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2课 山水合壁课件 (共13张PPT内嵌视频) 湘美版(2024)七年级美术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 第2课 山水合壁课件 (共13张PPT内嵌视频) 湘美版(2024)七年级美术下册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
山水合璧
基本问题:美术作品如何体现共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
一、画面内容
描绘的是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美景。
一、画面内容
“剩山卷”是《富春山居图》的前半部分。纵:31.8cm,横:51.4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由六纸接成,长逾六公尺,第一纸前有残补痕迹。纵33cm,横636.9cm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画面形式
高远
圆润厚实
湿笔长披麻皴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
三、创作背景
黄公望至正七年偕道友郑无用回到富春。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从79岁画到了82岁,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反复画了三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朝画家张璪提出。该观点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画成为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表达思想,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原名陆坚,因过继黄氏遂易名公望,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专攻山水,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他完成了山水画由“重格律,以理贯法”到“重气韵,以趣运法”的升华,建立起了文人画“萧索淡泊,平淡天真”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典型风范。他的笔墨结构如同音乐,有着清新、肃穆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元代以书入画的时代特征。被后世誉为“元四家”之首。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擅画水墨山水,尤其以湿笔淡墨技法闻名。善用“披麻皴”,画面苍润浑厚,意境悠远。代表作《渔父图》《秋江渔隐图》。
倪瓒,字元镇。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间用淡色。善画水墨山水画,创造“折带皴”,是平远画法的典型。存世作品《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
《六君子图》
《容膝斋图》
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元末明初画家,元四家中最年轻者。以“密体山水”独树一帜,开创“千岩万壑”式全景构图。独创“解索皴”“牛毛皴”,以细密蜷曲的笔触表现山石肌理。代表作《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
1.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情趣。
2.题跋诗文加以阐述,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
3.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元四家”共同点
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
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图。
绝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
多表现隐居生活,章法稠密。
黄公望
吴镇
倪瓒
王蒙
《富春山居图》颠沛流离史
元至正十年:黄公望赠与好友无用师
明成化年间:著名书画家沈周收藏
明弘治元年:樊舜举收藏
明崇祯九年:吴正志收藏
清顺治七年:吴洪裕收藏,焚毁,成为两段
1956年,《剩山图》入浙江省博物馆
2011年6月,合璧展出
四、画作的价值、意义、地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展示笔墨意蕴的佳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幅画承载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与人生的完美结合。
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从明代的沈周、董其昌,到清代的恽寿平,再到近现代的黄宾虹、陆俨少,无数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汲取灵感。这幅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的代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