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1.已知A,B两地相距10 km,B,C两地相距20 km,且∠ABC=120°,则A,C两地相距(  )
A.10 km B.10 km
C.10 km D.10 km
2.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灯塔P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的M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艘船的航行速度为(  )
A. n mile/h B.34 n mile/h
C. n mile/h D.34 n mile/h
3.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如图,若某人在点A测得滕王阁顶端仰角为30°,此人往滕王阁方向走了42米到达点B,测得滕王阁顶端的仰角为45°,则滕王阁的高度最接近于(忽略人的身高)(参考数据:≈1.732)(  )
A.49米  B.51米  C.54米  D.57米
4.(2024·南京月考)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CD的视角为15°,向山顶前进100米到达B处,又测得建筑物CD的视角为45°,若CD=50米,山坡对于水平面的坡角为θ,则cos θ=(  )
A. B.2-
C.-1 D.
5.(多选)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四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方案为(  )
A.测量A,B,b B.测量a,b,C
C.测量A,B,a D.测量A,B,C
6.(多选)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B在货轮北偏东75°方向上,距离为12 n mile;在A处看灯塔C在货轮的北偏西30°方向上,距离8 n mile.货轮由A处向正北航行到D处时,再看灯塔B在南偏东60°方向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与D处之间的距离是24 n mile
B.灯塔C与D处之间的距离是16 n mile
C.灯塔C在D处的西偏南60°
D.D在灯塔B的北偏西30°
7.上海世博园中的世博轴是一条1 000 m长的直线型通道,中国馆位于世博轴的一侧.现测得中国馆到世博轴两端的距离相等,并且从中国馆看世博轴两端的视角为120°.据此数据计算,中国馆到世博轴其中一端的距离是    m.
8.(2024·苏州质检)如图,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甲同学从点A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点B时,发现乙同学踢着足球在点C处正以自己速度的向A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cos∠BAC=,AB=3 m,AC=7 m.若忽略甲同学转身所需的时间,则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上离A处    m的点.
9.一缉私艇在A处发现在其北偏东45°方向,距离12 n mile的海面C处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逃窜.缉私艇的速度为14 n mile/h.若要在最短时间内追上该走私船,缉私艇应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上走私船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
10.如图,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30°,沿倾斜角为15°的斜坡向上走a m到B,在B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60°,则山高h=(  )
A.a m B. m
C.a m D.a m
11.(多选)如图,某人在一条水平公路旁的山顶P处测得小车在A处的俯角为30°,该小车在公路上由东向西匀速行驶7.5分钟后,到达B处,此时测得俯角为45°.已知小车的速度是20 km/h,且cos∠AOB=-,则(  )
A.此山的高PO= km
B.小车从A到B的行驶过程中观测P点的最小仰角为30°
C.PA=2 km
D.小车从A到B的行驶过程中观测P点的最大仰角的正切值为
12.(2024·无锡月考)如图,为了测量B,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的A,D两点,已知∠ADC=90°,∠DAB=60°,AB=2,BD=2,CD=4,则BC的长为    .
13.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至景点C处有两条线路.线路1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C,线路2是先从A沿直线步行到景点B处,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同时出发匀速步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倍,甲走线路2,乙走线路1,最后他们同时到达C处.经测量,AB=1 040 m,BC=500 m,则sin A=    .
14.如图,A,B两地之间有建筑物P和一座小山坡Q,经实地观察发现,北面有大山,而南面在四边形ABNM范围内地势平坦,但有建筑物R,试设计A,B之间距离的测量、计算方案.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1.D ∵AC2=AB2+BC2-2AB·BC cos 120°=102+202-2×10×20×=700,∴AC=10 km.故选D.
2.A 如图所示,在△PMN中,=,∴MN==34,∴v== (n mile/h).故选A.
3.D 设滕王阁的高度为h,由题设知,∠CBD=45°,∠CAD=30°,所以BD=CD=h,则AD=AB+BD=h+42,又tan∠CAD===,可得h=≈57米.故选D.
4.C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知,BC===50(-)(米).
在△BCD中,sin∠BDC===-1.由题图,知cos θ=sin∠ADE=sin∠BDC=-1.故选C.
5.ABC 对于A,利用内角和定理先求出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对于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即可解出c;对于C,先利用内角和定理求出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对于D,不知道长度,显然不能求c.
