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五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小组成员找到一段关于“燧人氏遗迹”的文字与大家分享,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在河南商丘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静静矗立着燧人氏遗迹,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斓壮阔的历史。遥想当年,燧人氏在这里钻木取火,那跳动的火苗,不仅驱散了黑暗与寒冷,更点亮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些遗迹不仅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激沥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创新、奋勇前行。(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选择正确的拼音。(只填序号)①矗立(A.chù B.zhù) ②钻木取火 (A.zuān B.zuàn)(2)语段中两个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并改正。①波斓壮阔 改为 ②激沥 改为2.小组成员整理出了关于“炎帝遗迹”的文字,请你完善。远古时期的人们靠打猎和采集为生。( )炎帝教人们种植粮食作物,( )炎帝又被人们称为神农氏。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初都陈,始教天下种五谷”,陈地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淮阳区为中心的黄淮平原适于农耕,这里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此外,河南沁阳市有神农山、神农坛,并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神农文化节暨神农坛拜祖大典。(1)填入语段括号内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 而且 B.无论 都 C.不仅 还 D.因为 所以(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二、语言表达3.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是中原地区知名度极高的黄帝遗迹。小组成员画了一幅黄帝陵及人物的简笔画(如图),你觉得画得好吗?为什么?4.小组成员搜索了关于河图、洛书的资料,请你根据资料内容,将备选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传说伏羲时,今洛阳市孟津区黄河的激流中出现了一匹龙马,龙马将河图献给了伏羲,帮助他完成八卦,使其成为伟大的部落领袖。洛书则出现在大禹治水之时,洛水中的一只神龟驮洛书献给大禹,使其治水成功。备选词语:万代传 河图出 洪水治 千秋颂 大禹勋劳 八卦成 洛书现 伏羲功绩上联: , ,下联: , ,三、名句名篇默写5.研学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对话。请你根据对话内容,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小豫:咱们来到洛阳龙门石窟,我不禁想起了那句 “① ,阴阳割昏晓”(《望岳》),这巧夺天工的雕刻,就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令人震撼!小文:是啊!我们参观的安阳殷墟,这里承载着殷商时期的灿烂文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这让我联想到“② ,③ ”(《赤壁》),历史的兴衰荣辱都在这遗迹中沉淀。小博:南阳武侯祠,见证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④ 。⑤ ”(《出师表》),也见证了他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小豫:没错!还有嵩山少林寺,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武林高手们的英姿飒爽,这让我想起了《木兰诗》中以免为喻的反问:“⑥ ,⑦ ?”豪迈的气势油然而生。小文:在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我看到了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的雕像,他用自己的杀身成仁完美诠释了“二者不可得兼,⑧ ”(《鱼我所欲也》)的爱国内涵。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 完成下面小题。暖 砚①羊山人秦黎明,早些年闯荡关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听从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沦陷。东北抗日义勇军奋勇杀敌,无奈军事上的劣势太过明显。②秦黎明参加义勇军队伍,上去顶了两天,队伍即被打散。秦黎明一条腿被炮弹皮击中,落下了瘸腿的残疾。此后,秦黎明在羊山乡间务农。③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秦黎明都去帮忙。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红白喜事需要的喜联和挽联都归他写。主人还会热情邀请秦黎明做账房先生,帮助记录收下的礼金。当地有玄羊寺,早些年的寺名也出自他的手笔。到了年根底下,秦黎明就义务给乡亲们写春联。④寒风凛冽,白雪皑皑。鞭炮声声一岁除,家家门前换旧符。