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 (共19张PPT内嵌视频)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6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 (共19张PPT内嵌视频)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6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
——美术中的历史
一、基本问题
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再现革命历史
二、单元情境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们以不同的美术形式再现了那段革命征程。历史绵延不
绝,精神代代相传。我们从这些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中能获得怎样的感受?
三、单元导读
本单元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体会作品表现的
革命精神。
四、关键词 革命情感、美术表达、文化价值
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
1、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2、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3、理解“美术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方式。”
第1课、情感表达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
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的崇高革命精神?
任务一
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
革命情感。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展现革命情怀,凝聚精神伟力。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用具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歌颂革命精神。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2015年 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
现藏于 中国美术馆
作者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1962年出生,毕
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铜雕塑 410cmX412cmX270cm
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这两位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目光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送别(油画)137×242cm 1959年 靳尚谊 现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思考?
作品中出现了哪些
人物?他们在哪里,
在干什么?
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
故事吗?
作品以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
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
背景。采用高视点、多
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
“母送子”“妻送夫”
“儿送父”三组人物造
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
水情。
1933年秋,国民党调集一百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
《送别》是艺术家靳尚谊毕业后的第一幅多人物作品。为了能更好地完成,靳尚谊前往于都河渡口深入生活,深入了解长征开始的情况,包含前期准备、渡河路径、渡河时间、人员等等,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据统计,赣南苏区当年总人口共240万人,后有33万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此外,还有60万人以赤卫队等形式支援前线作战。《送别》并非靳尚谊想象出来的虚构画面,而是在史实基础上,予以艺术化的加工,谱写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辉典范。
画家靳尚谊采用了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方式。尽管人数众多,但是画家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画面在错杂交织下兼具完整性与有序性。他把众多人群设计成三组送别场景,分别为“母送子”“妻送夫”和“儿郎送红军”。
除了这三组典型的送别形象之外,画面中还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人物面貌。远景处画家描绘了决定留下来打游击的赤卫队员,背着大刀拿着梭镖在挥舞,与自己的战友们挥别。近景处还描绘了一位赤脚拎食物篮子的小女孩,如实地再现了于都人民并不宽裕却依然愿意将最好的食物分享,以便让战士们在征途中食用。总体而言,画家通过三组主体人物形象,使军民鱼水情的精神和情感进一步凸显出来。
油画《送别》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感
《在战斗中成长》是秦大虎、张定钊1964年创作的一副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秦大虎、张定钊于1964年合作完成了油画作品《在战斗中成长》。艺术家用近于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北方农村初夏早晨的场景。主要刻画了一老一少两位游击队员在取得战斗胜利后,携枪炮、望远镜、手榴弹等战利品,满怀喜悦地穿梭于朦胧唯美的青纱帐中的动态,传递出军民合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八路”生动鲜活的形象与中年游击队员沉稳坚毅的面部神情共同勾勒出“在战斗中成长”的主题,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为作品营造出既真实又浪漫的气氛。光感的塑造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侧光、顺光的交错配合,为沐浴在黎明光晖中那葱绿的纱帐、深沉的土地,以及热情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具温度与人文关怀,使画面充满了北方乡土气息,亲切动人;补色的运用更是巧妙地强化了画面主体,体现出艺术家在油画本体语言上的探索与实践。
人桥 (版画) 套色木刻 20.3 x 35.5cm
1948年 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
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渡河
作战的场景——炮火硝烟
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
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
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
黑色为主、套以红、绿两
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
造型概括,富有动感。
古元(1919—1996),
字帝源。广东珠海市唐家
湾人,著名版画家。
美术作品赏析方法
1、描述
时间、地点、人物、题材……
3、解释
主题、思想、情感……
4、评价
价值、意义、文化、理解……
任务二
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中国画)1959年
石鲁 现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以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衬托
出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沉着坚定。
远景
浓淡相间的墨色,营造出
深远辽阔的意境。
中景
主体人物位
居画面的视觉
中心,展现出
顶天立地的豪
迈气魄。
近景
山体雄伟
而坚实,色
调温暖,寓
意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革
命事业具有
坚实的基础
和光明的前
途。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国画)
1963年 李可染
根据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中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所作。
此作品是是红色山水的代表
作品之一,实现了审美与革命
意识形态的统一,不但描绘出
了与时代需要相符合的画面语
言,更进行了笔墨语言的探索,
李可染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
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
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
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李可染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追求的艺术
理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2009年 何红舟 黄发祥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作品由何红舟、黄发祥两位作者于2009年创作完成的油画作品,这幅美术经典作品描绘的是十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登上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画舫上进行完成了。
这幅作品是纪念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重要的作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定理想的精神。
其他作品欣赏












作业
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
蕴含的革命情感。
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