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2课 表现形式 课件 (共34张PPT内嵌视频)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7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 第2课 表现形式 课件 (共34张PPT内嵌视频)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7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
——美术中的历史
第2课 表现形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美术作品来表达情感,欣赏了艺术家们用美术作品来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先辈们的敬畏。大家还记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类型的美术作品吗?
知识回顾
中国画
版画
油画
人们借助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缅怀革命历史,寄托革命情感,弘扬革命精神。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哪些,表现形式有哪些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由点、线、面、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以及重复、对比、均衡等形式原理构成。
看图总结,说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美术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与风格特点。常见的美术表现形式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
工农红军(雕塑)
1956年 刘开渠
地道战(油画)
1951年 罗工柳
遵义会议 (油画)
1997年 沈尧伊
尝试从、点、线、面、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分析以上作品
运用到了哪些艺术语言?
学习,探究与分析作品的艺术语言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知道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特点,了解各种表现形式在传达主题情感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2.理解: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是为作品情感服务的。
3.能做: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交流,对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学习重点:造型元素的理解,形式原理的运用。
学习难点:从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对作品进行艺术鉴赏。
任务一:了解艺术语言在作品中的综合运用。
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开始称工农革命军,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后不久,按中央指导改称中国红军,中央苏区时期称中国工农红军。
艺术导览:
  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红军雕塑则是红军战士精神的具象表现,作为一种历史的、艺术的形象,它被塑造出来以后,就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座红军战士的雕塑逼真生动,将青年红军战士的意气风发、正气凛然的姿态雕刻的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
  井冈山斗争时期,正是因为有着无数这样的红军战士,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他们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人格力量散发着万丈光芒。
作品名称:《红军战士》
作品类别:雕塑
工农红军(雕塑)233x136x131厘米 1956年 刘开渠 中国美术馆藏
画面描述:
  这是一位昂首挺胸站立在大地上的青年红军战士雕塑。他大约二十多岁,戴着红军帽,穿着单薄布衣布裤的红军服,打着绑腿,穿着草鞋,双臂自然摆放于身体两侧,衣袖撸到肘关节处,右手握着一杆长枪,左手紧握拳头,肩上斜挎着子弹,左脚向前跨一步,呈现起步走的姿势。他高昂着头颅,浓眉大眼显得炯炯有神,眼神坚定且充满力量,嘴角微微上扬,表情勇敢坚毅的注视着前方,充满深情。
人民红军留下的足迹
思考:你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哪些艺术语言?
强调人物的真实性,线条多写实性较强。作品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朴素、沉稳的艺术风格。
视频拍摄于1940年中国抗战期间,视频的开头盟国统计了至1940年各国的伤亡人数。由于日军的侵华行动,中国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军民伤亡惨重。日军的空袭和炮击摧毁了许多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不少历史文物也毁于战火。同时,日军的无差别攻击也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通过这些影像,我们将了解由于战火摧残的城市景象和当时人们所遭受的巨大苦难。
(相关时间段)1940年抗战期间的历史视频(苦难)
遵义会议(1935.01)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课前考一考大家,我们以“遵义会议”为题来进行一组革命历史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不仅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知识,也知道了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作品简介:《遵义会议》,是由沈尧伊先生于1977年创作完成的油画作品。其以独特的构图形式,描绘了会议开展过程中20位参会者面对中国危难时刻时不同的心理神态。本次会议深刻地揭示了一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严肃斗争即将不可避免的到来,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画家通过空间的营造、独特的构图形式,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现场紧张的现场氛围,描绘出遵义会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和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怀旧情怀。这幅作品既是一幅反应遵义会议的历史画,也是一幅历史的群体肖像画,更是一幅真实可信的历史画作,是革命美术题材美术创作经典中的经典。
遵义会议(油画) 1997年 沈尧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以不同形象的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通过空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安排,艺术地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场景。
地道战(油画) 1951年 罗工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地道战》的场景被设置在晦暗狭小的牛棚里,但画家却充分利用,虚实对比、明暗处理等手法破除了空间限制,反而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观感,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他以中间亮四周暗的舞台追光手法将手持驳壳枪站立的女民兵突出了出来。
思考:你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哪些艺术语言?
空间
思考:你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哪些艺术语言?
画面左上角,一位在梯子上观望的战士与下面的人物互动十分生动。
画家还巧妙地运用人物向上、向外的视觉方向以及体态动作拓展了画面的空间。
色彩
思考:你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哪些艺术语言?
这幅画并不是刻意地渲染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非常接地气地、非常乐观地去讲述和描写这样一种地道战的智慧。
任务二:探索不同形式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
探究与分析版画形式的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有哪些?