6.AC 由题意可知∠ADB=60°,∠BAD=75°,∠CAD=30°,所以∠ABD=180°-60°-75°=45°,AB=12,AC=8,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D==24(n mile),故A正确;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
==8(n mile),故B错误;因为CD=AC,所以∠CDA=∠CAD=30°,所以灯塔C在D处的西偏南60°,故C正确;由∠ADB=60°,所以D在灯塔B的北偏西60°,故D错误.故选A、C.
7. 解析:如图所示,设A,B为世博轴的两端点,C为中国馆,由题意知∠ACB=120°,且AC=BC,过C作AB的垂线交AB于D,在Rt△CBD中,DB=500 m,∠DCB=60°,∴BC= m.
8.5 解析:如图,设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地点是点D,CD=x,则BD=2x,AD=7-x,所以在△ABD中,cos A==,整理可得15x2+52x-164=(15x+82)(x-2)=0,解得x=2或x=-(舍去).故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上离A处5 m的点.
9.解:设经过x h后缉私艇在B处追上走私船,如图.
依题意得AB=14x n mile,BC=10x n mile,∠ACB=1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2×12×10x·cos 120°,
解得x=2,
∴AB=28 n mile,BC=20 n mile.
由正弦定理得sin α==.
∴所需时间为2 h,角α的正弦值为.
10.A 由题意知,∠PAQ=30°,∠BAQ=15°,∠PBC=60°,AB=a m,在△PAB中,∠PAB=15°,∠BPA=30°,∴=,∴PB=a m,∴h=PC+CQ=a×sin 60°+asin 15°=a(m),故选A.
11.BCD 由题意可得∠OAP=30°,∠OBP=45°,设OP=x km.又OP⊥OA,OP⊥OB,则OA=x km,OB=x km.因为AB=7.5××20=(km),所以cos∠AOB===-,解得x=1,从而PA=2 km.易知sin∠AOB=,所以由等面积法可得O到AB的距离h= km,则最大仰角的正切值为=.又AO>BO,所以最小仰角为30°.故选B、C、D.
12.4 解析: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ADC=90°,∴cos∠BDC=,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BD2+CD2-2BD·CD·cos∠BDC=24+48-4×4×=48,∴BC=4(负值舍去).
13. 解析:依题意,设乙的速度为x m/s,则甲的速度为x m/s,因为AB=1 040 m,BC=500 m,所以=,解得AC=1 260(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所以sin A===.
14.解:此题答案不唯一,下面举出三种方案.
(方案一)在以P,Q,R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内选一点C(可同时看见A,B两地),测出BC,AC的长及∠ACB.
由余弦定理,得AB=
.
(方案二)解四边形ABNM.如图①,
测出AM,MN,NB的长,∠AMN,∠MNB的度数.在△AMN中,由余弦定理,得AN=,
sin∠ANM=,
在△ANB中,∠ANB=∠MNB-∠ANM.由余弦定理,得AB=.
(方案三)在线段AB上选一点C,
布设三角形网,如图②,使建筑物R的底部在△MCN的内部,不影响视线.
在△AMC中,测出AM,CM的长及∠AMC,则AC=
.
在△BNC中,测出BN,CN的长及∠BNC,则BC=
.
于是AB=AC+BC.
3 / 3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 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数学建模
在测量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方便直接测量的情形.例如,如图所示故宫角楼的高度,因为顶端和底部都不便到达,所以不能直接测量.
【问题】 假设给你米尺和测量角度的工具,你能在故宫角楼对面的岸边得出角楼的高度吗?
                                           
                                            
知识点 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1.方位角:从指北方向线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角,如图中B点的方位角为α.
2.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图,北偏东30°,南偏东45°.
3.坡角与坡比: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叫作坡角,如图所示,坡角为θ;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叫作坡比,i为坡比.
提醒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1.若P在Q的北偏东44°50'方向上,则Q在P的(  )
A.东偏北45°10'方向上
B.东偏北44°50'方向上
C.南偏西44°50'方向上
D.西偏南44°50'方向上
2.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2 km,灯塔A在C北偏东45°,B在C南偏东15°,则A,B之间的距离为(  )
A.2 km      B.3 km
C.4 km D.5 km
3.(2024·苏州月考)如图,为测塔AB的高度,某人在与塔底A同一水平线上的C点测得∠ACB=45°,再沿AC方向前行20(-1)米到达D点,测得∠ADB=30°,则塔高为    米.
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链接教科书第104页例1)(1)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    m;
(2)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的C,D两点,测得∠ACB=60°,∠BCD=45°,∠ADB=60°,∠ADC=30°,则A,B两点的距离是    .
