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1—2题15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春不是彷徨,不是懈怠。它是历史(fù yǔ)我们的使命,它是民族危亡时(bào fēng zhòu yǔ)中的抗争;它也是和平岁月里对理想虔诚的瞭望。青春属于谁呢?青春,属于赛场上全力以赴的运动健儿;青春,属于勤学不辍的莘莘学子;青春,属于每一个志不变,心不老的人;青春,属于每一个乐观进取的人!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ù yǔ)______ ②(bào fēng zhòu yǔ)______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彷徨______ ②瞭望______
(3)文段中的“赴”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4)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分)
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古诗词的芬芳弥漫在四季,摇曳在心田。某中学八(1)班组织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
(2)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雪的佳句。以下诗句,哪一句不是描写雪(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八(1)班将举办“倡导诵读古诗词”的演讲比赛,请你撰写演讲稿。你的演讲题目是什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演讲?请分条列出,不少于三点。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19题55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
3.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古诗文有不同的美。品《诗经》之朴:有“(1)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的直白热烈;有“蒹葭萋萋,(2)________________”的含蓄蕴藉;味唐诗之壮:有“气蒸云梦泽,(3)________________”的磅礴气象;有“(4)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力量。探小石潭之幽:有“凄神寒骨,(5)________________”的独特感受;寻陶渊明之梦:有“黄发垂髫,(6)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理想。不同的美,提供不同的营养,都助力同学们丰富自我,顺利成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4. 两首诗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却有所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_________之意,意境旷达;《送友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_________之情,情思动人。
5. 诗人在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日,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①,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②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③天南。晚照城郭山水如画,半山居④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磴:石阶。②崖限: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③明烛:像烛火一样照亮。④居:停留。
[乙]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②。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以鉴承日光,则背文③及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今众者得古鉴,即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④所以⑤伤知音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鉴:镜子。②相若:相称。③文:通“纹”,花纹。④师旷:古代著名乐师。⑤所以:……的原因。
6.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余始循以入 余:_______________
(2)及既上 既:_______________
(3)苍山负雪 负:_______________
(4)了了分明 了了:_______________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1)晚照城郭山水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2)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8. 给下面句子断句,用“/”标出,限标2处。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9. 甲文记叙姚鼐和友人沿着中谷向上最终登顶的过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写法。
10. 乙文末尾写到今人的一些做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7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2021年12月13日,有两个词语入选“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所谓“碳达峰”就是在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就是______。(见下图)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②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是,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材料二】
专家介绍,我国推进节能工作,难度大,但办法也不少。首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是天然的绿色能源。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34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我国风电、光伏去年新增装机约1.2亿千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另外,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材料三】
①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植树造林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治本之举,也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②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2020年中国提出的新气候行动目标中,确立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的目标,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适当的土地种植适宜的树种,改善树种结构,优选良种壮苗,还要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其固碳能力。还应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可商业化发展的森林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森林碳汇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反哺林业建设,更好地发挥植树造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1.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甲】“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一个顶峰后长期保持不变的状态。
【乙】在实现碳中和方面,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中坚力量。
【丙】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左右。
12. 请结合【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中的信息,简要说明什么是“碳中和”。
