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例如,结合我国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实践中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3.公共参与: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成就与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共参与。 教材分析 本框包含三目内容。第一目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其产生背景、主要主张以及存在的缺陷,同时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目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及该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第三目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讲述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到多国实践,尽管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坚定了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如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如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等。2.教学难点: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涉及到较为抽象的哲学和经济学原理;正确认识《共产党宣言》在当今时代的深远意义,需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坚定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尤其是面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需要引导学生从本质和规律层面去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时政引入】2025 年,全球经济格局面临诸多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因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提问学生 “从当前这些现象中,大家能感受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议学情境】展示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在美国创建 “新和谐公社” 的相关资料,包括公社的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 “新和谐公社” 失败的原因,提问:“欧文的设想为何难以实现?”【议学提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配性、对资产阶级的幻想、缺乏对阶级斗争的认识等方面思考。【教师总结】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但他们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同时,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与正确途径。不过,空想社会主义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教师活动】接着展示 19 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工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问:“这些工人运动为何会爆发?又为何最终失败?”【议学提示】思考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阶级矛盾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等因素。【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但这些运动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以失败告终。然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议学情境】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故事,重点提及他们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如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艰辛历程,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深入调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他们的理论吸收了哪些前人的思想成果?”【议学提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等方面思考。【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教师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等)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教师活动】具体阐述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举例,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说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接着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如某工厂工人的工作时长、工资待遇与创造的价值对比。提问:“剩余价值学说如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议学提示】从工人创造的价值与所得报酬的差异,以及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方式等角度思考。【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理解剩余价值学说的内涵。【教师总结】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教师活动】播放关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视频资料,介绍《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和过程。提问:“《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重要内容?”【议学提示】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未来社会的展望等方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议学情境】展示十月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介绍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教师活动】提问:“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议学提示】从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的力量、列宁的领导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思考。【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教师活动】展示二战后社会主义在多国发展的地图和相关资料,介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到多国实践的情况。提问:“社会主义在多国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面临哪些挑战?”【议学提示】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成就和挑战。【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二战后,社会主义在多国实践中,在经济建设、社会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内部发展模式的探索等挑战。尽管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的巨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孕育到诞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历程。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尽管因时代局限而失败,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到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工人运动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阶级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更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征程。虽然过程中遭遇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历史必然性。同学们,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知识点整合: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空想社会主义1.产生原因: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2.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3.历史意义:①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地位)②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4.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②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④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二、科学社会主义1.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①表现:法国里昂工人 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②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了解:单纯经济斗争不能消灭剥削制度。无产阶级只有取得政权,才能获得经济上的解放。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③影响: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 + 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①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②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③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④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⑤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三、《共产党宣言》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内容及意义: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五、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1.社会主义从一个到多国的实践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我们应坚信(态度):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课堂练习 1.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1824年,欧文出资在美国买下一块移民区,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新和谐公社”孤岛很快湮没在了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欧文的实践说明(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能够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②他试图通过理想化的设计探索社会变革的可能③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路径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选 C。解析:欧文的 “新和谐公社” 实验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试图探索社会变革可能(②正确)。但该实验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失败,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未找到正确变革路径,脱离了阶级斗争和社会现实(③正确)。①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弊端;④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涉及经济危机。2.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②任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预见性 ③说明所有国家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选 B。解析:恩格斯的话强调理论随实践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体系(①正确)。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彰显其生命力(④正确)。②错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③“所有国家” 表述绝对,题干侧重中国实践,故排除。3.《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足,围绕现代化的产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人类现代化的时代走向、实现共产主义的策略步骤等问题进行了基础性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①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遵循《共产党宣言》的具体策略步骤②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要发挥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④要顺应人类现代化的时代走向、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选 D。解析:《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足,为人类现代化指明走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局限性,走中国特色道路(②正确),顺应人类现代化趋势(④正确)。①错误,应遵循基本原则而非具体策略;③题干未强调党和人民的领导作用,故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