通性通法
测量距离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类型 A,B两点间不可达或不可视 A,B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达 A,B两点都不可达
图形
方法 先测角C,AC=b,BC=a,再用余弦定理求AB 以点A不可达为例,先测角B,C,BC=a,再用正弦定理求AB 测得CD=a,∠BCD,∠BDC,∠ACD,∠ADC,∠ACB,在△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 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 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跟踪训练】
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a的军事基地C和D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处和B处,且∠ADB=30°,∠BDC=30°,∠DCA=60°,∠ACB=45°,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
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
【例2】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通性通法
测量高度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类型 简图 计算方法
底部可达 测得BC=a,∠BCA=C,AB=a·tan C
底部不可达 点B与C, D共线 测得CD=a及C与∠ADB的度数.先由正弦定理求出AC或AD,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点B与C, D不共线 测得CD=a及∠BCD,D,∠ACB的度数.在△BCD中,由正弦定理求得BC,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跟踪训练】
(2024·南通月考)珠穆朗玛峰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这种挤压一直在进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一直在变化.由于地势险峻,气候恶劣,通常采用人工攀登的方式为珠峰“量身高”.攀登者们肩负高精度测量仪器,采用了分段测量的方法,从山脚开始,直到到达山顶,再把所有的高度差累加,就会得到珠峰的高度.2024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开始新一轮的珠峰测量工作.在测量过程中,已知竖立在B点处的测量觇标高10米,攀登者们在A处测得到觇标底点B和顶点C的仰角分别为70°,80°,则A,B的高度差约为(sin 70°≈0.94)(  )
A.10米 B.9.72米
C.9.40米 D.8.62米
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
【例3】 (链接教科书第105页例2)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点(-1) 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与A距离2 n mile的C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 n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
通性通法
测量角度问题画示意图的基本步骤
【跟踪训练】
某海上养殖基地A接到气象部门预报,位于基地南偏东60°相距20(+1)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台风中心,影响半径为20海里,正以每小时10 海里的速度沿某一方向匀速直线前进,预计台风中心将从基地东北方向刮过且+1小时后开始持续影响基地2小时.求台风移动的方向.
题型四 物理问题
【例4】 (链接教科书第105页例3)如图,某大桥主孔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悬臂组合结构体系,假设斜拉桥中某对钢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是53°,每根钢索中的拉力都是5×104 N,那么它们对塔柱形成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sin 53°=0.8,cos 53°=0.6)
通性通法
  物理中很多矢量如速度、力等的计算大多可以归为解三角形.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是结合物理知识把涉及的量用图形表示出来,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
【跟踪训练】如图所示,某同学沿平直路面由A点出发前进了100 m到达斜坡底端的B点,又沿倾斜角为60°的斜面前进了100 m达到C点,求此同学的位移和路程.
1.如图所示,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南偏西40°方向上,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东60°方向上,则灯塔A在灯塔B的(  )
A.北偏东10°方向上 B.北偏西10°方向上
C.南偏东80°方向上 D.南偏西80°方向上
2.(2024·淮安月考)作用在同一点的三个力F1,F2,F3平衡,已知|F1|=30 N,|F2|=50 N,F1与F2之间的夹角是60°,则F3与F1之间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
A.  B.- C.  D.-
3.(多选)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楼的高度为20 m
B.甲楼的高度为10 m
C.乙楼的高度为 m
D.乙楼的高度为10 m
4.已知A,B,C,D四个景点,如图所示,∠CDB=45°,∠BCD=75°,∠ADC=15°.A,D相距2 km,C,D相距( 3-)km,求A,B两景点间的距离.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基础知识·重落实】
自我诊断
1.C 如图所示.
2.A 作出满足题意的几何图形如图所示,根据图形可知∠ACB=120°,在△ABC中,AC=BC=2(km).由余弦定理得AB2=22+22-2×2×2cos 120°=12,即AB=2(km).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2 km.故选A.
3.20 解析:在Rt△ABC中,设AB=x,则由∠ACB=45°可知AC=x,在Rt△ABD中,AD=x+20(-1),∠ADB=30°,所以=tan 30°,=,解得x=20.则塔高为20米.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1)60 (2)20 m 
解析:(1)tan 30°=,tan 75°=,又AD+DB=120,∴AD·tan 30°=(120-AD)·tan 75°,∴AD=60,故CD=60(m).
