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 东南亚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 东南亚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东南亚》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索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 ——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南半岛的地形地貌、河流分布及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东南亚城市为何多沿河分布,掌握河流如何塑造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并能够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利弊,从而提升其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分析,学生能够描述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多重影响,包括人口和农业的分布原因,形成对地理现象的综合理解。 (3)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读图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地图分析,理解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的地形特征,并能够描述其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 (2)结合实例,探究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城市沿河分布的利弊,理解河流在提供水运、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诗词欣赏:《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教师活动: 播放《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诵读这首词。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生:描写了住在长江头和长江尾的两人相思的情景。) 介绍:这首词通过描述江边的相思之情,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 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集体吟诵《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回答老师的提问,描述词中的景象,并思考其与地理现象的联系。 二、探究一:山河相间 1. 地形 教师活动: 展示中南半岛沿 20°N 地形剖面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中南半岛沿 20°N 地形剖面图中,你能说出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吗?(生: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进一步提问:这种地形特征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有什么影响?(生:山地影响水分分配,形成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 补充讲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由于板块运动和长期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山脉和河流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回答老师的问题,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结合地形特征,讨论其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2. 河流 教师活动: 展示中南半岛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昭披耶河、湄公河和红河。 提问:这些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自北向南流。) 提问:它们分别注入哪个海洋?哪些河流发源于我国?(生: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昭披耶河、湄公河、红河注入太平洋。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均发源于中国。) 讨论:这些河流对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展,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找出并标注五条河流。 分析河流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河流对沿途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拓展阅读:湄公河 教师活动: 简要介绍湄公河,强调其作为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的重要性。 提问:湄公河上游是哪条河?(生:澜沧江。) 提问:为什么湄公河被称为 “亚洲多瑙河”?(生:因为它流经多个国家,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有哪些潜在的环境问题?(生: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学生活动: 听取老师的介绍,理解湄公河的重要性和特点。 讨论湄公河流域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探究二:城市分布 1.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教师活动: 展示中南半岛地图,引导学生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等城市。 提问:这些城市位于哪条河流沿岸?所在的国家是哪个?(生:河内 —— 红河;金边 —— 湄公河;万象 —— 湄公河;曼谷 —— 昭披耶河;仰光 —— 伊洛瓦底江。) 展示图片:泰国曼谷 —— 昭披耶河;缅甸仰光 —— 伊洛瓦底江;越南河内 —— 红河。 提问:这些城市的分布与河流有什么关系?(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引导讨论:为什么这些城市会分布在河流沿岸?(生:河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农业和工业发展;河流沿岸的平坦地形适宜城市建设。)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找出并标注城市,回答老师的提问。 观看图片,感受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讨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原因。 2. 讨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提问:你学校所在的城镇是不是分布在河流沿岸?(生:是 / 否。) 提问:至少说出我国两个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名称。(生:兰州、郑州、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沿岸城市。) 提问: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利弊?(生:利:提供水运,对外交通运输便利;提供生产和生活的水源;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弊:雨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威胁;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过度排放会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的水循环和更新。)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城市在河流沿岸面临的环境问题?(生: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推广环保技术和政策。)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总结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补充填写在表格中的利弊内容。 讨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四、关注时事新闻 定位火山地震带 教师活动: 展示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定位马来群岛的火山地震带。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生:因为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接处,地壳活跃。) 解释:马来群岛位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引导讨论:火山和地震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何影响?(生:火山爆发可以带来肥沃的土壤,但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回答老师的提问。 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分析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讨论火山和地震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提问: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分布特征以及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补充讲解: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分布对当地的城市布局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了解这些地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 跟随老师的引导,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总结,加深对中南半岛地理特征及其影响的理解。
课后作业
(1)请绘制中南半岛主要河流及其流经的城市分布图,并简要说明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对比分析你所在城镇与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异同,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河流在你所在城镇发展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