你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作者简介
李焕民(1930.10——)擅长版画。作品《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高原峡谷》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驯马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换了人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高原之母》获第十三届全国版展二等奖。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出版有《李焕民版画作品选》。
初踏黄金路(版画)1963年 李焕民
思考:你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1959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进行土地改革,世世代代受尽剥削压迫的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雪域高原的人民积极投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就是李焕民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美术佳作。
分析作品的画面都描绘了哪些内容?
比如: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三位青春健美的藏族女青年
白色上衣
宽厚的藏袍
头戴大红花的牦牛
刚刚收割的青稞
在八月的金色田野
......
三位藏族女青年,代表广大翻身做主人的藏族劳动人民,她们嘴角挂满幸福的笑容,深情地望向远方,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满怀憧憬。
三位藏族女青年项间戴着鲜红的宝石饰品,与牦牛头上的大红花形成呼应,巧妙地表现出藏族劳动人民对牦牛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深厚感情。
分析作品的画面都描绘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
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太行铁壁(中国画) 1984年
王迎春 杨力舟 中国美术馆藏
艰苦岁月(雕塑) 1957年
潘鹤 中国美术馆藏
鲁迅像(版画) 1961年
赵延年 中国美术馆藏
探究与分析中国画形式的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有哪些?
太行铁壁 (中国画) 王迎春 杨力舟
思考:结合作品名称,你知道艺术家是如何进行作品创作的吗
《太行铁壁》采用象征性手法,人与山浑然一体,以表现抗日军民的强韧、勇毅、坚不可摧。融写实、象征于写意,使写实、象征两者在互补互动中,既深化了写意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拓展写意画象征性语言的内蕴与力度。
太行铁壁(中国画) 1984年
王迎春 杨力舟 中国美术馆藏
背景故事: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纵贯南北,峭壁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后,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根据地工作。一二九师与太行区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迅速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太行山的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太行山的800万劳苦大众和广大人民动员起来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烧。在一个封闭落后山高崖险的山区坚持抗战八年;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壮大;一个没有现代武器装备,有的只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要对付拥有现代飞机大炮,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并且最后还取得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军民遭遇了多少艰难困苦,经历了多少浴血奋战!在严峻的天灾人祸面前,根据地军民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没有蔬菜自己种。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从八路军的总司令、部队首长、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军民和衷共济、共度难关,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正是这种军民鱼水、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才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战争。
《太行铁壁》以巍峨的山岩为喻体,岩石与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融为一体,喻指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英雄战士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具有纪念碑的永恒性和气壮山河的崇高美。
看图分析,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艺术作品?
看图分析,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艺术作品?
该画写意笔墨运用之简括阳刚、磅礴淋漓,人物造型化用山水画斧劈皴法所呈现的力度与雕塑感,既有形式语言的新创造,又有精神内涵的深刻揭示,在绘画语言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艰苦岁月》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创作的雕塑作品,作品生动塑造了艰苦斗环境中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战士形象,是红军题材美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艰苦岁月》的创作原型是海南岛母瑞山艰苦斗岁月中的琼崖红军,描绘的是两代红军战士相依#为命的动人场景。穿着残破军衣的老战士吹响笛子,一个满脸稚嫩的小战士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偎依在他身旁倾听,似平在憧憬未来的生活。《艰苦岁月》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使作品充满诗意。战士们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充满了对未来希望的渴望,坚定了革命战必胜的信心。
《艰苦岁月》通过刻画这一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祖孙在困境中苦中作乐的感人情景,揭示战与和平的永恒主题,显示出了红军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是196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创作一幅木刻作品《鲁迅像》。《鲁迅像》里,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鲁迅神情严肃,十字围巾围在脖子上,与白色袍子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谈到《鲁迅像》的创作和加工,赵延年说,一幅肖像画的创作,绝不能局限于在某一照片里,“我着重表现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以较多的直线,来表达鲁迅的硬骨头精神。鲁迅先生留下的照片中,并无戴围巾的照片,画面中的围巾是我推理加上去的,以围巾的里块、垂直线,同背景上的横向刀触构成强烈的对比,这样更能体现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貌。”《鲁迅像》一问世,即受到广泛好评。李允经曾如此评论:“我以为赵延年作《鲁迅像》,是至今为止大约近千幅《鲁迅像》中最为优秀的作品,简直无人可以比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的相关知识点认识到点线面色彩空间但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而各种不同形式的绘画则是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了解了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在美术作品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动的去对生活中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优秀品质。
课堂总结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