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1《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审美创造: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景色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课写景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3.体会课文中比喻的作用。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播放,激趣引入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配合适当的解说引入新课(或通过谈话法——聊钱塘潮引入)。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畅。2.出示词汇,学习生字新词。观潮 横卧 横贯 笼罩 屹立依旧 恢复 蒙蒙 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3.学习重点字书写。出示:潮、震、要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个,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以下三个字:潮、震、要。4.理解近义词“横卧”横贯”,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性。提问:课文中有一个与“横贯”意思相近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预设:横卧。出示:横贯——横卧提问:细读”横卧、横贯”所在的句子,感受二者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横:与地面平行,与“竖直”相对。卧:睡倒躺或趴。横卧:横向躺下或趴下。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引导学生品味句子。教师总结:这里运用了比拟,将钱塘江描绘得仿佛具有思想、动作行为,好像它是故意躺在那里的,似乎是在静静休息积蓄力量,为潮水来临时的狂热做准备……一个“横卧”使钱塘江描绘得生动、形象。提问:“横卧”和”横贯”这两个词区别是什么 预设:动态和静态的区别。教师总结:课文中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横卧“呈现静态,“横贯”表现动态趋势。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精确。过渡:作者是如何展示钱塘潮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的呢 请阅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畅。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 出示:作者行文顺序:潮水来临前、潮水来临时、潮水过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过渡:潮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内容呢 请阅读课文1—2段。四、紧扣“奇观”理解第1段1.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天下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 与课题“观潮”中的“观”一样吗 出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1)观:本义是仔细看,引申为外观、景象以及对客观的认识和态度等(2)“观潮”的“观”为动词,侧重于观看的过程。(3)“天下奇观”中的“观”指的是被观赏的景象,强调观看的成果。提问:请分享你所知道的景物,哪些能被誉为天下奇观 预设:桂林山水,长江三峡。过渡:为何钱塘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接下来请继续阅读课文。五、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1.独立阅读第2段并思考:在潮水到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人们的活动和自然景观 出示: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预设:活动——人们登上海塘大堤观潮。自然景观——宽阔的钱塘江、几座小山、云雾2.挑选出描述景色的句子,细读后分享你的感受。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1)利用地形图理解”越往东越宽”,同时了解:这里简要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独特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 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2)解释词语:笼罩、屹立、若隐若现。(3)细读这段话,想象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关键词:仙境般的朦胧美,静态之美。(薄雾笼罩,风平浪静)3.再次阅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此时人们在做什么 (1)出示: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并应用“人山人海”。(3)细读这两句话,思考:“等着,盼着”,能否省略”盼着” 为什么 预设:不能省略,“盼着”使人们对大潮的渴望感跃然纸上。(“盼”字本意是眼睛黑白分明,这里表达了期待、渴望的情感)。4.齐读第2段,要求:表达景物的朦胧美,表达人们的期待心情。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所学生字词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第二课时一、复习1-2段导入新课课文第一、二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潮水来之前的现象是什么 出示:潮来之前:风平浪静、薄雾蒙蒙(板书)。过渡:那么潮来之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课文3—5段。二、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1.默读课文3—5段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 找出相关词语。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要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预设:时间顺序: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过了好久。教师总结:(1)空间顺序:由远及近——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2)时间顺序: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霎时)、过了好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2.自读课文3—4段思考:潮来时,作者听到了什么 找出相关语句。(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自然之声)注意“闷”的读音,这里读mēn。 这里用了“好像”,不是比喻,而是将远处传来的潮水声与平时听到的闷雷声进行比 较。(2)人声鼎沸。(人声)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近义词:人欢马叫、震耳欲聋。反义词:万籁俱寂、鸦雀无声)。(3)响声越来越大。(自然之声)(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自然之声)用直观法(相关视频)、联想法理解“山崩地裂”。特别强调:这里用了“如同、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只是作者的联想、推测。(5)将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体会人与自然的相映成趣,体会声音由小到大,进而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法。过渡:文中不仅描述了听觉感受,还有视觉所见,作者又观察到了什么 3.默读:课文第三至第四段。思考:潮水来临时,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预设:江面还是风平浪静。出示:(1)江面还是风平浪静。