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是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并练习运用。2.系统复习巩固本单元朗读技巧并进行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3.复习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秋天的怀念》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深爱儿子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从儿童和少女的角度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散步》于平凡生活中表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世说新语>二则》则让我们领略了魏晋世家大族的文化修养和情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浓浓亲情,我们一起回顾内容,通过细节,归纳体悟亲情的方法,复习单元学习重点。二、单元重点复习任务一:赏析细节描写,分享亲情故事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1.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很多的细节意蕴丰富、情味深长。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所学文章,通过完成下列表格,梳理细节描写的具体手法,归纳其重要作用。填写“细节描写语句”时,可以直接填写原文,也可以在课文中勾画出来。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秋天的怀念》《散步》《荷叶·母亲》示例: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秋天的怀念》 母亲对儿子时时刻刻的关注 细节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细节二:“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细节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 情感:担忧、心疼和关爱。 形象:坚毅、伟大、隐忍、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伟大母亲形象。《散步》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面对分歧时的犹豫心理 我:有责任感、关爱母亲。《荷叶·母亲》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红莲和荷叶等景物的情态 荷叶象征着母亲:爱护子女,无私伟大。《咏雪》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 谢太傅高兴的神态 表现家长的慈爱爽朗,表现大家庭的其乐融融。2.小结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你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吗?现要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请你回忆家中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1.小组交流,班内分享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家庭小故事或故事片段,小组内部推选1-2人在班内分享故事,注意在分享时借鉴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故事的主角是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辈、父母辈、兄弟姐妹等。故事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工作学习,外出游玩。示例一:为了更好地迎接期末考试,我每天晚上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妈妈看我很认真、很辛苦,就给我端了一个果盘进来,让我补充能量。她放下果盘,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我记得吃,然后在书桌旁默默看着我。我全神贯注地写作业,一抬头发现妈妈已经走到了门口,正在小心翼翼地关门,她的手挡住门和门框中间,避免关门时发出声响。那一刻,母爱具象化,我感觉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示例二:暑假的一天,我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妈妈问我大概几点回来,我回答下午四点左右到家。我们在图书馆看书,最后各自借到了喜欢的书。下午,顶着炎炎烈日、背着书包回家。到家门口已是满头大汗。进门之后,一阵凉气扑面而来,我才发现客厅里的空调打开了,原来是妈妈算好时间提前打开的。那一瞬间,我深受触动,原来爱在细微之处,爱在点滴之中,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有母亲在牵挂着我。2.聚焦细节,勾勒图画。请同学们回忆家庭故事,聚焦其中的细节,尝试为其配图,即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并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适当添加文字。最后同学们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点拨:如示例一,可以画出“门缝”和“母亲的手”;示例二可以画出母亲开空调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语言,如:一会孩子就回来了,我先把空调打开。任务二:掌握朗读技巧,读出人物情感活动1:把握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的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调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请你通过对本单元课文感情基调的回顾,并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梳理常见的感情基调。文章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 示例:悲苦凄怆,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达观的宁静《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点拨:文章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 示例:悲苦凄怆,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达观的宁静《散步》 欢快明朗,清新、愉悦、亲切、舒缓、从容《金色花》 欢快明朗,热爱、亲昵《荷叶·母亲》 轻柔温婉,感激、赞美、依恋《咏雪》 欢快明朗,积极亲切《陈太丘与友期行》 平静、明快常见的感情基调高昂激越 表达激情澎湃、振奋人心的情感 音调高亢、明亮,带有力量和激动。悲苦凄怆: 表达悲伤、哀怨和凄凉的情感 音调低沉、哀愁,带有忧伤和沉重。欢快明朗: 表达欢乐、愉悦和明快的情感。 音调欢快、明亮,带有活力和轻快。轻柔温婉: 表达温柔、柔情和温暖的情感。 音调柔和、温和,带有温馨和柔美。慷慨激昂: 表达慷慨、豪情和激昂的情感。 音调雄浑、激情四溢,带有慷慨和豪迈恐惧惊慌: 表达恐惧、惊慌和紧张的情感。 音调紧张、颤抖,带有紧迫感和不安。其他: 愤怒、热情赞美、平静舒缓等。活动2: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1.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但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在这一单元,我们重点讲解朗读的技巧——语气、语调、节奏。(1)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一句话的语气主要决定于语调。