红纸黑字,秦黎明那字苍劲有力,贴到门前能呼唤春风。秦黎明深得当地村民信赖,威望渐高,人送雅号“秦秀才”。⑤日本人第一次攻打清风岭,不但扑了空,还被打死两个鬼子兵。日本人很是气恼,调动了不少人马前来扫荡。到羊山镇晃荡一圈,拐进山坳的时候,看见了一家门上的春联,为首的鬼子头山田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⑥这一年年根底下,秦黎明家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⑦他跟其他前来索春联的乡亲打扮差不多,戴着一顶狗皮帽子,把一张大红的纸捧过来。那时候,十里八村求秦黎明写春联的百姓很多,大多数都是自己带着红纸,讲究的还会带上一块猪肉或者一瓶烧酒作为答谢。⑧秦黎明接过乡亲们的红纸来,三叠四叠,然后取一条黑线,摁住叠好的红纸,用黑线切纸。细线很锋利。秦黎明手一抖,细线便“唰唰”将红纸齐齐割断。秦黎明端坐,从桌下取一方砚台,摆在方桌上。⑨不速之客眼睛一亮,目不转睛地盯紧了这方砚台。⑩冬季天寒地冷,写毛笔字时砚台总会冻冰,研墨的时候或是打滑,或是难以研开。秦黎明轻轻将墨研开,墨汁均匀,毛笔蘸上去,饱满欲滴。七字句也好,十字句也罢,秦黎明铺好红纸,略一停顿,挥手就写。中途他即便再蘸墨,也不见字的气脉神韵断开。待他一气呵成将字写完,再看砚台之上,墨汁刚好用完,那砚台上竟然有温润之气飘荡,似檀香萦绕,似晨雾微散。 不速之客开口叫绝。 秦黎明朝着不速之客问:“先生,索何对联?” 不速之客说:“随意赐联。” 秦黎明点头,并不急,往茶壶里续水。 “恕我眼拙,这方砚台可是传说中的暖砚?”不速之客问。 秦黎明微微一笑。白居易有诗句:“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北方暖砚大体分为两类:水暖砚和火暖砚。顾名思义,“水暖”就是在墨堂下面凿出空腔,注入热水暖砚;“火暖”当然就是用炭火了。火暖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砚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所以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宝石制砚。这些宝石可遇而不可求,属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难能用上。 不速之客追问道:“您这方暖砚不是水暖砚台,也不是火暖砚台啊!” 秦黎明站起身来说:“先生也不是俗人,一眼便看出端倪。这方暖砚,由天然的石头制成,这石头在我们羊山当地被称作‘诚石’。诚石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在严寒之下研墨而不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得宝石制暖砚,可遇而不可求啊!” 秦黎明说罢,屏气,凝神,在暖砚上藏墨,一挥而就一副对联,待墨迹干后递给了不速之客。 不速之客离去,家人张罗着过新年,秦黎明不慌不忙,把暖砚放在桌子上,带着家人赶紧进山躲避。当夜,村庄突然被鬼子和伪军包围。鬼子兵冲进秦黎明家,抢走了桌上的暖砚。 三日后,鬼子头山田在寓所中焚香净手,拿出这方暖砚来。山田动手研墨,却发现暖砚早已经不暖,变得冷冰冰的,成了一方冰石。山田仔细辨认,这确实像是那天看到的暖砚。它在秦黎明的手下是那样温润从容,怎么到了自己手上却变得如此冷酷无情! 鬼子兵带进来汉奸,他给山田解说了秦黎明写的那副对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山田脸色铁青,愤恨地盯着那方冷冰冰的暖砚。(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12期,有删改。作者:李铭)6.认真梳理本文情节,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8.秦黎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如果秦黎明生活在现代,你认为他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贡献?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并简要阐述。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红外感知技术竟来源于蛇①金蛇迎春,蛇年到来。但你知道吗?看似威风八面的蛇竟然是个“睁眼瞎”。既然眼睛不好使,蛇是如何捕捉到猎物的呢?原来,它们有一项神奇的能力———热感功能。②一些蛇类拥有特殊的热感应坑,也称为颊窝或唇部坑。这些热感应坑内部有类似天线的结构,位于通风的空腔中,当附近有温暖的物体时,能向蛇的大脑发送信号,使蛇可以感知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其可感知的热波长范围一般为10~30微米。③人们通过研究蛇的热感应坑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蛇的红外热感知能力,开发出了更灵敏、更高效的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可以在更远距离、更复杂环境中检测到目标物体的热辐射,常应用于安防、军事、工业等领域。借鉴仿生学技术,人们研制出了先进的红外成像设备,这些设备能捕捉并显示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军事侦察、夜间监控及工业检测等方面。④“响尾蛇”导弹可以说是红外制导技术在军事装备上发挥作用的典型案例。科学家根据蛇的热感功能,设计制造出了采用红外制导技术的“响尾蛇”导弹。它是西方使用最广的空空导弹,除美国以外还被20多个国家采用,产量超过11万枚,其中约1%已用于实战,包括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是全世界第一款有击落飞机记录的空空导弹。⑤除了红外制导之外,红外通信技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也被广泛采用。