(2)东边水天相接之处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展示钱塘潮远景图,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比喻使用得当,同时了解这种比喻叫做借喻,思考什么东西像一条白线 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借代”。(4)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这里的比喻(暗喻)使用,想象潮头的高度和陡峭,进一步体会钱塘潮的壮观,感受语言的形象 生动。(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直观教具理解“浩浩荡荡”,体会比喻(明喻)的作用,想象钱塘潮的凶猛来势。4.将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想象钱塘潮从远处飞奔而来的变化过程,体会钱塘潮的壮美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法。5.作者并没有将所见所闻分开描述,而是交替描写,使得整个场景生动壮观,请将第三至第四段连起来,细细品味钱塘潮的壮丽和雄奇,并朗读出这种美感。6.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再次体验钱塘潮的壮观美丽。可以尝试让学生尝试配音。7.品读第五段,思考:潮头过后,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预设: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教师总结:(1)风号浪吼——理解词语,注意"号"的读音。(2)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3)钱塘江恢复了平静——理解、运用“恢复”。(4)江水涨了两丈来高。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体会本文写作特点:由远及近,将耳闻目睹交替展示,让人如临其境。三、拓展写钱塘潮的诗文出示:《观潮》宋朝·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恨:遗憾。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2.小组合作,梳理大意。大意:该诗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诗人便觉得心中有万千遗憾,无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3.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找找其他和”潮水”相关的诗词。四、课后作业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一写你所见过的景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统编版)四年级上第1课 观潮“~”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2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3审美创造: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景色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4文化自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观潮第一课时唤起兴趣,简介钱江潮解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得准确,流畅。自读要求:观潮 横卧 横贯 笼罩屹立 依旧 恢复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字词检测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横贯——横卧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提问:课文中有一个与“横贯”意思相近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提问:细读“横卧、横贯”所在的句子,感受二者有何不同?提问:“横卧”和“横贯”这两个词区别是什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书写指导潮cháo不要少写“氵”字源氵,表示海水。朝,表示早上。造字本义:早晨上涨的海水。古人称早晨涨落的海水为“潮”,称黄昏涨落的海水为“汐”。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作者行文顺序:潮水来临前、潮水来临时、潮水过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表现了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潮来时的景象潮来后的景象3.再想一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的景象紧扣“奇观”理解第1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天下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与课题“观潮”中的“观”一样吗?提问:请分享你所知道的景物,哪些能被誉为天下奇观?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思考:在潮水到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人们的活动和自然景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思考:细读这段话,想象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思考:“等着,盼着”,能否省略“盼着”?为什么?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所学生字词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观潮第二课时复习1-2段导入新课提问:潮水来之前的现象是什么?潮来之前:风平浪静、薄雾蒙蒙复习1-2段导入新课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若隐若现屹立在江边高耸稳固复习1-2段导入新课比较句子,看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宽阔的钱塘江在眼前。第一句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横卧”突出钱塘江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的“平静”呼应,写出了钱塘江雄伟的姿态和气势。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找出相关词语。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自读课文3—4段思考:潮来时,作者听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自然之声)2.人声鼎沸。(人声)3.响声越来越大。(自然之声)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自然之声)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1.江面还是风平浪静。2.东边水天相接之处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4.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思考:潮水来临时,作者观察到了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说一说大潮是怎样变化的?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奇观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在大潮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有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人声鼎沸踮着脚望出现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被大潮的奇特、壮观所震撼。侧面写出大潮的“奇”。非常期待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思考:潮头过后,作者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钱塘江大潮声势之猛,水量之大。