请同学们为以下情感选择合适的语气,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①气足声硬 ②气舒声平 ③气缓声沉 ④气粗声重⑤气短声促 ⑥气满声高 ⑦气平声柔喜悦( ) 悲伤( ) 赞美( ) 焦急( )狠毒( ) 愤恨( ) 陶醉( )点拨:气平声柔,送气平而匀,声音要柔和;气舒声平,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喜悦( ⑥ ) 悲伤( ③ ) 赞美( ⑦ ) 焦急( ⑤ )狠毒( ④ ) 愤恨( ① ) 陶醉( ② )(2)语调语音有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不同,由此形成语调。具体来说,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表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表示;语调平稳,延长,无明显变化,叫作平调,可以用“→”表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基本语气。常见的语调语调 情绪 音调 符号 升调 疑问、反问、惊讶、兴奋 从低到高逐渐上升,末尾音节较高 ↗降调 肯定、感叹、请求、沉痛 从高到低逐渐下降,末尾音节较低 ↘平调 陈述、迟疑、思索、冷淡 音调平稳,无明显高低变化 →例: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朗读脚本:通过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与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3)节奏。一篇作品的思想往往不断发展,有着起伏变化。相应地,朗读全篇作品时,语音的松紧、顿挫、轻重、缓急,就会回环往复的整体,这就是朗读的节奏。节奏有轻快和凝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紧张等类型。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思考:根据以上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荷叶·母亲》并回答:4-7段写作者观看荷花,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8-9段写作者观莲的感受,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点拨:4-7语气应为舒缓的,语气比较平和;8-9段应为凝重的,表现出庄重。由平和到庄重,体现了节奏的变化。2.小结语气、语调、节奏都不是互相割裂的,语气主要由语调表现,文章整体上节奏的变化通过句、段的语气和语调变化来体现。3.小试牛刀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下面这段文字,确定并用符号、文字等标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完成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先个人朗读,然后同桌对读,最后推荐优秀在班内朗读。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点拨:《秋天的怀念》文本 朗读分析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语气凝重,语调低沉,节奏低缓,要表现出“我”对生活的绝望和母亲对我的担忧、关怀)“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语调上扬,节奏略急促,要表现出母亲的欣喜与期盼。)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语气急躁,语调上扬,节奏急促,要表现出“我”的不耐烦与不感兴趣。)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气轻快跳跃,活泼,语调上扬,节奏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要表现出母亲的高兴,以及回忆过去时的幸福与满足。)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奏低沉,要表现出母亲自觉失言后的小心翼翼。)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语气凝重,语调低沉,要表现“我”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深深的追悔。)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语境在理解和鉴赏文章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同学们回顾文章中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成表格。并归纳揣摩词义的方法。小组交流,1、2为一组;3、4一组。任意挑选一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句子 分析1.“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3.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4.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点拨:1.“可恨”,形容词,指令人痛恨,既指“我”对瘫痪的双腿的痛恨,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遭遇的憎恨和不满,表现了“我”内心的痛苦和绝望。2.“熬”,动词,有忍受的意思;“严冬”既指现实中极冷的冬天,也指母亲生命中的难关;写出年老体弱的母亲度过严冬的不易,表现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3.“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用在句中写出了早春田野里的新绿大小不同、浓淡不一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随性与自由,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4.“分歧”原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用在句中形容“我”的母亲和儿子对选哪条路的不同看法,大词小用,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表现了“我”责任的重大。“意思”是个多义词,根据语境,它在句中表示“情趣,趣味”,体现了儿童的童趣心理。小结:1.根据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词语本身的含义,判断词语的本义。2.根据词语使用的手法(比喻、双关、象征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的深层含义。3.把握词语的感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任务四:迁移运用活动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我的土屋我的娘①老娘走后,母亲节几乎成了我的伤心日。②母亲算得上大家闺秀。她读过几年私塾,在那时的女孩中算是文化人了。母亲写得一手隽秀的毛笔字,八十岁还能熟记四书五经。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记是善良贤淑。困难时期缺粮,爸妈是退职干部,每月可从国家粮库领取几十斤大米白面,这在当时是天大的财富。不过家里人轻易吃不到,只有客人才能享受。而每当村人生病,母亲都要舀上两碗米面送去。经历长期的部队生活,父亲胃病严重,母亲顿顿都要给父亲做点好吃的。家里有个大搪瓷缸,是父亲的“小灶”,可我从来没看到母亲吃过一口。有时父亲发了脾气,母亲才不得不赌气地夹一点点,然后悄悄放到我的碗里。③母亲胆子小,最怕黑天。晚上串个门,东院走到西院都要找个做伴的,从不敢自己走。我上初二那年,附近一个同学骑着新买的红星牌自行车回家,半路被歹徒抢车,一时间人人自危。有天晚上学校放电影,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没有同路同学了。