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高二年级 生物学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 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可引起呼吸道细胞肿胀、破裂而引发炎症。临床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对支原体有很好的疗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支原体的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有8种B.支原体没有细胞器,可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C.阿奇霉素起效的原理可能通过抑制支原体细胞壁的形成D.肺炎支原体通过直接导致呼吸道细胞凋亡而引发肺炎2. 玉米胚乳中含有大量淀粉,而胚芽中脂肪的含量达17%~45%,故可从玉米种子中提炼玉米油。种子吸水萌发时,玉米胚芽合成赤霉素并释放到胚乳和糊粉层,糊粉层细胞接受赤霉素刺激后产生水解酶并释放到胚乳,促进淀粉水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和脂肪的组成元素相同,两者均为玉米籽粒的储能物质B.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不能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糊粉层细胞产生的水解酶释放到胚乳后,会使玉米籽粒干重减少D.萌发期玉米籽粒的胚乳提取液与斐林试剂反应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3. 由微管和微丝构成的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细胞运动和胞内运输的功能。下列关于微管的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收缩就是微管收缩引起的B.细胞内的囊泡是沿着微管运动的C.微管是由蛋白质组成的D.中心体和纺锤丝都是由微管构成的4. 一种物质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与该物质的分子大小等性质有关。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带电荷的离子和有机小分子通常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氧气浓度适当提高会促进羊成熟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C.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或离子时,其作用机制是一样的5. 如图所示, 表示原生质体的面积, 表示细胞的面积。欲反映外界溶液浓度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选用的最佳观测指标是6. 每个细菌内的ATP 含量基本相同。可利用下图所示原理来检测样品中细菌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前需要破坏细胞膜以释放ATPB.检测试剂中应含有荧光素酶和 ATPC.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部分转化成光能D.荧光强度与样品中细菌数量呈正相关7. 植物叶子呈现的颜色是叶绿体内的色素和液泡中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层析液分离提取的紫色鸭跖草叶中的色素,滤纸条上出现五条色素带,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条带1-4中的色素都能吸收蓝紫光,1和2中的色素基本不吸收红光B.条带5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极低,但能吸收和转换光能C.滤纸条上条带的多少与层析时间无关,但与所含色素种类有关D.若用水替换层析液,条带5 中的色素不会与其他色素分离8. 马铃薯受去皮、切分等外界损伤的刺激后,多酚氧化酶和氧气配合,可催化2-氨基-3-对羟苯基丙酸经一系列反应生成黑色素,使组织发生褐变,影响外观品质。马铃薯经以下处理可降低鲜切组织褐变率,延长货架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处理组 处理方法 褐变抑制率/%① 鲜切马铃薯采用真空30s,封口2s,冷却3s的方法进行真空包装 43.37② 马铃薯在低温2~4℃贮藏8个月 36.34③ 马铃薯放在45 ℃培养箱中热空气处理6h 47.5④ 采用1.5%柠檬酸浸泡鲜切马铃薯20 min 76.69A.多酚氧化酶与2-氨基-3-对羟苯基丙酸在土豆细胞中分布的位置可能不同B.若处理组②进一步适当降低温度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使褐变抑制率升高C.①②③④组均通过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来降低褐变率D.③④组处理后的多酚氧化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9. 用密闭的培养瓶培养等量的绿藻(单细胞藻类),得到4组绿藻培养液,将培养液置于4种不同温度下,已知 ,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测定培养瓶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得到如图的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条件下,绿藻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B.光照条件下,绿藻细胞产生ATP 的场所为叶绿体和线粒体C. t 条件下,绿藻细胞产生的氧气扩散到细胞外和线粒体中D. t 条件下,绿藻细胞群体的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10. 