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培养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区域认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理解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的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气温数据的记录、分析和绘图,提升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图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等,并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结合真实情境,探究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究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变化与分布规律。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具体影响、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全球气温的分布特征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气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什么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有显著差异等。此外,学生还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列举出天气的不同方面,如阴晴、风力大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 让学生拿出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他们最关心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或晴天,还是气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鼓励并引导,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总结: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会降到很低,可能会下雪。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 1. 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与气温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思考。 大屏幕投影展示书中 “活动” 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 穿衣服:冬天穿厚衣服,夏天穿薄衣服。 饮食:夏天吃冰淇淋,冬天喝热汤。 住房:夏天开空调,冬天用暖气。 农作物:不同温度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交通:高温天气影响路面状况,寒冷天气影响车辆启动。 (学生回答后,阅读书上的 “活动” 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学生思维活跃,还可引导他们说出气温与其他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请大家再看一下你们的天气状况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如何测量出来的?请看书上的表 3.1,读出 8 时、14 时、20 时、2 时的气温。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展示: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表 3.1 数据示例: 时间 气温(℃) 8 时 20 14 时 30 20 时 25 2 时 15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日平均气温为 22.5℃) 既然一天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在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是否一样呢?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展示:午   晨,冬   夏 午热晨凉,冬冷夏热 2. 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请看课本上的图 3.11 和图 3.12(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什么信息?又能间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适当引导) 大屏幕投影展示: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如果横坐标表示时刻,则反映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月份,则反映气温的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约为 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是 4 时左右,约为 24.5℃。 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约为 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约为 - 6℃。 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 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 30℃。 老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回忆并回答) 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学会了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们来动手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 3.2 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展示: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的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表 3.2 数据示例: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1 号 25 18 2 号 26 19 3 号 27 20 4 号 28 21 5 号 29 22 三、气温的分布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将 “三城市气温比较表” 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城市l 月(℃)4 月(℃)7 月(℃)10 月(℃)北京4.310.222.710.4伦敦3.05.017.010.0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展示: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过渡:因此,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分布情况。 新课讲解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展示: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 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学生回答) 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学生回答) 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等温线图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