夜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路,我转着圈不敢出校门。正在这时,母亲焦急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怎么可能会到这儿来?等我又听了一遍,才确认是母亲。原来,母亲看天都黑透了我还没到家,顿时急了,连灶里的柴都来不及灭,一个人摸黑走了四里多山路赶到学校。母亲带我回到家时,院子里站满了人,邻居们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正要分头去找。邻家高大娘责怪母亲说:“你平时胆子小的连东西院都不敢走,今天怎么疯了!”那时小,直到多年后,我才认识到,那不顾一切的“疯狂”背后,是怎样的母爱。④有一次,母亲病得厉害,确诊是克山病。这种病死亡率极高。那几天我家院子里总是站满了乡亲,看病、熬药,干东干西。天佑好人,母亲幸运逃过一劫。但母亲的病还没全好,我也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只是高烧昏睡。母亲强挣着叫人扶她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来我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实些。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⑤母亲走后,每逢看到朋友、同事尚有爹娘可孝敬,总是暗自神伤。父母在时,年节有盼头,回家有奔头。父母不在,这一切都空了。许多次回家,痴痴地望着熟悉的老屋,滚热的土炕,院内厨间的物品,用流泪的心丈量着生死距离,追思父母养育教诲之恩。父亲眼不容沙,口不留情,言传身教,期望我正直、出色。母亲则细腻温暖,我的每一丝烦恼、病痛,都牵着她的心。我这大半生,经历万千,阅人多多,也诱惑多多,尚属从容,未有大错,未失初心,实得益于父母。这些年来,我最喜欢唱的歌是《父亲》《母亲》《儿行千里》,最动我心的是那句“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⑥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1.母爱是伟大的,文中哪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点拨】(1)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分析能体现母爱的生活场景。(2)如②段中母亲在父亲发脾气的情况下,也没舍得吃,而是把好东西都给了我。文段③中先铺垫了母亲怕黑胆小,但她依然抹黑走山路去接我,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④段中母亲病的严重被人扶起来给我做爱吃的鸡蛋汤,于无声处表现了对我的爱。【参考答案】(1)母亲有点好吃的都后会悄悄放到我的碗里;(2)胆小怕黑的母亲居然一个人摸黑走了四里多山路赶到学校去接我;(3)重病的母亲强挣着为我做最喜欢的鸡蛋汤。2.“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中的“央求”能否换为“请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点拨】(1)此题考查的为词语替换题,此类答案一般不能替换,本题中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感情,再对需要替换的词语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答案。(2)“央求”为恳切的请求,语义轻重不同,要比“请求”更为强烈。【参考答案】不能,因为这两个词语词义轻重有差别(程度不同)。“请求”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程度轻);央求是恳切地请求,词义重(程度重)。“央求”这个词,更能表达作者对父母强烈的爱、怀念与感激之情。活动2: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练习在本单元的写作课中,同学们通过描写细节,表达情感。请你从自己的习作中挑选出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利用本节课总结的细节描写技巧,修改润色。并以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表对改后习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 自评 小组互评事例典型正面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生动修辞手法环境描写实行标注星级等级,最高为★★★,最低为★。片段示例:终于熬到了周五最后一节课,那期盼已久的下课铃声还未结束,我几乎是同老师的那一声“下课”一起冲出教室,在尚未涌现放学人流的教室走廊驰骋,从教学楼前的五级台阶上背着装满假期作业的书包一跃而下,穿梭在数以千计的等候学生放学的家长队伍中,从宛如停车场的公路上一眼瞄到我家那辆在日常公路上毫不亮眼的汽车。卸下书包、开门、跨进车内、关门一气呵成。我机械地喊了一声“妈”随后便从后座上拿起瓶身上还带着水珠的冰镇可乐一饮而尽。随着一声陌生又熟悉的“臭小子”,我才从后视镜上看到身着迷彩服,正同我一样在盯着后视镜,嘴角上扬的父亲。如果不是从头上流下的汗水酸涩了我的眼睛,在寄宿学校已经三周没回家的我已经忽略了这是酷暑的六月。如果不是我随后的那一句“爸,你怎么穿军装来接我了……”可能父亲也已经忽略了这是他探亲回家的第一站。点评:确定典型化的场景为表达文章中心或抒发感情做准备。运用正面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等进行细腻描写。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 自评 小组互评事例典型 ★★★ ★★★正面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等) ★★★ ★★★细节生动 ★★★ ★★★修辞手法 ★★★ ★★环境描写 ★★★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系统全面的复习了第二单元文章中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还结合文章对朗读技巧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增强了我们的朗读能力。同时我们通过详细讲解及针对性练习,体会到了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四、布置作业学校正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其中小文同学选择了舒婷的《呵,母亲》,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朗诵知识对小文进行指导。(从语气、语调、重音等角度进行指导)呵,母亲(节选)舒婷呵,母亲,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点拨:第一小节语气柔和,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语气舒缓、气舒声平,语调上扬。“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读出对母亲的不舍,浓浓的依恋;“久久不敢”轻读。“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语调轻柔,上扬,“依旧”轻读,“鲜红”“生怕”重读,读出对母亲旧物的小心翼翼,读出体现出对母亲的不舍。3 / 3(共38张PPT)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秋天的怀念》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深爱儿子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从儿童和少女的角度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散步》于平凡生活中表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世说新语>二则》则让我们领略了魏晋世家大族的文化修养和情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浓浓亲情,我们一起回顾内容,通过细节,归纳体悟亲情的方法,复习单元学习重点。