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和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 的结构均与核苷三磷酸(NTP)类似,仅是所含五碳糖的羟基(-OH)数目不同。在DNA复制时,ddNTP 可以与dNTP 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从而终止DNA片段延伸。现有一些序列为: 的DNA 分子单链片段,将其作为模板与引物、底物、TaqDNA 聚合酶、Mg 及缓冲溶液加入反应管中,底物中仅有一种被32P标记。通过PCR 获得被32P标记且3’端为碱基A的不同长度子链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dNTP做PCR的原料时也可为DNA 复制提供能量B. ddNTP 与dNTP 竞争的延长位点是脱氧核苷酸链的3'末端C. 反应底物是dCTP、dGTP dTTP和α位 P标记的ddATPD.实验结束后最多可得到4种被32P标记的子链DNA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1至12题。来自肠道内的大肠杆菌能利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发酵产生乳酸,同时还能产生甲酸、乙酸、琥珀酸等副产物,葡萄糖发酵的整个过程既产气又产酸,过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改造出可利用乙酸生产异丙醇的大肠杆菌,其核心是构建乙酰CoA (乙酰辅酶A)生产异丙醇的代谢途径。具体过程是将生产途径需要的某些关键基因,如乙酰乙酸脱羧酶(ADC)基因、仲醇脱氢酶(sADH)基因等转入大肠杆菌,并使之得到表达,同时抑制某些途径,从而得到能高效生产异丙醇的大肠杆菌。11.下列关于大肠杆菌发酵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 P最可能是丙酮酸B.酶1存在于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酶2存在于线粒体内C.若采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 ,可观察到溶液颜色从蓝变绿再变黄D.若用重铬酸钾检测大肠杆菌厌氧呼吸是否有酒精生成,需要保持检测试剂为酸性12.下列关于改造大肠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造前后的大肠杆菌均能以葡萄糖为碳源B.改造前的大肠杆菌中可能存在能分解乙酸的酶C.外源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是因为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D.可将从人肝细胞中分离的ADC 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 本卷共4题, 共52分。13.(14分)卡尔文循环是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重要途径,其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是决定碳同化效率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卡尔文循环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 据图可知, Rubisco 的大亚基(RbcL) 和小亚基(RbcS) 分别是由 基因控制合成,说明叶绿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该酶催化暗反应中 过程,产物是 。(2)卡尔文循环不直接需要光,但受到光的调控。据图分析,光通过调节 Rubisco活'z调控卡尔文循环的方式有A.分别调节 rbcS 和rbcL 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B.影响 RCA 的活性C.光反应合成ATP、NADPH, 用于暗反应 D.影响H 进入类囊体(3)研究发现,中间产物的改变会影响卡尔文循环速率。据图分析,当RuBP 含量低时,磷酸丙糖(TP)用于 (如虚线所示)增加,以加快卡尔文循环速率;循环稳定后,当余的TP才可以在 中合成淀粉或其他非糖物质,或转运到细胞质基质合成 。(4)光合产物的转运也影响卡尔文循环,叶绿体内、外膜上存在的磷酸转运体,可以等量反向转运 。若细胞质基质的 Pi降低,将限制TP运出叶绿体,使光合速率 。14.(13分)土壤盐分过高对植物的伤害作用称为盐胁迫。SOS信号转导途径是在拟南芥中发现的介导盐胁迫下细胞外排Na ,是维持Na /K 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盐胁迫出现后,磷脂分子PA 在细胞膜迅速聚集并与能催化底物磷酸化的蛋白激酶SOS2结合,致使SOS2接触激活钠氢转运蛋白SOSI,并使钙结合蛋白SCaBP8磷酸化。具体调节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盐胁迫出现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PA在SOS信号转导途径中作为 分子起调节作用。(2)盐胁迫条件下,Na 通过转运蛋白SOSl 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该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主动运输方式对于细胞的意义是 。(3)盐胁迫条件下,周围环境的Na 以 方式顺浓度梯度大量进入根部细胞,磷酸化的SCaBP8减缓了对AKTl 的抑制作用,导致细胞中K 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从结构方面分析,细胞膜对无机盐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是 。(4)已知盐胁迫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从而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和大分子。科研小组发现物质M不会影响正常条件下水稻细胞中 ROS的产生,但是在盐胁迫下它却显著提高了ROS的含量。