(2)在△BCD中,∵∠BDC=60°+30°=90°,∠BCD=45°,∴∠CBD=90°-45°=∠BCD,∴BD=CD=40,BC= =40.在△ACD中,∠ADC=30°,∠ACD=60°+45°=105°,∴∠CAD=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AC==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BCA=+(40)2-2×20×40cos 60°=2 400,∴AB=20,故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 m.
跟踪训练
 解:∵∠ADC=∠ADB+∠CDB=60°,
又∵∠DCA=60°,∴∠DAC=60°.
∴AD=CD=AC=a.
在△BCD中,∠DBC=45°,
∵=,∴BC=a.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a2+a2-2×a×a×=a2.
∴AB=a.
∴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为a.
【例2】 解:在△BCD中,∠CBD=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BC==,
在Rt△ABC中,AB=BCtan∠ACB=.
跟踪训练
 C 根据题意画出如图的模型,则CB=10,∠OAB=70°,∠OAC=80°,所以∠CAB=10°,∠ACB=10°,所以AB=10,所以在Rt△AOB中,BO=10sin 70°≈9.40(米).
【例3】 解:设缉私船应沿CD方向行驶t h,才能最快截获(在D点)走私船,则CD=10t n mile,BD=10t n mile.
∵BC2=AB2+AC2-2AB·AC·cos∠CAB=(-1)2+22-2(-1)×2cos 120°=6,∴BC=,
∵=,
∴sin∠ABC===,
∴∠ABC=45°,∴B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90°+30°=120°.
∵=,
∴sin∠BCD===,
∴∠BCD=30°.
故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
跟踪训练
 解:如图所示,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B,开始影响基地时台风中心为C,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D,则B,C,D在一直线上,且AD=20,AC=20.
由题意AB=20(+1),DC=20,BC=(+1)×10.
在△ADC中,因为DC2=AD2+AC2,
所以∠DAC=90°,∠ADC=4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BAC==.
所以∠BAC=30°,
又因为B位于A南偏东60°,60°+30°+90°=180°,D位于A的正北方向,∠ADC=45°,
所以台风移动的方向为北偏西45°.
【例4】 解:把两根钢索的拉力看成沿钢索方向的两个分力,以它们为邻边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OACB,其对角线的长度就表示它们的合力的大小.由对称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塔柱竖直向下,且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
法一 如图所示,连接AB,交OC于D,则AB与OC互相垂直平分,
即AB⊥OC,且AD=DB,OD=OC.
在Rt△AOD中,∠AOD=53°,而OD=OC,
则合力|F|=2|F1|cos 53°=2×5×104×0.6=6×104(N).
即合力的大小为6×104 N,方向竖直向下.
法二 在△OAC中,cos∠OAC=cos(180°-2×53°)=-(2cos253°-1)=1-2×0.62=0.28,
由余弦定理,得OC

=×104=6×104(N).
即合力的大小为6×104 N,方向竖直向下.
跟踪训练
 解:如图所示,画出该同学的位移矢量图,为该同学的位移,方向由A→C.
法一 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则BD=BCcos 60°=100×=50(m),CD=BCsin 60°=100×=50(m).
∴AC===100(m),
路程s=AB+BC=200(m).
∴如图为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100 m,方向由A→C,路程为200 m.
法二 在△ABC中,AB=BC=100 m,∠ABC=120°.
由余弦定理,得AC===100(m).
路程s=AB+BC=200(m).
∴如图为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100 m,方向由A→C,路程为200 m.
随堂检测
1.D 由条件及题图可知,∠BAC=∠ABC=40°,又∠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80°方向上.故选D.
2.C 由题意,知F3应和F1,F2的合力F平衡.设F3与F1之间的夹角为θ,作图(如图),可知当三力平衡时,由余弦定理得|F3|==70(N),再由正弦定理得=,即sin θ==.故选C.
3.AC 如图,在Rt△ABD中,∠ABD=60°,BD=20 m,∴AD=BDtan 60°=20,∴甲楼的高度为20 m.在△ABC中,设AC=BC=x,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即1 600=x2+x2+x2,解得x= ,则乙楼的高度为 m.故选A、C.
4.解:在△BCD中,∠CBD=180°-∠BCD-∠CDB=60°,
由正弦定理得=,
即BD==2.
在△ABD中,∠ADB=45°+15°=60°,BD=AD,
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2.
所以A,B两景点间的距离为2 km.