《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情境导入复习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3系统复习巩固本单元朗读技巧并进行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2复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是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并练习运用。1通过复习七上第二单元,我们将达成哪些目标呢?任务一:赏析细节描写,分享亲情故事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很多的细节意蕴丰富、情味深长。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所学文章,通过完成下列表格,梳理细节描写的具体手法,归纳其重要作用。填写“细节描写语句”时,可以直接填写原文,也可以在课文中勾画出来。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秋天的怀念》 《散步》 《荷叶·母亲》 《咏雪》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秋天的怀念》 母亲对儿子时时刻刻的关注 细节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细节二:“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细节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 情感:担忧、心疼和关爱。形象:坚毅、伟大、隐忍、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伟大母亲形象。示例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示例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散步》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面对分歧时的犹豫心理 情感:担忧、心疼和关爱。形象:坚毅、伟大、隐忍、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伟大母亲形象。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示例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荷叶·母亲》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红莲和荷叶等景物的情态。 荷叶象征着母亲:爱护子女,无私伟大。《咏雪》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 谢太傅高兴的神态。 表现家长的慈爱爽朗,表现大家庭的其乐融融。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小结细节描写的具体手法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对人的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②对物的细节刻画:形、声、色、态、数量③恰当的环境细节描写④场景描写①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品格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突出文章中心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你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吗?现要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请你回忆家中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提示: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家庭小故事或故事片段,小组内部推选1-2人在班内分享故事,注意在分享时借鉴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故事的主角是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辈、父母辈、兄弟姐妹等。故事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工作学习,外出游玩。家庭生活分享会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为了更好地迎接期末考试,我每天晚上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妈妈看我很认真、很辛苦,就给我端了一个果盘进来,让我补充能量。她放下果盘,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我记得吃,然后在书桌旁默默看着我。我全神贯注地写作业,一抬头发现妈妈已经走到了门口,正在小心翼翼地关门,她的手挡住门和门框中间,避免关门时发出声响。那一刻,母爱具象化,我感觉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示例一暑假的一天,我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妈妈问我大概几点回来,我回答下午四点左右到家。我们在图书馆看书,最后各自借到了喜欢的书。下午,顶着炎炎烈日、背着书包回家。到家门口已是满头大汗。进门之后,一阵凉气扑面而来,我才发现客厅里的空调打开了,原来是妈妈算好时间提前打开的。那一瞬间,我深受触动,原来爱在细微之处,爱在点滴之中,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有母亲在牵挂着我。示例二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聚焦细节,勾勒图画:请同学们回忆家庭故事,聚焦其中的细节,尝试为其配图,即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并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适当添加文字。最后同学们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为了更好地迎接期末考试,我每天晚上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妈妈看我很认真、很辛苦,就给我端了一个果盘进来,让我补充能量。她放下果盘,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我记得吃,然后在书桌旁默默看着我。我全神贯注地写作业,一抬头发现妈妈已经走到了门口,正在小心翼翼地关门,她的手挡住门和门框中间,避免关门时发出声响。那一刻,母爱具象化,我感觉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示例一可以画出“门缝”和“母亲的手”。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聚焦细节,勾勒图画:请同学们回忆家庭故事,聚焦其中的细节,尝试为其配图,即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并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适当添加文字。最后同学们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可以画出母亲开空调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语言,如:一会孩子就回来了,我先把空调打开。暑假的一天,我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妈妈问我大概几点回来,我回答下午四点左右到家。我们在图书馆看书,最后各自借到了喜欢的书。下午,顶着炎炎烈日、背着书包回家。到家门口已是满头大汗。进门之后,一阵凉气扑面而来,我才发现客厅里的空调打开了,原来是妈妈算好时间提前打开的。那一瞬间,我深受触动,原来爱在细微之处,爱在点滴之中,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有母亲在牵挂着我。