红外通信技术使用红外辐射的平行光束作为载波,其强度受发送信息的调制,具有较好的方向性。红外通信最早、最典型的应用,是用它来接通或关闭电子设备、转换电视频道。红外通信的距离只有几十米,但是它的设备装备起来相对容易,价格低廉,不需要麻烦的电缆连接,而且无论发射机位于何处都可以传送数据信息,并且比有线通信更容易实现保密,更具备安全性。由于通信距离近,所以它几乎不存在被干扰的问题,对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利用上述优势,红外通信可用于边防哨所之间的保密通信。(选自《科普时报》2025-01-17, 有删节。作者: 李津安)【文本二】①仿生蛇形机器人具有轻巧、灵活的特性,即便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快速机动,可以提高军事侦察效率,并降低被发现的风险。蛇形机器人凭借灵活的身形和隐身能力接近敌方军事目标,获取情报并传输回指挥中心,使我方随时可以掌握敌方的行动和目的,如果被敌方发现,它会触发自毁程序,销毁秘密。②早在十几年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开展了蛇形机器人的深度研发,研制了一款名为“山姆大叔”的蛇形机器人。其采用了先进的仿生材料与结构,躯体能够完美模仿树枝的形态,颜色和纹理也能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自适应调整,从而灵活地盘踞在树枝间,从远处望去,就像一条真正的蛇隐匿于自然之中。③“山姆大叔”的头部配备了具有超高分辨率与低照度拍摄能力的高清摄像机,不仅能够捕捉到细微的动态,还能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清晰成像。借助这一强大的视觉设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山姆大叔”能够精准捕捉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情况及行动轨迹等关键情报,为后续军事决策的制定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犹如指挥官有了一双“千里眼”,使其能在战场上洞察先机。(节选自《灵蛇出动,仿生机器人如何成为战场奇兵》,作者:陈建军,郭谦)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蛇能感知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是因为其热感应坑内部有类似天线的结构。B.文本一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系统地介绍了红外感知技术与蛇的关系。C.文本二语言生动形象,如“隐匿于自然之中”“千里眼”等表述,使文章更具趣味性。D.两个文本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响尾蛇”导弹和“山姆大叔”蛇形机器人。11.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12.假如你是军事指挥官,要执行一次秘密侦察任务,你会选择“响尾蛇”导弹还是“山姆大叔”蛇形机器人?请说明理由。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庚子,太祖①谕诸将校曰:“朕昔下金华时,馆于廉访司,有给扫除老兵数人,能言元时点兵事。使者问其主将曰:‘尔兵有乎?’曰:‘有。’使者曰:‘何在?’主将举所佩锦囊②,出片纸,指其名曰:‘尽在此矣。’其怠弛如此。及天下乱,无兵可用,乃集农夫、驱市民为兵,至不能弯弓发一矢,骈首就戮③、妻子为俘。国之亡者,实此辈亡之矣。汝等可不戒哉!”(选自《皇明宝训》,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③骈首就戮:一并被杀。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C.及天下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D.实此辈亡之矣 实事求是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甲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对你有何启示?16.甲乙两文都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在阐述治国之道时各自的侧重点。六、诗歌鉴赏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7.小豫和小南看到关于文天祥的展览后,围绕《过零丁洋》展开了讨论,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小豫:首联两句诗是文天祥在回顾自己的① ,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之后又在抗元战争中历经了四年的艰苦岁月。小南:没错!颔联这两句用了② 的修辞手法,把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写得形象又生动。小豫:确实,国家危在旦夕如同狂风中的柳絮,自己的一生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时起时沉。颈联这两句,从字面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孤独。小南:是啊,他在这两个地方的亲身经历,都化作了诗句里的沉痛情感。不过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尽显他的③ 。小豫:太对了!这两句诗直接表明了他④ 的坚定决心,让人敬佩不已。七、名著阅读18.《水浒传》和《西游记》虽然一部讲的是人间好汉的传奇,一部写的是神魔世界的冒险,但两部作品都涉及“团队”这一概念。