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第1课 情感表达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祖国的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充满艰辛与挑战,也出现了无数的英雄儿女,我们在上课之前一起看看那段铭刻在历史中的“峥嵘岁月”。
视频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们以不同的美术形式再现了那段革命征程。历史绵延不绝,精神代代相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或激昂澎湃,或深沉内敛,都表达着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今天,我们将通过美术视角,去探寻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之美,去感受艺术家笔下的革命精神。
峥嵘 岁月
zhēng róng suì yuè
单元课题|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基本问题|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再现革命历史
关键词|革命情感、美术表达、文化价值
Eventful years——History in Art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单元架构
大观念(大概念) 美术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方式 单元课时 小问题 学习任务
美术中的历史——情感表达 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的崇高革命精神的?
●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
●探究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达革命情感。
美术中的历史——表现形式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哪些,表现形式有哪些?
●了解艺术语言在作品中的综合运用;
●探索不同形式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
美术中的历史——创作手法 艺术家们怎样表现某些具体的历史时刻?
●欣赏作品,说一说艺术家在表现主题方面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赏析并对比本课绘画作品,谈谈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特点;
●说一说你所认识的画中人物,了解作品创作过程,根据画家的线描创作稿,探究传统工笔画的笔墨技法及造型特点。
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
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理解“美术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方式”。
Eventful years——History in Art
观看视频,看完视频后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习主席曾说过“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名字,更不能忘记他们的精神。
李兆麟,九一八事变后,在平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领导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奋战14年。1946年3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6岁。
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东北抗联英雄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传承和传递他们的革命精神呢?
看图总结,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的崇高革命精神的?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展现革命情怀,凝聚精神感染力。
本节课就让我们以红色美术作品为例,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个人情感
情感表达
欣赏美术作品
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任务一
说说你对这件作品的初步感受, 并猜测该作品想表达什么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吴为山 雕塑
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关系呢
任务一: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于1848 年2 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任务一: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
2015年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藏
看图思考:画面构图表达怎样的情感
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人物的不同姿态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革命友谊情
送别 1959年 靳尚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看图思考:
1.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3.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吗
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任务一: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送别(油画)1959年靳尚谊
父亲

儿子
妻子

丈夫
母亲

儿子
妹妹

哥哥
军民鱼水情
作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看图思考:
任务一: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小组探究:
如何赏析一幅美术作品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 (角度) 进行分析
探究:运用所学赏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作品。
人桥(版画)1948年 古元
中国美术馆藏
01 请描述画面时间、地点、人物、题材等?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
02 请分析画面色彩及构图 你能看到几种颜色?
描述:《人桥》是古元于1948年创作的版画作品,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
分析: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黑色为主,套以红、绿两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造型概括,富有动感。
人桥(版画)1948年 古元
中国美术馆藏
03 请解释画面主题、思想、情感等 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04 请结合画面价值、意义、文化理解等
解释:人物表现以黑色剪影人物概括,突出展现硝烟弥漫的层次分明与动感的厚重感,水面波纹蒸漾,刀法组织疏密有序。从侧面烘托出战局瞬息万变中,架桥部队战士争分夺秒肩扛手托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讲攻的场景,凸显战友手足之情。
评价:作品中火光和水光的反射,人在其中运动的效果都非常出色。该作品既有艺术感,同时又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型版画的经典。古元在烽火年代中凭借对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崇高信仰,以木刻为武器,用一幅幅版画去鼓舞广大民众实现抗日救亡的埋想。
战友手足情
探究:运用所学赏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作品。
欣赏了这么多作品,想一想,艺术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呢?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作品创作来表达情感的?
作家是通过文字的搭配来传递思想,那么画家就是用题材、笔触、构图来表达情感,同时利用色彩的变化来增强效果,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邬江 《祝捷》
徐青峰 《血战台儿庄》
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
任务二
转战陕北 (中国画)
1959年
石鲁 中国国家博物館藏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作品创作来表达情感的?
创作背景
思考:
《转战陕北》描绘的是怎样的历史事件?
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知识要点: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石鲁笔下的《转战陕北》刻画的就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作品创作来表达情感的?
作者介绍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与赵望云、何海霞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
1937年秋任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50年初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开始中国画创作。前期作品歌颂人民翻身解放作主人的幸福生活,形象亲切动人,生活气息浓厚,如《变工队》、《侦察》等。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
转战陕北(中国画)1959年石鲁 国博藏
小组合作:
尝试从背景、构图、色彩等方面去探究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任务二: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画面整体分析
远景
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
看图思考:
作者对作品的远景是怎么处理的?
这样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转战陕北》——画面整体分析
中景
中景: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
《转战陕北》——画面整体分析
近景
这幅画在空间处理上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方法,塑造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
画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再加上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素高伟大的感受,很好地衬托出了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山体雄伟而结实,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未来。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作品创作来表达情感的?
色彩分析
在颜色的运用上,画家没有选择传统的青绿或浅绛设色,而是大胆使用了大量的赭石和朱砂。阳面的大片红色渲染,与粗重的墨线交织,塑造出朴实雄浑的陕北高原形象,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
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的红,更是革命的红和时代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新。
你能从作品中看到哪些色彩运用技巧?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作品创作来表达情感的?
画面内容
你能从作品中看到那些内容呢?
思考:转战陕北的红军人数最多,画家为何没有把千军万马都画出来?
转战陕北——构图篇
感受作者的创作过程,思考为什么作者只重点表现了毛主席的身影?
为什么不画战士?陕北的山沟里尽是战士,不画出来反而能表现“雄兵百万”,直接画出来能画多少人呢?
为什么把主席画得那么小?空间表达方法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画面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泰然若定的气派和伟人风采。
分析 石鲁先生绘《转战陕北》创作手稿部分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作品,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草图、手稿,这些素材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构图、形象、色彩等元素的初步设想,而且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依据。
情节具体 (有战士、 警卫员、 马、 担架等,生活气息较浓)
毛主席“胸” 中自有百万雄兵 (小中见大, 与众不同,大胆巧妙)
任务二: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
整体评价
该画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面。再现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风采,热情地领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作品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地红,更是
革命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创新。
探究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达革命情感
任务三
任务三:探究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达革命情感。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1963年 李可染
看图思考:
你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这幅作品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任务三:探究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达革命情感。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1963年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
课堂实践
作业: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鉴赏四步法 描 分 解 评
描述:时间、人物、题材等。
分析: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等。
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等。
解释:主题、思想、情感等。
评价:价值、意义、文化理解等。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想象,并梳理好语言。
在战斗中成长(油画)1964年秦大虎 张定钊
探究:运用所学赏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作品。
描述:该作品秦大虎和张定钊于196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以写实手法描绘一老一少两位游击队员携带战利品踏上归途的情景。
分析:画面充满了北方乡土气息,补色的运用更是巧妙地强化了画面主体。
解释:通过人物的表情传递出胜利的喜悦和战斗的信心。“小八路”生动鲜活的形象与中年游击队员沉稳坚毅的面部神情共同勾勒出 “在战斗中成长”的主题。
评价:该作品既体现出艺术家的探索与实践,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通过欣赏了一系列的名家作品,感受到了名家在艺术作品中对情感的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构图,色彩,题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让绘画作品成为一种会说话的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
课堂总结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