为证明在拟南芥中也存在同样的调控机制,科研小组将生理状况相同的拟南芥幼苗均分为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甲组和乙组每天各浇200mL清水,丙组和丁组每天各浇 ,其中乙组和丁组添加等量的物质M:培养相同时间后,检测拟南芥幼苗中 ROS的含量。若四组拟南芥幼苗中ROS的含量关系为 ,则证明在拟南芥中也存在同样的调控机制。15.(12分)研究证实,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线粒体是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最终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研究发现线粒体可以与多种细胞器相互作用,部分关系如下图。脂滴是一种具有脂质中心的细胞器。NAFLD的发病机理与线粒体和脂滴异常密切相关,请分析下列问题。(1)图中细胞器膜和 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可以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作用是 。(2)肝细胞中异常增多的脂滴是NAFLD 的特征性病理表现:①脂滴的核心是由中性脂肪组成,它的结构特点是 (“单层磷脂分子”或“单层膜”或“双层磷脂分子”或“双层膜”)。若要鉴定该物质需要使用 试剂。②脂滴生成过程会出现膜桥结构(由连续的内质网膜与脂滴膜共同组成),据此推测脂滴从内质网上分离体现了膜的 ,Seipin蛋白是促进膜桥结构稳定的关键蛋白,NAFLD 患者肝细胞中 Seipin蛋白异常导致脂质异常积累。(3)光面内质网是磷脂的合成场所,新合成的磷脂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其他结构中。研究发现,在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之间,通过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接触位点(M……当破坏MAMs中的某蛋白时,磷脂会在MAMs的内质网侧积累,由此推测MAMs中的某蛋白的作用是 。若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没有类似MAMs的结构,推测内质网合成的磷脂转运到高尔基体的方式最可能是 。16.(13分)金黄色葡萄球菌(Sa)可引起肺炎等疾病,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易出现多重抗药性 Sa。为验证Sa对头孢霉素的抗性与R基因有关,进行以下实验。注:①Y是可被脱水四环素(不作为抗生素起作用)诱导表达的 Sa致死基因:②1kb=1000个碱基对。(1)为获得R 基因的上游、下游两个片段,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在每种引物的 端应添加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其中使用引物组合 可扩增得到含R基因和上游片段的 DNA,使用另一组引物可扩增得到含R基因和下游片段的 DNA。对两次PCR 的产物均用 进行酶切,回收上、下游片段,与用 SacⅡ酶切质粒1所得大片段通过 酶连接,最终可以获得质粒2。(2)将质粒2与用一定浓度的 处理过的具有头孢霉素抗性、对氯霉素敏感的 Sa混合,一段时间后涂布在含 的平板上,经培养获得含质粒2的 Sa单菌落(S1)。(3)质粒2与 Sa的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可敲除R基因。将S1多次传代以增加同源重组敲除R基因的几率,随后稀释涂布在含 的平板上,筛选并获得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落。从这些菌落分别挑取少许菌体,依次接种到含 的平板上,若无法增殖,则对应菌落(S2)中细菌的R基因可能被敲除。(4)以S2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分别用引物组合A(引物1+引物4)、B(引物 2+引物3、C(引物1+引物3)、D (引物2+引物4) 进行 PCR, 再用 技术鉴定。若仅扩增出长度为 的DNA 片段,则可确认R基因被敲除,从而证明 Sa对头孢霉素的抗性与R基因有关。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高二年级生物学参考答案第I卷单选:1~12题,每题4分,共48分。2345678910ACADBAcBC1112BD第Ⅱ卷本卷共4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计52分。13.(14分)(1)叶绿体基因和核(rbcL和rbcS)(1分)C02的固定PGA (Ca)(2)BD(3)RBP(Cs)再生叶绿体基质蔗糖(1分)(4)TP和Pi(1分)减慢(1分)14.(13分)(1)信号分子(1分)(2)H浓度差形成的势能(1分)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3)协助扩散(被动运输)增大(1分)细胞膜上含有的无机盐离子转运蛋白种类(和数量)不同(4)200mL(等量)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甲=乙<丙<丁15.(12分)(1)细胞膜、核膜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可以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2)①单层磷脂分子苏丹②流动性(3)将内质网中的磷脂分子转运至线粒体膜上(1分)以囊泡的形式将磷脂转运到高尔基体(1分)16.(13分)(1)5引物1和引物3(1分)Sac II和EcoRIDNA连接(1分)(2)CaCl2(或Ca2+)(1分)氯霉素(+头孢霉素)(1分)(3)脱水四环素(1分)头孢霉素(1分)在天津考生下载更多资料(4)琼脂糖凝胶电泳(1分)1.9k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天津南开区高二期末——生物试卷.docx 2025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二期末——生物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