5 / 5(共73张PPT)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
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物理有
关的实际问题 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建
模的基本步骤 数学建模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在测量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方便直接测量的情形.例如,如图所示故宫角楼的高度,因为顶端和底部都不便到达,所以不能直接测量.
【问题】 假设给你米尺和测量角度的工具,你能在故宫角楼对面的岸边得出角楼的高度吗?
知识点 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1.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线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角,如图中B点的方位角为α.
2. 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图,北偏东30°,南偏东45°.
3. 坡角与坡比: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叫作坡角,如
图所示,坡角为θ;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叫作坡
比,i为坡比.
提醒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1. 若P在Q的北偏东44°50'方向上,则Q在P的(  )
A. 东偏北45°10'方向上 B. 东偏北44°50'方向上
C. 南偏西44°50'方向上 D. 西偏南44°50'方向上
解析:  如图所示.

2. 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2 km,灯塔A在C北偏
东45°,B在C南偏东15°,则A,B之间的距离为(  )
解析:  作出满足题意的几何图形如图所示,根据
图形可知∠ACB=120°,在△ABC中,AC=BC=
2(km).由余弦定理得AB2=22+22-2×2×2 cos
120°=12,即AB=2 (km).所以A,B之间的
距离为2 km.故选A.

3. (2024·苏州月考)如图,为测塔AB的高度,某人
在与塔底A同一水平线上的C点测得∠ACB=45°,
再沿AC方向前行20( -1)米到达D点,测得
∠ADB=30°,则塔高为 米.
20 
解析:在Rt△ABC中,设AB=x,则由∠ACB=45°可知AC=
x,在Rt△ABD中,AD=x+20( -1),∠ADB=30°,所
以 =tan 30°, = ,解得x=20.则塔
高为20米.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链接教科书第104页例1)(1)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
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
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 m;
60 
解析: tan 30°= ,tan 75°= ,又AD+
DB=120,∴AD·tan 30°=(120-AD)·
tan 75°,∴AD=60 ,故CD=60(m).

20 m 
解析: 在△BCD中,∵∠BDC=60°+30°=90°,
∠BCD=45°,∴∠CBD=90°-45°=∠BCD,∴BD=
CD=40,BC= =40 .在△ACD中,∠ADC=
30°,∠ACD=60°+45°=105°,∴∠CAD=180°-
(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AC= =
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
2AC×BC× cos ∠BCA= +(40 )2-2×20
×40 cos 60°=2 400,∴AB=20 ,故A,B两点之间的
距离为20 m.
通性通法
测量距离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型 A,B两点间不可
达或不可视 A,B两点间可
视,但有一点不
可达 A,B两点都不可达



法 先测角C,AC=b,BC=a,再
用余弦定理求AB 以点A不可达为
例,先测角B,
C,BC=a,再
用正弦定理求AB 测得CD=a,∠BCD,∠BDC,∠ACD,∠ADC,∠ACB,在△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跟踪训练】
 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
a的军事基地C和D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处和B处,且
∠ADB=30°,∠BDC=30°,∠DCA=60°,∠ACB=45°,如
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
解:∵∠ADC=∠ADB+∠CDB=60°,
又∵∠DCA=60°,∴∠DAC=60°.
∴AD=CD=AC= a.
在△BCD中,∠DBC=45°,∵ = ,∴BC= a.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45°=
a2+ a2-2× a× a× = a2.
∴AB= a.
∴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为 a.
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
【例2】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
平面内的两点C与D. 现测得∠BCD=α,∠BDC=β,CD=s,
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在△BCD中,∠CBD=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 ,
∴BC= = ,
在Rt△ABC中,AB=BCtan∠ACB= .
通性通法
测量高度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类型 简图 计算方法
底部可达 测得BC=a,∠BCA=
C,AB=a·tan C




达 点B与C, D共线 测得CD=a及C与∠ADB
的度数.先由正弦定理求出
AC或AD,再解直角三角形
得AB的值
点B与C, D不共线 测得CD=a及∠BCD,D,∠ACB的度数.在△BCD中,由正弦定理求得BC,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跟踪训练】
(2024·南通月考)珠穆朗玛峰是印度洋板块和欧
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这种挤压一直在进行,珠
穆朗玛峰的高度也一直在变化.由于地势险峻,气
候恶劣,通常采用人工攀登的方式为珠峰“量身
高”.攀登者们肩负高精度测量仪器,采用了分段
测量的方法,从山脚开始,直到到达山顶,再把所有的高度差累加,就会得到珠峰的高度.2024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开始新一轮的珠峰测量工作.在测量过程中,已知竖立在B点处的测量觇标高10米,攀登者们在A处测得到觇标底点B和顶点C的仰角分别为70°,80°,则A,B的高度差约为( sin 70°≈0.94)(  )
A. 10米 B. 9.72米
C. 9.40米 D. 8.62米

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如图的模型,则CB=10,∠OAB
=70°,∠OAC=80°,所以∠CAB=10°,∠ACB=
10°,所以AB=10,所以在Rt△AOB中,BO=10 sin
70°≈9.40(米).