示例二任务二:掌握朗读技巧,读出人物情感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的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活动1:把握感情基调《春》《济南的冬天》感情基调: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感情基调:温和、明净、亲切、眷恋请你通过对本单元课文感情基调的回顾,并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梳理常见的感情基调。活动1:把握感情基调文章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 示例:悲苦凄怆,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达观的宁静《散步》 《金色花》 《荷叶·母亲》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欢快明朗,清新、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欢快明朗,热爱、亲昵轻柔温婉,感激、赞美、依恋欢快明朗,积极亲切平静、明快活动1:把握感情基调常见的感情基调高昂激越: 表达激情澎湃、振奋人心的情感。 音调高亢、明亮,带有力量和激动。悲苦凄怆: 表达悲伤、哀怨和凄凉的情感。 音调低沉、哀愁,带有忧伤和沉重。欢快明朗: 表达欢乐、愉悦和明快的情感。 音调欢快、明亮,带有活力和轻快。轻柔温婉: 表达温柔、柔情和温暖的情感。 音调柔和、温和,带有温馨和柔美。慷慨激昂: 表达慷慨、豪情和激昂的情感。 音调雄浑、激情四溢,带有慷慨和豪迈。恐惧惊慌: 表达恐惧、惊慌和紧张的情感。 音调紧张、颤抖,带有紧迫感和不安。其他: 愤怒、热情赞美、平静舒缓等。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但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在这一单元,我们重点讲解朗读的技巧——语气、语调、节奏。活动2: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一句话的语气主要决定于语调。请你为以下情感选择合适的语气,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①气足声硬 ②气舒声平 ③气缓声沉 ④气粗声重⑤气短声促 ⑥气满声高 ⑦气平声柔喜悦( ) 悲伤( ) 赞美( ) 焦急( )狠毒( ) 愤恨( ) 陶醉( )点拨气平声柔,送气平而匀,声音要柔和;气舒声平,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语气⑥④③①⑦②⑤语音有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不同,由此形成语调。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表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表示;语调平稳,延长,无明显变化,叫作平调,可以用“→”表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基本语气。语调常见的语调 语调 情绪 音调 符号 升调 疑问、反问、惊讶、兴奋 从低到高逐渐上升,末尾音节较高 ↗降调 肯定、感叹、请求、沉痛 从高到低逐渐下降,末尾音节较低 ↘平调 陈述、迟疑、思索、冷淡 音调平稳,无明显高低变化 →示例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朗读脚本:通过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与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一篇作品的思想往往不断发展,有着起伏变化。相应地,朗读全篇作品时,语音的松紧、顿挫、轻重、缓急,就会回环往复的整体,这就是朗读的节奏。节奏有轻快和凝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紧张等类型。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节奏思考:根据以上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荷叶·母亲》并回答:4-7段写作者观看荷花,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8-9段写作者观莲的感受,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4-7语气应为舒缓的,语气比较平和。8-9段应为凝重的,表现出庄重。由平和到庄重,体现了节奏的变化。小结语气、语调、节奏都不是互相割裂的,语气主要由语调表现,文章整体上节奏的变化通过句、段的语气和语调变化来体现。①气足声硬 ②气舒声平 ③气缓声沉④气粗声重 ⑤气短声促 ⑥气满声高⑦气平声柔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朗读技巧语调语气节奏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表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 ↘”表示;语调平稳,延长,无明显变化,叫作平调,可以用“ →”表示。朗读全篇作品时,语音的松紧、顿挫、轻重、缓急,就会回环往复的整体,这就是朗读的节奏。升调:疑问、反问、惊讶、兴奋降调:肯定、感叹、请求、沉痛平调:陈述、迟疑、思索、冷淡轻快和凝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紧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下面这段文字,确定并用符号、文字等标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完成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先个人朗读,然后同桌对读,最后推荐优秀在班内朗读。小试牛刀《秋天的怀念》文本 朗读分析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语气凝重,语调低沉,节奏低缓,要表现出“我”对生活的绝望和母亲对我的担忧、关怀)↗(语调上扬,节奏略急促,要表现出母亲的欣喜与期盼。)↗(语气急躁,语调上扬,节奏急促,要表现出“我”的不耐烦与不感兴趣。)点拨点拨《秋天的怀念》文本 朗读分析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语气轻快跳跃,活泼,语调上扬,节奏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要表现出母亲的高兴,以及回忆过去时的幸福与满足。)↗(语调上扬,节奏略急促,要表现出母亲的欣喜与期盼。)↘(语气凝重,语调低沉,要表现“我”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深深的追悔。)语境在理解和鉴赏文章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同学们回顾文章中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成表格。并归纳揣摩词义的方法。小组交流,1、2为一组;3、4一组。任意挑选一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句子 分析1.“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4.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句子 分析1.“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点拨“可恨”,形容词,指令人痛恨,既指“我”对瘫痪的双腿的痛恨,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遭遇的憎恨和不满,表现了“我”内心的痛苦和绝望。“熬”,动词,有忍受的意思;“严冬”既指现实中极冷的冬天,也指母亲生命中的难关;写出年老体弱的母亲度过严冬的不易,表现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句子 分析3.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4.