请结合两本名著的内容,分析梁山好汉团队和唐僧师徒团队在目标确立上有哪些不同,并谈谈这种不同对团队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少于100字)八、作文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2025年2月5日,河南安阳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举办第二十届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大理村学子何志文、刘国栋、张翰萍分别做励志报告,分享学习经验,千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聆听。此次报告会激发了学生刻苦读书、立志成才的信心,营造了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文化氛围。二十年来,该村3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40余名学子考上硕博研究生,95%以上的青年接受了大学以上文化教育。(1)请以“聆听,让成长发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1.(1) A A(2) 斓 澜 沥 励2.(1)D(2)将“起源”改为“发源”。3.示例一:好。简笔画简洁明了,突出了黄帝陵这一主体,画面中有黄帝陵碑体、敬献的花篮、参观的人群等元素,能直观展现黄帝陵作为祭祀和参观场所的特点,画面虽简单却抓住了代表场景,让人能快速联想到黄帝陵相关活动,具有一定表现力。示例二:不好。画面过于简单粗糙,缺乏细节刻画,黄帝陵的庄严、厚重感未能体现出来。同时,天空中飞机元素与整体主题关联不大,画面显得有些随意、没有很好地传达出黄帝陵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4. 示例一:河图出 八卦成 伏羲功绩千秋颂 洛书现 洪水治 大禹勋劳万代传 示例二:洛书现,洪水治,大禹勋劳千秋颂 河图出,八卦成,伏羲功绩万代传5. 造化钟神秀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舍生而取义者也6.①不速之客前来索联,对暖砚感兴趣②鬼子抢走暖砚,却发现暖砚变冰冷 7.①内容作用:引用陆游诗句,表面上看似在表达家国情怀,实则暗含秦黎明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侵略者必败的讽刺。②人物塑造作用:通过写对联的行为,展现秦黎明以文化为武器的斗争智慧(如用诗句暗讽侵略者),凸显了他的文化修养不俗。③主题作用:诗句呼应前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暖砚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的品质,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气节,深化了文章主题。 8.示例:①爱国志士:他早年参加义勇军抗日,负伤后仍心怀国家,通过写对联和敌人作斗争。②有才华,是文化智者:他写得一手好字,擅长写联,受到村民信赖,并且以文化为武器与敌人周旋。③机智,有谋略:他识破敌人的伪装,察觉到不速之客的可疑后,设下暖砚圈套,带家人及时躲避。④有气节:通过对联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暖砚变冷的情节表明他对敌人的蔑视。 9.示例:①秦黎明可能会成为一名书法老师,发挥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的特长,将书法艺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②他也可能会投身公益事业,用书法为慈善活动创作作品,筹集善款,帮助有需要的人;③他还可能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的书法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0.B 11.首先,以蛇年到来引出蛇眼睛不好使却有热感功能这一话题;然后,介绍蛇具有热感应坑结构,以及蛇能感知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的原理;最后,阐述人们通过研究蛇的热感应坑,开发出红外传感器、红外成像设备、红外制导技术、红外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12.选择“山姆大叔”蛇形机器人。因为它能凭借灵活身形和隐身能力接近目标获取情报,它还配备高清摄像机,可精准捕捉关键情报,且被发现后会自毁,适合秘密侦察任务。而“响尾蛇”导弹主要用于攻击,不适合侦察。13.C 14.(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表达了人常常会犯错,但是只有在犯错之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机会改正错误并取得进步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害怕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契机。当我们犯错时,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积极反思,努力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16.①甲文论述了国家灭亡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侧重强调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②乙文则是通过太祖讲述元时点兵的故事,揭示元朝主将的怠弛,导致天下大乱时无兵可用,最终国家灭亡的教训,告诫诸将校要引以为戒,侧重于从军事管理的角度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告诫明朝将士不能懈怠。