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
【例3】 (链接教科书第105页例2)如图,
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点( -
1) 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
75°方向,与A距离2 n mile的C处我方缉私船
奉命以10 n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
解:设缉私船应沿CD方向行驶t h,才能最快截获(在D点)走私
船,则CD=10 t n mile,BD=10t n mile.
∵BC2=AB2+AC2-2AB·AC· cos ∠CAB=( -1)2+22-2(
-1)×2 cos 120°=6,∴BC= ,
∵ = ,
∴ sin ∠ABC= = = ,
∴∠ABC=45°,∴B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90°+30°=120°.
∵ = ,
∴ sin ∠BCD= = = ,
∴∠BCD=30°.
故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
通性通法
测量角度问题画示意图的基本步骤
【跟踪训练】
某海上养殖基地A接到气象部门预报,位于基地南偏东60°相距20
( +1)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台风中心,影响半径为20海里,正以每
小时10 海里的速度沿某一方向匀速直线前进,预计台风中心将从
基地东北方向刮过且 +1小时后开始持续影响基地2小时.求台风移
动的方向.
解:如图所示,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B,开始影响基
地时台风中心为C,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
D,则B,C,D在一直线上,且AD=20,AC=20.
由题意AB=20( +1),DC=20 ,BC=(
+1)×10 .
在△ADC中,因为DC2=AD2+AC2,
所以∠DAC=90°,∠ADC=4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BAC= = .
所以∠BAC=30°,
又因为B位于A南偏东60°,60°+30°+90°=180°,D位于A的正北方向,∠ADC=45°,所以台风移动的方向为北偏西45°.
题型四 物理问题
【例4】 (链接教科书第105页例3)如图,某大桥主孔采用独塔双
索面斜拉悬臂组合结构体系,假设斜拉桥中某对钢索与竖直方向的夹
角都是53°,每根钢索中的拉力都是5×104 N,那么它们对塔柱形成
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sin 53°=0.8, cos 53°=0.6)
解:把两根钢索的拉力看成沿钢索方向的两个分力,以它
们为邻边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OACB,其对角线的长度就
表示它们的合力的大小.由对称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
塔柱竖直向下,且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
法一 如图所示,连接AB,交OC于D,则AB与OC互相垂直平分,
即AB⊥OC,且AD=DB,OD= OC.
在Rt△AOD中,∠AOD=53°,而OD= OC,
则合力|F|=2|F1| cos 53°=2×5×104×0.6=6×104(N).
即合力的大小为6×104 N,方向竖直向下.
法二 在△OAC中, cos ∠OAC= cos (180°-2×53°)=-(2
cos 253°-1)=1-2×0.62=0.28,
由余弦定理,得OC

= ×104=6×104(N).
即合力的大小为6×104 N,方向竖直向下.
通性通法
  物理中很多矢量如速度、力等的计算大多可以归为解三角形.解
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是结合物理知识把涉及的量用图形表示出来,转化
为解三角形的问题.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某同学沿平直路面由A点出发前进了100 m到达斜坡底端
的B点,又沿倾斜角为60°的斜面前进了100 m达到C点,求此同学
的位移和路程.
解:如图所示,画出该同学的位移矢量图, 为该
同学的位移,方向由A→C.
法一 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则BD=BC cos 60°=100× =50(m),CD=BC sin 60°=
100× =50 (m).
∴AC= = =100 (m),
路程s=AB+BC=200(m).
∴如图 为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100 m,方向由A→C,路程为
200 m.
法二 在△ABC中,AB=BC=100 m,∠ABC=120°.
由余弦定理,得AC= =
=100 (m).
路程s=AB+BC=200(m).
∴如图 为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100 m,方向由A→C,路程为
200 m.
1. 如图所示,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
观察站南偏西40°方向上,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东60°方向上,则
灯塔A在灯塔B的(  )
A. 北偏东10°方向上
B. 北偏西10°方向上
C. 南偏东80°方向上
D. 南偏西80°方向上

解析:  由条件及题图可知,∠BAC=∠ABC=40°,又
∠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灯
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80°方向上.故选D.