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点拨“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用在句中写出了早春田野里的新绿大小不同、浓淡不一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随性与自由,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分歧”原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用在句中形容“我”的母亲和儿子对选哪条路的不同看法,大词小用,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表现了“我”责任的重大。“意思”是个多义词,根据语境,它在句中表示“情趣,趣味”,体现了儿童的童趣心理。······小结揣摩词义根据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词语本身的含义,判断词语的本义。根据词语使用的手法(比喻、双关、象征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词语的感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任务四:迁移运用活动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我的土屋我的娘①老娘走后,母亲节几乎成了我的伤心日。②母亲算得上大家闺秀。她读过几年私塾,在那时的女孩中算是文化人了。母亲写得一手隽秀的毛笔字,八十岁还能熟记四书五经。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记是善良贤淑。困难时期缺粮,爸妈是退职干部,每月可从国家粮库领取几十斤大米白面,这在当时是天大的财富。不过家里人轻易吃不到,只有客人才能享受。而每当村人生病,母亲都要舀上两碗米面送去。经历长期的部队生活,父亲胃病严重,母亲顿顿都要给父亲做点好吃的。家里有个大搪瓷缸,是父亲的“小灶”,可我从来没看到母亲吃过一口。有时父亲发了脾气,母亲才不得不赌气地夹一点点,然后悄悄放到我的碗里。③母亲胆子小,最怕黑天。晚上串个门,东院走到西院都要找个做伴的,从不敢自己走。我上初二那年,附近一个同学骑着新买的红星牌自行车回家,半路被歹徒抢车,一时间人人自危。有天晚上学校放电影,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没有同路同学了。夜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路,我转着圈不敢出校门。正在这时,母亲焦急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怎么可能会到这儿来?等我又听了一遍,才确认是母亲。原来,母亲看天都黑透了我还没到家,顿时急了,连灶里的柴都来不及灭,一个人摸黑走了四里多山路赶到学校。母亲带我回到家时,院子里站满了人,邻居们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正要分头去找。邻家高大娘责怪母亲说:“你平时胆子小的连东西院都不敢走,今天怎么疯了!”那时小,直到多年后,我才认识到,那不顾一切的“疯狂”背后,是怎样的母爱。④有一次,母亲病得厉害,确诊是克山病。这种病死亡率极高。那几天我家院子里总是站满了乡亲,看病、熬药,干东干西。天佑好人,母亲幸运逃过一劫。但母亲的病还没全好,我也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只是高烧昏睡。母亲强挣着叫人扶她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来我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实些。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⑤母亲走后,每逢看到朋友、同事尚有爹娘可孝敬,总是暗自神伤。父母在时,年节有盼头,回家有奔头。父母不在,这一切都空了。许多次回家,痴痴地望着熟悉的老屋,滚热的土炕,院内厨间的物品,用流泪的心丈量着生死距离,追思父母养育教诲之恩。父亲眼不容沙,口不留情,言传身教,期望我正直、出色。母亲则细腻温暖,我的每一丝烦恼、病痛,都牵着她的心。我这大半生,经历万千,阅人多多,也诱惑多多,尚属从容,未有大错,未失初心,实得益于父母。这些年来,我最喜欢唱的歌是《父亲》《母亲》《儿行千里》,最动我心的是那句“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⑥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活动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1.母爱是伟大的,文中哪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母爱的伟大?(1)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分析能体现母爱的生活场景。(2)如②段中母亲在父亲发脾气的情况下,也没舍得吃,而是把好东西都给了我。文段③中先铺垫了母亲怕黑胆小,但她依然抹黑走山路去接我,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④段中母亲病的严重被人扶起来给我做爱吃的鸡蛋汤,于无声处表现了对我的爱。点拨(1)母亲有点好吃的都后会悄悄放到我的碗里;(2)胆小怕黑的母亲居然一个人摸黑走了四里多山路赶到学校去接我;(3)重病的母亲强挣着为我做最喜欢的鸡蛋汤。答案活动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2.“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中的“央求”能否换为“请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1)此题考查的为词语替换题,此类答案一般不能替换,本题中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感情,再对需要替换的词语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答案。(2)“央求”为恳切的请求,语义轻重不同,要比“请求”更为强烈。点拨不能,因为这两个词语词义轻重有差别(程度不同)。“请求”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程度轻);央求是恳切地请求,词义重(程度重)。“央求”这个词,更能表达作者对父母强烈的爱、怀念与感激之情。答案在本单元的写作课中,同学们通过描写细节,表达情感。请你从自己的习作中挑选出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利用本节课总结的细节描写技巧,修改润色。并以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表对改后习作进行评价。活动2: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练习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 自评 小组互评事例典型 正面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等) 细节生动 修辞手法 环境描写 实行标注星级等级,最高为★★★,最低为★。示例终于熬到了周五最后一节课,那期盼已久的下课铃声还未结束,我几乎是同老师的那一声“下课”一起冲出教室,在尚未涌现放学人流的教室走廊驰骋,从教学楼前的五级台阶上背着装满假期作业的书包一跃而下,穿梭在数以千计的等候学生放学的家长队伍中,从宛如停车场的公路上一眼瞄到我家那辆在日常公路上毫不亮眼的汽车。卸下书包、开门、跨进车内、关门一气呵成。我机械地喊了一声“妈”随后便从后座上拿起瓶身上还带着水珠的冰镇可乐一饮而尽。随着一声陌生又熟悉的“臭小子”,我才从后视镜上看到身着迷彩服,正同我一样在盯着后视镜,嘴角上扬的父亲。如果不是从头上流下的汗水酸涩了我的眼睛,在寄宿学校已经三周没回家的我已经忽略了这是酷暑的六月。如果不是我随后的那一句“爸,你怎么穿军装来接我了……”可能父亲也已经忽略了这是他探亲回家的第一站。活动2: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练习活动2: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练习点评:(1)确定典型化的场景为表达文章中心或抒发感情做准备。(2)运用正面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等进行细腻描写。