时间短声音:风号浪吼江面:漫天卷地、余波涌来。顺序:远处近些再近些更近从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由远及近写作顺序拓展写钱塘潮的诗文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恨:遗憾。《观潮》宋朝·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课后作业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一写你所见过的景物。总结提升本文描写了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 ),( ),( )的景象,赞美了( ),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板书设计潮来前江面宽阔,薄雾笼罩潮来时万马齐进,山崩地裂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天下奇观时间顺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Thanks!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1.观潮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业练习1.观潮 一、下面是明明撰写的旁白,请你帮忙完善。 “潮”代表的是浙江气韵,杭州风骨。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钱塘观潮日。这天早上,江面上薄雾弥漫,海塘大堤上的游客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浪潮奔腾而来,那声音① yóu rú闷雷② gǔn dòng,江岸上③ dùn shí人声鼎沸。浪潮④ zhú jiàn扩大,不一会儿就在⑤ kuān kuò的江面上形成了⑥ yì dǔ高高的水墙,多么壮观的场面啊!面对这一奇观,霎时,人群又沸腾起来。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注意将字写端正、整洁。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 明明给旁白中易读错的字标注了拼音,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堤(dī) B. 昂首东望(yǎng) C. 人声鼎沸(dǐng) D. 霎时(shà) 3.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 单薄 B. 薄弱 C. 薄饼 D. 薄雾 4. (福州市鼓楼区期中改编“) 观”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对事物的认识,看法。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观潮( ) 壮观( ) 天下奇观( ) 5. 2023 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其中主火炬塔点火仪式惊艳世界。图片展示了名为“钱江潮涌”的主火炬塔造型,看到这个造型,你认为下列可以用来形容它的诗句是( ) A. 八月涛声吼地来 B. 头高数丈触山回 C. 须臾却入海门去 D. 卷起沙堆似雪堆 二、有同学建议运用四字词语来优化旁白,请你先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 ①风( )( )静 ②人( )人( ) ③山( )地( ) ④漫( )卷( ) ⑤若( )若( ) ⑥风号( )( ) 1.上述词语中可以用来描写潮水声音的是______。(填序号) 2.读词语②,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节目组拍摄了几个镜头,请你根据潮涌的过程照样子概括画面,并完成练习。 1. 我发现: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潮去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所以我重新调整了镜头画面的顺序:_____________(填序号)。 2. 节目组为镜头②配上了文字:“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典典读了之后,觉得不合适,认为应该把“高高的水墙”改成“两丈高的水墙”。你认为要不要改?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节目组想了解其他作家笔下的钱塘潮。典典找到了下面的文章,一起欣赏吧! 钱江看潮记(节选) 丰子恺 三点钟快到,楼上已无立锥之地。 我们的背后挤了许多人。回头一看,只见观者如堵。有男有女, 有老有少,更有被抱着的孩子。 有的坐在桌上,有的立在凳上,有的竟立在桌上。他们所看的, 是照旧的一条钱塘江。久之,久之,眼睛看得酸了,腿站得痛了,潮水还是不来。大家倦起来,有的垂头,有的坐下。忽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尖锐的呼声:“来了!来了!”大家立刻把脖子伸长,但钱塘江还是照旧。原来是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挤得哭了,在那里哄他。 江水真是太无情了。大家越是引颈等候,它的架子越是十足。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的来了!楼内的人万头攒动,像运动会中决胜点旁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江口注视。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延了好久,达到西兴方面,白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浸没了码头的脚。楼下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淹没了一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 1. 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游览顺序 2. 第1、2 自然段中,“无立锥之地”“观者如堵”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 ) A. 潮水的壮观 B. 喝茶的人多 C. 观潮的人多 D. 观潮的地方小 3.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的来了!”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 A. 焦急、烦躁 B. 兴奋、激动 C. 沉重、郁闷 D. 惊奇、赞叹 4. 下列邮票的画面与第4 自然段画线句匹配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第2 自然段描写人物等待潮水的各种表现,从侧面烘托了潮 水的壮观。 B. 第3 自然段把江水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大家等待大潮来临的 焦急心情。 C. 第4 自然段的画线句从大小和颜色两方面来描写潮水。 D. 第4 自然段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过程。 6.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第2 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 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节目组准备在片花里介绍不同地区的特别的美景,下面是典典找到的福州市平潭县的“蓝眼泪”奇观图。请你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默写 1.犹如 滚动 顿时 逐渐 宽阔 一堵 2.B 3. C 4.① ② ③ 5.B 二、平浪 山海 崩裂 天地 隐现 浪吼 ③⑥ 1.①②③④ ⑤ ⑥ 2.示例:节日的广场上人头攒动,行人摩肩接踵,整个广场仿佛变成了人的海洋。 三、②形成水墙 ③白线移来 1.潮来前 潮来时 ③②① 2.不改。“高高的水墙”通过形容词“高高的”通俗易懂地写出了潮水的壮观,能够激发想象力;“两丈高的水墙”虽然表述具体,但显得过于绝对,可能与事实不符。 四、1.B 2.C 3.B 4.B 5.D 6.示例:我仿佛看到了观潮的楼上人潮涌动,人们急切地等待大潮来临,有的嘟囔着:“大潮怎么还不来?”有的垂下了一直翘首盼望的头,有的坐了下来闭上眼睛休息。 五、示例:无数蓝色的光点随着波浪起伏,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海洋披上了一层浪漫的纱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四上1《观潮》 教学设计.docx 四上1《观潮》课件.pptx 四上7《观潮》同步练习.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