2. (2024·淮安月考)作用在同一点的三个力F1,F2,F3平衡,已
知|F1|=30 N,|F2|=50 N,F1与F2之间的夹角是60°,则
F3与F1之间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

解析:  由题意,知F3应和F1,F2的合力F平
衡.设F3与F1之间的夹角为θ,作图(如图),
可知当三力平衡时,由余弦定理得|F3|=
=70(N),再由正弦定理得 = ,即 sin θ= = .故选C.
3. (多选)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
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解析:  如图,在Rt△ABD中,∠ABD=
60°,BD=20 m,∴AD=BDtan 60°=20 ,
∴甲楼的高度为20 m.在△ABC中,设AC=
BC=x,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
2AC·BC· cos ∠ACB,即1 600=x2+x2+x2,解
得x= ,则乙楼的高度为 m.故选A、C.
4. 已知A,B,C,D四个景点,如图所示,∠CDB=45°,
∠BCD=75°,∠ADC=15°.A,D相距2 km,C,D相距
km,求A,B两景点间的距离.
解:在△BCD中,∠CBD=180°-∠BCD-∠CDB=60°,
由正弦定理得 = ,
即BD= =2.
在△ABD中,∠ADB=45°+15°=60°,BD=AD,
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2.
所以A,B两景点间的距离为2 km.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已知A,B两地相距10 km,B,C两地相距20 km,且∠ABC=
120°,则A,C两地相距(  )
A. 10 km
解析:  ∵AC2=AB2+BC2-2AB·BC cos 120°=102+202-
2×10×20× =700,∴AC=10 km.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灯塔P的南偏西75°距塔
68 n mile的M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
艘船的航行速度为(  )
解析:  如图所示,在△PMN中,
= ,∴MN= =
34 ,∴v= = (n mile/h).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
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如图,若某
人在点A测得滕王阁顶端仰角为30°,此人往滕王阁方向走了42米
到达点B,测得滕王阁顶端的仰角为45°,则滕王阁的高度最接近
于(忽略人的身高)(参考数据: ≈1.732)(  )
A. 49米 B. 51米
C. 54米 D. 57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滕王阁的高度为h,由题设知,∠CBD=45°,
∠CAD=30°,所以BD=CD=h,则AD=AB+BD=h+42,
又tan∠CAD= = = ,可得h= ≈57米.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2024·南京月考)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
一建筑物CD的视角为15°,向山顶前进100米到达B处,又测得建
筑物CD的视角为45°,若CD=50米,山坡对于水平面的坡角为
θ,则 cos θ=(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知,BC= =
=50( - )(米).
在△BCD中, sin ∠BDC= = =
-1.由题图,知 cos θ= sin ∠ADE= sin ∠BDC= -1.故
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多选)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李宁同
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四种测量方案
(△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则一定能
确定A,B间距离的方案为(  )
A. 测量A,B,b B. 测量a,b,C
C. 测量A,B,a D. 测量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对于A,利用内角和定理先求出C=π-A-B,再利
用正弦定理 = 解出c;对于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
b2-2ab cos C即可解出c;对于C,先利用内角和定理求出C=π-
A-B,再利用正弦定理 = 解出c;对于D,不知道长度,
显然不能求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多选)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B在货轮北偏东75°方向上,距离为
12 n mile;在A处看灯塔C在货轮的北偏西30°方向上,距离
8 n mile.货轮由A处向正北航行到D处时,再看灯塔B在南偏东
60°方向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处与D处之间的距离是24 n mile
B. 灯塔C与D处之间的距离是16 n mile
C. 灯塔C在D处的西偏南60°
D. D在灯塔B的北偏西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可知∠ADB=60°,∠BAD=75°,
∠CAD=30°,所以∠ABD=180°-60°-75°=
45°,AB=12 ,AC=8 ,在△ABD中,由正
弦定理得 = ,所以AD= =
24(n mile),故A正确;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 = =8 (n mile),故B错误;因为CD=AC,所以∠CDA=∠CAD=30°,所以灯塔C在D处的西偏南60°,故C正确;由∠ADB=60°,所以D在灯塔B的北偏西60°,故D错误.故选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如图所示,设A,B为世博轴的两端点,C
为中国馆,由题意知∠ACB=120°,且AC=
BC,过C作AB的垂线交AB于D,在Rt△CBD
中,DB=500 m,∠DCB=60°,∴BC=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4·苏州质检)如图,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甲同学从点A处开
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点B时,发现乙同学踢着足球在点C处正
以自己速度的 向A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 cos ∠BAC= ,AB=
3 m,AC=7 m.若忽略甲同学转身所需的时间,则甲同学最快拦
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上离A处 m的点.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如图,设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地点是
点D,CD=x,则BD=2x,AD=7-x,所以
在△ABD中, cos A= = ,整理可得15x2+52x-164=(15x+82)(x-2)=0,解得x=2或x=- (舍去).故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上离A处5 m的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一缉私艇在A处发现在其北偏东45°方向,距离12 n mile的海面C
处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逃窜.缉私
艇的速度为14 n mile/h.若要在最短时间内追上该走私船,缉私艇
应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上走私船所需的时间和
角α的正弦值.