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 自评 小组互评事例典型 ★★★ ★★★正面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等) ★★★ ★★★细节生动 ★★★ ★★★修辞手法 ★★★ ★★环境描写 ★★★ ★★★课堂小结“七上第二单元”任务一:赏析细节描写,分享亲情故事通过细节表达情感任务二:掌握朗读技巧,读出人物情感总结朗读技巧,并运用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随堂检测,迁移运用任务四:迁移运用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呵,母亲(节选)舒婷呵,母亲,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学校正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其中小文同学选择了舒婷的《呵,母亲》,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朗诵知识对小文进行指导。(从语气、语调、重音等角度进行指导)布置作业点拨第一小节语气柔和,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语气舒缓、气舒声平,语调上扬。“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读出对母亲的不舍,浓浓的依恋;“久久不敢”轻读。“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语调轻柔,上扬,“依旧”轻读,“鲜红”“生怕”重读,读出对母亲旧物的小心翼翼,读出体现出对母亲的不舍。学习任务单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学习目标1.复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是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并练习运用。2.系统复习巩固本单元朗读技巧并进行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3.复习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前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秋天的怀念》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深爱儿子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从儿童和少女的角度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散步》于平凡生活中表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世说新语>二则》则让我们领略了魏晋世家大族的文化修养和情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浓浓亲情,我们一起回顾内容,通过细节,归纳体悟亲情的方法,复习单元学习重点,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学习过程任务一:赏析细节描写,分享亲情故事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活动1:回顾文章,品味细节1.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很多的细节意蕴丰富、情味深长。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所学文章,通过完成下列表格,梳理细节描写的具体手法,归纳其重要作用。填写“细节描写语句”时,可以直接填写原文,也可以在课文中勾画出来。篇目 细节描写语句 细节分析 人物情感、形象《秋天的怀念》《散步》《荷叶·母亲》2.小结活动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幸福温馨你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吗?现要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请你回忆家中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1.小组交流,班内分享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家庭小故事或故事片段,小组内部推选1-2人在班内分享故事,注意在分享时借鉴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故事的主角是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辈、父母辈、兄弟姐妹等。故事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工作学习,外出游玩。示例:为了更好地迎接期末考试,我每天晚上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妈妈看我很认真、很辛苦,就给我端了一个果盘进来,让我补充能量。她放下果盘,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我记得吃,然后在书桌旁默默看着我。我全神贯注地写作业,一抬头发现妈妈已经走到了门口,正在小心翼翼地关门,她的手挡住门和门框中间,避免关门时发出声响。那一刻,母爱具象化,我感觉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2.聚焦细节,勾勒图画。请同学们回忆家庭故事,聚焦其中的细节,尝试为其配图,即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并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适当添加文字。最后同学们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示例:上方的示例,可以画出“门缝”和“母亲的手”。任务二:掌握朗读技巧,读出人物情感活动1:把握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的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调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请你通过对本单元课文感情基调的回顾,并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梳理常见的感情基调。文章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 示例:悲苦凄怆,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达观的宁静《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常见的感情基调高昂激越 表达 的情感。 音调高亢、明亮,带有力量和激动。悲苦凄怆: 表达 的情感。 音调低沉、哀愁,带有忧伤和沉重。欢快明朗: 表达 的情感。 音调欢快、明亮,带有活力和轻快。轻柔温婉: 表达 的情感。 音调柔和、温和,带有温馨和柔美。慷慨激昂: 表达 的情感。 音调雄浑、激情四溢,带有慷慨和豪迈恐惧惊慌: 表达 的情感。 音调紧张、颤抖,带有紧迫感和不安。其他: 等。活动2: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1.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但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在这一单元,我们重点讲解朗读的技巧——语气、语调、节奏。(1)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一句话的语气主要决定于语调。请同学们为以下情感选择合适的语气,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①气足声硬 ②气舒声平 ③气缓声沉 ④气粗声重⑤气短声促 ⑥气满声高 ⑦气平声柔喜悦( ) 悲伤( ) 赞美( ) 焦急( )狠毒( ) 愤恨( ) 陶醉( )(2)语调语音有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不同,由此形成语调。