13. 上述三则材料主要说明我国碳中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请你依据材料,补充相关内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时存在以下困难:①___;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为此,我国除了采取了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如②___,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还采取了增汇举措,③___。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补充材料】
我的扶贫联系村,叫西溪村,一个古朴的小村庄。我第一次进村时,正是春天,站在山谷一处农家院子里,看到一山谷的洁白梨花盛开,照得天空异常明快高远。我感叹道,好美。一起工作的村干部笑着说,我们西溪村确实变美了,三年前栽下的千亩梨树如今都开了白蓬蓬的花,看着这花开得旺,村民心里美呢,再过几个月就摘果收钱了。
(节选自李汀《苍溪之溪》,《人民日报》有删改)
班级准备将这篇选文拍成微视频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微视频制作大赛,请你帮助完成。
14. 选材组准备选取一些场景、人物画面作为拍摄的素材,请补充完整。
场景 人物画面
①______ 几位老人手拿竹签和粉瓶给花授粉
一处老院子墙壁边 ②______
村子里 ③______
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 老陈和我闲聊,介绍老物件老梨树。
15. 拍摄组的同学在选择微视频的主人公时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微视频的主人公是水泥画匠人老陈;有同学认为微视频主人公是文中的“我”。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微视频的主人公应该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16. 拍摄组同学在拍摄时还选择了一些特写镜头,请你探究他们的意图并做批注。
(1)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
(2)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17. 后期制作组的同学讨论决定微视频就以“绽放的梨花”为标题,请你探究标题的意蕴。
18. 拍摄完成的微视频将送电视台参加比赛,有几个栏目可供选择,你觉得可以放在下面哪一个栏目里参选,并说说理由。
A.栏目一:乡村振兴 B.栏目二:最美乡村
三、整本书阅读
19. 《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______(填人名)的《______》放在首篇。
20. 保尔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后,炼成钢铁般的意志,请从以下情节中任选一处,概述保尔的“炼造”经历。
情节一:不同工作的历练
情节二:各种伤病的折磨
第三部分(20题50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无论世界怎样,听从内心,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自己,也不会负了光阴岁月。
请以“坚持终将美好”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积极向上;③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1) ①. 赋予 ②. 暴风骤雨
(2) ①. pánɡ huánɡ ②. liào wànɡ
(3) ①. 走 ②. 二
(4)第二个逗号改顿号。
2.【答案】(1) ①. 折柳(或“赠柳”) ②. 饯行(或“劝酒”) (2)B
(3) ①. 题目:《让我们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②. 内容:①诗词来源 ②倡导诵读古诗词原因 ③怎样诵读古诗词
3.【答案】 ①. 窈窕淑女 ②. 白露未晞 ③. 波撼岳阳城 ④. 海内存知己 ⑤. 悄怆幽邃 ⑥. 并怡然自乐
【答案】4. ①. 宽慰 ②. 惜别
5. 在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诗人通过描写挥别的动作和马儿鸣叫的场景来表达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答案】6. ①. 我 ②. 已经/……以后 ③. 背着/覆盖 ④. 清楚明白
7. (1)傍晚的太阳映照着内城外城山水像是一幅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半山腰处停留着云雾),又像是一条飘带的样子。
(2)凡是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就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就要小些。
8.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9. 移步换景 10. 这种行为是不妥。今人在没有弄清楚制镜原理的情况下,随意磨平镜面,是对古人劳动成果和智慧的践踏。我们要尊重、珍惜并发展传统技艺和文化。
【答案】11. 乙 12. 示例:碳中和是指工农生产、交通运输等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植物吸收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一种环保概念。
13. ①. 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 ②.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③.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
【答案】14. ①. 阳光下,梨花摇曳处 ②. 老陈认真细致地为邻居画水泥画 ③. 老陈向我介绍老物件川北民居
15. ①. 我认为主人公是老陈。 ②. 理由:文章更多的笔墨着力于写老陈;老陈画水泥画、带我参观乡村介绍老物件,凸显了乡村的发展与美丽,写出了新时代乡村人的骄傲和自豪,符合“乡村振兴”的主题;文中的“我”更多的是故事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是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扶贫者。我认为主人公是“我”。理由:现在的乡村和“我”第一次来见到的样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在我们扶贫者的帮助下前景一片美好,“我”来到乡村正是为了乡村振兴,契合主题“乡村振兴”;“我”是扶贫者,是政府工作人员,老陈所在村子的发展离不开“我”的帮助和指导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
16. (1)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老陈为邻居画水泥画的细致、严谨、认真,长短句结合赞美了了老陈动作娴熟、技艺高超、精益求精。
(2)想象(虚实结合)。作者回忆第一次进村的情景,看到眼前乡村振兴后的美景,也看到了这片古朴土地上人们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由衷生出欣喜、希望之光;更看到了老对象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
17. (1)乡村里梨花绽放,自然美景引人入胜。(2)乡村里的老人因为乡村振兴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坚韧和创新活出了自信,绽放属于自己的美。(3)落后的乡村在扶贫工作者的帮助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生活日益美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绽放希望之花。
18. 选A,放栏目一。现在乡村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时所看到的乡村,旧貌换新颜,符合乡村振兴的主题;传统老物件水泥画、传统川北民居受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喜爱,重新焕发生机,符合乡村振兴的主题;乡村里几位老人给花授粉、老陈画水泥画、带我看老对象,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后人们经济生活的崭新面貌;老人对现在生活感到幸福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信都是乡村振兴的结果;微视频播出也想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走近乡村、振兴乡村。
选B,放栏目二。微视频的取景在美丽的乡村;多角度从自然美景、人们的生活展示了乡村的美丽。
19.【答案】 ①. 经史子集 ②. 许慎 ③. 说文解字
20.【答案】示例一:车站食堂当杂役。每天工作16小时,忍受老板的剥削、客人的羞辱,这些非人的待遇让他意识到底层人民的苦难,保尔始终拒绝向命运低头,激起了他对剥削阶级的仇恨。
示例二:电厂司炉工。在朱赫来的引导下,保尔开始接触布尔什维克思想,他在劳动中逐渐将体力劳动与精神信仰结合。他的意志已从个人生存转向集体理想,甘愿为信仰牺牲。
示例三:伤病下的折磨。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能听使唤。他用格子板写作,又通过口述让人记录,最终战胜消极情绪,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写作。
示例四:文学创作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曾因失去工作能力试图自杀,后来他以笔为剑,在病榻上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的意志从 “用身体拼搏”升华到“用精神创造”。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