解:设经过x h后缉私艇在B处追上走私船,
如图.
依题意得AB=14x n mile,BC=10x n
mile,∠ACB=1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14x)2=122
+(10x)2-2×12×10x· cos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得x=2 ,
∴AB=28 n mile,BC=20 n mile.
由正弦定理得 sin α= = .
∴所需时间为2 h,角α的正弦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如图,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30°,沿倾斜角为15°的
斜坡向上走a m到B,在B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60°,则山高h
=(  )
D. a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知,∠PAQ=30°,∠BAQ=15°,∠PBC=
60°,AB=a m,在△PAB中,∠PAB=15°,∠BPA=30°,
∴ = ,∴PB= a m,∴h=PC+CQ=
a× sin 60°+a sin 15°= a(m),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多选)如图,某人在一条水平公路旁的山顶P处测得小车在A
处的俯角为30°,该小车在公路上由东向西匀速行驶7.5分钟后,
到达B处,此时测得俯角为45°.已知小车的速度是20 km/h,且
cos ∠AOB=- ,则(  )
B. 小车从A到B的行驶过程中观测P点的最小仰角为30°
C. PA=2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可得∠OAP=30°,∠OBP=45°,设OP
=x km.又OP⊥OA,OP⊥OB,则OA= x km,OB=x km.
因为AB=7.5× ×20= (km),所以 cos ∠AOB=
= =- ,解得x=1,从而PA=2 km.易知
sin ∠AOB= ,所以由等面积法可得O到AB的距离h=
km,则最大仰角的正切值为 = .又AO>BO,所以最小
仰角为30°.故选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4·无锡月考)如图,为了测量B,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
一平面上的A,D两点,已知∠ADC=90°,∠DAB=60°,
AB=2,BD=2 ,CD=4 ,则BC的长为  4  .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ADB= =
= ,∵∠ADC=90°,∴ cos ∠BDC= ,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2=BD2+CD2-2BD·CD· cos ∠BDC=24
+48-4 ×4 × =48,∴BC=4 (负值舍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至景点C处有两条线路.线路1是从
A沿直线步行到C,线路2是先从A沿直线步行到景点B处,然后
从B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同时出发匀速步
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 倍,甲走线路2,乙走线路1,最后
他们同时到达C处.经测量,AB=1 040 m,BC=500 m,则 sin A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依题意,设乙的速度为x m/s,则甲的速度为 x m/s,因为
AB=1 040 m,BC=500 m,所以 = ,解得AC=1
260(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 A=
= = ,所以 sin A=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如图,A,B两地之间有建筑物P和一座小山坡Q,经实地观察
发现,北面有大山,而南面在四边形ABNM范围内地势平坦,但
有建筑物R,试设计A,B之间距离的测量、计算方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此题答案不唯一,下面举出三种方案.
(方案一)在以P,Q,R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内
选一点C(可同时看见A,B两地),测出BC,
AC的长及∠ACB.
由余弦定理,得
A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方案二)解四边形ABNM. 如图①,测出AM,
MN,NB的长,∠AMN,∠MNB的度数.
在△AMN中,由余弦定理,得AN=

sin ∠ANM= ,
在△ANB中,∠ANB=∠MNB-∠ANM. 由余弦
定理,得AB= .
(方案三)在线段AB上选一点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布设三角形网,如图②,使建筑物R的底部在△MCN的内部,不
影响视线.
在△AMC中,测出AM,CM的长及∠AMC,则
AC= .
在△BNC中,测出BN,CN的长及∠BNC,则
BC= .
于是AB=AC+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