17. 生平经历 比喻 英雄气概(或: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以死明志(或:捐躯报国/舍生取义)18.示例:①梁山好汉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转变和模糊性,“替天行道”在不同时期、不同成员心中理解有差异,后期接受招安的决定也引发了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而唐僧师徒的目标始终都是去西天取真经,坚定不移,从未动摇(意思对即可)。②梁山好汉目标的转变和内部矛盾导致团队在接受招安后逐渐走向衰落;唐僧师徒明确且坚定的目标、相对稳定的协作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意思对即可)。19.例文一:聆听,让成长发芽暮色漫进窗棂,我合上日记本,指尖还残留着墨香。那些因聆听而发芽的成长片段,又在心底慢慢铺展开来。记得那个春雨绵绵的傍晚,我躲在老巷口的书店避雨。老旧的木质书架间,一位白发爷爷正给孩子们讲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啊,就像悄悄滋养万物的温柔。”他眼角的皱纹随着笑意漾开,声音裹着雨丝,轻轻落在我心上。我踮脚凑过去,听他讲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洒脱,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悲悯。那些诗句本是课本里生硬的字符,经他一讲,竟化作春日新芽,在我心里扎了根。后来我才知道,他是退休的语文老师,总爱在雨天给孩子们讲诗。那次聆听,让我发现古诗里藏着整个春天,也让我对文字的热爱,从被迫背诵变成主动探寻。夏日的蝉鸣里,我跟着爷爷去菜园。他弯腰侍弄菜苗,忽然指着缠在架上的丝瓜藤:“你听,丝瓜开花的声音可细啦,得静下心才能听见。”我蹲在旁边,屏气凝神,真的听到极细微的“噗”声,像谁轻轻吹了口气。“万物都有自己的声音,人得学会聆听。”爷爷擦了擦汗,眼角笑出深深的纹。那天午后,我听见了蚯蚓钻土的“簌簌”,菜粉蝶振翅的“嗡嗡”,还有风穿过菜叶的“沙沙”。这些声音,让我读懂课本外的自然,也让我明白:成长不止是读书,还要聆听世界的心跳。深秋的周末,我陪奶奶整理旧物。她翻开一个铁皮盒,里面是爸爸学生时代的信。“那时没手机,你爸每周都写信回家,我就盼着邮递员的声音。”奶奶戴上老花镜,念起爸爸写的:“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发现一本讲航天的旧书,里面的火箭画得可神气了……”那些带着油墨香的文字,穿过岁月,让我听见爸爸年轻时对未来的憧憬。我望着奶奶微颤的手,突然懂得:聆听长辈的故事,就是触摸时光的温度,让那些沉淀的爱与梦想,成为我成长的养分。如今,每当我翻开课本、走进自然、陪长辈唠家常,总会想起那些聆听的瞬间。就像种子在泥土里默默吸收养分,我的成长,也在一次次聆听中悄然发芽。那些诗句的芬芳、自然的私语、岁月的故事,都成了我心里最肥沃的土壤,让我明白:聆听,是成长最美的姿态,它让平凡的日子,开出满树繁花。例文二:聆听,为成长蓄力成长如同攀登山峰,有人只顾埋头前行,却在崎岖处屡屡碰壁;有人懂得驻足聆听,于风声、人语、心音中汲取力量,最终稳步登顶。聆听,从来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为成长积蓄能量的智慧选择。聆听他人的经验,能为成长避开歧路。古人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那些走过弯路的人,他们的教训是成长路上的路标。见过学画的学弟,总因急于求成而忽略基础,直到听国画老师讲述自己年轻时“三年练线,五年摹形”的经历——老师曾因贪快画坏百张宣纸,才明白“慢即是快”的道理。学弟从此沉下心临摹,进步反而显著。就像航海者需要灯塔,成长中的我们也需要他人的经验照亮前路。聆听那些沉淀着汗水与思考的分享,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在正确的轨道上更高效地前行。聆听世界的回响,能为成长拓宽视野。大自然的低语、社会的脉动,藏着比书本更生动的教材。生物课上总觉得“生态平衡”抽象难懂,直到跟着老师去山林考察:听鸟雀因树木被砍伐而渐稀的鸣叫,看溪流因污染而褪去的清澈,才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共生”的深意。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首先要学会聆听大地的呼吸。”当我们放下浮躁,聆听花开的坚韧、叶落的从容,聆听市井的烟火、远方的呼唤,成长的视野便不再局限于课桌与试卷,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心灵在多元体验中变得丰盈。聆听内心的声音,能为成长锚定方向。外界的评价如同潮水,时而将人推向浪尖,时而卷入谷底,唯有内心的声音,是永不偏移的指南针。曾有同学在父母的期待下选择理科,却总在公式推导时感到窒息,在偷偷写下的诗句里找到慰藉。直到某次作文竞赛后,她聆听自己“想以文字记录世界”的强烈渴望,终于鼓起勇气转向文科,如今在文学社团里绽放光彩。成长不是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是在喧嚣中听清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向往何处。当我们与内心对话,那些看似微弱的声音便会汇聚成强大的驱动力,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意义。成长的力量,一半来自前行的勇气,一半来自聆听的智慧。它让我们在他人的经验中校准方向,在世界的回响中拓宽格局,在内心的声音中汲取动力。愿我们都能学会聆听,让那些流动的声音,成为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基石,支撑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