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材版本: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 课时
二、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结合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从而增强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精神,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本质角度去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
3.公共参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使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体现公共参与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框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内容,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围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解体向阶级社会演进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产生原因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进而明确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唯物史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全面掌握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清晰理解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一本质特征。
2.深刻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更替的基本规律之一。结合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实例,如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飞跃,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帮助学生领会这一规律。
(二)教学难点
透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这一内容较为抽象,可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困境,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 2025 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时政新闻,如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提问学生: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科技进步与社会形态的演变有怎样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这一演进的关键因素。
(二)讲授新课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的状况
展示考古发现的原始人类使用的简单工具图片,如石器、骨器等,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问:这些工具的特点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哪些状况?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这种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例如,在原始部落中,人们共同围猎大型野兽,获得的猎物平均分配给部落成员,以维持生存。
介绍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形式,如氏族、部落等,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
2、原始社会的解体
展示一些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私有制萌芽的考古资料或历史故事,如某个部落中出现了个人对生产工具和牲畜的私有占有。提问学生: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引导学生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开始瓦解。讲解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如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等因素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讲解阶级的产生,说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从而产生了阶级。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阶级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3、奴隶社会的形成
展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奴隶制国家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奴隶社会的产生过程。提问: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详细讲解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即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古罗马奴隶在矿山中艰苦劳作,让学生感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酷性。
分析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本质,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让学生理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点,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奴隶社会产生的过程和相互关系。总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典型代表朝代及其主要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几位学生分享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即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典型代表朝代及其主要特点。
提问学生:奴隶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对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
(二)讲授新课
一、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展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些历史图片,如秦朝的长城、唐朝的长安城等,引导学生感受封建社会的繁荣。提问: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与奴隶社会相比有哪些进步?
讲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如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通过对比奴隶制和封建制生产关系,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进步性。
介绍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如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等。通过讲述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度等,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2、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展示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资料,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的出现等,介绍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问: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
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过程,强调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以及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通过讲述英国圈地运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封建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引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话题。展示 2025 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困境的时政新闻,提问学生:这些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重点分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一矛盾导致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梳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总结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 “我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走向的看法,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
六、课堂小结
在这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原始社会的蒙昧走向奴隶社会的形成,再历经封建社会的发展,最终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舞台。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深入剖析,我们清晰地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与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危机,这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④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石器
旧石器-打制石器 采集天然食物
新石器——磨制石器——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②生产关系的特点: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上层建筑: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
4.氏族:①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物,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③发展: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注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氏族不是国家。)
5.原始社会的解体:
6.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二、奴隶社会(文明时代的门槛)
1.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上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4.国家的本质/含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5.奴隶制国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6.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②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7.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8.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力: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②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上层建筑:阶级、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专制。
9.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
三、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力: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②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上层建筑:
政治压迫: 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2.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是怎样剥削统治农民的?
(1)经济剥削:
①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方式: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追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2)政治压迫: 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3)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3.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阶级对立: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表现形式:抗租抗税运动、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等。
注意:
1.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主要方式,不是唯一方式)
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四、资本主义社会
1.产生: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力:机器生产
②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上层建筑:自由、平等、博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4.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1)原因:
①经济上: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优势
②思想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③阶级基础:劳动人民
(2)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影响:
①积极: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消极: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②实质(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③产生的原因:
A.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
7.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注意:
1.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七、课后练习
1.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结成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我们还是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奴隶主建立了暴力机关,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奴隶主推动社会发展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详解】①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①④正确。②:奴隶主建立了暴力机关,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这表现了奴隶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的原因,②排除。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和奴隶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而不仅是奴隶主发挥了作用,③排除。故本题选B。
2.2025年1月,意大利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罢工。此次罢工的出现是因为各领域从业者对增长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和增加福利的要求迟迟得不到满足,是民众对政府新财年预算法案和长期财政政策的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据此,某班同学提出了下列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已转化为劳动者与政府的矛盾
②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出现大罢工的根源
③阶级斗争才是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
④资本家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可能对工人作出短暂妥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①: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本质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劳动者对政府政策的不满本质上是劳资矛盾的间接体现,而非矛盾转化,①不符合题意。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领域从业者对增长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和增加福利的要求迟迟得不到满足,说明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出现大罢工的根源,②符合题意。③: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非仅仅缓和矛盾,并且,通过谈判、立法等非暴力方式也可能缓和矛盾,“唯一正确途径”说法绝对,③错误。④:罢工潮使资本家面临损失,为保自身利益可能短暂妥协,满足工人部分要求,④正确。故本题选C。
3.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提高了资本增殖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垄断、技术霸权、社会分化,作为资本主义新样态的数字资本主义得以生成。对数字资本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有可能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②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资本增殖能力提高克服了劳动剥削
④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详解】①④: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进一步加剧经济垄断、技术霸权、社会分化,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有可能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①④入选。②: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不选。③: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资本的增值能力,但无法克服劳动剥削,③不选。故本题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