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中国的工业-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需落实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关系。教材分析 本课时承接上一课时“工业的地位与分类”,聚焦中国工业的分布格局与主要工业基地,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核心内容,也为后续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奠定基础。教学方法 能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归纳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能够结合区域特征,评价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理解区域差异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分析工业发展与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地协调观: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规划工业布局,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难点:综合分析工业发展的多因素影响,理解区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活动设计:播放视频《中国工业的“高光时刻”》(如高铁、航天、5G技术等片段)。 提问: 视频中展示了哪些工业成果?它们分布在全国哪些地区? 为什么这些工业会集中在特定区域?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视频激发兴趣,建立工业发展与区域关联的初步认知。 以问题驱动思考,引出本课主题——工业分布与区位条件。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授 环节1:中国工业的分布格局 活动1:读图归纳 任务:学生分组观察《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 标记出沿海、沿长江、沿铁路干线的工业中心。 总结工业分布的总体特征(沿海、沿江、沿交通线集中)。 教师引导: 对比1978年与2023年工业分布图,分析变化趋势(如中西部崛起)。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说明交通线对工业扩散的作用。 活动2:案例分析——长江经济带 材料:提供长江沿岸钢铁、汽车、电子产业分布数据。 问题: 长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哪些优势条件?(水源、航运、资源) 为什么上海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而重庆侧重装备制造?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训练区域认知能力,理解“点-轴”分布模式。 结合具体案例,渗透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 环节2: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分析 活动3:角色扮演——工业基地“自述” 任务:学生分组扮演四大工业基地,从以下角度介绍自身优势: 资源禀赋(如辽中南的煤炭、铁矿) 交通条件(如京津唐的港口与铁路枢纽) 市场与科技(如长三角的科研院所与消费市场) 政策支持(如珠三角的改革开放先行区) 教师补充: 对比传统工业基地(辽中南)与新兴基地(珠三角)的产业转型。 展示京津唐“雾霾治理”案例,讨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活动4:小组辩论——工业基地的“未来之路” 辩题:以辽中南为例,“传统工业基地应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 要求:结合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区位条件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 辩论活动激发批判性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 环节3: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活动5:思维导图构建 任务:以“某地欲建设汽车工厂”为情境,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分析影响选址的因素(如土地、劳动力、供应链、政策等)。 教师总结: 传统因素:资源、交通、市场 新兴因素:科技、人才、环境容量 动态因素:政策调整、国际形势(如芯片产业受贸易战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强化综合分析能力。 联系现实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核心内容(工业分布特征、区位条件分析方法)。 教师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作业: 基础题:绘制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对比表。 实践题:调查家乡的工业类型,分析其区位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 拓展题(选做):阅读《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撰写短文“我心中的未来工厂”。 设计意图: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实践题强化地理实践力。 拓展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培养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