)反思感悟 转化是解决函数零点问题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的零点、方程的实数根、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两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这四个问题间的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等价转换.二、二分法 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或方程的近似解是对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应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首先要选好计算的初始区间,其次要及时检验所得区间端点的近似值是否达到要求,以决定是停止计算还是继续计算.【例2】 判断方程2x3-4x2-3x+3=0在(0,1)内是否有解,若有,则利用二分法求出该方程在(0,1)内的近似解.(精确到0.1)反思感悟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关注点(1)理论依据:函数零点存在定理;(2)方法:构造函数,通过求函数零点近似值解决;(3)表示:借助表格或数轴表示,会使求解过程显得更清晰;(4)注意:要随时检验有根区间(a,b)的端点值,在精确到同一数位下的近似值是否相等.三、函数模型的应用 函数模型的应用一般分为两类(1)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实际生活情境抽象构建出切合实际的函数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3】 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药,据监测,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该药,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y(μg)与服药后的时间t(h)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所示的曲线.其中OA是线段,曲线段AB是函数y=kat (t≥1,a>0,k,a是常数)的部分图象.(1)写出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y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2)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2 μg时治疗有效,若某病人第一次服药为早上6:00,为保持疗效,第二次服药最迟是当天几点钟?(3)若按(2)中的最迟时间服用第二次药,则第二次服药后再过3 h该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为多少μg?(精确到0.1 μg)反思感悟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章末复习与总结【例1】 (1)A (2)C 解析:(1)函数y=f(x)-g(x)的零点个数即f(x),g(x)图象的交点个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f(x)=和函数g(x)=3-f(2-x)=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f(x),g(x)的图象有2个交点,所以函数y=f(x)-g(x)的零点个数为2.(2)因为f(x)在(0,+∞)上为减函数,又f(1)=6-log21=6>0,f(2)=3-log22=2>0,f(4)=-log24=-<0,所以由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知函数f(x)在区间(2,4)内必存在零点.【例2】 解:设f(x)=2x3-4x2-3x+3,∵f(0)=3>0,f(1)=-2<0,且函数f(x)在区间[0,1]上的图象是不间断的,∴原方程在(0,1)内有解.设方程的零点为x0,取(0,1)的中点0.5,且f(0.5)=0.75>0,∴x0∈(0.5,1).取(0.5,1)的中点0.75,且f(0.75)≈-0.656<0,∴x0∈(0.5,0.75).取(0.5,0.75)的中点0.625,且f(0.625)≈0.05>0,∴x0∈(0.625,0.75).取(0.625,0.75)的中点0.687 5,且f(0.687 5)≈-0.3<0.∴x0∈(0.625,0.687 5),同理x0∈(0.625,0.656 25),x0∈(0.625,0.640 625).由于0.625与0.640 625精确到0.1的近似值都是0.6,∴原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到0.1)为0.6.【例3】 解:(1)当0≤t<1时,y=8t;当t≥1时,把A(1,8),B(7,1)代入y=kat,得解得故y=(2)设第一次服药后最迟过t小时服第二次药,则解得t=5,即第一次服药5 h后服第二次药,即上午11:00服药.(3)第二次服药3 h后,每毫升血液中所包含的第一次服药后的剩余量为:y1=8=(μg),第二次服药量剩余为:y2=8=4(μg),所以此时两次服药剩余的量为+4≈4.7(μg),故该病人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约为4.7 μg.1 / 2(共16张PPT)章末复习与总结一、函数的零点 函数的零点主要考查零点个数及零点所在区间,主要利用转化思想把零点问题转化成函数与 x 轴的交点以及两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例1】 (1)已知函数 f ( x )=函数 g( x )=3- f (2- x ),则函数 y = f ( x )- g ( x )的零点个数为( A )A. 2 B. 3 C. 4 D. 5A解析:函数 y = f ( x )- g ( x )的零点个数即 f ( x ), g ( x )图象的交点个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 f ( x )=和函数 g ( x )=3- f (2- x )=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 f( x ), g ( x )的图象有2个交点,所以函数 y = f ( x )- g ( x )的零点个数为2.(2)已知函数 f ( x )= -log2 x ,在下列区间中,包含 f ( x )零点的区间是( C )A. (0,1) B. (1,2)C. (2,4) D. (4,+∞)解析:因为 f ( x )在(0,+∞)上为减函数,又 f (1)=6-log21=6>0, f (2)=3-log22=2>0, f (4)= -log24=-<0,所以由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知函数 f ( x )在区间(2,4)内必存在零点.C反思感悟 转化是解决函数零点问题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的零点、方程的实数根、函数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两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这四个问题间的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等价转换.二、二分法 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或方程的近似解是对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应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首先要选好计算的初始区间,其次要及时检验所得区间端点的近似值是否达到要求,以决定是停止计算还是继续计算.【例2】 判断方程2 x3-4 x2-3 x +3=0在(0,1)内是否有解,若有,则利用二分法求出该方程在(0,1)内的近似解.(精确到0.1)解:设 f ( x )=2 x3-4 x2-3 x +3,∵ f (0)=3>0, f (1)=-2<0,且函数 f ( x )在区间[0,1]上的图象是不间断的,∴原方程在(0,1)内有解.设方程的零点为 x0,取(0,1)的中点0.5,且 f (0.5)=0.75>0,∴ x0∈(0.5,1).取(0.5,1)的中点0.75,且 f (0.75)≈-0.656<0,∴ x0∈(0.5,0.75).取(0.5,0.75)的中点0.625,且 f (0.625)≈0.05>0,∴ x0∈(0.625,0.75).取(0.625,0.75)的中点0.687 5,且 f (0.687 5)≈-0.3<0.∴ x0∈(0.625,0.687 5),同理 x0∈(0.625,0.656 25),x0∈(0.625,0.640 625).由于0.625与0.640 625精确到0.1的近似值都是0.6,∴原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到0.1)为0.6.反思感悟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关注点(1)理论依据:函数零点存在定理;(2)方法:构造函数,通过求函数零点近似值解决;(3)表示:借助表格或数轴表示,会使求解过程显得更清晰;(4)注意:要随时检验有根区间( a , b )的端点值,在精确到同一数位下的近似值是否相等.三、函数模型的应用 函数模型的应用一般分为两类(1)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实际生活情境抽象构建出切合实际的函数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3】 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药,据监测,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该药,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 y (μg)与服药后的时间 t (h)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所示的曲线.其中 OA 是线段,曲线段 AB是函数 y = kat ( t ≥1, a >0, k , a 是常数)的部分图象.(1)写出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 y 关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式;解:当0≤ t <1时, y =8 t ;当 t ≥1时,把 A (1,8), B (7,1)代入 y = kat ,得解得故 y =(2)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2 μg时治疗有效,若某病人第一次服药为早上6:00,为保持疗效,第二次服药最迟是当天几点钟?解:设第一次服药后最迟过 t 小时服第二次药,则解得 t =5,即第一次服药5 h后服第二次药,即上午11:00服药.(3)若按(2)中的最迟时间服用第二次药,则第二次服药后再过3 h该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为多少μg?(精确到0.1 μg)解:第二次服药3 h后,每毫升血液中所包含的第一次服药后的剩余量为: y1=8 = (μg),第二次服药量剩余为: y2=8 =4(μg),所以此时两次服药剩余的量为 +4≈4.7(μg),故该病人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约为4.7 μg.反思感悟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复习与总结.docx 章末复习与总结.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