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绝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2.能通过实验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探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三、教学准备试剂:蔗糖、食盐、硝酸钾、蒸馏水。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等。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第3页。 【播放】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氯化钠在水中溶解。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 【讲述】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发现,在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氯化钠能全部溶解,继续多次加入氯化钠,最终发现加入的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过渡】其他物质也有相似的性质吗?若改变条件,溶解的限度是否发生改变?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通过教学实验视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环节二 新课讲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不能再溶解的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 mL上层清液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 g左右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还会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 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4:用冰水浴冷却B烧杯,观察烧杯中溶液是否有变化。 【交流讨论】现在请四个小组的四名代表填写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1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不能继续溶解,说明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溶剂中,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实验2中A烧杯中加入水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水(或溶剂)越多,溶解的溶质的量也越多;实验3中加热B烧杯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或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也增多。实验4中冷却B烧杯后,有固体析出,说明一般情况下,温度降低时,一定量的水(或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减少。 【展示】展示PPT第9页。 【讲述】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提示】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两点: ①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这样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 【过渡】那如何判断某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呢?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可以通过实验法和观察法, 实验法是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就说明是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就说明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观察法,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且该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就说明是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请你总结、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总结】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为: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强调】在通过升温和降温实现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转化中,要特别注意氢氧化钙溶液的特殊性。 分组进行实验。 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和记忆。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现象及结论,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化学用语表征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同时提醒学生在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需要注意的点。 通过导图形式帮助学生梳理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PPT展示。 观看PPT 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18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一、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二、判断方法三、相互转化方法9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