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3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情 感 表 达
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新课导入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的崇高革命精神的?
《红军过草地》张文源 油画 1977年
新课导入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展现革命情怀,凝聚精神伟力。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用具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歌颂革命精神。
新课讲授
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欣赏与分析
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吗?
新课讲授——作品赏析
作品一:雕塑《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作者:吴为山
创作年代:2015年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恩格斯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于1848 年2 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这两位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目光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
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三角形构图:也称金字塔式构图。三角形构图像一座山,很自然地给人一种持久、稳定、向上的感觉,就像古埃及金字塔一样挺立在画面之中,给人以永远不会倾倒之感。
新课讲授
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送别(油画) 1959年 靳尚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对于美术作品的表现力来说,构图要素是重中之重,这也就是所谓画家采用的感染力表现手法之一。
此幅画构图采用高视点构图。
高视点:简单说就是人的眼睛看物体的那个位置。
一般可分平视点,高视点,低视点。高视点也可以叫俯视,低视点也可以叫仰视。
高视点构图最大特点就是视野开阔,呈现出来的画面特别大气。看起来荡气回肠。
高视点能够带领我们超越人体视角的局限,以极其壮观广阔的角度观看浩大的场景。所以能够极大引起观者的情绪反应视点构图对于我们平时拍照来说也非常重要,掌握了这一技巧,就可以轻松拍出专业的摄影效果。
新课讲授
在战斗中成长(油画)1964年
秦大虎张定钊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以写实手法描绘一老一少两位游击队员携带战利品踏上归途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表情传递出胜利的喜悦和战斗的信心。
美术作品中除了构图的运用还有色彩也很重要。这幅作品中作者借助光线的巧妙运用,让色彩冷暖拉开了对比,阳光照耀下暖色人物在在清早晨暮中凸显出来,并洋溢着胜利的欢乐和喜悦之情。
新课讲授
人桥(版画)1948年 古元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黑色为主,套红、绿两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造型概括,富有动感。
新课讲授
美术作品赏析方法:
1.描述
时间、地点、人物、题材
2.分析
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
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
新课讲授
3.解释
主题、思想、情感
4.评价
价值、意义、文化、理解……
尝试探究
作业:
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 1959年
尝试探究
作业:
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井冈山会师》 何孔德 1980年
课堂延伸
作业:
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要求:
1.找一幅自己喜欢的革命作品,粘贴到美术本上;
2.书写工整,最好画好线;
3.适当进行美化。
优秀作业
七(9) 许安琪
优秀作业
七(13) 安泷月
油画《红军过草地》
作者:张文源
尺寸:300×184厘米
材质:布上油画
创作年代:1977年
【作品背景】
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草地行军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他们依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依靠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斗、视死如归的壮丽凯歌。
【艺术特色】
油画《红军过草地》的作者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描绘了红军战士在环境恶劣的草地上艰难前进的场面。右侧一组人物,步履艰难地在泥泞中前进,他们相互搀扶、鼓励的神情,表现出革命集体的温暖;中景的指挥员一边行进,一边听着藏族向导介绍地形,身边背枪的战士,仔细瞭望前方的情况;后景一组战士,正奋力将一匹陷入沼泽的驮马拉出险境;一杆红旗迎风招展,宣传员正在给后面的部队鼓劲呐喊。平缓的斜线构图将这几组精心构思的人物一字排开,取勇往直前之势;前景部队已经沐浴在阳光里,而后续部队仍被乌云笼罩的处理方式,既突出了光明前途的寓意,又非常符合草地风云瞬变的自然特征。作品继承了我国军事历史画的优良传统,主题明确,主次有序;内容充实、细节丰富等特点。
拓展延伸
《飞夺泸定桥》是刘国枢于1959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该画作描绘了连长廖大珠带领21名勇士夺取泸定桥的英雄壮举。作品主色调采用了苍黄和黑褐。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画面苍茫大气、庄严肃穆。画家用笔用色奔放,河面、桥梁、两岸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的几何图形,传递出一种稳固的力量。桥上,勇士们或匍匐射击、或扬手掷弹,岸边硝烟弥漫,足见火力凶猛、战斗激烈,作品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该画作表现了长征途中一场异常艰险的战斗,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铁索桥置于画面的上半部分,铁索桥下是湍急的河水,连接的是陡峭的两岸。桥上英勇向前的勇士,他们一手紧拉铁索、一手挥枪射击。
作者为了展现地势的险恶,将铁索桥置于画面的上半部分,采用仰视的角度,来反映抢占桥头的红军勇士的神采,同时突出河水的湍急以及两岸的陡峭。作者在处理环境和战争气氛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用笔用色概略奔放,浑浊的河水突出了“急”字,陡峭的山体突出了“险”字,火焰硝烟突出了“难”字。横穿画面的铁索桥简明突出,桥上英勇向前的勇士夺人眼目,他们一手紧拉铁索,一手挥枪射击的英姿,虽然体量上并不大,但却形成了冲锋的阵势,有一股力扫千钧的力量感。
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