具体来说,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表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表示;语调平稳,延长,无明显变化,叫作平调,可以用“→”表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基本语气。常见的语调语调 情绪 音调 符号 升调 疑问、反问、惊讶、兴奋 从低到高逐渐上升,末尾音节较高 ↗降调 肯定、感叹、请求、沉痛 从高到低逐渐下降,末尾音节较低 ↘平调 陈述、迟疑、思索、冷淡 音调平稳,无明显高低变化 →例: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朗读脚本:通过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与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3)节奏。一篇作品的思想往往不断发展,有着起伏变化。相应地,朗读全篇作品时,语音的松紧、顿挫、轻重、缓急,就会回环往复的整体,这就是朗读的节奏。节奏有轻快和凝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紧张等类型。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思考:根据以上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荷叶·母亲》并回答:4-7段写作者观看荷花,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8-9段写作者观莲的感受,应当用什么语气朗读?2.小结语气、语调、节奏都不是互相割裂的,语气主要由语调表现,文章整体上节奏的变化通过句、段的语气和语调变化来体现。3.小试牛刀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下面这段文字,确定并用符号、文字等标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完成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先个人朗读,然后同桌对读,最后推荐优秀在班内朗读。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文本 朗读分析任务三:结合语境,品味语句含义语境在理解和鉴赏文章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同学们回顾文章中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成表格。并归纳揣摩词义的方法。小组交流,1、2为一组;3、4一组。任意挑选一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句子 分析1.“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3.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4.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揣摩词义任务四:迁移运用活动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我的土屋我的娘①老娘走后,母亲节几乎成了我的伤心日。②母亲算得上大家闺秀。她读过几年私塾,在那时的女孩中算是文化人了。母亲写得一手隽秀的毛笔字,八十岁还能熟记四书五经。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记是善良贤淑。困难时期缺粮,爸妈是退职干部,每月可从国家粮库领取几十斤大米白面,这在当时是天大的财富。不过家里人轻易吃不到,只有客人才能享受。而每当村人生病,母亲都要舀上两碗米面送去。经历长期的部队生活,父亲胃病严重,母亲顿顿都要给父亲做点好吃的。家里有个大搪瓷缸,是父亲的“小灶”,可我从来没看到母亲吃过一口。有时父亲发了脾气,母亲才不得不赌气地夹一点点,然后悄悄放到我的碗里。③母亲胆子小,最怕黑天。晚上串个门,东院走到西院都要找个做伴的,从不敢自己走。我上初二那年,附近一个同学骑着新买的红星牌自行车回家,半路被歹徒抢车,一时间人人自危。有天晚上学校放电影,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没有同路同学了。夜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路,我转着圈不敢出校门。正在这时,母亲焦急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怎么可能会到这儿来?等我又听了一遍,才确认是母亲。原来,母亲看天都黑透了我还没到家,顿时急了,连灶里的柴都来不及灭,一个人摸黑走了四里多山路赶到学校。母亲带我回到家时,院子里站满了人,邻居们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正要分头去找。邻家高大娘责怪母亲说:“你平时胆子小的连东西院都不敢走,今天怎么疯了!”那时小,直到多年后,我才认识到,那不顾一切的“疯狂”背后,是怎样的母爱。④有一次,母亲病得厉害,确诊是克山病。这种病死亡率极高。那几天我家院子里总是站满了乡亲,看病、熬药,干东干西。天佑好人,母亲幸运逃过一劫。但母亲的病还没全好,我也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只是高烧昏睡。母亲强挣着叫人扶她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来我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实些。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⑤母亲走后,每逢看到朋友、同事尚有爹娘可孝敬,总是暗自神伤。父母在时,年节有盼头,回家有奔头。父母不在,这一切都空了。许多次回家,痴痴地望着熟悉的老屋,滚热的土炕,院内厨间的物品,用流泪的心丈量着生死距离,追思父母养育教诲之恩。父亲眼不容沙,口不留情,言传身教,期望我正直、出色。母亲则细腻温暖,我的每一丝烦恼、病痛,都牵着她的心。我这大半生,经历万千,阅人多多,也诱惑多多,尚属从容,未有大错,未失初心,实得益于父母。这些年来,我最喜欢唱的歌是《父亲》《母亲》《儿行千里》,最动我心的是那句“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⑥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1.母爱是伟大的,文中哪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母爱的伟大?2.“亲爱的老爹老娘,我也这样央求你们,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爹老娘”中的“央求”能否换为“请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活动2: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练习在本单元的写作课中,同学们通过描写细节,表达情感。请你从自己的习作中挑选出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利用本节课总结的细节描写技巧,修改润色。并以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表对改后习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 自评 小组互评事例典型正面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生动修辞手法环境描写实行标注星级等级,最高为★★★,最低为★。布置作业学校正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其中小文同学选择了舒婷的《呵,母亲》,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朗诵知识对小文进行指导。(从语气、语调、重音等角度进行指导)呵,母亲(节选)舒婷呵,母亲,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学习任务单.docx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